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葵花加工。 曹雪 攝
中新網瀘州7月30日電 (鄒立楊 曹雪 姚茂璇)30日一大早,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的黃蜀葵種植基地,勤勞的苗族同胞們已背著背簍、帶著手套開始採摘黃蜀葵花了,她們要在下午之前,把盛開的花朵全都摘下來。
「這個花開得很好,昨天我第一天來摘不是很熟練,都採到200多斤。」龍汝群是大寨村四組的貧困戶,在加入「採摘隊伍」的第一天就拿了120元的日工資,她說,其他熟練的村民,一天能採四五百斤,光是「採花」工資就有200多元。
黃蜀葵基地。 曹雪 攝
黃蜀葵是一種中藥材,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等功效,其花是腎病藥物「黃葵膠囊」的主要原料。黃蜀葵生長周期短,每年清明節前後種植,兩個多月後即可採花曬乾售出,花期從7月持續到9月。在此期間,每天主莖或分叉的莖上都有兩朵鮮黃色的花朵開放。因為該花只有一天開放時間,所以開放的花朵需要當天採摘,並在花朵完全開放後採摘,過早或過遲都將影響花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苗族同胞正在採摘。 曹雪 攝
為了最好地保持花中的有效成分,工人會及時把村民採摘的鮮花運送到基地一旁的扶貧車間裡,車間裡的烘乾設備嗡嗡作響,工人們要趁著新鮮,把花朵烘乾降溫、分檢包裝、密封裝箱,運輸到千裡之外的江蘇的藥廠。
「我們跟江蘇蘇中藥業合作,採取訂單式種植,我們種多少他們收多少,不擔心銷路。」談到為什麼看好黃蜀葵產業,創立來鑫農業有限公司的返鄉人士唐明萬說,黃蜀葵渾身都是寶,在採收旺季,黃蜀葵畝產鮮花4000斤左右,每畝收入近4000元。鮮花採摘之後,藥廠還會對黃蜀葵的根和莖也進行統一收購,老百姓種植黃蜀葵的效益就更高了。
「我家有30畝土地,今年種的黃蜀葵長勢比較好,預計畝產在3000斤左右,能賣9萬元。」大寨鄉向陽村的種植大戶楊仲華算了一筆開心帳,比起種玉米,種黃蜀葵的經濟效益比翻了一番還要高。
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發揮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來鑫農業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不僅為農戶提供花種和免費的技術支持,還實行「訂單式」種植,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農戶可通過訂單種植、園區務工、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黃蜀葵種植中來。據了解,2019年,大寨鄉第一年試種黃蜀葵600餘畝,實現產值200萬斤左右。2020年,大寨鄉政府出臺黃蜀葵種植獎補政策,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餘畝,特色產業規模化效應逐步凸顯。
「我們將堅持『旅遊思維統攬、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動小園區向大園區的整合升級,儘快打造貫穿全境的10公裡鮮花長廊,將黃蜀葵種植打造成為我們大寨鄉的特色觀光農業,讓農戶在實現產業增收的同時,增加旅遊收入。」大寨苗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熊霞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