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天師道亦稱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師道由道教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發展下了基礎。隨後,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天師道,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立。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根據後漢書.靈帝紀可知,張修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創立使道教開始以教的形式出現,區別於以前的方仙道,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崇信,奠定了幾千年的道教歷史。
張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張陵之孫。
張魯為五鬥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鬥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
雄踞漢中
張魯是張陵之孫,五鬥米道系師。在張陵死後,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5]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
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並截斷斜谷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劉璋於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於是割據於漢中,以五鬥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反動政權。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稱「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關中韓遂、馬超起兵抗曹,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鬥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五鬥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鬥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降曹北遷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
後來,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眾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諫道:「漢川的百姓,戶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竇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制設置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張魯聞訊,想磕頭稱降。閻圃又獻計說:「如今您誰被迫謁見,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樸胡去抵抗,然後再向他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左右的人想將倉庫裡的寶物全部焚毀,張魯說:「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但這一意願沒能讓曹公知曉。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曹操到達南鄭後,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張魯帶著全家謁見曹操,太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以客禮相待,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
去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另有其卒於245年的記載。《真誥》又稱張魯曾在259年復生,大笑而亡。
《真誥·卷四·運象篇》:按張系師為鎮南將軍,建安二十一年亡,葬鄴東。後四十四年,至魏甘露四年,遇水棺開,見屍如生,出著床上,因舉塵尾覆面,大笑吒,又亡,仍更殯葬。
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鬥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鬥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鬥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