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功能和作用
《靈蘭秘典論》說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先解釋一下胃字 ,上邊是一個田地的田, 底下是肉 ,中醫裡有丹田:上丹田、 中丹田 、下丹田 ,中醫裡的穴位是空洞的 也是一個小小的空間 ,田是一大片, 把土地劃成塊是土地的分區 界限。
田有一個寓意 ,就是撒下種子就可發芽, 我們人體會出現三丹田的名稱, 下焦是下丹田, 中焦有中丹田, 上焦有上丹田 ,這都具有再生的能力。
講到人中的時候 ,講過會陰是人體很重要的三條經脈的交匯 在現在的穴位圖上只標識在前後陰的中間 ,其實是應該從前後陰的中間, 向上往人的身體裡邊走, 基本上和關元穴, 關元穴是我們臍下三寸 ,往下到會陰的一片地方 ,就是下丹田的地方。
督脈是從這個地方起的 ,它是我們人體的陽脈之海, 任脈是主血的 ,它也是從這兒出來的, 還有關係氣機的太衝脈也是從那兒出來的 ,所以那個地方比較奇特, 一源三歧 ,三根歧線, 分別走不同的區域。
中焦脾胃也是一塊田地 ,胃字也從田 ,它那兒撒下種子, 相當於我們吃下飯 ,然後就可以收穫很多的東西 ,在胃裡收穫得最多的是水谷化成精的精氣 ,原先講肺主一身之氣 ,這個氣從哪裡來 ,是從水谷精微中來 ,而不是從呼吸當中來, 呼吸只是一部分而已 ,不是全部 ,真正的更大能量的氣是從水谷精微化來的 ,這也就是中醫為什麼會強調護佑後天脾胃的原因 。
用老年人的話說能吃就是福 ,如果不能吃了 ,消化吸收沒有了 什麼都完了 ,所以暨不能暴飲暴食 ,又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對我們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中醫認為胃就是田 ,被稱之為倉稟之官, 這意味著怎樣的內涵呢?
倉稟之官 ,胃就相當於倉庫管理員 ,糧食管理員 ,負責把天地萬物收穫的分類, 五味出焉 ,按酸辛甘苦鹹, 人體五藏各有所喜, 肝喜酸 ,脾喜甘, 心喜苦 ,腎喜鹹 ,肺喜辛 ,你化出水谷精微 ,由胃氣這兒再重新全身心地去輸布。
胃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 :「胃者 ,五藏六腑之海也,」 這個海很重要, 如果沒有這個海 ,五藏六腑也就無源之本了, 水谷皆入於胃 ,我們吃的東西喝的水都是水谷 ,都入於胃 ,五藏六腑皆稟氣於胃, 五藏六腑的精華皆來自於胃, 胃對我們人體是重要的。
第三 胃主血所生病 ,胃是主血的, 胃把水谷精微分類提取 ,所得到的精華是血, 中焦受氣 ,取汁變化而赤, 是謂血, 那個汁 ,汁液的汁就是精華 ,它再變化而赤, 像氣一樣輸布出去就叫做血。
人體無處沒有脈, 無處沒有血 ,實際上一句話:人體處處都有胃的功能 ,辰時是胃經當令, 所對應的生肖是龍, 龍的生機最旺 ,胃像龍一樣, 吃下去的東西, 才是我們生機的來源。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飯是精血的來源 ,而不是補藥是精血的來源 一定是要有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才能變現出血 ,你就是吃窩窩頭 也能把它的精華提取出來 ,變化成血, 這就是胃對我們人生的很重要的涵義。
胃主精血,腎精的來源也是胃
養護脾胃 ,還有一個基本原則, 就是吃七八分飽 。
早晨七點到九點是胃經當令, 一定要吃早飯, 而且很豐盛 很好才可以,上午陽氣足, 上午吃多少東西都不會發胖, 都會代謝掉, 精華到脾精的時候 。
上午九點到十一點 ,脾胃就能夠充分地運化, 該吸收的吸收, 該排出去的排出去 ,這就是脾胃的功能在起作用。
到了午時, 大家也要吃一點 ,等到下午 ,一派陰霾之氣 所以我們中國人就講過午不食 ,這個對我們現代生活不適用 ,因為我們睡得偏晚, 你要讓晚上睡眠好, 晚飯要少吃, 這個時候消化能力已經很弱了, 既要精血, 又要不能把脾胃過度地給累著。
傳統社會中是一天兩頓飯 ,朝食是上午九點多鐘 ,然後下午是四點多鐘, 晚上八九點就睡了 ,我們現在很少有人做到這一步 但是老人能做到就可以了, 即便老人現在也很少在晚上十點前睡覺的 ,一個大的原則, 就是上午吃東西 ,好消化吸收 ,下午基本上不太好消化吸收了, 晚飯八成飽是很合適的。
中醫認為 :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對養胃非常重要, 那麼 一旦出現問題 ,胃經又會有哪些表現呢?
