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2020-11-18 懂球帝官方

▲文會圖(局部)
吃飯這件事上,很多習慣看起來特別天經地義,就比如說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來就應該這樣,但其實不是。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

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比如熊貓,因為食物營養有限,且自身消化效率很低,它每天花在吃飯的時間長達12-16小時,每天咔嚓咔嚓吃掉20公斤竹子。所以每天它醉心遊戲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值得所有觀眾珍惜。

人類早期先民,包括今天的亞馬遜、非洲中部和印尼一些比較原始的村落中,並沒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他們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採集和漁獵,大部分時候食物僅足以維生,所以吃飯沒有時間點,有吃的就先吃著。

比如BBC紀錄片《人類星球》裡刻畫的非洲中部叢林採蜜之旅,土著小夥子冒死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採下來新鮮野蜂蜂蜜,親人在樹下接過籃子立即就大塊朵頤,這樣的畫面放上抖音快手,不知能饞死多少人,但是這樣的收成對於他們並不是天天都有,更不是隨手可得。

▲《人類星球》劇照
「丹尼爾·艾佛裡特在著作《別睡,這裡有蛇!》中記錄了作者在一個孤絕的人類部落裡的所見、所聞:南美洲毗拉哈印第安人以食為樂,只要村裡有食物,他們一定要吃個精光。但是錯過一兩頓不吃,甚至一整天不吃也沒關係。他曾經看到有人連跳三天舞,中間只吃了一點東西。」

「當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到城市,他們很驚訝於城裡人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一日三餐這件事,離開村莊的第一餐,他們狼吞虎咽。第二餐,他們也同樣盡情猛吃。第三餐,他們一臉懵逼,打著飽嗝問,我們還要吃嗎?等6周的城市之旅結束後,他們平均胖了13公斤。」[1]

▲毗拉哈人

兩餐變三餐的文明之路

進入成熟的農耕文明後,吃飯開始變得規律。

中國周秦至兩漢,普通人一天吃早晚兩頓飯,早餐叫饔,在早上10-11點,晚飯叫飧,在下午3-5點。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漢代統治階層開始變成一日三餐或四餐,而平民一般也還是兩餐。《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說「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意思是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下令仍給他一天三頓飯的待遇。[2]

到唐宋,普通人也吃三餐了,加了一頓午餐,並且這頓午餐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但是中國太大發展極不均衡,再加上古代戰爭、災害頻繁,所以普通人三餐或兩餐實際長期並行,甚至同一個地方,某些時期是三餐,某些時期又是兩餐。

清朝「帝王餐」是「兩餐」制,即「早膳」「晚膳」兩頓飯。清朝皇家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早晨6,7點後),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點至午後14點)。

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3]

▲邵氏電影《傾國傾城》,導演李翰祥
類似的,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三餐最早或見於古埃及。古埃及普通人本早晚各一頓,但富裕者逐漸在下午加一餐。[4]

英語lunch 起初的含義是「一團」、「一塊」,英國有兩個方言把「午餐」叫作lunshine(一塊食物)和nonschench;non即「noon(中午)」;schench,「飲料」;意即「中午的飲料」。「午餐」的正式用語luncheon即是由lunshin和nonschench合併而來的,其完整的含義是「一塊食物加上午的飲料」。英國人這頓午飯,也是從非正式慢慢加出來的。

日本人一日三餐的習慣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日本人習慣每天只吃兩頓飯。即上午10點一次,下午5點一次。一日三餐的習慣也是近代生活水平上升才形成的。

▲電影《七武士》劇照,困苦的農民以免費吃白米飯為報酬招募武士抵禦山賊,自己只能吃稗飯
另外,日本人以食稻米為主的習慣是從昭和時期,更確切地說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過去,日本人主要以碾碎的大麥米為主食。當時以米、粟、稗子參合在一起的混合飯只有富裕人家才有,一般人都則食用麥、蠶豆、白薯乾等混合在一起煮的菜粥。

吃飽了之後,三餐變兩餐的想法

1895年,《打獵者周刊》(Hunter Weekly)裡,英國作家蓋伊·貝林格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brunch(早午餐)」這個詞。他在文章中說:「為何不用一種新的、由茶或咖啡開啟的午間飲食來替代我們每周日教會活動後那個提早開始的晚餐呢,後者往往是各種開胃派和葷腥,對人是一種折磨……有了早午餐,周日上午不用早起,這會讓周六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人感到輕鬆很多。」

上世紀20年代,貝林格把brunch稱為「周六晚上的醒酒餐」的說法,在美國東海岸流行起來,成為休閒和社交新寵,人們在早午餐上追求花樣翻新,特立獨行。

1939年,《紐約時報》刊文宣稱周日就是「一日兩餐」,即早午餐和晚餐。而到了60年代,早午餐更加風靡。90年代的時候,美國人在周六也開始吃早午餐,而早午餐也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再成為專屬於周日的一種「特殊活動」。[5]

