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陝西渭南的水蓮古村,是一個古老與現代、現實與夢想、農耕與遊牧等文明交織的地方。
這裡位于澄城與白水、黃龍、洛川、蒲城五縣交界,渭北旱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秦晉之好」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典故的起源地,是中國「太空花椒」的源頭,這裡地處中華文明重要標識——黃帝陵、人文初祖——倉頡廟、史聖——司馬祠的中間,是「中華九龍戲珠」之地。
水蓮古村一村跨兩縣,洛水東是澄城,洛水西是白水。洛水是其中軸線,方山古塞與南山寶珠相互對峙又統一。「方山古塞」為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認定的戰國遺蹟;被稱為「寶珠」的南山上林木鬱鬱蔥蔥。水蓮古村有兩個火車站,圍繞村子,有西延、西神和包西三條鐵路,以及洛河、史家河、麻子溝河、敬水渠河、葦子溝河、田家河6條河流纏繞。
一村同時擁有兩個火車站,在中華大地上不多見。鐵路一頭連著革命聖地延安,直通京滬;另一頭連著古都長安,對接著西南出海大通道。
這裡是解放戰爭時期澄城遊擊隊的誕生地,洛水西岸的田家河也是同期白水遊擊隊的誕生地。澄城人熟知的本地革命前賢李蛋兒、孟樹林、楊力生,都是從這裡走出澄城,走進歷史。這些信息,澄城縣正式出版物《黨史大事記》《黨史資料》均有正式記載。
北京大學、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師範大學的一批批考古、歷史、民俗專家,甚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都對水蓮古村產生了濃厚興趣,先後到水蓮古村考察,讚譽其為「人類文明的載體」「黃土高原盛開的大蓮花」……
水蓮古村有正史記載,呈現給世人的建築始於明代。而被文博部門認定的仰韶與龍山文化遺址,以及大量散落在山坡上的戰國及金元時期陶瓷殘片、金屬器物,正不斷提示著這裡更加久遠的歷史。如今,水蓮村主體村貌仍保持著的清代大型明捲窯洞院落群的樣式,國內絕無僅有。
這裡的窯洞有土窯、磚窯、石窯,按形制又分為土挖窯、獨體窯、裡外窯等,這些遙相呼應窯洞呈現出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形成了水蓮古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對於看慣了高樓大廈的城市人來說,窯洞的樣子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它們孔孔相聯,整齊排列,下方上圓的造型緩解了稜角的生硬,自然透著一種親和,「窯」的造型與「洞」的深邃構成了獨特的魅力。站在這樣的建築面前,使人常常在瞬間產生一種思接千載之感。
「六水獻瑞瑞繞南山成福地,九龍戲珠珠落水蓮若洞天。」水蓮村地如其名,常年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古老的洛水從水蓮群山的山坳中穿過,約150米寬的河面上,一隻簡陋的鐵皮小船解決了兩岸村民及遊客過河的難題。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者用「船渡」這樣的古老方式,表達著他對村民及遠方遊客的熱情。人們或許忘記了老者的姓氏,但不會忘記被群山環繞的這隻小船,它是水蓮古村自然生態景觀中的點睛之筆,讓整個村落富有生機,不斷糾正著千百年來很多人對澄城與白水兩縣「山不出頭,水不載舟」的片面看法。
本世紀初,水蓮古村正式被媒體和文化界介紹給大眾,善化古墓群和劉家窪古墓群也被相繼發現,目前,發掘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