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天師道史略講(三)

2021-02-13 揭哥開講

          第三章  正一天師道的發展和沿革

 

天師道在龍虎山的發展和沿革,要從第四代天師張盛說起。前面已經講了,第四代天師張盛大約在公元230年前後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從此,天師道(或稱龍虎宗、正一玄壇)就世世代代在龍虎山紮根。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紀共1700餘年。歷代天師一脈相傳共63代天師。這63代天師的姓名,封號,生平事跡都有詳細的記載,因受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一個一個進行介紹。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閱天師府編撰的《中國龍虎山天師道》或者《留侯天師世家注》。這裡,簡略地分幾個時期作簡單的介紹。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師道

 

晉朝南北朝(包括隋朝)前後共338年(即公元281-816年),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割據,混戰不斷的年代。這338年中,先後有7代天師在位(4-10代)由於國家戰亂,道教內部也處於一種分化狀態,龍虎宗、天師道在這一時期處天一種隱居深山、潛心修煉的階段。這一時期,北方的北魏(京都在今山西大同)寇謙之成立「北天師道」,得到了北魏帝王的扶持,他對原有的天師道教理教儀和規戒進行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南方則有葛玄、葛洪、葛巢甫祖孫三代及著名高道陸修靜創立的「南天師道」,以江西閣皂山為中心,後來稱為「靈寶宗壇」。與此同時,在江蘇的茅山,有魏華存夫人創立的「上清派」稱為「上清法壇」。龍虎山,閣皂山,茅山,合稱「三山」。都是屬於道教符籙派,或叫「正一派」。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雖處於分化的狀態,但在思想理論上都理加成熟,教理教規也更為規範,這就為唐朝以後正一道的全面發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 唐五代時期道教的發展

 

唐朝時(公元618年開始),因皇帝姓李,以老子為皇室的遠祖,以道教為國教,道教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朝廷追號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文武百官每人都要學習《道德經》,並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一些王公大臣,公主嬪妃都以信奉道教甚至入觀當道士為榮。

在此期間,龍虎山正一玄壇經過近400年的在民間的傳承,影響日增。到公元749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召見第十五代天師張高,命即京師(長安)置壇傳籙,賜給金印,免去天師家族的各種稅賦,而且在京師專門設立了「授籙院」。唐玄宗還親自冊封張天師為「太師」,作《祖天師贊》。原文:「邈彼炎漢,天圖中缺。萬匯肖殘,三靈蕩越。惟師應遠,神威迅發。躬侍元元,親傳秘訣。妖毒三驅,崇山劍裂。大布聲數,全清蠱(音古)孽。一振無為,長光有截。鸞鶴斯邁,丹表是設。玉相真儀,傳芳不歇。邈矣真仙,孤高竣節。氣貫穹冥,元元示訣。落落神儀,亭亭皓月。誅邪斬精,魅驅鬼徹。漢代盟威,流傳奕葉。」

 

到唐肅宗時(公元756~761年)降香幣,建醮於龍虎山。武宗時(841~846年)召見二十代天師張諶「命以見官不拜」,賜金帛在山修殿宇、御書「真仙觀」(即大上清宮)。公元860年,又命天師建金籙大醮,公元865年,冊封祖天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上述說明:龍虎山天師道從唐朝中葉開始重新崛起。

五代時(公元907~960),中國處於群雄割據、混亂的時期,但龍虎山天師道在這一時期仍得到發展。南唐太子夢墜井中,有一道士將其從井中救出,醒後請人佔卜,佔卜者說:「這是漢天師救了您」。齊王命在龍虎山建「天師廟」(即現在的正一觀)。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三山合一」與明朝「永掌天下道教事」

 

從公元960年起到公元1279年,中國進入了宋朝(南宋和北宋),由趙匡胤、趙匡義及其子孫當皇帝。宋朝崇尚道教不亞於唐朝。當時華山有個道士名叫陳摶,據說太極圖就是他發現並傳下來的。

 

相傳趙匡胤在沒當皇帝以前,在華山與陳摶下棋,陳摶說:「你輸掉的話,拿什麼給我?」。趙匡胤沒有錢,滿面通紅。陳摶說:「你立個字據,如輸了就把華山永遠輸給我」。趙匡胤想:「華山又不是我的,且又搬不走,怕什麼?」就立了個字據,後來果然輸掉了華山,華山從此成了道教名山。真宗時,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在位,他受到皇帝的特別優待,在京城開封設立授籙院,國家出銀兩為龍虎山建宮觀,免去田租稅賦,還封為「真靜先生」。此後每代天師都受到封誥,世襲制從此開始形成。

又過了100餘年,宋徽宗趙佶當,他特別推崇道教,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這時在天師世系中,出了一位道法高深的天師,即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人稱「神童天師」。

