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虎山志》和《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記載,「天師道」的印分為三類:一為帝王所賜之印,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正一元壇印」,明成化三年(1467年),賜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陽平治都功印」;明弘治十年(1499年),賜四十七代天師張原慶「正一嗣教大真人」印章和「法祖心印」;明萬曆五年(1577年),賜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宗傳」印和「龍虎山元壇印」。上述史載諸印,皆毀於清代康熙十五年的兵災之中。
二類為家傳法印:1、祖造玉質陽刻疊篆體大「陽平治都功印」,此印為元代所制,印面為12.3釐米見方,通高6.4釐米。2、祖遺玉質陽刻疊篆體大「陽平治都功印」。此印為清代所制,印面為12.2釐米見方。3、祖遺玉質疊篆體小「陽平治都功印」兩枚,此印所制年代不詳,印面一枚為5.5×5.3釐米,通高5釐米;另一枚為5.4×5.2釐米,通高4.3釐米。4、祖遺骨質陽刻楷體「嗣漢天師府」印。此印所制年代失考,印面為長方形,尺寸為8.2×1.8釐米。5、祖遺石質陽刻楷體「天師」印。該印所制年代不詳,其印面也為長方形,尺寸為9.8×5.6釐米。6、祖遺骨質陽刻篆體「元始滅災萬神雷後之印」
三類為符印,其形制有上述兩種印的樣式,但其印文多為陰刻,並且符印上的文字、字體怪異,考識困難。儘管如此,乃可依其字之象形、形意或依其字、圖的數量多少分定印其之名。1、銅質陰刻「神霄玉文之章」。該印為宣和年間鑄,其印面為7.5釐米見方,通高6.5釐米,印面有蝌蚪紋。2、銅質陰刻「佩五神符」。該印所制年代不詳,印面尺寸略為長方形,為4.9×5.1釐米,通高4.2釐米。3、銅質陰刻「白文四道符咒」印兩方,均為圓角方印式。其中的一枚有分格線,其所制年代不詳。其符印之字形,似山峰起伏狀的「幾」字頭,「幾」字頭內各有一同心圓,於是其形似「風」或「鳳」字。符印的印面為7.2釐米見方,通高6釐米;另符印之字形乃似山峰起伏狀。符印面為5釐米見方,通高6.5釐米。4、玉質陰刻「白文八道符咒」印,所制年代不詳,印面有八個「雨」頭字,尺寸為9.7釐米見方,通高8.9釐米。
上述諸印,都是1952年由江西貴溪縣人民政府移交給江西省博物館,至今仍收藏在館內。
「天師道」的印,其印質多為玉、石、銅質,少數為骨或鐵質,其印背鼻鈕之形象,以瑞獸題材的圓雕蹲龍、螭虎、伏虎和臥鹿等為主,少數為方形、拱橋形和圓拱形。
「天師道」的印,其大小有別,樣式各異,而且質地都很貴重,有罕見的凍石,稀有的骨種,更多的是價值連城的晶瑩美玉。其篆體嚴整豐潤,鈕式或龍或虎或鹿,體現了「天師道」的尊貴和至高無上的神權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