最初的brunch不是每日提供的,一般只安排在周日或假期,是一家人團聚溝通的機會,如今是晚睡一族喜愛的生活方式。

國內馬未都也在文章裡主張過一天吃兩餐,提議減去午飯和午休時間,縮短全天在崗時間。他認為這樣利於增加社會晚間消費,減少營養過剩,提高工作效率。這個想法的基礎,是現代普遍營養過剩,且腦力勞動越來越主流的現實,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和補充需求和過去不一樣了。事實上,很多上班族確實就是中午不吃飯或者吃得越來越簡單。

三餐意味著什麼

對於普通人來說,從沒有餐點到開始兩餐,再到變成規律的三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有了食物儲備,普通人家可支配的食物增加了,多吃一頓就變得自然。農業的發達是這一切的先決條件。

如今仍保持了原始生活方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那裡的自然環境提供了足夠生存的物質供應——鳥獸豐富、可採食植物眾多,狩獵採集生涯不算艱難的情況下,生活方式不需要改變,不需要去艱苦的學習發展農業,有的吃就吃,也是一種幸福。

人類早期的農業生活是要比漁獵更艱難的,依據考古發現,7500年前開始從事種植業的人類祖先,身高比從事漁獵的人類祖先有明顯下降。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隨著稻作農業的進步,日本農民的身高在幾千年中下降了8釐米,而且隨著農業在中美洲紮根,那裡的男性居民身高也下降了5.5釐米,女性居民身高下降了8釐米。換句話說,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這樣的結果:儘管農民們生產的食物總量增加了,但是每個孩子可以用於生長的能量卻減少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相對較多的能量用在了抵抗感染、應對不時發生的食物短缺,以及長時間的田間辛苦勞作等方面。[6]

三餐制還要歸功於工業社會降臨,8小時工作制統治的開始。如今三餐仍是普通人保障精力,同步社會生產節奏的方式。

和古代一樣,對於社會上層、富人來說,他們一直在每日用餐次數和時間上領先普通人,這有富足的原因,社交的原因,這更是身份的體現。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保羅·福賽爾的《格調》這本書雖然立意諷刺,但是也充滿深刻的觀察,該書認為階層提升的標誌在用餐上表現為,晚餐時間越來越晚,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中上層在晚8點開始他們的晚餐,更高階層在晚9點,甚至更晚開始他們的晚餐。而低階層一般晚上5點半吃晚飯,並且很快吃完,有可能只花幾分鐘。而把餐前酒喝到晚上10點,飯吃到凌晨1點半,3點半才收拾乾淨的人,肯定是暴發戶。

▲艾克森
如今,對於每天吃幾次飯,最講究的恐怕要算運動員了,他們的身體非常敏感,對於吃有特殊的要求。

比如國足球員艾克森就採取「1天6餐、少食多餐」的吃法,目的是儘可能控制體脂含量,增加肌肉。對於蛋白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他給自己提出了「精確到克」的要求。

▲C羅
而世界上最有名的每天雷打不動6頓飯,保持著比超模還低體脂率的,是永遠不老的C羅。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周成·《讀了這本書,我再也不敢看不起胖子、神經質和話嘮》