胃經屬於陽明燥火 ,如果沒有火, 水谷精微就化不掉 ,沒法消化吸收 ,如果胃火不旺的話, 人體會出現灑灑振寒 ,胃病之象 ,沒事就哆嗦一下。
還有一個胃病之象, 善伸數欠, 特別愛打哈氣 ,當你打哈氣的時候實際上整個身體 ,你的胃也整個處在一個抻拉狀態之象 你的胃很寒 ,需要用打哈氣的姿勢 ,來把胃寒給宣掉一些, 經常打哈氣也是胃氣虛的象, 胃氣不振 ,這是一種自救 ,西醫說是在增加吸氧量。
胃病之象 ,口, 如果陽明胃火太盛的話 ,血又不足, 營養又不夠, 嘴唇特別容易上火。
胃病之象, 是唇胗, 胃經是環唇而走, 唇胗是嘴唇外翻 ,這是上火的象。
胃病之象 ,是上牙痛, 胃經入上齒中。
胃病之象 ,顏黑, 臉色發黑, 當人體脾胃統氣統血統攝氣統攝血的功能降低時 ,就會出現血不足 ,顏則黑, 血不能上榮於面。
胃病之象 ,鼽衄 ,流鼻血 ,也是脾胃不再統攝了, 胃氣是以下降為順的 ,而現在所講的嗝逆, 都是屬於胃氣不降而造成的 氣和血都應該往下走 ,如果上逆 ,就叫經血倒流。
胃經也走咽喉, 起於迎香 ,至交額 ,一直到山根這兒 ,另外一支走臉 ,女人為什麼會變老呢 ?女人到了三十五歲以後, 陽明胃經就衰了 ,整個臉顯得有點蒼老, 魚尾紋等皺紋生出來 胃經一部分走臉 一部分往上走額顱, 到腳 ,一定經過咽喉, 胃氣不降 ,咽喉部分也會出現腫痛。
胃病之象 ,頸腫喉痺, 咽喉跟我們很多經脈有關 ,有麻痺之症, 就要從胃經去治 ,這些都要看醫生的辯證準不準確。
還有水腫 ,胃病之象 ,大腹水腫, 記住這種肚子大 ,水腫 就是典型的脾胃的病 ,脾主運化的功能無法化溼氣了, 才形成了水腫 ,脾主溼主土 ,溼氣化不掉, 像沼澤一樣 ,慢慢慢慢水越來越多形成水腫 ,說明火不旺 ,還有腎火不旺 ,都是陽明燥火而導致的一個原因。
胃經出問題有許多臨床表現, 胃熱胃火等 ,那麼還有哪些表現呢
胃病之象 ,膝髕腫痛 ,就是我們的膝關節, 如果出現腫痛的話 ,胃經是沿著氣街穴 ,沿著大腿的內側 ,終點這兒一直往下走 ,經過膝蓋 ,老人很多膝蓋疼痛的毛病 ,實際上是跟胃經有關。
氣不足血不足造成的腫痛 ,因為中醫講不通則痛 ,老了以後脾胃功能下降了 ,吃的東西少了 ,氣血更加少了, 經脈不通, 不鍛鍊 ,整個的膝蓋就會出問題, 胃經正好入髕骨, 髕骨的腫痛都是跟胃經有關。
還有一種胃病之象, 有餘於胃 ,則消谷善飢 ,如果胃火特㕵就特別容易餓 ,有的人一會就餓了 ,這是陽明燥火太盛。
大家回去要好好養胃, 腎精的來源是胃 ,而且不要沒事就吃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