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拳殺猛虎、醉打蔣門神、怒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俠肝義膽,武藝高超,行盡天下義事,80歲時病逝於六和寺,相較於其他慘死的好漢,也算是壽終正寢。
大破方臘後武松以殘疾之身,未隨眾人班師回朝,而是削髮為僧,遁入空門,於六和寺出家。朝廷念他戰功赫赫,賜錢十萬貫,封武松為"清忠祖師",以終天年。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浩蕩回朝的梁山眾人雖封官加爵,但最終仍落得被朝廷拋棄的下場,毒殺、自盡者眾,武松痛失一臂,卻安享晚年,活到了80高齡,是一百單八將中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好漢之一。
如《水滸傳》100回評道: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崗。報兄誅嫂真奇特,贏得高名萬古香。
揭開美化虛構後的小說情節,歷史洪流中武松真正的結局悽慘無比,令人無限唏噓。
《水滸傳》的藍本雛形取自《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兩冊古籍,書中記載武松:"汝優婆塞,五戎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輔以元末卞元亨打虎的事跡,武松的行者形象躍然紙上。
歷史上的武松生於公元1055年,北宋時期河北邢臺清河縣人。《臨安縣誌》、《杭州府志》、《西湖大觀》、《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客觀地記載了杭州提轄武松的俠義之舉。
武松出生貧寒,家境困窘,起初只是"流浪漢",混跡街頭,居無定所。《水滸傳》中長兄武大郎含辛茹苦撫養他,二人兄弟情誼深厚,而歷史中真正的武大郎不靠賣炊餅為生,而是青陽縣的縣令,兩人非親非故,差了300多年。
幼年無依無靠,武松只能在江湖中跌爬滾打,所幸武松天資聰穎,學到了一些武藝拳腳後在杭州湧金門一代賣藝謀生。由於武松相貌奇偉,英勇非凡,當時的杭州知府高權見他身手了得,不忍埋沒人才,便邀請武松入府,給了他一個都頭的差事。
都頭官職雖小,但好在官差之職是鐵飯碗,武松不用再在街頭賣藝為生,過上了踏實穩定的生活。與《水滸傳》中類似,武松但凡受人恩惠,必當為其甘赴刀山火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高權對武松有知遇之恩,武松自然也沒有辜負高權的信重,在職期間,武松傾心竭力,屢立奇功,被提拔為提轄,成為高權的左膀右臂,《水滸傳》中"武都頭"、"提轄"一說即源自於武松的真實經歷。
好景不長,高權得罪了朝廷權貴被罷官,武松失去了依仗,受牽連後也被免職,又重新回到了居無定所的生活。新上任的杭州知府來歷不小,後臺強硬,正是權傾朝野的大奸相蔡京之子——蔡鋆。
天高皇帝遠,加之有父親蔡京從中照應,蔡鋆在杭州可謂是隻手遮天,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原本的知府高權兢兢業業、仁政愛民。
自打蔡鋆走馬上任後,整日欺男霸女、魚肉百姓,做盡傷天害理、喪盡天良之事,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自然苦不堪言,都暗自稱蔡鋆為惡貫滿盈的"蔡虎"。武松作為俠義之士,一心替天行道,自然容不下如此小人作惡一方。
摸清了蔡鋆每日的動線後,武松埋伏在其中一處守衛不嚴之處,只等蔡鋆上鉤。待蔡鋆現身後,武松連砍數十刀,叫蔡鋆反應不及,當場斃命。蔡京痛失愛子,自然不可能放過武松,入獄後的武松受盡酷刑,不出幾日便慘死獄中。
武松行俠仗義、替天行道,為杭州百姓除去惡霸"蔡虎",此虎非彼虎,但也成為了書中打虎情節的靈感來源,想必是施耐庵不忍英雄慘死,才在書中給了武松一個安享晚年、壽終正寢的結局。
武松死後,百姓們感激他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不僅衍生出不少關於武松的戲曲、傳記,當地百姓還在杭州西泠橋畔為他修建了一處墓地,墓前立一塊石碑,碑上書"宋義士武松之墓",南邊是南朝名妓蘇小小之墓。
1942年,上海灘大亨杜月笙、張嘯林、黃金榮三人出資重修武松墓,依照原碑1:1的比例復原,甚至連浮雕紋飾都不馬虎,可見其精細程度,這座壯士墓也為秀美西湖平添幾分英武之氣。
如今西泠橋畔遊人如織,武松墓也已成為人們緬懷英雄必去景點,供後人對"行者"武松無限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