2、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

3、倪方六·《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由來》

4、維舟·《午飯的起源:一日三餐的演化》

5、荊棘·《午餐的革命 ——「一日兩餐」與欲望經濟學》

6、丹尼爾·利伯曼·《人體的故事》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一日三餐並非古已有之,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
    如今我們國人大多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並非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下來的。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流行起來的呢?秦朝首次統一促進了生產力其實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民間的習俗和思想演變。
  • 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有人就產生好奇,到底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何區別?誰的身體會更好?下面就來好好了解一下。
  • 你知道,古人一天要吃幾頓飯嗎?歷朝歷代的規矩,都與現代人不同
    但是你知道,在古代人們一天要吃幾頓飯嗎?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我們每天都會吃三頓飯啊,難道古人與我們的飲食習慣還有著不同嗎?當然有!並且每個朝代在這方面都有些不同。在食物來源很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一天吃幾頓飯也就無法固定。食物充足的時候,人們一天可以吃很多頓吃到撐;而食物匱乏時,也可能一天下來一頓也吃不到。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進入了農耕時代,學會了種植糧食和蔬菜。當人們的食物來源穩定時,一日的用餐次數也才固定下來。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張慧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一天三頓怎麼吃減肥
    核心提示:在減肥期間早餐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飲食中攝入的蛋白質比較高,對於一天營養的補充是很有幫助的,可以吃雞蛋也可以吃全麥麵包,喝一杯脫脂奶,有助於營養吸收,雞蛋和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多數都是蛋白質,鈣和鐵,全麥麵包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於補充身體的營養和抑制發胖都有很好的作用。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量都要高於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到了漢代,為了區分等級貴賤,統治者在「一天吃幾頓」這個問題上玩出了新花樣,規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別為日出時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後的「暮食」,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則一天只能吃兩餐,遇到實在窮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 一日三餐怎麼吃最合理
    3、午餐12:30中午12點後是身體能量需求最大的時候,肚子咕咕叫就是在提醒大家要吃午餐。對於很多人來說,午餐時間雖然比較短,但仍要細嚼慢咽,切忌邊工作邊吃飯。吃夜宵的時間應該安排在睡覺前兩個小時,21點左右比較合適。夜宵進食量要少,儘量別超正餐的一半。食物選擇上,以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容易消化的麵包片、清淡的粥類比較好。二、一日三餐,怎麼吃最正確合理1、營養早餐營養目標:早餐營養一定要豐富,才能保證一天良好的工作狀態。食物安排:早餐以主食為基礎,如包子、饅頭、花卷、燒餅等,每人約1~2兩。
  • 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
    核心提示:減肥這個事情一直是很多肥胖者的困擾,不知道要怎麼才能減肥,才能讓自己的身材更完美,雖說減肥方法有很多,終歸還是離不開飲食與運動,只有保證一日三餐飲食總熱量低於身體每天輸出的熱量,再利用運動增加消耗,才有機會使體內的脂肪含量越來越少。減肥期間一日三餐格外重要,包括飲食結構、用餐時間、飲食攝入量三大方面。那麼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才更合理?
  • 你知道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常言道:「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慌」,這句話出自劉清河的《孔半仙巧戲董善人》,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吃喝拉撒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吃排在第一位。現在大部分人豐衣足食,一日三餐不在話下,但是在古代,對於老百姓來說,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夢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遠古時期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並且以打獵為生,糧食不夠吃,更談不上一天吃幾頓了。只有一個原則:「飢則求食,飽則棄之」。
  • 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中老年人更適合怎麼吃?
    如何吃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畢竟吃的是否正確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於怎麼吃這方面,形成了很多流派,有些人覺得要每頓飯少吃點,也有人會認為飯要正常吃,不然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而在生活中,也有了一日兩餐的出現,那麼這種飲食習慣好不好呢?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堅持一日兩餐,到底對身體好不好?
  • 一日三餐,午餐怎麼吃才能瘦,為什麼說午餐也不要吃飽
    所有想要減肥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可是,減肥的時候,我們要長期保持八分飽才是。我前面結合自己五個月從170斤到130斤的經歷講了晚餐怎麼吃。今天就來講講午餐怎麼吃不長肉。大家可以關注下,下期會講減肥的時候早餐怎麼吃。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哪個更減肥?
    正確的減肥方法不是不吃飯或者每天只吃一頓飯,健康又有效的減肥方法是少吃多餐,那麼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有什麼好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就是指每餐不要吃太飽,把原本一天三餐的食物分為多餐攝入,這樣能有效防止暴飲暴食。
  • 一日三餐來尚堯,生活千萬別應付!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然而,如今的一日三餐,我們卻在一省再省。早飯乾脆不吃,午飯點外賣應付,晚餐要麼大吃一頓,要麼也算了。久而久之,胃病、營養不良等各種病況纏身,卻還不以為意。 每當這個時候,尚堯總是想問那些每天匆匆應付生活、連飯都不好好吃的朋友,這麼忙是在忙什麼呢?
  • 【居家1號飯】面對不敢吃,害怕吃!糖尿病人一日三餐食譜來啦!
    一提到糖尿病飲食,令很多人頭疼,一吃血糖就升,不吃餓得慌,而且會惹來併發症等一系列問題。飲食如此重要,卻是一件客觀矛盾的事情。面對不敢吃、害怕吃、寧可挨餓也不多吃一口,到底我該怎樣正確吃這一日三餐呢?
  • 如何用一口宿舍小鍋承包一天三頓飯?
    我基本每天都能看到,條件有限,只有一個鍋怎麼辦,只有一個電飯煲怎麼吃大餐。今天就來個統一答題:如何用一隻宿舍小鍋承包一天三頓飯?!如果能最簡單的食譜,吃出最好吃的花樣來。就才好呢!所以今天的食譜我開發了一個10分鐘內不費力的。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 減肥期間,一日三餐應怎樣安排才健康
    很多人都因為在減肥期間對自己的一日三餐發愁,很多是靠節食減肥的,其實這種做法完全不提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找來了一片帖子,可以在運動減肥的同時合理的安排一日三餐,這樣讓你的減肥計劃事半功倍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