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古令頻發,大古裝劇播出遇阻。而歷史劇作為古裝劇中兼有市場風險與政策風險的特殊一類,也在這幾年的螢屏上消失殆盡。但近期,歷史劇正迎來政策紅利。
10月18日,廣電總局在浙江橫店召開重大題材創作座談會。有媒體報導,總局近期將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立項、攝製有關工作的通知》,吸納更多具有製作實力機構參與,推出重量級、標杆性的作品,開啟重大題材創作的新起點。
10月30日,廣電總局官網發布了《關於報送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選題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聚焦四個方面進行策劃、申報。其中第四個便是聚焦中華優秀歷史文化。「深入挖掘蘊涵其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著力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在第一批重點電視劇名單中,100部選題中只有《北鬥南箕之歌》《北魏王朝》兩部歷史劇,第二批名單新增加了《大秦帝國之天下》《圓明園》兩部。而隨著政策導向的支持,歷史劇也將在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中更多地出現。
5年完成2部,「重大歷史劇」常年斷檔
儘管和「重大革命」同屬於「重大題材」,但是「重大革命」電視劇創作持續而穩定,而「重大歷史」電視劇創作卻經常會出現斷檔。
![]()
與一般題材電視劇只需立項備案不同,「重大題材」要有立項、同意攝製兩個公示流程。據統計,從2015年到2019年,在總局官網立項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有13部,被同意攝製的劇目只有6部。而在這6部劇中,真正完成拍攝的,其實只有《少帥》《大秦帝國之天下》兩部,其中《大秦帝國之天下》尚未播出。也就是說,這5年來,真正完成從立項到攝製,再到播出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只有《少帥》1部。
![]()
在總局5年重點電視劇選題名單中,《北魏王朝》《大秦帝國之天下》屬於「重大歷史」題材,《北鬥南箕之歌》尚未立項,而《圓明園》則是以一般題材中的「古代傳奇」出現在立項公示表中。
儘管「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碩果僅存,然而歷史劇的立項與創作其實並沒有那麼寒磣,它們更多分散在一般題材中的「古代劇」當中。按題材劃分,在總局的備案公示表中,國產劇一般分為當代、現代、近代、古代四大類,而「古代劇」又有「古代傳奇」「古代傳記」「古代宮廷」「古代武打」等分類。
從2018年至今,以「古代傳記」備案公示的就有30餘部。其中張黎導演、姜文主演的《曹操》便是「古代傳記」,檸萌影視的新劇《少年天子》也定位為「古代傳記」。《尚食》《長安諾》《大明風華》等劇則是以「古代宮廷」來備案的。正在待播的《孤城閉》《天下長安》《大宋宮詞》等劇則為「古代傳奇」。
與一般題材電視劇不同,廣電總局成立了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我國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組織指導、劇本立項把關和完成片審查。
![]()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第11條
從生產流程上來講,「重大題材」更為嚴格,創作者面對的挑戰也更多,這也是不少歷史劇避開以「重大歷史」題材來立項的主要原因。
即便我們把歷史劇的外延放寬——劇中有真實的歷史時空與歷史人物就算歷史劇,在2019年播出的國產劇中,能夠稱得上歷史劇的也屈指可數。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服飾、造型按照宋朝來打造,但劇中的時空無法和宋朝完全對照上,本質上還是一部架空劇。《皓鑭傳》雖然是發生在秦國的故事,也有真實的歷史人物,但這部劇的旨趣還是一部「古偶劇」。
最符合人們傳統印象中歷史劇面貌的,似乎是央視電視劇頻道在2018年底播出的《滄海絲路》。然而,這部在非黃金檔播出的中等投資歷史劇,聲響不大。
如果非要以歷史質感與歷史精神而論,那麼網劇《長安十二時辰》應該是2019年最具影響力的一部「歷史劇」。
但是,你會發現,在這部劇中,原著小說中出現的歷史人物都被改成了諧音字:賀知章—何執正、李泌—李必、李林甫—林九郎、高力士—郭利仕、楊玉環—嚴羽幻……也就說是,這部「歷史劇」又被架空了。
![]()
