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一生中屢經坎坷,許多次都行走在生死邊緣。
武松能夠度過許多艱險,一直活到徵方臘結束,在六合寺八十多歲善終,曾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那麼,在武松一生中,他最感激的人是誰呢?
細數那些幫過武松的人:
有的是為利所趨。
比如孟州的金眼彪施恩,他本是當地一個惡霸,平日裡也沒幹少壞事,只因遇上一個比他更惡的蔣門神奪了快活林,於是才央求到武松頭上,請武松幫他出頭,痛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
有的是見風使舵。
比如說何九叔、鄆哥,這些人之所以願意為武大郎被害作證,與其說是同情武大郎,不如說是畏懼武松鐵拳。武松本是縣裡的都頭,深得縣令信任,又曾在景陽岡上打死老虎,在縣裡除了縣太爺,就屬武松是個人物。相比之下,那開生藥鋪的西門慶雖然有幾個臭錢,但在何九、鄆哥等人心中,還是武松更可怕些。
有的是被逼無奈。
比如說十字坡上的孫二娘、張青。他們與武松本無交情,之所以會相識,全因為孫二娘謀害武松不成,反被武松擒獲,若非張青及時現身,主動認錯,武松一怒之下,恐怕已經把孫二娘弄死。
後來,武松血濺鴛鴦樓,成了朝廷欽犯,孫二娘張青之所以會主動幫助武松,將無名頭陀的度牒衣衫贈送。一方面是感激武松當初不殺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武松不被朝廷抓捕。畢竟武松與孫二娘張青多有往來,知道十字坡的底細,若讓官府知道,他們之間有交往,必然也會對十字坡黑店進行徵剿。
也正是在幫助過武松不久,孫二娘張青就跟隨上了二龍山,給魯智深、武松做了手下。
在諸多幫過武松的人中,只有極少數人是完全不圖任何回報,純粹出於一腔公義,同情武松,欣賞武松。
比如說東平府的知府陳文昭。武松對這位陳大人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孔家莊時,武松與宋江再次相逢,宋江問起武松過往經歷,武松曾道:
……後因嫂嫂不仁,與西門慶通姦,藥死了我先兄武大,被武松把兩個都殺了,自首告到本縣,轉申東平府。後得陳府尹一力救濟,斷配孟州……
那時,武松先是醉打蔣門神,後是血濺鴛鴦樓,距離當初鬥殺西門慶,已經過去了許久。然而,在講起當初那段往事時,武松話語中依然對東平府尹陳文昭感激不已。
那麼,陳文昭為武松做了什麼,他又為何要幫助武松呢?
前文說過,武松在殺死潘金蓮,西門慶時,曾做過許多準備工作,然而他當街行兇,故意殺人,畢竟是事實,就算是有為兄復仇的這個旗號,也不能讓武松免死。
關於故意殺人罪的懲處,宋明時期與如今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最終,武松只是被判流放,這個處罰明顯很輕。武松會得到如此判決,除了東平府尹陳文昭外,陽穀縣知縣也出了不少力。
當然這位陽穀知縣並非什麼好人,他平日裡收受了西門慶不少賄賂。武松初次告狀時,這縣令也予以推諉,再三阻撓,不過既然西門慶已死,陽穀縣令也就樂得與西門家撇清關係,加上武松又曾為他押送金銀,若是這縣令分毫不講情面,也會讓手下人寒了心。
為此,在擬定判決書時,他刻意強調武松的無辜,說武松之所以殺死潘金蓮,乃是因為救護亡兄神主,與嫂鬥毆,之所以殺死西門慶,是因為西門慶前來強護,因而鬥毆,扭打格鬥以致身死……
總之,在這位陽穀縣令筆下,武松並非故意殺死潘金蓮、西門慶,而是在鬥毆中失手致人死命。
不過,作為大宋朝的基層官員,陽穀縣令只有初審權,真正決定武松是生是死的,還是上級東平府以及刑部衙門。
武松被押到東平府後,陳文昭細細將案卷看過,又將人犯一一審問。然後陳文昭作出一個決定,將武松的重枷換了一面輕枷,王婆則換了一面重囚枷鎖,至於何九叔、鄆哥等人,則被放回縣裡,等候傳喚。
陳文昭為何要改換武松與王婆的枷鎖呢?
陳文昭在將案卷呈報刑部時,寫了一封書信給與自己交好的刑部官員。正是依據這封書信,刑部最終做出了判決,判決書云:
王婆生情造意,哄誘通姦,唆使本婦下藥毒死親夫;又令本婦趕逐武松不容祭祀親兄,以致殺死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倫,擬合凌遲處死。據武松雖系報兄之仇,鬥殺西門慶姦夫人命,亦則自首,難以釋免,脊杖四十,刺配二千裡外。姦夫淫婦雖該重罪,已死勿論。其餘一干人犯釋放寧家。文書到日,即便施行。
在刑部終審判決書中,整場兇殺案的罪魁禍首變成了王婆,是王婆誘騙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是王婆唆使潘金蓮毒死武大郎,還是王婆挑唆潘金蓮驅趕武松不準祭祀,最終引起武松殺死潘金蓮西門慶,至於武松,判決書中則強調他雖然殺人,卻能自首,因此僅僅是打四十杖,刺配二千裡。
那麼,這位陳文昭要憑白幫助武松呢?
原著中有這樣兩句話:
其一,陳文尹是個聰察的官。陳文昭能明察秋毫,從審訊中了解到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
其二,陳府尹哀憐武松是個仗義的烈漢。
武松雖然行兇殺人,卻情有可原。潘金蓮、西門慶、王婆等人合謀殺死武大郎,本就犯下死罪,況且武松在鬥殺西門慶前,曾向官府告狀,是在求告無門之下,萬般無奈時,才選擇自行復仇。
最主要的,是世態炎涼,人情淡薄。
若只是尋常人,兄長被人謀害,而兇手是個有權有勢、黑白通吃的惡人,往往多會選擇忍氣吞聲,就算武松孔武有力,能空手搏虎,殺潘金蓮、西門慶也都是冒著必死的風險。正是武松能為常人不能為之事,陳文昭才會覺得武松是個「仗義的烈漢」。
也就是說,陳文昭是一個難得的不忘良知、心懷公義的好官。
仗義每多屠狗輩!販夫走卒尋常百姓,他們並無多少產業,也無多少羈絆,對人對事往往還能分辨是非,公平待之。像東平府中的節級牢子,都覺得武松是條漢子,不但不收武松一分錢,還倒貼酒食給武松。
但是像陳文昭這樣身處上位,每日都被無數金銀、無數阿諛奉承環繞,還能夠保有良善之心者,就十分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