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局部》:看到你就賺到

2020-11-18 澎湃新聞

陳丹青擔任主持人的單人脫口秀《局部》,是一檔頗為小眾的節目,但它卻是國內評分最高的脫口秀系列之一。與《脫口秀大會》這樣的單口喜劇不同,《局部》的定位和氣質與高曉松的《曉說》更為接近,節目就是陳丹青一個人在那邊說。

《局部3》海報

說什麼呢?《局部1》2015年上線,這一季是陳丹青為公眾介紹藝術史上的一些經典畫作,該季豆瓣評分高達9.5分。但第一季的好口碑並沒有給節目組帶來多少收益,第二季遲遲拉不到贊助,難產了三年,2018年《局部2》才姍姍上線。口碑依然爆棚,豆瓣9.4分。《局部2》聚焦於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開篇陳丹青就說道,「我沒有上過高中、大學,大都會美術館就是我的大學。三十五年過去了,我不記得來過多少次。現在我還沒有從這兒畢業。」這一季他就專門為大家分享大都會美術館的典藏珍品。

前兩季主要是在室內拍攝。幽暗空曠畫室,擺放著畫架,一張小圓桌邊,光頭素衣、戴著圓框眼鏡的陳丹青手捧著講稿坐著,就這樣慢悠悠地開講,偶爾筆會在講稿上寫著一些什麼。再根據講稿的內容,穿插大量畫作和史料。第二季也有部分大都會藝術館內的實景拍攝。

前兩季主要是陳丹青拿著講稿坐著講

《局部3》在2020年1月初回歸了。這一季陳丹青則走出書齋,深度尋訪義大利十多所教堂、修道院、宮殿、府邸,全程實景拍攝,專題為大家講述義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

《局部3》陳丹青走出畫室

窗戶打開,風出進來

從《局部1》到《局部3》,陳丹青以畫家之眼為大家講述世界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

因此,《局部》首先能讓大家長見識。陳丹青本身就是大畫家、大藝術家,他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洞察力,為大家娓娓道來他對一些經典傑作的見識,提升公眾的藝術認知。

就比如第一季陳丹青講到了中國宋朝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講到義大利十四世紀畫家布法馬克的《死亡的勝利》,講到中國的敦煌壁畫,講到中國現代畫家蔣兆和的《流民圖》,講到梵谷的早期學畫時的畫作,再講到巴齊耶筆下那些青年的男性……而《局部3》他將為觀眾介紹馬薩喬、烏切洛、利皮馬、戈佐裡、基蘭達約等不為大家熟悉的畫家。

《局部3》專門為大家介紹義大利溼壁畫

觀眾可以將《局部》理解為陳丹青的藝術課堂,但它的影像形式又比一般的課堂要豐富有趣得多,攝影、配樂、動畫都精良考究,高清攝影下的每幅經典畫作都美得令人窒息。

而且陳丹青的講述自然隨意、妙語連珠、天馬行空,但又自成體系,觀眾可跟隨他自由遨遊在美的世界。就比如他給你講《千裡江山圖》,他的切入點很有意思——畫這幅畫時王希孟才18歲,繼而他從18歲延伸出去。18歲的王希孟讓他聯想到宮廷畫家委拉士開茲,他20歲被皇宮招進去。跟那些才華橫溢的古人相比,一個18歲的現代人估計只會考試,何以那時的少年就有如此才氣?陳丹青一個轉折跳躍到繪畫史的「少年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眼前的世界好奇、動心、熱愛。你整體地看,隋唐的繪畫,加上東晉顧愷之畫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從中到外,由點到面,如珍珠般串聯起來了。

《千裡江山圖》的局部和局部放大

《局部1》《局部2》主要介紹經典油畫,《局部3》視野更開闊,陳丹青講述的是13到15世紀分散在義大利各地的溼壁畫。溼壁畫是一種壁畫畫法,它是畫在室內牆面上的圖畫。為什麼溼壁畫需要專門闢開一整季來講?