歷史劇的退潮也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網絡小說和英美類型劇對國產古裝劇衝擊很大,傳統歷史劇在國劇中很快就失語了。近年來,真正提振歷史劇餘威的其實是《軍師聯盟》,但它在表現形態上,也已經和人們熟知的三國故事大有不同。
2017年,央視一套非常少見地播出了《于成龍》《大秦帝國之崛起》《天下糧田》三部歷史劇。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央視此舉大有激濁揚清,為歷史劇招魂之感。
2018年,央視八套播出了《開封府》《龍門飛甲》《一代名相陳廷敬》三部古裝劇,似乎只有最後一部符合人們對於歷史劇的期待。原定於去年7月16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的《天下長安》,在播出當天撤檔之後再無音訊。
儘管在玄幻、魔幻、奇幻等風潮的衝擊下,正統的歷史劇也做出過反擊,然而囿於成本和製作,這些劇砸出的聲響很快就淹沒在資本湧動的商業劇大潮中。市場調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只能靠行政來兜底,於是,古裝劇的政策調整周期很快就來了。
歷史劇的兩大困局
一方面,影視公司為了壓縮製作周期與流程,傾向於「走捷徑」。把一些應該交由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把關的劇,按照一般古代題材來立項。但是「寬進」卻依舊「嚴出」,最後還是卡在了成片審查上。
![]()
其實,一些製作公司還是吸取了教訓。歡瑞世紀的《天下長安》是按照「古代傳奇」來備案的,如今檔期遲遲未定,由其出品的另外一部歷史劇《山河月明》就以「重大歷史」題材來立項。
《山河月明》其實就是就是講述明朝「永樂盛世」的《江山紀》,該劇最早也叫《江山永樂》,剛好和《天下長安》對仗。從劇名的更迭,也能看出古裝歷史劇在當下的一波三折。由湯唯主演的《大明皇妃》,後改名《大明風華》。這部劇是以「古代宮廷」的類別來備案的,如今也處於待播階段。出品方好酷影視另外一部歷史劇《天下長河》,便是以「重大歷史」題材來立項,該劇講述的康熙年間的名臣陳潢治理黃河的故事。
![]()
另一方面,面對新興事物,管理部門也有找不準參照系之嫌。一些原本屬於一般「古代題材」的劇,在審查時也可能由於成片涉及重大的歷史時期、人物、事件,而予以重點關照,嚴格把控。
金庸的名著《倚天屠龍記》,翻拍過很多版本,是武俠劇的代表之一。然而今年播出的最新版本中,「波斯」明教改為「帕莎」明教,小說中的朱元璋則改為「朱老四」,之前播出的版本都不曾有過這樣的改動。明教和朱元璋的關係,那是金庸小說家之言,觀眾是可以分得清的,沒必要做修改。
而《長安十二時辰》中歷史人物名字的改動則更為典型。這是一部借鑑美劇形式的類型劇,歷史只是強情節戲劇衝突發生的場域,原著作者馬伯庸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虛構,但是這些虛構是建立在很多歷史細節和歷史線索的基礎上,對歷史有敬畏。這樣一部「活化」了出土文物、再現了大唐獨有的時代氣象、喚起中國人文化自豪感的劇集,其實十分少見。《長安十二時辰》稱得上是一部「絲綢之路」的科普劇,對於理解中國今天「一帶一路」倡議十分有益。但是為了「幫助」觀眾區分歷史真實和戲劇真實,劇中歷史人物的「諧音處理」對於普通觀眾其實會形成很大的阻礙,無法融入歷史情境中。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是相當遺憾了。
究竟什麼是「重大題材劇」?其實,2003年廣電總局發布的《關於調整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影、電視劇立項及完成片審查辦法的通知》,有過解釋。
「凡以反映我黨我國我軍歷史上重大事件,描寫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的黨政軍領導人及其親屬生平業績,以歷史正劇形式表現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要內容的電影、電視劇,均屬於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劇。」
可以看出,「重大革命」題材的界定相對比較清晰,而「重大歷史」題材的界定相對模糊。它強調形式——「以歷史正劇形式」,對於內容的框定只有「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寥寥數語,這很難讓從業人員自己把握。
這樣的問題,相信會在將要出臺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立項、攝製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得到一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