 

中國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寫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天師把108個妖魔,又叫天罡星和地煞星,鎮鎖在一口枯井裡面。當時京城開封鬧瘟疫,皇帝派洪太尉專程到龍虎山請張天師去消滅瘟疫,洪太尉到了大上清宮,強迫道士打開枯井,只見一道黑煙,沖天而起,108個妖魔衝出枯井,轉世為人,從而演繹出水泊梁山108條好漢的故事。而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則駕牛到京城,建醮設壇,禳瘟疫,用大缸裝符水為老百姓治病,又去澥洲消滅了鹽池的妖怪,得到宋徽宗的高度獎賞,封為「虛靖先生」,賜帑銀建大上清宮,興建天師府第。這是公元1105年的事,所以,嗣漢天師府到現在已經建府900周年。天師府原建在上清關門口,後遷建長慶坊,元朝時才遷今址。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賜三十五代張可大「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這是「三山合一」的最早記載。爾後,在元朝統治的近百年當中(1279~1368),天師府及歷代天師一直是「掌江南諸路道教事」主管「三山符籙」,天師的地位,一般都是視秩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特賜金紫金光祿大夫,封留國公,授金印視一品,龍虎山天師道在元朝地位顯赫,非同尋常,從而奠定了道教祖庭的地位。

 

 

明朝,朱元璋統一天下(1368),四十二代天師為他「上表天庭」,得「天運有歸」之符,又在南京廣施符水,影響巨大,朱元璋便下令授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教主嗣漢天師」之號,命「永掌天下道教事」。又賜白金15鎰(相當於360兩)重修天師府第。朱元璋還親自給歷代天師撰寫讚詞。整個明朝276年,天師府一直是中國道教的最高機構,設「法籙局」,專管印製法籙,朝廷六次下詔,嚴禁私出偽造法籙;建「萬法宗壇」,寓意為「萬法歸宗」,確立了天師府至高無上的地位。從47代天師到50代天師都是由皇帝做媒,把皇族的女兒許配給天師為妻室。

  

