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毛主席借《管子》講道理
1931年2月,蔣介石調集20萬大軍,由軍政部長何應欽親任主帥,對中央蘇區展開了第二次"圍剿"何應欽揚言要在3個月內剿滅紅軍。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毛主席氣定神寧,從容以對。在同朱德、朱雲卿、郭化若等人召開的作戰會議上,毛主席談笑風生,他說:"蔣介石是很小氣的,他是捨不得拿出自己的嫡系部隊來。我們不管他是嫡系也好,雜牌也罷,先不要與他們做計較,準備退卻,在退卻中集中部隊,尋找機會,再殲滅敵人"
但此時,中央派來的代表們卻給紅軍確定應對強敵的戰略和策略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第一批是"三人團"。3月18日,中共中央派出六屆共中全會代表團輾轉到達中央蘇區,召開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在會上,有人提出"跑",理由是蔣介石20萬兵力,紅軍才3萬,敵人過於強大,必須退出江西蘇區,另找出路。毛主席堅決反對這種主張。由於意見難以統一,無法形成決定,會議開了4天毫無結果。
4月中旬,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代表團來了。他們一到便頤指氣使,看什麼都不夠革命,把蘇區貶斥得一無是處。4月17日,代表團在寧都青塘召開中央局會議,指責毛主席有"富農路線錯誤"。在分析面臨的嚴峻形勢時,雙方幾乎是唇槍舌劍。
中央代表說:"何應欽20萬大軍,步步為營,處處築壘,我們憑著江西這塊窮地方,拿什麼去跟國民黨作戰,武器?還是後勤?只有到四川去,史達林都說'四川是中國最理想的根據地'。"
毛主席陰沉著臉猛地吸了一口煙,把菸頭用力一捏,站起身大聲說:"我們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20萬敵人是個什麼樣子,今天我不說,相信大家對紅軍的戰鬥力是毫不懷疑的,第一次反'圍剿'便是佐證。我們有許多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我仍堅信打破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是完全可能的。我還是那句話,堅決打。"眼看會議又要無果而終了,毛主席提議第二天開擴大會議,請各位軍政首長,紅3軍團的主要領導參加,繼續討論。
翌日上午開會,參謀處長郭化若介紹完敵情後,顧作霖搶先發言。他說:
"敵人20萬,紅軍3.5萬,紅軍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頂不過呀!我沒有打過仗,從來沒聽說過這麼多敵人。20萬敵人放在一條100裡的戰線上,差不多每兩米就有1個敵人,紅軍如何隱蔽呀!因此,我主張趁早退出江西,再不然突圍出去,分散打遊擊。"
"我想先聽聽毛主席和朱德的意見。"王稼祥掃了顧作霖一眼,轉身對毛主席說,"潤之同志,請談談你的錦囊妙計吧!"
毛主席起身走到地圖前,面對大家說:"敵人數倍於我不假,但我還是主張在根據地作戰。道理很清楚。"毛主席轉身指了指地圖上3路敵人的位置,說,"一是敵人的成份很複雜,蔡廷錯的十九路軍多為兩廣人,王金任的第五路軍多是陝西、河南人,孫連仲的部隊更是個大雜燴,有山東的,也有河北等地的。內部矛盾多,指揮不統一,官兵矛盾大,大多數兵士不願打紅軍;二是這3路敵人都是遠道而來,既不熟悉地形,也未與我作過戰,更不知道我們的戰術;三是3路敵人彼此互不了解,互有矛盾,各懷鬼胎;四是他們沒有群眾支持,給養有困難,蘇區人民堅壁清野,使他們寸步難行。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我們呢?