在《局部1》中,陳丹青就曾提到溼壁畫的好,他說,「我以為歐洲最好的畫呢,不是油畫。可是油畫呢,因為好傳播,畫冊裡頭,就流傳到世界各地。因為我們都是在讚美油畫,看的也是油畫。其實最好看的,歐洲的畫是溼壁畫……溼壁畫在義大利,那就幾乎數不過來,太多太多。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都在各地的教堂裡。你要是能夠去看,你差不多半生都看不完。」而在《局部3》中,他又解釋了一個原因,「第三季,只講一個主題,義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說起文藝復興,誰都知道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但這回我不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目前的眼界只是那段歷史的千分之一,這千分之一,太多篇幅給了以上三個名字。」

陳丹青想讓大家看到美術史外,那些被忽略的經典

無論是認為溼壁畫是歐洲最好的畫,還是認為文藝復興三傑被過度講述和神化,觀眾可以察覺到,陳丹青上的這堂課,與美術史、藝術史教科書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它是主觀的、個人的、感性的,或者這也是脫口秀取名為《局部》的原因,「全景觀永遠看不齊全,窗戶得儘可能打開,風吹進來。」

因此,不同於BBC很多拍藝術史和藝術家的紀錄片,或者央視紀錄片《探索·發現之中國繪畫藝術》,《局部》無意於按照線性的時間順序介紹藝術的興衰起伏,或者濃墨重彩那些主要藝術家的生平事跡。《局部》甚至有點反其道而行之,它更著力於介紹美術史遺留的畫家和畫作,那些「次要的、被忽略的作品」。

陳丹青在節目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觀點:美術史是被簡化的,一個大師背後,可能同時代的其他20個大師就消失了,不被人知道;哪怕是像梵谷這樣的大藝術家,他也是被歷史簡化的,除了他那些被反覆印刷的經典畫作外,梵谷還有許多別的東西,只是美術史並不介紹。他甚至頗具冒犯性地說:許多所謂的經典畫家、經典名作,被過度談論了,這些經典也許足夠好,但其實也沒那麼好,很多時候是因為畫作在傳播中佔據優勢,它就這樣口耳相傳中被神化了。經典被過度談論、過度傳播的後果是,歷史景觀變狹窄了。

陳丹青對所謂經典的另一種解讀

根據我們以往的上課經驗,老師無論是在講解一篇課文還是介紹一幅畫作,都會給出它好在哪裡的「標準答案」。就像是高中時期的詩歌鑑賞,主題啦、意境啦、意象啦、藝術手法啦,有種種條條框框,仿佛詩歌契合了每個標準,它就是經典的。但陳丹青《局部》這堂課會讓觀眾困惑的是,它不是這一類講法,很多時候,陳丹青並沒有告訴你這幅畫好在哪裡,比如說它哪一筆畫得好,哪裡是超越前輩的地方,他有時會很感性地表達對這幅畫的喜歡。比如他說起一幅梵谷初學時的不知名畫作,「我心裡就會想他媽的,這才是真正的繪畫,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我會忘記蔣兆和,我會忘記珂羅惠支,忘記我所喜歡的許多非常了不起的巧手,我會無可奈何。」

類似的感性發言不少

觀眾肯定會困惑,它到底是哪裡好啊,陳丹青沒有告訴你答案。一個出發點是,他太反感藝術鑑賞中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就像他說的,「大家相信書本、教條,不太肯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希望大家保留一點點主觀判斷力,就是你在看到這幅畫時最直觀、最新鮮、最個人的感受。比起你是否懂繪畫,避免千篇一律的答案取代你的判斷力更要緊。

陳丹青還有一個很妙的說法,他認為在標準答案化的時代,公眾對於藝術的認知是處於一個旅遊化朝拜的認知上,有點類似於導遊背誦的每個畫作的來龍去脈和緣何經典,頭頭是道但又是貧瘠的。而這種標準藝術教育下的學生,常常也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也難怪他在《局部2》中激憤地說道,「我每次看到咱們考前班的這些畫,看到考場的這些素描,我就想死,我寧可一輩子不會畫畫。」

可以說,《局部》是豐富與「匱乏」為一體的。豐富源於陳丹青為我們串聯起無數經典,「匱乏」源於陳丹青故意留下的審美空隙,以匱乏激發個體的審美感受力。

清新如初,好像就是那個上午

作為脫口秀節目,說什麼很重要,怎麼說也尤為關鍵。看單口喜劇,重點得讓大家笑,至於知識類、文化向的脫口秀,就得給觀眾帶來信息量和獨到見解。

而《局部》的魅力不僅於此,作為不太懂畫的觀眾,相較於畫作帶來的衝擊,陳丹青的言說方式更吸引我。毫無疑問,陳丹青的文字感是超一流的,他在無形中也接續了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神韻說」「性靈說」這一路的感覺派批評論。

