白雲禪寺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大名鼎鼎的順治皇帝正是在白雲禪寺出家當和尚,就此不問世俗之事的。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很想念父親,在白雲禪寺中寫了兩個字,這兩個字的讀音許多人都知道,但是在字典裡卻找不到。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白雲禪寺又叫白雲寺,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白雲寺鎮白雲寺村,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每到夏季和秋季,這裡白雲繚繞,仿佛一片仙境,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它為白雲寺了。白雲寺現在也是當地的重點保護單位,與著名的嵩山少林寺齊名,也是我國最著名的寺廟之一,每年遊人不斷。
在白雲寺發生過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清朝的順治皇帝在此處出家的故事。據記載,順治皇帝性格多情軟弱,在愛妃董氏去世之後,他便鬱郁不歡,決定看破紅塵,就此出家,讓年紀極小的康熙坐上皇帝的位置。
古人講究孝道,康熙也很孝順自己的父親,他決定去白雲寺尋找父親探望。三次而去,卻次次落空,康熙卻遇到了一位自稱「八乂」的燒火僧人,後來才知道,「八乂」合寫不就是他父親嗎?明白過來時,已經找不到燒火僧人了。
康熙非常失望,他在第三次拜訪白雲禪寺時,決定拜佛定方丈為師,表達自己對白雲寺中父親的尊重。之後,他又賜白雲寺鸞駕一副,藏經八櫃,賜下無數寶物。康熙回去後,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甚至命人在大雄寶殿的屋頂上,鋪設金黃色「琉璃瓦」和「雙龍戲珠」雕刻,此等顏色和規格,只有皇家才有資格雕刻。康熙正是為了告訴天下——白雲禪寺就是他尊貴父皇住的地方。從此以後,白雲禪寺名揚天下。
可是康熙做的事情再多,順治也不願意出現。康熙找不到父親感覺很傷心,便作詩一首:「白雲深處稱禪棲,便訪雲關一覓題。密雪埋溪僧未掃,韶春入樹鳥光啼。三間靜室依然也,五載流陰亦迅兮。此去鷲峰應不遠,玉叢林裡望丹梯。」
他還在白雲寺種下一棵鼎鼎有名的「鐵鍋槐」。康熙命人取來一口災年用於施粥的鐵鍋,施粥的鐵鍋有福報的寓意,康熙又取來一顆槐樹的種子,將種子種在鐵鍋中,便揮灑著眼淚,離開了白雲寺。有專家是這樣解釋康熙的舉動的:「所謂鍋中槐樹,其實也是舉國(鍋)懷(槐)父之意。」現如今,這棵槐樹已經成為了白雲寺的鎮寺之寶,震驚天下。
不過白雲寺最有名的,還是康熙皇帝在大雄寶殿外牆上,御筆親書了兩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字。專家曾去認真的勘察過,兩個字按照筆畫應該是「朲寘」二字,按照讀音應該同音「認知」相同,但是字典裡,卻找不到這兩個字,現如今,也沒人認得此二字。
康熙為什麼要寫下無人認識的兩個字?它們的意思又是什麼?有人根據「朲寘」兩個字單獨拆開的意思,以及當時的背景條件,造成的語境進行分析,發現康熙想要表達的就是,白雲寺殿堂要保持安靜,嚴守戒規,清朝時文武百官到這裡,文官要下轎子,武官要下馬,代表了一種對於順治皇帝的尊敬,以及康熙對於自己父親的孝順感情。
兩個摸不著頭腦的字於皇帝的筆下寫出來,到如今,竟然成了人人稱嘆的文物。若是有人不知道此二字的來歷以及典故,不明白這幅墨寶背後的含義,仿佛代表著自己學問不深,對皇帝不尊重一樣。故此,這兩個令人「神奇」的字,也被好好地保護下來。
然而在現如今的社會,人人平等,處處寬容。對於這摸不著頭腦的字,人們也不會刻意地批判,反而認為那是一種「另類」的文化。
在封建時代背景下,康熙的兩個「謎」一樣的字或許值得稱讚,但是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卻在追求一種更簡單和明了,沒人再推崇生僻的字,認為那是在故弄玄虛,這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