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這種飲食節制,並不是僅僅是生活所逼,更有制度規定。據史料所載,秦漢以前,普通人家一天只吃兩頓飯。《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佛教中的「過午不食」,很有可能就是脫胎於此。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但是,漢代的普通人家仍只能一日只能兩餐,只有帝王之家才可以享受特別的待遇,可以三餐或四餐(皇室四餐,諸侯三餐)。「四餐制」在漢代被嚴格執行,即使帝王死後,祭祀時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並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時候要「減餐」。比如國家遭遇嚴重的天災人禍時,皇帝就得減少飲食量和次數,以此自我懲罰,響應上蒼給人間的警示。
身為諸侯,享有一日三餐的權力,也並不是能保持終生的,如果犯錯,是會受到「減餐」的處罰的。比如西漢時,皇上在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就證明了,古人一天能吃幾頓飯,是與其身分有關的。
歷史的車輪駛入唐、宋之後,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普通人家才開始享有一日三餐的口福。但是,部分貧苦人家由於條件不允許,則繼續實行兩餐制。
不過,清朝的「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兩餐」——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早膳」與「晚膳」。一日兩餐,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入主中原後,滿族人將這一食俗也帶進了皇宮。其實,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民以食為天,餐桌無小事。從「兩餐制」過渡到「三餐制」,餐制的小小變革,昭示著人類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向前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