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2021-01-18 國平視野

二戰前,由於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8萬噸,輕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此外,對於日本海軍的潛艇和驅逐艦噸位總和,包括排水量與艦炮口徑也做出了相應地限制。

因此,倫敦海軍條約對日本海軍的造艦計劃制約較大,除了輕重型巡洋艦以外,艦隊最基本的骨幹力量,也是水面艦艇中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也不例外,讓日本海軍憋著一股勁。

1936年12月31日,倫敦海軍條約到期以後,日本海軍就開始掀起造艦高潮,「水雷戰隊」就是重點發展對象,日語中的水雷就是魚雷,迅速啟動了新驅逐艦研製和建造計劃。

早在20年代開始,日本海軍就非常重視驅逐艦的建造,以及雷擊戰術的運用,所謂的「水雷戰隊」就是驅逐艦作戰單位,在戰列艦、重巡洋艦上大口徑遠射程主炮火力的掩護下,讓雷擊戰隊中的驅逐艦憑藉35節的高航速衝陣,對敵水面作戰編隊發動魚雷攻擊,是日本海軍屢試不爽的戰術。

因此,日本海軍需要數量眾多的雷擊艦,用來充當戰時的衝陣主力艦,於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保有驅逐艦共計14級,包括改型則為20級,不但型號繁雜而且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擺脫倫敦海軍條約制約後,艦長118.49米,寬10.82米,滿載排水量2500噸的「陽炎」級驅逐艦,就成為日本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驅逐艦,即便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一流水平,擁有優良的遠洋性能,是水雷戰隊的新一代核心力量。

採用了適應高航速的飛剪式艦艏,有高幹舷和長艏樓,2臺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雙軸推進最高航速可達35節,實測18節時最大續航力6000海裡。

艦載武器有3座雙聯裝127mm主炮、2座雙聯裝25mm機關炮、2座4聯裝610mm魚雷發射管,1座深水炸彈發射架,6條布雷導軌。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本就對「陽炎」級驅逐艦進行了改造,重點是增加雙管25mm機關炮數量,包括增射雙聯12.7mm高射機槍,用來對付美海軍密密麻麻從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攻擊。

「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了艦艉1座雙聯裝127mm後主炮,增設了12-28座雙聯裝25mm機關炮;拆除了艦艉的布雷導軌,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架,另外增設了4座雙聯裝12.7mm高射機槍。

除了「陽炎」級主力驅逐艦以外,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還擁有「吹雪」級、「夕雲」級、「島風」級、「秋月」級、「松」級等甲級、乙級和丙級三等驅逐艦,戰時總共的擁有數量為185艘,其中有8艘尚在船廠建造當中未完工。

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注重雷擊戰術,在護航、反潛、防空方面,其性能則明顯不足,在戰爭期間,預想的戰列艦決戰並未爆發,這讓龐大的驅逐艦群不得不承擔並不適合它們的輔助任務,因此戰損十分慘重。

因戰沉、觸雷、觸礁等原因,戰時的日本海軍總計損失了140艘各種類型的驅逐艦,有37艘倖存的驅逐艦,以及8艘未完工的驅逐艦。

戰爭結束以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解體,留存下來的45艘驅逐艦中,有25艘驅逐艦作為戰利品移交給美、中、英、蘇四大戰勝國,10艘驅逐艦用作防波堤被鑿沉,其餘10艘驅逐艦在1946-1947年間被徹底解體。

