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文:
交換生作為短期學生,往往被認為是這片土地的過客,我們一邊享受著寬鬆和新鮮環境帶給我們的滿足,一邊也在尋找著自己在這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我驚喜和喜悅的是:常常能夠在這個圈子裡看到很多有想法有活力的人。他們有的是充滿愛心的志工,盡心盡力去教小朋友們讀經;有的是極有格調的文藝青年,常常為了一場話劇、一場音樂會穿越大半個臺灣;有的充滿求知慾,在沒有學業壓力的狀況下學好幾門語言;有的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橫穿東西部去玩飛行傘,去騎環島;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趁著年輕,做一些想做的事,一些瘋狂的事。而我身邊的這位小學弟,東南大學英文系的交換生,則選擇用短短的100多天,通過自己的努力拍攝一部關於「大陸新娘「的紀錄片,用影像為他們發出一點點聲音,讓這個弱勢群體的生活可以得到哪怕是一點點的改善。
製片人手札
其實了解大陸新娘這個群體還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一天在Facebook上閒逛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一個群組,是一些遠嫁來臺的女性用來相互交流的平臺。
在那裡看到了一則帖子,是個大陸新娘幫她的一個朋友發的諮詢帖,內容大概是跟臺灣丈夫離婚大概需要辦哪些手續,需要大陸提供什麼文件云云。往下翻評論,才知道這個要離婚的女生,才嫁來臺灣2個月,是名副其實的新娘子。
評論的人多是同情她或是跟她有類似遭遇的大陸新娘們(還有一種說法叫「陸配」,但是由於陸配也包含大陸男配臺灣女的情況,故本文使用「大陸新娘」這個名詞),她們在留言中為這位素不相識的姐妹加油打氣,佩服她的決心和勇氣,也夾雜著對現在生活的抱怨和無奈。
我才發現我居然從來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群體。
因為要做這個片子的緣故,去內政部移民署的網站上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截止2012年,臺灣生活著超過30萬的大陸配偶,其中94%為女性,約佔臺灣人口的1.3%。
原來她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生活在我們當中,生活得悄無聲息而令人惆悵。
這是一個何等龐大的群體!而實際上,由於臺灣相關法令,許多大陸配偶至今沒有獲得合法地位,實際人數無法精確統計。但是可以證實的是,其中的許多人生活得並不盡如人意,許多人正在為自己的合法身份和合法權益不懈抗爭。
越往深了解,得到的訊息越是觸目驚心。
「在臺灣,外籍女性受到的差別待遇已經不是秘密。拜臺灣的經濟成長與全球化之賜,來自東南亞或中國的外籍女子,在臺灣負擔起所謂「女人該做」、但在女性意識揚升後臺灣女性已經「不願再做」的工作,包括:被變相買賣的不自主婚姻、看護病殘的人士、生育及照顧兒童、家庭整理和工作場所的清潔維護等。」聯合報民意論壇投書中這樣寫道。
孤獨 身份得不到認同 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 甚至有人患上抑鬱症
有人說我做這個片子是不是故意在以偏概全,故意展示負面的東西。
我想說,做這個片子只是想告訴人們,提醒人們:還有這樣一個群體正在被慢慢忽略,她們的權益得不到重視。然而她們,已經是或者將會是千千萬萬人的母親。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不會希望看到一個終日沒有笑臉的母親。
而這正是如今在臺灣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而如今電視上網路上幾乎所有的影像資料都在以近乎完全正面的報導方式在向社會介紹這個群體。
有多少人關注過她們的脆弱和無助?
又有多少人反應過來:哦,她們其實是我們的同胞。
我想,或許這就是啟動這個選題的初衷。
當我把這個想法放上FB之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很受鼓舞。
讓我觸動最深的是其中一個大陸新娘給我留的言:「好好加油,聲音發出來,雖然不一定有用,但總比啞巴強。」
有人說:「 我們進入臺灣的足跡、足讓你寫出熱淚盈眶的事實」
還有幾個人,私訊給我說謝謝,謝謝有人能聽完她們講的故事,因為已經有些話在心裡憋了很多年沒有辦法說與人聽。
有人說:「我把臺灣當家,也希望它能把我當家人。」
其實她們想要的很簡單,不是嗎?
關於團隊
我們來自於大陸不同學校,卻在同一個時間來到臺灣。
我們中有人來自影像傳播學系,但更多人是來自於跟拍攝紀錄片幾乎沒有關係的領域。
有人有過拍攝經驗,有的人沒有。
但是我們有個共同的心願,要把這件事做下去。
因為還有100天不到的時間,我們就必須離開臺灣,回到大陸了。
有些事現在不做,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做了。
我們計劃拿著可能只是入門級別的單反,搭上火車,深入到每一個受訪對象的家中,傾聽她們的故事。
設備簡陋
經驗不足
缺乏支持
我們依舊執著前行。
我們想用自己的努力,讓這個群體的生活可以得到哪怕是一點點的改善,用影像為他們發出一點點聲音。
便足夠了!
(趙非凡)東南大學英語系二年級學生,背包旅行及實用主義倡導者,曾參與大型國際性志願者項目 ,在校電視臺擔任編導 。大學期間, 計劃利用兼職所得遊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