陳丹青談《千裡江山圖》這一集,如此結尾

粗糙地劃分,批評有技術派,也有感覺派。技術派評論,強調行文邏輯的條分縷析、立場的客觀、文字的準確,當然它不免也會顯得缺乏特點和無趣。感覺派評論則是以「我」出發,我手寫我心,寫作者的直觀感受最重要,不那麼注重體系和規範。就像中國古代的詩論,用語常常是「骨氣奇高,詞採華茂」「詞採蔥倩,音韻鏗鏘」「清便宛轉,如流風回雪;點綴映媚,如落花依草」之類的,落到虛處,難以言傳,只能意會。

表面上感覺派批評容易寫,想寫什麼說什麼,因此感覺派批評匯聚了一堆三流批評者,他們將評論直接寫成了「中學生讀後感」。真正高明的感覺派批評,是最難寫的,因為它太考驗寫作者的感受力和表達力了。技術可以學習,但感受力卻學不來。

陳丹青對一些畫作的品評文字,讓人感覺到漢字之美——這得益於他蓬勃、充沛而細膩的感受力,將這些感受力轉為文字時,它們細膩又準確,樸素又華麗,豐贍又節制,宏觀又輕俏……總之,這樣的文字是太「養人」了。在一個誰都能寫作的新媒體時代,我們現在很少能看到這麼富有光澤和節奏感的文字了,就是聽著陳丹青在那邊不緊不慢地念,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比如陳丹青說巴齊耶「兼有科學和詩意」,「他描繪男性身體的那種狀態,非常坦然,不掩飾,但也不標榜,沒有壓抑感,始終帶著一種明朗的,非常適度的,剛剛比友誼多那麼一點點」;他說民國丘堤女士的「簡靜」、「素心」、「見物性」,其所畫楊柳「實在清新如初,好像就是那個上午」;他說被十八世紀忽略的農民畫家勒南兄弟,他筆下的窮人並不渲染宗教感和道德感,「勒南的每幅畫,就跟麵包和陶罐那樣,質樸、優雅,一聲不響在那兒發呆」……「這比友誼多那麼一點點」到底是多多少?「那個上午」是怎樣的感受?麵包和陶罐是怎麼發呆的?只可意會。

陳丹青的許多表達有一種只可意會的精妙

民國女畫家丘堤的《窗外》

總之,陳丹青不想提供給你什麼標準答案。他更像是把你帶入一個神秘的氣場,無論你是否懂畫、你的感受力如何、你是什麼身份或階層,統統都不重要。在這裡,大家都是「美」的信徒——那些經典繪畫的「美」,或者是陳丹青文字的「美」。眾生平等,像是剛孵出的雛鳥張開毛絨絨的翅膀,筋骨舒暢,煥然一新,跟著陳丹青遨遊,讓早已鈍化的感受力收穫清新的重生,內心也有一種剔透的明亮。