相關焦點

  • 拳打日本腳踢德國,從一戰用到二戰的平甲板驅逐艦
    事實上,在二戰時期,有不少艦齡達到二十多年,橫跨一戰與二戰兩場世界大戰的驅逐艦,默默在太平洋戰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美國海軍的似煙囪平甲板驅逐艦,考德威爾級、威克斯級以及克萊姆森級驅逐艦。考德威爾級中唯一一艘參加過二戰的曼麗號,安裝雷達並被改裝為高速運輸艦四煙囪平甲板驅逐艦的數量極其龐大,其舷號從DD-69開始直到DD-347結束,自誕生之日起在20多年內都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同時也見證了幾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今天咱們就從考德威爾級說起,聊聊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驅逐艦。
  •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
    【話說軍世】在戰艦進入了飛彈為主要武器裝備的時代後,通用驅逐艦逐漸成為航母和兩棲艦之外,最為重要的水面戰鬥艦艇,而二戰後包括美國在內的海軍都放棄了戰列艦的發展,不過還是曾發展了一定數量的巡洋艦,其中美國海軍擁有過很多的巡洋艦。
  • 二戰美國海軍爆發式造艦,驅逐艦下餃子般增長,側面反映日本輸定
    所以這種軍艦一直能保留到今天,並成為如今飛彈時代的當家主力,而在當時擁有大量的驅逐艦也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之一。現在在形容中國海軍的軍艦發展速度時,很多人喜歡用「下餃子」這個詞來形容,在二戰時期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發展用這個詞來形容的話估計也非常貼切。
  • 二戰日本驅逐艦發展標杆,日本造艦鬼才的神作,吹雪級的發展事跡
    之前也簡單介紹過日系的驅逐艦,所以今天就繼續就「日系驅逐艦」這個話題往下嘮嗑,簡單了解一下二戰時期的日本驅逐艦吧。其實驅逐艦這個詞並不是中國翻譯發明的,這個詞語是一個舶來品,而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不是直接叫「驅逐艦」而是被叫做「雷擊艦」(日文中將魚雷一類的水中兵器寫作「水雷」)。
  • 紅色海馬,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淺談二戰的蘇聯驅逐艦
    二戰時蘇聯紅海軍同樣進行了艱苦的戰鬥 為了能夠讓讀者朋友們對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的裝備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本文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的驅逐艦作為主脈絡,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的主要幾型驅逐艦
  • 甲午痛,二戰恥,中國海軍站起來!
    日本戰列艦二戰時的日本,在整個亞洲它的海軍幾乎是無敵的。有強大海軍的國家,其陸上力量一般基本持平,所以,它敢於挑戰當時一切海權很弱的周邊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122艘,潛水艇 62艘, 實力與當時的美軍相當。
  • 二戰前七大主要參戰國海軍實力排名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1939年初的各國海軍情況。第一名:英國海軍英國海軍當時擁有世界上規模和噸位最大的主力艦隊,包括12艘戰列艦、6艘航空母艦及24艘重巡洋艦、3艘戰列巡洋艦的龐大艦隊維持著大英帝國300年海上霸權的威嚴,同時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編隊也使得英國海軍在艦艇數量上傲視全球。
  • 陽炎級:二戰時日本海軍新型驅逐艦,除「雪風」號以外全部戰沉
    1936年1月,日本退出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會議,不再受《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此外,同年底《華盛頓海軍條約》也將到期,日本海軍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發建造並裝備自身所需的新型驅逐艦了。
  • 二戰皇家海軍的急先鋒,「部族」級驅逐艦「哥薩克人」號
    作為皇家海軍性能最傑出的驅逐艦,「部族」級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與假想敵的同類艦一決高下,而非僅僅是在艦隊中保駕護航,該級艦共建造16艘,「哥薩克人」號便是其中之一。德國艦船在突破英軍封鎖後經常躲入挪威港口尋求庇護,此舉每每令英國海軍惱怒不已,而當「阿爾特馬克」號貨船(即「格拉夫·施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補給船)在1940年2月14日載著約300名被德國袖珍戰艦俘虜的英國商船船員駛入特隆赫姆港時,當這艘裝滿英國戰俘的德國貨船試圖在挪威港口尋求避難時,英國海軍終於忍無可忍了。
  • 二戰德國海軍狡猾的水面狼群,戰果僅次於U艇的S系列魚雷艇
