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農村老人的話講,人到晚年,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兩個,一個是老來有伴,另一個則是子孫滿堂。這不僅是因為傳宗接代是我國的傳統,同時人丁興旺也是一大幸事。
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新生兒的出生率逐年降低,即便「二胎」政策的出臺,雖然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新生兒出生率下滑的趨勢,並沒有被遏制。於是有人認為,「生孩子」的難題,還得靠農村解決。
其實,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取決於很多客觀因素。比如教育成本、購房成本的上漲,會拉低人們的生育意願。與此同時,女性地位的上升和人口向大城市的富集,同樣也會拉低生育率。而在「生孩子」難題上,農村居民也難以逃脫現實的桎梏。
為何說「生孩子」難題,僅靠農村無法解決?
將「生孩子」難題拋給農村居民解決,本身就不現實,因為以下這些因素的存在,讓農民也不敢生。
首先,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縣城和農村正在「被掏空」。雖然城鎮化是實現整體發展的關鍵,但是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產生了兩個影響:其一,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富集,會加劇房價上漲,過高的房貸壓力自然會拉低生育率;其二,縣城和農村的發展、教育資源,也在隨著人口的轉移,而集中於大城市。因此,隨著縣城和農村的「被掏空」,農民不敢多生。
與此同時,社會對公立教育和學歷的過度重視,讓農民的育兒觀念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當社會對公立教育和學歷過度重視時,人們對傳統教育的投入力度就會越大,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輔導班的學生人數和費用雙雙提升。基於這種情況,新生代農民的育兒觀念,也由於原來的「多生散養」轉為了「少生精養」,既可以降低育兒成本,又有利於孩子發展。
城鎮化下,該如何做到子孫滿堂?
在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下,我們若想提高出生率,做到子孫滿堂,離不開以下兩個關鍵措施。
首先,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讓農村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現在有很多的農村年輕人,之所以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去縣城上學,就是因為現有的農村教育質量亟待提升。而只有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讓農村的孩子,在自己的村子裡,在享受到高質量教育資源的同時,又縮減了培訓班的花費,自然會對生育率產生正面影響。
除此以外,通過產業下鄉,實現農民就近就業,進而杜絕「留守兒童」問題。隨著農村人口的周期性外出打工,年輕夫妻最擔心的就是留守在家裡的孩子,並對他們心懷愧疚。而如果通過大力推進產業下鄉,讓農村的年輕人能夠實現就近就業,「留守兒童」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如此一來,年輕夫妻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生育意願也會迎來很大提升。
關於孩子的問題,農民需注意什麼?
關於孩子的問題,出於對孩子未來的考慮,一定要注意以下2點。
首先,避開「重學歷、輕技能」的誤區。考慮到當下大學生和研究生數量過剩的問題,為了孩子今後的發展,家長一定要避開「重學歷、輕技能」的誤區。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長,給予重點培養,遠比千軍萬馬擠高考這座「獨木橋」來得實際。
其次,記得領取獨生子女補貼。為了促進「少生優生」,國家在此前就推出了獨生子女補貼政策,而現階段,多地又對獨生子女補貼進行了進一步調整。比如佛山市,由以前的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了200元,符合條件的獨生子女家庭,僅該項補貼就能領取到2400元,建議農民記得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