《局部》每一集的時間不長,只有25分鐘左右,每一季12-16集不等,追更適合睡前,足以讓你心滿意足地睡去;補更不建議睡前觀看,因為你容易停不下來。這個脫口秀很小眾,但它是好東西,看到你就賺到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脫口秀演員真的每月只賺1500元?
    更不用說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在大小城市中破土而出的脫口秀俱樂部,盈利更是空談。其中的脫口秀演員們,還是在靠著一腔熱愛,奔波在一場又一場開放麥之間。 開放麥是脫口秀的一種練習形式、一個可以容錯的場合,可以看做是正式演出前的彩排。無論是脫口秀新人還是老將,正式演出前都需要到開放麥去不斷打磨。
  • 脫口秀演員的職業困境:每月只賺1500
    狹窄的上升渠道——脫口秀演員普遍的職業困境我們在《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上所看到的脫口秀形式,並非發音更接近的talk show,而是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或站立式喜劇),但長期以來脫口秀這一稱呼已深入人心,於是大家將錯就錯,脫口秀也就逐漸成了這種表演形式約定俗成的叫法。
  • 美國這檔電視脫口秀節目賺翻了
    造口業通常損人不利己,但美國電視脫口秀節目,卻是靠狂損總統川普,收視率狂飆而荷包賺滿滿,十足是損人卻利己,難怪這些電視臺笑稱,消遣川普是他們的金礦。AC尼爾森收視調查顯示,2016年8月收看深夜秀的全美觀眾不及200萬人,他們極度不滿川普入主白宮,史蒂芬柯貝爾果然逮到機會,在節目裡狠批川普(Donald Trump)。於是這個收視人口曾低於200萬的節目,今年1月同樣在AC尼爾森的調查發現,深夜秀的觀眾比去年同期成長3%、突破300萬人,更比去年炎夏時節卻收視冰點的觀眾數再增30%。
  • 《嚮往》《脫口秀》衍生品先賺到了錢
    從早期《一站到底》的電視遊戲統一玩法,到《爸爸去哪兒》《奔跑吧》推出同名遊戲App,今年綜藝衍生產品開始涉足實體產業,它們有一個更加時髦的名字——文創產品。 開放麥:隱藏在脫口秀節目裡的電視購物 熟悉脫口秀節目的觀眾,一定對「開放麥」這個詞不陌生。
  • 李雪琴《脫口秀》實力炸場,「一建鐘琴」嗑到了!
    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開場即炸場,王建國的梗又甜又好笑!雪國cp是磕到真的了嗎。最後更直言「你有你的選擇,我有王建國」。李雪琴又翻火了,把文化裝在肚裡,智慧和情商用接地氣的話說給所有階層的人聽,真的是有內涵又有文化。
  • 楊笠:被脫口秀改寫的人生
    地鐵裡、798,總有粉絲能從人群裡一眼看到她,但這並沒帶給楊笠什麼成名的快感。「這哪算成名,我和李誕跑開放麥的時候,觀眾一看到他就倒吸一口氣,恨不得撲到他懷裡。」她說。你會在不斷放棄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就越來越恨自己,越來越瞧不起自己,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行。脫口秀挺帶勁我就覺得自己特別不順利,也不知道每天能幹什麼。平時有看綜藝節目的習慣,就看到了《吐槽大會》第一季。我就開始想做脫口秀。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想到這是一個職業。
  • 《脫口秀大會》結束了,但脫口秀我們給你續上了……
    或是一些頂級的脫口秀表演現場,或是脫口秀演員的一生故事,又或者是曾給脫口秀演員種下夢想小火苗的影視劇。它未必對你的脫口秀夢想有多大幫助,但至少看完以後吵架怕是不會輸了(誤)。 「話語即權力」,幽默更是一種能力,也是你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而我們看待生活,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種方式。
  • 今夜,你還在看脫口秀?
    只是,這种放棄語境、不談國是的脫口秀,頂多讓情緒抱團,語言在意義上是空洞的,淺嘗輒止。這種可流通、被消費的文化上的達達主義,讓國內脫口秀,幾乎可以取代高校思政課了。曾有記者問過我,你覺得脫口秀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反問,不就是相聲麼?脫口秀和相聲都屬於語言藝術,只不過調性有別。
  • 局部減肥是真的嗎?可以局部減掉大肚子嗎?
    就是很少被鍛鍊到的地方。形象點說,人體經常鍛鍊的地方,就是肌肉大哥當道,就像肌肉大哥說:「這是我的地盤,你(脂肪)換個地方呆去!」你經常使用到的肌肉那個部位就不容易儲存脂肪,因為會經常被調用拿來供能。當這個經常鍛鍊的地方的脂肪被消耗後,有些沒被代謝掉的,剩餘的回流的脂肪就不會在這個地方儲存脂肪了,相應的,這個地方的體脂率就變低了。局部增肌等於局部降低體脂率。
  • 王勉破局:線上脫口秀的焦慮與突圍
