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珠江
當音樂愛好者一想到像芬達(Fender)和吉普森(Gibson)這樣歷史悠久的吉他品牌時,他們可能會想到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鮑勃·迪倫(Bob Dylan)和埃裡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但近年來,這些吉他公司已經與TPG Growth(德州太平洋集團旗下的增長基金)、KKR和其它實力強大的私募股權公司緊密聯繫在一起。
雖然私募股權的投資活動在樂器製造領域還沒有大火,但投資數量近年來一直處於逐年上升的勢頭。
近日,TPG Growth宣布將旗下吉他製造商芬達樂器(Fender Musical Instruments)的股份出售給Servco Pacific,具體交易金額並未透露。自2012年以來,Servco Pacific與TPG一直都持有芬達樂器的多數股權。芬達樂器的執行長安迪穆尼表示,公司的運營將保持不變。
利奧·芬達(Leo Fender),曾是一名熱愛電子產品的會計師。20世紀40年代,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富勒頓創立了他的同名公司。從那以後,該公司生產的產品成為了一代搖滾明星的首選樂器。其中包括亨德裡克斯、迪倫和克萊普頓。
芬達樂器與私募股權機構的關係可以追溯到2001年,當時總部位于波士頓的Weston Presidio公司收購了芬達樂器價值約5780萬美元的控股權。
2012年,芬達IPO失敗後,根據市場情況,Weston將其擁有的股權出售給了TPG和長期投資者Servco。
樂器製造領域的私募股權交易活動表明,投資者未必看好這一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樂器和設備製造商、唱片製作商和音樂製作軟體等。根據PitchBook的數據顯示,2018年,該行業達成了58筆交易,總價值約36億美元,創下了十年來的新高。2019年的交易數卻呈現下降狀態:
儘管成交額相對較低,但它仍影響了整個行業。在2018年,KKR收購了芬達的長期競爭對手吉普森,使其免於破產。除此之外,2017年,在TPG、中國復星國際(Fosun International)和加拿大魁北克投資基金的支持下,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對藍人樂團(Blue Man group)進行了槓桿收購,現在的藍人樂團已經是一家成熟的製作公司。
專注於樂器產品行業的出版物《音樂貿易》(The music Trades)的編輯布萊恩奎爾基(Brian Majeski)表示,樂器製造行業的增長相對緩慢,這一性質不利於私募股權的投資。
他表示:「這是一項規模較小且分散的業務,大型私募股權交易的機會並不多。」除此之外,他還說道「這一行業處於極其細分的領域」。
2007年,貝恩資本以2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樂器零售商吉他中心(Guitar Center),在當時這可能阻止了許多投資者投身樂器行業。當然,為此貝恩資本也背負了16億美元的債務,而這也為銳盛管理(Ares Management)2014年通過債轉股收購吉他中心的控股權掃清了道路。
「對於其他關注這個領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警示性的例子,」馬耶斯基(Majeski)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