軍事力量雖然很小,但有幾個優點。一個是紅軍好,上下團結一致,戰鬥情緒高漲;二是群眾好,他們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對紅軍擁護,對紅軍鬥爭擁護,而對敵人的破壞和摧殘,非常仇恨;三是地勢好,我們對中央根據地的地勢很熟悉,可以利用優越的地形條件進攻敵人。我們佔有地利人和的條件,是能夠在根據地內部打破敵人的進攻的,我們可以以少勝多,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事實很多,革命軍隊要能夠以少勝多。"
毛主席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略一停頓接著說:"何應欽最大的優勢,不外乎是人多,可以對我實行戰略大'圍剿'。但是,我們可以把敵人的優勢化為劣勢。"
毛主席掃視了一下會場,顧作霖一臉的驚詫,王稼祥和任弼時則神情專注,於是他繼續說:"我們可以將敵人的大'圍剿',化解為紅軍對敵人的許多個小圍剿。這樣,儘管我們在戰略上處於劣勢,但在戰役戰術上則變成了處於優勢。相反,戰略上處於優勢的敵人就成了弱者。這就是戰爭的辯證法,正所謂內線中的外線作戰,圍剿中的圍剿,防禦中的進攻,劣勢中的優勢,弱者中的強者,不利中的有利。"
朱德很興奮,眼神中流露出讚嘆之意。郭化若和幾位軍長、政委高興地鼓起掌來,他心中十分佩服,"看來要跟毛主席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項英對打仗不在行,他越聽越糊塗了,譏笑道:"哎呀!你這簡直就是在說書嘛!我看就憑我們現在的實力,根本就不可能戰勝敵人,還是不要抱著江西不放,我還是主張轉移到四川去,那裡地域廣闊,迴旋餘地大,敵人力量也很薄弱。"
任弼時緊鎖的眉頭似乎有些解開了,顯然,毛主席的分析對他產生了影響。此刻他覺得自己該表態了,他扶了扶眼鏡,說道:"聽了毛主席的話,我認為不能去四川!如果我們一跑,敵人會緊追不捨,到時候,說不定沒等紅軍到四川,就已經被敵人打散了。"
聞聽此言,眾人紛紛表示贊同,軍長、政委們已經急不可待地開始探討起如何與敵人在根據地作戰了。
見此情景,中央代表們也只有表示同意毛主席的戰略方針。
此時的郭化若心中仿佛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了種踏實的感覺,他堅信,有毛主席的正確領導,反"圍剿"一定會取得勝利的、
方針已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打?先打哪一路敵人?
作為參謀處長,郭化若知道,首長決心下定之後,該怎麼去做,自己必須有一個方案,他在思索著。主意還未拿定,他索性推開門出去走走。
門外,朱德正興致很高地教戰士們打草鞋。"看來,總司令一定胸有成竹了。"郭化若和朱德打了個招呼,便信步向前走去。
不覺間,他來到了毛主席的門前,屋內傳來毛主席哼唱的聲音。郭化若側耳聽了聽,哼的什麼,他聽不清楚,但能感覺到,毛主席的興致不錯。
郭化若敲了敲門,走了進去。毛主席正坐在一張椅子上,手裡夾著一支煙,雙目微閉,似乎很陶醉。
見是郭化若,毛主席抬起身指了指桌旁的凳子說:"化若,來坐。"郭化若坐下,看了看桌上攤開放著的一本古書,是《管子》。
"怎麼樣,有些什麼想法啊?"毛主席問。
郭化若搖了搖頭,說:"還沒有完全想好。"
"這個問題可要考慮清楚,"毛主席指了指桌上的那本《管子》說,"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的問題,在戰略上打弱敵,古已有之。'故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管子·制分》)不就是講這個道理嗎?"
看到郭化若若有所思的樣子,毛主席又問了他一句:"就我們當面的3路敵人來說,誰是最弱的呢?"