    決賽評委席上,徐崢愣了半天說: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王勉)這個算不算脫口秀。有此疑慮的其實不止徐崢,我看到有些朋友說:王勉,不過是勉強稱王。但其實,王勉封王,毫不勉強 —— 事實上,王勉的表演形式還為所有焦慮的線上內容生產者提供了一條亮眼的破局之道。線上脫口秀是一個強內容生產行業。
  • 《局部》第三季回歸,夏日陽光般的療愈
    《局部》系列形式上有些像高曉松的《曉說》,都是一個人講到底的脫口秀,都是靠自己幾十年的沉澱,從自己的視角講述自己的看法。風格就是主講人自己的風格。《局部3》片頭上來就是耀眼的義大利陽光,那一刻溫暖的陽光透過屏幕,灑滿了整個客廳。
  • 脫口秀的風口和浪尖:從冷門小眾到一票難求
    當然,他也喜歡脫口秀,最愛看的是《宋飛傳》。在片中,美國脫口秀演員宋飛扮演自己,每一集演到一半,宋飛就出來講一段脫口秀,然後再接著演,這種形式讓李誕覺得特別有意思,他回想起自己小學時看過一個早已忘記名字的動畫片,形式就是模仿《宋飛傳》。「機緣巧合,我接觸脫口秀其實非常早,是在小學,看到這個動畫片裡的小孩模仿宋飛。」李誕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
  • 《脫口秀大會》火爆收官!「脫口秀」的英文你一直以為是Talk Show?錯到離譜!
    《脫口秀大會》圓滿結束,王勉成為這一季的冠軍,小夥伴們喜歡他炸翻天的精彩表演嗎?
  • 小劇場之後,民間「脫口秀」又火了
    到地方後還是很好停車的。」8月12日晚,成都天府五街的一家咖啡店裡,進行了一場脫口秀開放麥表演。聚集在這裡的脫口秀演員,沒有一位是真正意義上的「表演者」。他們的職業分別為網際網路運營、互動設計師、短視頻編劇、金融工作者……隨著《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爆款綜藝節目的出現,人們對「脫口秀」已不陌生。
  • 贈票 |《80後脫口秀》創始人的脫口秀現場,炸到掀樓頂!
    ★ 今日福利:3月30日 萬代南夢宮上海文化中心 喜劇脫口秀《哈三話四》贈票(1人2張)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初六明天也要記得來聽喲~如果說喜劇是糖能撫慰人們生活中的苦那脫口秀>就是其中活潑的跳跳糖能一秒刺激你全身歡樂的神經
  • 中國脫口秀:謝謝,有被冒犯到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收官後的一個月,我有點懷念被撩撥的日子。 作為一名非資深的入門級脫口秀觀眾,從池子、思文和卡姆等人註定缺席開始,我本來不太相信這檔子節目還能堅挺下去。 現實打臉的速度,就像人家的熱搜來得一樣快。
  • 中國脫口秀:謝謝,有被冒犯到
    在中國,脫口秀演員本身都是半路出家,每個人大體上都有不太相同的生活積累。但在長期的腦力輸出後,很多老炮似乎已經被「壓榨」乾淨,更願意說一些觀眾能迅速get到的內容。/《脫口秀大會第二季》 當然,節目到了第三季,「關照社會情緒」確實也是節目自身選擇的切入點。
  • 那些說脫口秀的女孩,惹到了誰?
    她不是性別對立,只不過她正好是個女的;不是她冒犯,脫口秀本身就是一種冒犯的藝術。李雪琴被罵沒實力只會炒cp;雙胞胎被指責颱風詭異;趙曉卉被指責靠臉上位......從楊笠們的外貌到表演再到文本,他們進行360度的圍剿。
  • 「唱跳是業餘的,脫口秀我可是專業的!」張雨綺加盟脫口秀大會
    #張雨綺加盟脫口秀大會#隨著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參加節目的小姐姐們可謂是賺足了話題,更是有很多姐姐憑藉自己在節目中的表現瘋狂圈粉。14年和周星馳、鄧超合作的電影《美人魚》中霸道女總裁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幾年過去仍會在各類視頻剪輯中看到她在劇中的身影。在個人生活上更是極具話題度,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張雨綺,關聯的內容都是關於婚姻狀況類的。參加《乘風》節目,從官宣參加到出場到公演,每次網友談論的話題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張雨綺在大眾印象裡的形象是高冷、霸氣的,是一個標準的「御姐」形象。
  • 《脫口秀大會 第三季》關於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一些想說的
    4.楊笠楊笠其實我第二季的時候就注意到了。當時覺得她說的在女脫口秀演員裡算好的。相比於趙曉卉工廠女工的段子,覺得楊笠會更有深度點。楊笠在本季脫口秀大會也是很敢說,我刷了一圈豆瓣和微博,看到好些人說喜歡楊笠,覺得楊笠應該奪冠。但是說實話,並沒有覺得楊笠說的有那麼那麼好笑。羅永浩說楊笠是攻擊型最強的一位選手,然後是楊蒙恩。楊笠私下和楊蒙恩好像關係不錯。楊笠說,不知道為什麼男人會那麼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