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2020-12-22 川晴視頻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

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適應這種勞作方式,「按時吃飯」的習慣開始出現,形成了「兩餐制」的飲食慣制。

在商代,上午 7 時-9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大食」,下午 15 時-17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小食」。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量都要高於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

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

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1875年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

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

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古印度人也只早晚吃兩餐,十四世紀時伊本·白圖泰到訪印度,發現德裡蘇丹宮廷內「一日兩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黃昏後」。且這一情形一直延續至相當晚近的時代。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兩餐制」的基礎上,「三餐制」、「四餐制」甚至「五餐制」相繼出現,不過呢,「三四五」並非常人可以享受的。戰國時期,貴族們在「兩餐」的基礎上加了「夜餐」,實行「三餐制」。到了漢代,為了區分等級貴賤,統治者在「一天吃幾頓」這個問題上玩出了新花樣,規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別為日出時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後的「暮食」,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則一天只能吃兩餐,遇到實在窮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魏晉以後民間才逐漸出現「一日三餐」,直到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民間才基本普及一天三頓飯,基本上與現在的「三餐制」類似,出現「午飯」、「中餐」的說法,比如白居易的《詠閒》「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賈島的《送貞空二上人》 「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此時一天中的主餐已由秦漢時的「朝食」,變成「中餐」。但是特殊人群依然是一日兩餐,比如佛家子弟「過午不食」。

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帝王則由於貴為天子實行一日四餐制。清朝「帝王餐」規定雖然是「兩餐」制,即早膳和晚膳,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但實際上清朝皇帝也是一日四餐,只是分成了正餐和副餐,早膳和晚膳為正餐,「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作為補充。

為什麼要「一日三餐」?科學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由於大腦每天需要大約110-145克葡萄糖,而一餐飯只能積蓄大約50克左右葡萄糖,所以人們必須吃足三餐才能滿足大腦的能量需求。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四小時左右,胃一「空」人就會感覺飢餓,所以從食物的消化時間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

相關焦點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
  • 糖尿病患者應該「少食多餐」還是「一日三餐」?
    近日,由費卡華瑞倍瑞蘋主辦的「穩營養,倍輕盈」大咖對對碰活動,便開展了一場關於糖尿病患者是否應該「少吃多餐」的精彩辯論,為我們解答了醫學營養治療對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重要性。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少吃多餐,當病人在服用藥物及正常一日三餐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監控自己血糖的變化,如: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等,臨床醫生也會根據這些血糖值做出藥物的調整。同時,需要根據病人血糖的測定值,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決定是否要加餐,而不是簡單地少吃多餐。還需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來源,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平穩血糖。
  • 一日三餐並非古已有之,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
    中華民族向來以出色的農耕技術聞名世界,這也大大地推動了古代社會生產力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因此可見飲食在古人心中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如今我們國人大多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並非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下來的。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流行起來的呢?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哪個更減肥?
    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就是指每餐不要吃太飽,把原本一天三餐的食物分為多餐攝入,這樣能有效防止暴飲暴食。少吃多餐的意思並不是說吃多幾餐能減肥,而是將一整天的飲食分為多餐攝入。但是,我們在具體執行時可不要斷章取義,這每天多吃幾餐和每餐少吃一點都是有講究的。具體每餐在什麼時候吃、每餐吃什麼、吃多少、以及怎麼吃等都是有要求的。只有正確的執行少食多餐減肥法才能真正的瘦身哦。少食多餐並不是隨便的一天多好幾餐就夠了,也並不是說取代了長久以來的一日三餐。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玩轉地理】身為資深吃貨,幹了這麼久的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
    宋畫中的文人宴飲(資料圖)  秦漢之前一天吃兩頓  從史料上來看,秦漢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  揚州出土的西漢銅染爐(資料圖)  戰國時期貴族多了夜餐,實行「三餐制」  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張慧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你知道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現在大部分人豐衣足食,一日三餐不在話下,但是在古代,對於老百姓來說,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夢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遠古時期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並且以打獵為生,糧食不夠吃,更談不上一天吃幾頓了。只有一個原則:「飢則求食,飽則棄之」。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是約定俗成,有時甚至會因為只吃了兩頓飯,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今也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一天只吃兩頓飯。而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現象早在古時就有過,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是後來才逐漸發展演變的。
  • 你知道,古人一天要吃幾頓飯嗎?歷朝歷代的規矩,都與現代人不同
    但是你知道,在古代人們一天要吃幾頓飯嗎?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我們每天都會吃三頓飯啊,難道古人與我們的飲食習慣還有著不同嗎?當然有!並且每個朝代在這方面都有些不同。在食物來源很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一天吃幾頓飯也就無法固定。食物充足的時候,人們一天可以吃很多頓吃到撐;而食物匱乏時,也可能一天下來一頓也吃不到。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進入了農耕時代,學會了種植糧食和蔬菜。當人們的食物來源穩定時,一日的用餐次數也才固定下來。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萬聖節是幾月幾日?2020萬聖節前夜是哪一天?萬聖節的由來傳說
    萬聖節的由來簡介萬聖節是幾月幾日?馬上就要迎來萬聖節啦,小夥伴們是不是很期待,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萬聖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
  • 一日三餐,可從我記事起,我們農村一直是兩餐
    常言說:一日三餐,但在我們農村中,從我記事起,就是一日兩餐。延續到現在,大多數村中的人家,都還是一天兩餐。在六.七十年代,我們農村中,生活條件還特別差,一天兩餐都還吃個半飽。從早上起來幹活,一直到中午12點過後,才能吃中午飯,晚上8點後吃晚飯。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一日兩餐非「養生智慧」究其古人「一日兩餐」,其實並非為了養生,秦漢以前,戰爭加上農耕技術的落後,糧食產量低,且做飯費時費力,日常百姓難以保證一日三餐。相反,在貴族群體種,「三餐制」反而是一種普遍的飲食習慣。
  • 2018二月二龍抬頭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二月二龍抬頭由來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是幾月幾日?二月二龍抬頭是中國傳統節日,龍抬頭那一天家家戶戶舉行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稻穀滿倉。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歷,二月二龍抬頭是由何而來?龍抬頭是有哪些傳統習俗?小編整理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傳說故事及習俗盤點:2018二月二龍抬頭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18龍抬頭日期:2018年3月18日 農曆 二月初二 星期日  》》二月二龍抬頭剃頭日由來 二月二龍抬頭為什麼要理髮剪髮  》》二月二龍抬頭祝福語大全 簡訊微信朋友圈吉祥祝福語二月二龍抬頭由來傳說
  • 2020萬聖節前夜是哪一天?萬聖節的由來傳說
    2020萬聖節前夜是哪一天?萬聖節的由來傳說時間:2020-11-01 16: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萬聖節前夜是哪一天?萬聖節的由來傳說 萬聖節是幾月幾日?
  • 冰城飯菜武漢遊客吃得很感動一日三餐專人配送隨餐還有一封問候信
    在哈爾濱的一處安置點裡,一名滯留的武漢遊客看著眼前的餐食,不禁發出感慨。感動他們的不僅是這些可口的食物,更有隨餐的一封信,「今天的飯菜是我負責配送過來的,看看是否可口?我8歲的兒子聽說要給你們送飯特意替你們點了兩個菜,分別是魚香肉絲和鍋包肉,他說能代表哈爾濱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