天師府及歷代天師享受的這種尊榮,一直沿襲到清朝,世襲「大真人」的封號直到民國初才結束。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天師八卦宴開吃啦!即刻預訂,暢享天師道家美味!
    作為「道教祖庭」「道」是龍虎山獨特的符號道文化與龍虎山結下了難以割斷之緣道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了龍虎山的每個角落造就了這裡獨特的魅力天師八卦宴是歷代天師宴請賓客、舉行重大活動必備的宴席,由天師府的廚師代代相傳。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天師祝聖經懺祈福」線上法會通知
    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誠心懺悔、停止造業,再仰賴歷代天師的神力加持,方能從中真正走出來。是故,凡有善信齋主能夠向天師發心懺悔,皆可收穫如下五大福報!所以,歷年以來,每逢五月十八,天師府都會舉行熱鬧喜慶的天師廟會,組織十方善信齋主恭拜天師法懺,這既是天師道的傳統,也是龍虎山的慣例,深受廣大善信的歡迎。
  • 問道天師府,尋仙龍虎山:一山藏四境的丹霞勝景
    江西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據《龍虎山志》記載,漢和帝時祖天師張道陵,由信江入貴溪山中,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此得名。至今,背靠龍虎山的正一觀中,依然留存祖天師當年煉丹取水的古井。嘗一口井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結一段仙緣,循天師跡,問道丹霞。
  • 收藏知識:天師道印章的分類!
    據《龍虎山志》和《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記載,「天師道」的印分為三類:一為帝王所賜之印,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正一元壇印」,明成化三年(1467年),賜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陽平治都功印」;明弘治十年(1499年),賜四十七代天師張原慶「正一嗣教大真人」印章和
  • 逛龍虎山天師廟會,體驗最「仙風道骨」的廟會
    在江西龍虎山景區裡,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正在悄然綻放昔日光芒,它就是有著濃鬱「天師」文化的上清古鎮。為慶祝張道陵天師聖誕,上清古鎮將於6月11日-13日舉行「天師廟會」,屆時各種文化美食體驗項目將輪番上演。
  • 《龍虎山張天師》:道中道
    文|啼豆由80後新銳導演吳鷹翔執導的電影《龍虎山張天師》可以看作是一部道教創教祖師張道陵天師的「傳記片」。影片並沒有展現張道陵是如何悟道和創立道教的過程,而是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一段傳說故事中取材。將張天師到蜀地,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誅滅蠱惑民眾的邪魔巫教,拯救蒼生的故事加以改編和潤色而成。
  • 《龍虎山張天師·麒麟》今日上線 天師出山勇破迷霧 道法自然除卻...
    電影《龍虎山張天師·麒麟》今日正式在愛奇藝獨家上線。影片由吳靜擔任總製片人,佑在擔任製片人,陳成導演,樊少皇領銜主演,柯有倫、李璐兵、陳葉玲主演。與天師樊少皇一起破解山神之謎,問道濟蒼生!、解救當地百姓,並體悟「道」之根本的故事。
  • 龍虎山張天師出巡無錫記
    現年四十六歲,有兄弟六人,四弟和六弟供職政界,妻丁氏生有二子,住於江西貴溪縣,正在讀書,已決定日後由其次子繼任六十四代天師。我問起道教的宗旨和龍虎山情況?他說: 「清靜無為,修真養性,是道教的主旨。道教中最高權威者為教主,也就是天師。關於江西龍虎山官邱的執事,分提點司、提舉司、法員三級,世傳有一顆上刻『陽平治都功印』的金印,代代相傳。
  • 龍虎山張天師
    《龍虎山張天師》是江西省影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淘夢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網絡電影。由吳鷹翔執導,樊少皇、蘇茂、李璐兵、張冬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張道陵堅持本心,不為外物所惑,阻止了邪惡組織殘害百姓的邪惡祭祀,並教化了當地百姓的故事。
  • 《龍虎山張天師》口碑飈升 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由吳鷹翔導演執導,樊少皇、蘇茂、李璐兵、張冬等人主演的影片《龍虎山張天師》近日在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平臺同時上線。網絡電影發展到今天,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了擺在每一個從業者面前的重要命題,從《龍虎山張天師》的走紅裡我們也許能夠一窺門徑。
  • 龍虎山天師府借國漫《一人之下》澄清:金光咒確實有,但護體很難
    近幾年,隨著國漫《一人之下》、《雪中悍刀行》的大熱,龍虎山天師府這個地名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天師府作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在我國的江西鷹潭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現任的第六十五代天師到底是誰菜鳥也沒搞明白,總之人家不叫張之維!
  • 農曆十月二十,恭賀虛靖天師聖誕
    【註解】(1)虛靖天師寶誥:張繼先(公元1092年-公元1127年),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北宋末年著名高道,為龍虎山天師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飛升,世壽三十六載。(2)白雪丹霄,黃芽舊積:白雪,即水銀,也指唾液。黃芽,即丹鼎派所說之黃金。
  • 天師家族2000年
    ▲劇照:洪太尉到訪龍虎山。張道陵臨終前,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授給了長子張衡,並囑咐世世代代由張道陵家族的宗親子孫繼承衣缽,創立天師道的張道陵在此後被稱為祖天師,第二代張衡又被稱為嗣天師,張衡一生平平無奇,此後又將道統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 四爺敕修真人府 天師進京降妖魔 ——解開北京帽兒胡同天師府的來龍去脈 遺產擷英
    在之前的文章《四爺的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的發現與探索》中,為您介紹了龍虎山道士婁近垣為四爺大頑疾拜鬥祈禳靈應,兩人竟成了能夠一起談玄論道的道友,一方面封他為「妙正真人」負責統領宮廷道場,一方面又大修北京的大光明殿交與他住持,並敕修了龍虎山祖庭大上清宮,作為恩典。
  • 一人之下——天師下山的真相
    前言 《一人之下》番外篇動畫「天師下山」不知不覺已經上線一兩年了,今天來講一講關於一人之下番外篇的一些細思極恐的點
  • 正一道派從何而來
    後人尊他為天師,將張道陵祖師創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稱之為天師道。我們道教中有四大天師,張道陵天師為四大天師之首,相傳他在109歲的時候,感太上老君親降授他《正一盟威經籙》、授他《正一盟威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二劍等法器、法寶,囑咐他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
  • 尋宗問道天師家廟 健康養生龍虎仙山
    尋宗問道天師家廟  健康養生龍虎仙山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正一早晚課校對版
    三官寶誥 志心皈命禮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溥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應感天尊。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老祖天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鶴鳴山上得真傳。龍虎玄壇留妙決。三洞法籙。諸品靈文。
  • 「精彩搶先看」《一人之下》導演組尋訪龍虎山!
    《鬼吹燈》的追劇體驗小虎還歷歷在目,烏導這次執導的《一人之下》電影版將是三部系列電影,這也是繼《封神三部曲》之後,騰訊影業與烏爾善導演的二度合作,小虎更是期待滿滿!烏爾善導演代表作導演組一行先後到上清古鎮、天師府、大上清宮、正一觀、仙人城、無蚊村、桃花洲等景區進行考察,查看當地適合電影取景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導演組一行對龍虎山美麗的自然風光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後代在這一帶繁殖了1900多年,名人輩出,最有名的人是第30多歲的天使張繼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