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一天師道的發展和沿革
天師道在龍虎山的發展和沿革,要從第四代天師張盛說起。前面已經講了,第四代天師張盛大約在公元230年前後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從此,天師道(或稱龍虎宗、正一玄壇)就世世代代在龍虎山紮根。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紀共1700餘年。歷代天師一脈相傳共63代天師。這63代天師的姓名,封號,生平事跡都有詳細的記載,因受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一個一個進行介紹。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閱天師府編撰的《中國龍虎山天師道》或者《留侯天師世家注》。這裡,簡略地分幾個時期作簡單的介紹。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師道
晉朝南北朝(包括隋朝)前後共338年(即公元281-816年),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割據,混戰不斷的年代。這338年中,先後有7代天師在位(4-10代)由於國家戰亂,道教內部也處於一種分化狀態,龍虎宗、天師道在這一時期處天一種隱居深山、潛心修煉的階段。這一時期,北方的北魏(京都在今山西大同)寇謙之成立「北天師道」,得到了北魏帝王的扶持,他對原有的天師道教理教儀和規戒進行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南方則有葛玄、葛洪、葛巢甫祖孫三代及著名高道陸修靜創立的「南天師道」,以江西閣皂山為中心,後來稱為「靈寶宗壇」。與此同時,在江蘇的茅山,有魏華存夫人創立的「上清派」稱為「上清法壇」。龍虎山,閣皂山,茅山,合稱「三山」。都是屬於道教符籙派,或叫「正一派」。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雖處於分化的狀態,但在思想理論上都理加成熟,教理教規也更為規範,這就為唐朝以後正一道的全面發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 唐五代時期道教的發展
唐朝時(公元618年開始),因皇帝姓李,以老子為皇室的遠祖,以道教為國教,道教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朝廷追號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文武百官每人都要學習《道德經》,並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一些王公大臣,公主嬪妃都以信奉道教甚至入觀當道士為榮。
在此期間,龍虎山正一玄壇經過近400年的在民間的傳承,影響日增。到公元749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召見第十五代天師張高,命即京師(長安)置壇傳籙,賜給金印,免去天師家族的各種稅賦,而且在京師專門設立了「授籙院」。唐玄宗還親自冊封張天師為「太師」,作《祖天師贊》。原文:「邈彼炎漢,天圖中缺。萬匯肖殘,三靈蕩越。惟師應遠,神威迅發。躬侍元元,親傳秘訣。妖毒三驅,崇山劍裂。大布聲數,全清蠱(音古)孽。一振無為,長光有截。鸞鶴斯邁,丹表是設。玉相真儀,傳芳不歇。邈矣真仙,孤高竣節。氣貫穹冥,元元示訣。落落神儀,亭亭皓月。誅邪斬精,魅驅鬼徹。漢代盟威,流傳奕葉。」
到唐肅宗時(公元756~761年)降香幣,建醮於龍虎山。武宗時(841~846年)召見二十代天師張諶「命以見官不拜」,賜金帛在山修殿宇、御書「真仙觀」(即大上清宮)。公元860年,又命天師建金籙大醮,公元865年,冊封祖天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上述說明:龍虎山天師道從唐朝中葉開始重新崛起。
五代時(公元907~960),中國處於群雄割據、混亂的時期,但龍虎山天師道在這一時期仍得到發展。南唐太子夢墜井中,有一道士將其從井中救出,醒後請人佔卜,佔卜者說:「這是漢天師救了您」。齊王命在龍虎山建「天師廟」(即現在的正一觀)。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三山合一」與明朝「永掌天下道教事」
從公元960年起到公元1279年,中國進入了宋朝(南宋和北宋),由趙匡胤、趙匡義及其子孫當皇帝。宋朝崇尚道教不亞於唐朝。當時華山有個道士名叫陳摶,據說太極圖就是他發現並傳下來的。
相傳趙匡胤在沒當皇帝以前,在華山與陳摶下棋,陳摶說:「你輸掉的話,拿什麼給我?」。趙匡胤沒有錢,滿面通紅。陳摶說:「你立個字據,如輸了就把華山永遠輸給我」。趙匡胤想:「華山又不是我的,且又搬不走,怕什麼?」就立了個字據,後來果然輸掉了華山,華山從此成了道教名山。真宗時,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在位,他受到皇帝的特別優待,在京城開封設立授籙院,國家出銀兩為龍虎山建宮觀,免去田租稅賦,還封為「真靜先生」。此後每代天師都受到封誥,世襲制從此開始形成。
又過了100餘年,宋徽宗趙佶當,他特別推崇道教,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這時在天師世系中,出了一位道法高深的天師,即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人稱「神童天師」。
中國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寫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天師把108個妖魔,又叫天罡星和地煞星,鎮鎖在一口枯井裡面。當時京城開封鬧瘟疫,皇帝派洪太尉專程到龍虎山請張天師去消滅瘟疫,洪太尉到了大上清宮,強迫道士打開枯井,只見一道黑煙,沖天而起,108個妖魔衝出枯井,轉世為人,從而演繹出水泊梁山108條好漢的故事。而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則駕牛到京城,建醮設壇,禳瘟疫,用大缸裝符水為老百姓治病,又去澥洲消滅了鹽池的妖怪,得到宋徽宗的高度獎賞,封為「虛靖先生」,賜帑銀建大上清宮,興建天師府第。這是公元1105年的事,所以,嗣漢天師府到現在已經建府900周年。天師府原建在上清關門口,後遷建長慶坊,元朝時才遷今址。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賜三十五代張可大「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這是「三山合一」的最早記載。爾後,在元朝統治的近百年當中(1279~1368),天師府及歷代天師一直是「掌江南諸路道教事」主管「三山符籙」,天師的地位,一般都是視秩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特賜金紫金光祿大夫,封留國公,授金印視一品,龍虎山天師道在元朝地位顯赫,非同尋常,從而奠定了道教祖庭的地位。
明朝,朱元璋統一天下(1368),四十二代天師為他「上表天庭」,得「天運有歸」之符,又在南京廣施符水,影響巨大,朱元璋便下令授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教主嗣漢天師」之號,命「永掌天下道教事」。又賜白金15鎰(相當於360兩)重修天師府第。朱元璋還親自給歷代天師撰寫讚詞。整個明朝276年,天師府一直是中國道教的最高機構,設「法籙局」,專管印製法籙,朝廷六次下詔,嚴禁私出偽造法籙;建「萬法宗壇」,寓意為「萬法歸宗」,確立了天師府至高無上的地位。從47代天師到50代天師都是由皇帝做媒,把皇族的女兒許配給天師為妻室。
天師府及歷代天師享受的這種尊榮,一直沿襲到清朝,世襲「大真人」的封號直到民國初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