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的原因很多,一般情況下,我們將寶寶哭鬧分為生理性哭鬧和病理性哭鬧兩種情況, 而在兒科門急診接診到的很大一部分哭鬧患兒可能需要考慮是生理性的哭鬧,那麼哪些情況需要考慮生理性的哭鬧呢?
1、 飢餓性啼哭
飢餓性哭鬧大多發生在進食之前,比如寶寶夜奶間隔時間過長、上一次攝入奶量過少、劇烈活動消耗過多等等,此時寶寶的哭聲大多比較響亮,如果此時抱起寶寶且將頭轉向母體一側,可做吸吮的動作(這種情況大多是飢餓性哭鬧,您可以寬心了);
不過,如果判斷出來寶寶是飢餓性哭鬧,但是吃完母乳或者奶粉後仍然哭鬧,此時應注意是否奶頭過大、過小、過短導致吸吮困難,而導致寶寶所吃的奶量不夠,也就是寶寶吃奶的力氣都用了,還是沒有吃飽;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母乳分泌過少,或者配方奶的未配置足夠,此時,寶寶還有吃奶的力氣,但是木有奶了,寶寶還餓!
2、外界環境刺激
這種情況就比較多了,比如寶寶不能自行控制排尿排便,因此這個時期寶寶是需要尿不溼或者尿布的,如果,寶寶排了大便,沒有被寶爸寶媽及時發現,此時兜著一包便便的寶寶是很不舒服的,此時寶寶會以哭鬧來提示寶爸寶媽——尿不溼該換了!,此時更換尿不溼後寶寶就會露出高興的笑容的;
如果給寶寶穿的衣服過多(寶寶熱)、或者過少(寶寶有點瑟瑟發抖)、衣服治療較差粗糙不平、或者衣服中有硬物觸碰寶寶皮膚,此時寶寶也會以哭鬧的方式來發出抗議,當對衣物進行調整後,寶寶又會恢復到以前活蹦亂跳的樣子;
飲食改變如斷奶、食物過冷過熱、餵乳不當咽下氣體過多等,此時寶寶容易出現胃腸道對新的食物不適應的情況,部分寶寶還可能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情況,此時,寶寶也會以哭鬧的方式告訴我們,調整飲食結構不要過快過猛;
此外,過強的聲、光刺激,情緒變化、口渴、睡眠不足、體位不當、見到生人等情況,也會導致孩子出現陣發性的哭鬧。
3、要挾性啼哭
這種情況其實多見於較大孩子,比如他要某個玩具,比如他要看某個動畫片,比如他要去某個地方,或者某個不合理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以哭鬧的方式來達到滿足要求的目的,此時,他們的哭聲較洪亮或時大時小,可有自暴行為比如翻身打滾等,不予理睬,哭鬧最終會自行停止;
4、生理性夜啼
此種情況多見於4個月內的小嬰兒,多表現為白天睡得很多吃的很好,夜晚則很興奮,喜抱和逗其玩耍,熄燈或大人睡覺時即啼哭不止,也稱為晝眠夜哭,這多是習慣問題。6個月後大多會緩解。
此外,寶寶軀體不適時,比如飢餓、過冷過熱、被服過重、噪音刺激、呼吸道感染、胃腸功能紊亂或睡眠環境改變時,也可出現夜間哭鬧。
如果寶寶出現這些情況,那麼經過調整可能導致寶寶哭鬧的因素,一般也就可以讓寶寶哭鬧停止,不過,如果上述因素均被排除,但是寶寶仍然哭鬧不止,我們就需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的哭鬧,比如胃腸道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哭鬧。
因此,在寶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哭鬧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的,故也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抽絲剝繭,找出導致寶寶哭鬧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