    S艇的前期發展在二戰爆發前,德國海軍一共建造了6個級別、25艘S艇,分別是S-1(1艘)、S-2級、S-6(1艘)、S-7級、S-14級、S-18級。這些S艇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技術上不斷完善,為二戰期間大量建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國家防空的重要利器,愛宕級驅逐艦來襲!
    (圖為愛宕級驅逐艦)作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國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日本曾經以美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藍本,從美國引進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建造了當時的金剛級驅逐艦日本這個國家從歷史就可以看出它的胃口之大,所以說,金剛級驅逐艦服役後不久,日本就以朝鮮國家的飛彈為藉口,提出了飛彈防禦需求。所以說,日本就又在金剛級驅逐艦的基礎之上研發了新一代驅逐艦——愛宕級驅逐艦來達到本國防空需求。
  • 榛名級:日本初代直升機驅逐艦 出雲級的探路先鋒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對日本海上自衛隊稍有了解的朋友,就一定會對海自裝備的直升機驅逐艦印象深刻,龐大的出雲級以及日向級甚至有「準航母」的稱號,雖然宣稱是直升機驅逐艦,但是其不小的噸位以及全通式艦面起降場讓人絲毫不懷疑其擁有放飛短距起降或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的能力
  • 日本海軍又添新主力,摩耶級驅逐艦的加入,將大大提升作戰能力
    據日本《產經新聞》3月19日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新一代飛彈護衛艦"摩耶"級,首艦"摩耶"號已經在當天正式編隊服役,日本是一個島國,在海上一定會重視海軍的戰略部署,因此日本的海軍實力都是相當不錯的,二戰的時候,日本就有好幾艘驅逐艦,就算到了現在,日本被限制軍事裝備的打造,可是日本還是能夠研製出來不錯的武器裝備
  • 強國中的最弱海軍:二戰蘇聯海軍
    強國中最弱海軍:一戰戰列艦撐門面1941年蘇聯海軍擁有四個艦隊,但是不僅因為國土面積遼闊原因,造成相互遠離十分遙遠,整體實力更是相對弱小,一共只擁有3艘一戰時代的老式戰列艦、7艘巡洋艦、59艘驅逐艦、218艘潛艇以及其他小型艦艇數百艘。
  • 做最強最快的艦:擁有吉尼斯紀錄的驅逐艦
    【話說軍世】而航空母艦大放異彩和戰列艦最後榮光的二戰,驅逐艦這種中小型艦艇還不是海軍主力艦,與現代通用驅逐艦的地位差別很大,不過二戰中較強的驅逐艦也有很多,其中就有本應該有出「出色表現」的法國空想級驅逐艦。
  • 日本海軍最後的條約型驅逐艦,祥瑞武勳一身的白露型驅逐艦(上)
    在戰後,1951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打算建造第一艘自產的護衛艦,春風型護衛艦。在設計時,日本船舶設計協會便參考引用了白露型驅逐艦和朝潮型驅逐艦的艦體設計,再結合上美國海軍基林型驅逐艦的動力系統設計。阿號作戰前,和其他型號驅逐艦一同拆去了一座炮塔,增設了25毫米3聯裝機炮和單裝機炮若干。
  • 為攻佔日本本土,二戰最強滅國艦隊有多龐大?光航母就有35艘!
    上述事件直接促使日本天皇於8月15日頒詔乞降,在為太平洋戰爭畫上休止符的同時,也將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沒落"行動永遠封存在保險柜中。假如日本政府決策層在原子彈的打擊下依舊冥頑不靈,堅持所謂"本土決戰",那麼在1945年冬季降臨時,整個日本民族將遭受一支空前龐大的艦隊及兩棲部隊的猛烈攻擊,其規模將超過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
  • 年末盤點:解析中國海軍驅逐艦截止2020年底規模,和下水總量
    中國海軍在驅逐艦的發展上,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不管是規模,數量,還是綜合作戰能力,相較於過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仿製到獨立自主,從落後到領先的曲折道路。上世紀80年代,我們最先進的051型驅逐艦,曾被美國人調侃為「保存為最好的古董」。
  • 跑得比「島風」還快,炮戰還能吊打巡洋,這也能叫驅逐艦?而且我感覺它快現世了!
    蘇聯二戰前的早間計劃中,重中之重毫無疑問是龐大的「蘇聯」級戰列艦,但造艦計劃自然是不止於主力艦的畢竟,這些龐大的戰艦雖然擁有即為強大的火力和裝甲,但卻行動笨拙、反應遲鈍——戰列艦嘛,基本都是這個樣子。因此,無論是在任何國家的海軍軍備擴張時期,除戰列艦以外,造艦清單中還會列出大量的巡洋艦、驅逐艦等等。今天咱們的主角,就是和「蘇聯」級同時研發的,35型驅逐艦——「烏達洛伊」,直譯過來的話也就是「無畏」級大型驅逐艦。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話說軍世】二戰中,英法美日等國都擁有艦齡非常老的戰列艦,其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以及日本金剛級戰列艦都是一戰前就開始建造的,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堪稱「爺爺」級戰艦。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