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張魯(天師道第三代天師)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2021-01-07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天師道亦稱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師道由道教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發展下了基礎。隨後,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天師道,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立。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根據後漢書.靈帝紀可知,張修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創立使道教開始以教的形式出現,區別於以前的方仙道,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崇信,奠定了幾千年的道教歷史。

張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張陵之孫。

張魯為五鬥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鬥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

雄踞漢中

張魯是張陵之孫,五鬥米道系師。在張陵死後,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5]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

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並截斷斜谷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劉璋於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於是割據於漢中,以五鬥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反動政權。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稱「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關中韓遂、馬超起兵抗曹,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鬥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五鬥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鬥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降曹北遷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

後來,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眾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諫道:「漢川的百姓,戶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竇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制設置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張魯聞訊,想磕頭稱降。閻圃又獻計說:「如今您誰被迫謁見,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樸胡去抵抗,然後再向他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左右的人想將倉庫裡的寶物全部焚毀,張魯說:「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但這一意願沒能讓曹公知曉。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曹操到達南鄭後,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張魯帶著全家謁見曹操,太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以客禮相待,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

去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另有其卒於245年的記載。《真誥》又稱張魯曾在259年復生,大笑而亡。

《真誥·卷四·運象篇》:按張系師為鎮南將軍,建安二十一年亡,葬鄴東。後四十四年,至魏甘露四年,遇水棺開,見屍如生,出著床上,因舉塵尾覆面,大笑吒,又亡,仍更殯葬。

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鬥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鬥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鬥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相關焦點

