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一向以男子為尊,多有女子不得幹政之言,更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言論,然就是這樣的年代,出了一位舉世震驚的女皇帝—武則天。這千百年前破除輿論壓力橫空出世的女皇給世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和好奇,到底是位怎樣的千古奇女子,當真是牝雞司晨?
初入皇宮
武則天是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她自小便於那些閨中女兒不同,好動靈敏,聰慧非常,武家家境殷實,武父自然也不會虧待兒女,她們小時候受到的教育自然是良好的,可在貞觀九年(635年),武父去世,那年的武則天才十二歲,家道中落,其堂兄武惟良、武懷運落井下石,甚至欺負她的母親對她無禮,於是武則天與生母搬到長安居住。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清麗秀美,一顰一笑皆如畫中之人,其父也是唐朝功臣,如今孤兒寡母獨居洛陽,於是派人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侍奉左右。李世民在位期間史書上對武則天的記載知之甚少,最具熱點的便是她和李治之間的禁忌之戀,也是因為有這段感情她將來才會步步高升,直到皇后,皇帝。
出家為尼,與李治藕斷絲連,再次被接回宮中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沒有子嗣,便被送入感業寺出家為尼,但新帝李治一直對她念念不忘。有人說李治對武則天實為戀母情節,當年長孫皇后去的早,李世民自小沒了母親,武則天這個姐姐對他事無巨細,甚是關心,他心中也多有依賴。不管是什麼原因,李治終究是忘不掉武則天了,就算出家為尼他也與武則天藕斷絲連。
永徽元年(650年),李治為祭奠李世民來到感業寺,與武則天相遇,離別許久自然有千言萬語,她們互述相思之情,不忍分離。恰巧這時期蕭淑妃深得盛寵,囂張跋扈,不把皇后放在眼中,得知此事的王皇后心生一計,將武則天接入宮來分了蕭淑妃的寵愛,不想確是引狼入室。
永徽二年(651年),李治守孝期滿,在王皇后的極力幫助之下,武則天再次回到皇宮。自此皇帝天天下了早朝就往武則天寢宮趕去,蕭淑妃直接失寵。次年,李治封武則天為二品昭儀。
廢王立武,初涉朝政
見武則天如此受寵,皇后和淑妃心中不安,合夥詆毀陷害於他,但李治心中相信媚娘,隨她們二人怎樣撒潑大鬧依舊對武則天寵愛有加。我們媚娘可不是隨意拿捏的主,她工於心計且手段狠毒,永徽五年(654年)為了扳倒王皇后,親手掐死了自己才出世不久的女兒嫁禍王皇后。對於此事,史書記載頗有爭議,武則天是否殺害了公主不得人知。但這件事讓李治心中有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永徽六年(655年),宮中不知何來王皇后行厭勝之術的謠言,李治得知後大怒,廢除皇后,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後但被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大臣反對,也是這一時期,武則天成為李治政治上的左膀右臂。
經過幾個月的政治鬥爭,十月十三日,武則天被立為皇后,這也打壓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元老大臣的勢力。顯慶四年(659年)武則天和李治商議,將將長孫無忌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自此朝政大權回到了李治手中。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不能處理政事,便交給了武則天搭理,於是她從後宮爭鬥轉向了前朝政權。她也逐漸顯現出了政治才能,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甚大。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和武則天之間出現裂痕,甚至差點廢后,至於為何,後世評說不詳有人說是因為武則天害了李治喜愛的武則天親侄女賀蘭敏之,也有人說是武則天把持朝政過甚引起李治不快,眾說紛紜,各有說法,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前一種,畢竟皇室八卦自古以來都是茶餘飯後 的論談。
武則天發現後軟硬皆施,李治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同年帶她上朝,垂簾聽政,合稱二聖。
登基稱帝,定國為周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久病不治,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立武則天之子李顯為帝,尊武則天為太皇太后。武則天完全攝政後,已經不滿足於太后之位,開始謀奪李唐江山。載初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自此一代女皇誕生。
武則天為政期間雷霆手段,徵戰西北,使安西四鎮從此平定,直到唐玄宗時也不敢冒犯大唐,她雖然政令苛刻,手段略有陰狠,但不可否認的是,她也為大唐做出了一定的功績,為玄宗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病逝,她還是將大唐江山還給了李氏皇族,立下一塊無字碑,功過皆留後人評說。我寥寥幾筆寫不出寫不出武則天的風光無限,也只有在各類典籍史書上翻閱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