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三國志》第 418 篇文章
今天來講 嵇康
註:圖片皆源於《三國殺》、《陣面對決》、《三國志》及網絡,以文為主。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
嵇康年幼聰慧,可惜的是,父親早死,因此由母親和兄長嵇喜撫養長大。他博覽群書,成年後喜歡道家的學說,身長七尺有餘,英俊瀟灑,卻不注重打扮。
後來,嵇康娶了曹魏宗室曹林(曹操兒子)的孫女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又任中散大夫。
然而,嵇康崇尚老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喜歡隱居,不喜歡做官。
有一次,在太學中,一位年輕的小夥子趙至看到嵇康在專心致志地寫石經,書法十分飄逸,趙至站在一旁看了很久,沒有離去。
趙至十分好奇,便問他的姓名。
嵇康笑了,說道:你這麼小的年齡,問我名字做什麼?
趙至老實地說:我看你書法風格非同一般,所以就問問。
嵇康覺得趙至也非同一般,便告訴了他自己的名字。
那一日,趙至記住了嵇康的名字,回去後想了很久,想拜他為師,跟著他一起學習。可是,自從那天之後,嵇康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趙至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他。
直到兩年後,趙至才與嵇康在鄴城相會,隨後跟著他去了山陽。
249年,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一黨,一時之間,本來就看不慣司馬家的各地挺曹勢力暗流湧動。嵇康雖然看曹爽不順眼,但卻更看不慣司馬氏,如果說曹爽僅僅只是一個草包而被人瞧不上,那麼司馬氏便是突破了社會道德底線而被人憤恨。
254年,司馬師廢了皇帝曹芳,一石激起千層浪,淮南第二叛隨之而出,毌丘儉、文欽等跳起反擊司馬師。
當聽到這個消息後,嵇康自己召集了好幾百人,打了雞血一樣地找到了縣裡的領導山濤,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誰料,成熟穩重的山濤潑了他一盆冷水:不行,幾百烏合之眾,你這是去送死!
沒多久,毌丘儉的人頭就送到了司馬師的面前。
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接過了權力的大棒,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司馬昭加大了力度收攬天下眾人的心。嵇康在當時是名士,司馬昭於是盯上了他,要他屈服,要他站在自己這一邊。然而,嵇康冷笑一聲,表示自己要做一名隱士,便跑到河東去找另一名隱士孫登(非孫權的兒子孫登)去玩了。
孫登在見到嵇康後說:你性情剛烈,才氣逼人,怎能免去災禍呢?
後來,隱士王烈也說道:嵇康志趣與一般人不一樣,懷才不遇,這是命啊!
有一次,一位學者張邈寫了一篇《自然好學論》,說好學是人的本性。結果,這篇文章被司馬昭拿來利用了,司馬昭號召大家去學習,實際上是接受洗腦。
這自然讓嵇康看不下去,於是,嵇康寫了一篇《難自然好學論》,與司馬昭唱反調,他說,好吃懶做才是人的本性,哪有什麼天生好學的。
對於嵇康的態度和行為,司馬昭一忍再忍,實際上,司馬昭還是給了嵇康很多次機會。
比如,當時的名士鍾會就曾帶著厚禮來拜訪嵇康。據《世說新語》記載,早年的鐘會十分敬佩嵇康,有一次自己寫了一篇《四本論》,寫完之後很是高興,便想讓嵇康看一看,也好給自己一點指導意見。然而,鍾會知道嵇康不喜歡自己,不待見自己,於是便躡手躡腳地來到了嵇康的家中,將寫好的文章扔進了院子裡,膽戰心驚地跑了。
嵇康估計是看了,但沒有回覆,鍾會被「已讀不回」傷了自尊。
這一次,鍾會帶著很多人,大搖大擺地又來找嵇康,如今的他呀,已經成了司馬昭身邊的大紅人。
嵇康知道鍾會來了,連頭都沒抬一下,與向秀在一旁打鐵。鍾會在看了一會後,很是無語,悻悻而歸。
離開之時,嵇康開口了,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咬著牙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回去後,惱羞成怒的鐘會對司馬昭說:嵇康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可與諸葛亮媲美。但是他不聽話,不乖,你得殺了他。
司馬昭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也許在他心中,還有一絲猶豫吧,不過,敏銳的山濤看出了端倪,他想拉自己的好朋友一把。
恰好當時,司馬昭讓山濤去做禮部郎,山濤藉此機會推薦了嵇康,扔了一根救命稻草。若是嵇康抓住了這個橄欖枝,或許,司馬昭對他的憤恨也會降低不少。
嵇康對於好友山濤的推薦,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而是選擇了拖。若是事情這麼發展下去,可能嵇康也就這樣拖到死了。
誰料,260年,皇帝曹髦死了,是成濟殺的,是賈充殺的,也是司馬昭殺的。
嵇康再也坐不住了,他想到了山濤還在等自己去做官,於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誕生了,這是一篇與山濤的絕交書,實際上,是嵇康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拒不合作!
山濤很是遺憾,遺憾的不是自己與嵇康絕交了,而是嵇康再也活不久了。
司馬昭起了殺心,正好,一件事的發生直接促成了嵇康的死。
嵇康有一個朋友,叫呂安,也是一名名士,呂安有個哥哥呂巽,呂巽此人不咋滴,看上了弟媳婦的美色,便迷奸了她。呂安得知此事後很是生氣,準備去官府控告自己的哥哥,前來詢問嵇康的意見,嵇康識大體,勸說自己的朋友家醜不可外揚。
呂巽心裡有鬼,害怕弟弟的報復,便決定先下手為強,竟然告呂安不孝,因為他毆打母親。
嵇康義憤填膺,決定為自己的朋友做辯護。鍾會趁機在背後煽風點火,最終,呂安和嵇康都被殺了。
據說,嵇康行刑那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只是,可能嗎?
那一天,嵇康面不改色,在看了一眼太陽的影子後,知道距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
嵇康死後,《廣陵散》也成了千古絕唱。
嵇康去世後,那名追隨他的學生趙至走上了仕途,由於他擅長議論、精於斷案,而成為國家有名的「良吏」,並在太康初年,被推薦到京城洛陽述職。
然而,趙至在得知自己母親去世的消息後,由於極度悲痛,吐血而亡,年僅37歲。
據說趙至一生寫了很多文章,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兩篇,他的《與嵇茂齊書》被收入了《昭明文選》,被劉勰推為「書記」類的佳作,與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並列。(嵇蕃,字茂齊:嵇康兄弟嵇喜的兒子)
多年後,那個曾經與嵇康一起打鐵的向秀寫了一篇《思舊賦》,懷念朋友呂安和嵇康,其中說道: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真·三國志》至此也告一段落了,想想2018年更的第一篇是荀彧,以荀彧起頭,以嵇康收尾,他們倆個的身上,都散發出一種人性的光輝,在那個跌宕起伏的時代,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也點亮了後人的精神世界。
然,思荀彧,念嵇康,縱有千言萬語,話至嘴邊,落於無形。
《真·三國志》倒計時:02
「閱讀原文」裡有全人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