  • 天師家族2000年
    張道陵臨終前,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授給了長子張衡,並囑咐世世代代由張道陵家族的宗親子孫繼承衣缽,創立天師道的張道陵在此後被稱為祖天師,第二代張衡又被稱為嗣天師,張衡一生平平無奇,此後又將道統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 張魯和他的五鬥米道:割據一方的軍閥,是如何成為道教的天師的?
    張魯畫像但假如做一個中國歷史的真實影響力排行榜,張魯絕對能排進Top20,其地位遠超一幹三國明星,甚至是曹操曹大老闆。二、五鬥米道五鬥米只是一個外號,它的官名叫「正一道」,後來改為大名鼎鼎的「天師道」。之所以起這外號是因為入教者要先交納五鬥米作為會費。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凡交納過十條幹肉的,我都當他是學生)。正一道的宗旨就是凡交納五鬥米者都是我派弟子。
  • 龍虎山天師道史略講(三)
    前面已經講了,第四代天師張盛大約在公元230年前後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從此,天師道(或稱龍虎宗、正一玄壇)就世世代代在龍虎山紮根。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紀共1700餘年。歷代天師一脈相傳共63代天師。這63代天師的姓名,封號,生平事跡都有詳細的記載,因受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一個一個進行介紹。
  • 寇謙之與北天師道
    葛洪從理論上充實和完善神仙道教的教義學說,以求吸引廣大信徒,而寇謙之則重點放在天師道組織的改革上,他到處宣揚他奉太上老君的聖諭,賜封他為天師,命他宣揚《太上音誦戒經》(又名《雲中音誦新科之誡》),清理整頓道教,除了三張偽法,也就是要改變原來張陵、張衡、張魯所提倡的民間道教內容。寇謙之修改了五鬥米道的教義,提出了以封建「禮教」為主要內容,以禮拜煉丹為主要形式的新教義。
  • 四大天師
    簡介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道教稱為祖天師。他是漢代張魯的爺爺,是道教的創始人。於是返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五鬥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歷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大法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者,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
  • 天師傳承
    經歷:​當初,第63代天師張恩溥也有一個兒子,叫做張允賢,本來應該就是接任第64代天師的第一人選,不過,張允賢卻在1954年因病去世,張源先則是張恩溥的堂侄,為了傳承的原因,才會提前從軍中退伍跟著張恩溥學道​張源先拿出當年的退伍令,他是在1959年以陸軍上士文書階層退伍,退役的原因則是寫著「繼承教統」。
  • 淺談道教神仙體系——四大天師
    簡介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道教稱為祖天師。他是漢代張魯的爺爺,是道教的創始人。 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謙之),劉宋有陸天師(修靜),唐有杜天師(光庭),宋有薩天師(守堅)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郝超傳》《傳》云:「愔事天師道,而超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
  • 道教四大天師都是道士升格成仙,西遊記的說法卻和民間大不相同
    民間傳統說法中,道教有「四大天師」,為天庭通明宮的四位尊神。四大天師是張天師、葛天師、薩天師、許天師,分別是歷史上四位道士,即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都是道教中開宗立派的重要人物。
  • 收藏知識:天師道印章的分類!
    據《龍虎山志》和《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記載,「天師道」的印分為三類:一為帝王所賜之印,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正一元壇印」,明成化三年(1467年),賜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陽平治都功印」;明弘治十年(1499年),賜四十七代天師張原慶「正一嗣教大真人」印章和
  • 四爺敕修真人府 天師進京降妖魔 ——解開北京帽兒胡同天師府的來龍去脈 遺產擷英
    而作為張天師入京朝覲寓所的天師府,其營建與上述兩位主人公有何淵源?這處宏偉殿宇伴隨政教動蕩經歷了怎樣的變革與興衰?本期將通過追溯天師府營建的來龍去脈揭秘這段鮮為人知的傳奇往事。此後,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十四代天師入京朝覲,正式在靈佑宮一側獲賜了府邸。雍正五年,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本應按例入京朝覲,結果至杭州不幸因病羽化,這也就有了前回書所說,婁近垣受遺囑入京之事。不難推測,如果當時五十五代天師順利抵京,也應是與婁近垣一同入住前門外靈佑宮一側的府邸。按雍正皇帝在《敕賜重建真人府碑記》裡所言,正陽門外顯佑宮的天師府「年久傾頹,屋宇狹隘。
  • 東拉西扯《三國演義》(51)他才是三國真正贏家
    但是三國期間有一個人創建了一個教派,法嗣一直流傳到今天,從這個角度看他才是三國真正的贏家。此人在演義第59回出場:這消息播入漢中,早驚動了漢寧太守張魯。原來張魯乃沛國豐人。其祖張陵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人,人皆敬之。陵死之後,其子張衡行之。百姓但有學道者,助米五鬥。世號「米賊」。張衡死,張魯行之。
  • 紫宸道:天師玉印與傳國玉璽之間不為人知的秘密!
    春秋戰國時期,輾轉多地,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高祖劉邦。入唐後不知所終。和氏璧充滿傳奇色彩,在眾多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許多關於它的傳奇記載;在故老口口相傳中留下了大量關於它的動人傳說。二、天師玉印(一)第54代天師張繼宗所著《崆峒問答》有言:「卞和玉為秦所得。玉印其一刻為傳國玉璽,其二未鐫,藏於阿房宮。後因子房公隨漢高祖入關得之,藏於陽平關。
  • 龍虎山天師八卦宴開吃啦!即刻預訂,暢享天師道家美味!
    作為「道教祖庭」「道」是龍虎山獨特的符號道文化與龍虎山結下了難以割斷之緣道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了龍虎山的每個角落造就了這裡獨特的魅力說起來,第一代天師張道陵123歲羽化成仙,第五代、第十代、第十三代均在100歲以上,前二十六代天師的年紀都在90歲以上。這在平均年齡遠遠低於60歲的古代,天師家族的長壽,令其他人羨慕不已。
  • 一人之下:天師下山,下一位天師會是誰呢
    在《一人之下》中,龍虎山是異人世界裡大名鼎鼎的地方,因為這裡有著第65代天師,還身為「一絕頂、兩豪傑」中的「一絕頂」的張之維。沒有人能夠說自己可以勝過老天師,就連同為十佬之一的陸瑾,都無法接下老天師的一拳。
  • 道教赫赫有名的「四大天師」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祖天師張道陵
    祖天師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祖天師張道陵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 道教四大天師之葛玄葛天師
    大家知道張道陵、葛玄、許旌陽、薩守堅是道教的四大天師,是玉皇大帝通明宮的四位尊神。既然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已經介紹完畢,今天給大家介紹四大天師之一的葛玄葛天師。葛玄出生在三國時期丹陽句容,也就是現如今的江蘇省。
  • 戴總品三國:黃巾之亂(上)
    要從頭說三國,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並不好選,不過既然講史而非演義,那大家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會跳過很多以劉關張為正統的主線故事,畢竟在早期劉大耳們都是以打醬油為主,估計要臨近赤壁之戰才會把他之前的原始積累一筆帶過。      咱就從黃巾之亂說起,雖說東漢末年不是外戚專權就是宦官當道,不過真正動搖漢王朝統治根基的,還是黃巾之亂。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天師祝聖經懺祈福」線上法會通知
    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誠心懺悔、停止造業,再仰賴歷代天師的神力加持,方能從中真正走出來。是故,凡有善信齋主能夠向天師發心懺悔,皆可收穫如下五大福報!所以,歷年以來,每逢五月十八,天師府都會舉行熱鬧喜慶的天師廟會,組織十方善信齋主恭拜天師法懺,這既是天師道的傳統,也是龍虎山的慣例,深受廣大善信的歡迎。
  • 一人之下:老天師到底有多強?能克無根生,實力藏在天師度中
    反觀如今的老天師,老天師傳承子正一門天師府,最強大的兩道絕學便是五雷正法和金光咒。金光咒有沒有什麼秘密不知道,但是五雷正法卻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神秘之處。雷法流傳出的只有上篇陰五雷和陽五雷,至於下半篇,不出意外便是隱藏在天師度之中。
  • 張(道)陵:誰也沒問問,我願不願意做教主! | 孫子挾祖父,捧出天師之名
    張魯在《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中,僅被曹操定義為「碌碌小人,無足掛齒之輩」。那他是如何從低調軍閥搖身一變成為宗教巨魁的呢?這一切,離不開他身邊的一位高深莫測的女人,也就是他的母親。 《三國志•張魯傳》和《後漢書•劉焉傳》中寫道,張魯與其母"始以鬼道"、"兼挾鬼道",「以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