"王金鈺的第五路軍。"郭化若迅速答道。
"對!如果我們先打掉這路敵人,後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聽了毛主席的一席話,郭化若豁然開朗,許多疑慮消除了。
第二天,大家圍繞著如何打好這一仗展開討論。將領們發言踴躍,爭論也很激烈。
有人主張先打蔣光鼎、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理由是第十九路軍的兩個師,孤立地駐在興國,離其他各路軍遠,又是這次"圍剿"中實力較強的部隊。他們說:"戰略防禦者,則必須以主力對敵之主力。不打敗敵之主力,即不能完成戰略防禦的任務。"
有人建議先打朱紹良的第六路軍,理由是:朱紹良、毛炳文、胡祖玉都是蔣的親信,打蛇打頭,朱部一垮,其他雜牌軍,也容易解決。
兩種意見爭論不下。朱德說:"我們讓參謀處的同志發發言,化若,你講講。"
大家安靜下來了。這時候,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參謀處長的意見是什麼。
郭化若向大家笑笑說:"感謝各位首長對我的信任。我認為,剛才大家說的兩種意
見,各有道理。但是,蔡廷錯的第十九路軍是3路中最強的一支,而且他們到興國已有一段時間,構築防禦陣地,兩個師集結在一起,作了充分的準備,不便於我施展各個殲滅的戰術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放棄運動戰的長處,用弱項去打敵人的強項,紅軍肯定要吃虧,即使打下興國,也難於打破蔣介石的"圍剿";第二,如果我們光打朱紹良部,則我要向西進攻,大家知道,西邊由於受到贛江限制,我們把敵人消滅後,對我們繼續發展不利,此時,若再掉頭向東,則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很難預料。為此,我建議打王金鈺的第五路軍。"
朱德聽得高興,順口接上說:"對!王部雖人多勢眾,但他們從北方遠道而來,水土不服,不習慣南方地形作戰,而且他們對紅軍懼怕三分。我可將主力隱蔽在東固,以引誘第五路軍的第28師、第47師向我進攻,在運動中把敵人殲滅,然後向東橫掃,擴大戰果。"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這時,毛主席微笑著開口了:"總司令言之有理!我完全同意先打富田地區的王金鈺和公秉藩。初戰時就必須要想到整個戰役計劃的實施,即在打首仗之前,要考慮到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方能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
毛主席說完,大家都表示贊同。方案就這樣定下來了。
隨後,郭化若遵照毛主席和朱德的戰略部署,擬制了作戰命令:
目前中國紅軍應最高限度地堅決集中力量,配合群眾武裝力量打破敵軍圍攻,爭取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建立鞏固的蘇維埃政權,向外發展。本方面軍奉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敵王金鈺部,轉向敵軍圍攻戰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
5月15日,紅一方面軍按照計劃部署,全部進入預定位置。
很快王金鈺部公秉藩師進入了伏擊圈。紅軍四面出擊,公秉藩師來不及頑抗即被大部殲滅。富田戰鬥一結束,毛主席和朱德隨即乘勝前進,揮師向東橫掃……
郭化若在總結報告中對第二次反"圍剿"作了精闢的概括:
"從5月16日至31日,僅僅半個月,紅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從江西東固到福建建寧,橫掃敵軍700裡,連打五個勝仗,殲敵3萬餘人,繳槍3萬餘支,打破了蔣介石和何應欽狂妄叫囂的'3個月內消滅共軍'的誑語,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回首第二次反"圍剿"的酣暢淋漓,毛主席興奮地寫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問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奈何及!
二、郭化若兩次發現敵軍之間的間隙。研究作戰方案時,毛主席總是說:"化若同志先說吧"
第二次"圍剿"再遭慘敗,蔣介石極為震怒。他決心親自出馬,揚言"不肅清匪共決不回南京。"兵貴神速,第二次"圍剿"失敗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就決定調集30萬大軍,進行第三次"圍剿"。
7月1日,蔣介石發出第三次"圍剿"命令,各路軍隊立即離開南昌、吉安和撫州,向蘇區進擊。
為反擊蔣介石的"圍剿",毛主席決定:紅軍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繞至敵後,向敵之後方聯絡線橫掃過去,讓敵主力深入贛南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此為第一階段;及敵回頭北向,必甚疲勞,乘隙打其可打者,為第二階段。此方針之中心是"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7月下旬,紅一方面軍轉移至銀坑,準備誘敵南下,找機會從富田突破,鑽到敵後去打。正當我軍按原計劃行動時,敵情發生變化了。原來,蔣介石發現了紅軍要從富田突破的企圖。他認為紅軍會從富田突破,西渡贛江,向湘贛邊"流竄"。於是急忙向富田增兵,甚至把他的嫡系陳誠、羅卓英部也調來了。
郭化若(原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朱雲卿病逝,山郭化若任代參謀長)立即向毛主席、朱德報告了這一新情況。毛主席果斷命令改變從富田一點突破的計劃,部隊停止前進,隱蔽休息,做好行軍作戰準備,同時由郭化若組織司令部人員詳細了解敵情,提出新的作戰方案。
整個司令部忙碌起來。很快,敵情分析出來了。郭化若站在大掛圖前,邊指示位置邊向毛主席匯報著情況:
各路敵軍都在向紅軍的集中地興國快速開進。北面是上官雲相的部隊,佔領了龍岡;東面是趙衛第1挺進縱隊,已進到黃隊,正向興國前進;西南是蔣介石的嫡系陳、羅第2挺進縱隊,已經到了富田。
我軍目前收縮在高興圩及其附近方圓幾十裡的地區,形勢嚴峻,西有贛江阻擋,北、東、南敵人有12個師的兵力步步進逼。
毛主席坐在大掛圖前,聽著郭化若的匯報,默默地吸著煙,眼睛緊緊盯著標有敵軍動向的地圖。
郭化若介紹完情況,望了望神情凝重的毛主席,提高了聲音說:"我們有一個新的發現:蔣鼎文部與蔣光鼎、蔡廷鍇部之間有一個40裡的空隙。"郭化若用手指在地圖上劃了劃,說,"就在這裡!我們可不可以從這裡鑽過去?"
"噢!"毛主席眼前一亮,他起身快步走到地圖前,凝視了片刻,轉身對朱德和郭化若說,"好!紅軍主力就從這一縫隙中穿插過去,向蓮塘方向轉移。怎麼樣?"
"我看可以,必須找敵人的空隙鑽。"朱德表示贊同。
毛主席神情逐漸輕鬆下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這40裡的空隙就是紅軍的生路。
當夜,紅軍主力便悄無聲息地從高興圩、崇賢出發.從蔣鼎文部與蔣光鼎、蔡廷鍇、韓德勤部之間40華裡的空隙地帶,隱蔽快速地穿插而過,直奔蓮塘。
8月5日傍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到達蓮塘地區。
7日拂曉,紅軍進攻蓮塘,守敵47師1個旅僅2個小時就被全殲。紅軍乘勝北進圍攻良村,敵第3挺進縱隊大部被殲,上官雲相、郝夢齡落荒而逃。
此時,北面龍岡駐有周渾元第5師,東面黃陂駐有毛炳文第8師。
紅軍連贏兩陣,如今是該北攻周渾元,還是東擊毛炳文?
郭化若去請示毛主席、朱德。毛主席說:"還是參謀長先說吧。"
郭化若分析道:"敵在蓮塘、良村兩次慘敗,必急於調兵東向,找我主力決戰。為了把敵軍大部調往東邊,便於我軍向西插向敵後,打其薄弱處,我軍仍應向東打黃陂。"
毛主席滿意地點了點頭,和朱德交換了一下眼色,兩人都會心地笑了。
不久,紅軍快速東進,打垮了毛炳文。
果然不出所料,蔣介石連遭三次敗仗,怒氣衝衝,急令向西、向南的各路部隊掉頭向東,力圖尋找紅軍主力決戰。
8月13日,郭化若經過研究分析,把自己的判斷報告了毛主席和朱德。郭化若說:"敵集中注意力於黃陂,各路猛力並進,正採取大包圍態勢接近我軍。"
毛主席笑了:"蔣介石還是蠻聽話的嘛!"
郭化若指著地圖說:"經研究我們發現,這次敵人看似來勢很猛,但它的包圍圈中仍有一個空隙。蔣、蔡、韓三個師從興國開過來,陳、羅兩個師從樂安、宜黃開過來,中間留有大約20裡的空隙。"
"好!那我們就給他來個故伎重演。"朱德說。
毛主席略一思索,說:"跳出去後,我們就在興國隱蔽待機,哪兒也不去。"
朱德說:"這樣可以以逸待勞。但為了掩護主力在興國隱蔽集結,應該派出一支部隊偽裝主力向東北方向佯動。"
毛主席表示同意。於是紅12軍36師師長羅炳輝受命帶領部隊佯裝主力,大搖大擺地向大金竹方向運動。紅軍主力則於當夜從敵軍中間穿插而過,進到了興國隱蔽休整。
之後,我軍經過高興圩、老營盤、方石嶺等戰鬥,先後殲敵7個多團,斃傷俘敵3萬餘人,完全粉碎了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三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