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拿獎拿到手軟的車實際到手後是一種什麼感受?我們都知道捷豹I-PACE在2019年分別拿下了「2019世界年度車」、「2019世界年度設計車」和「2019世界年度環保車」的獎項……那麼這款車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如此受歡迎呢,今天我們就把它開出去體驗一番,此次行程的起點為東直門公交樞紐,終點為密雲不老屯天文臺,共計132公裡,時間2個小時左右。
初見捷豹I-PACE還是那個熟悉的捷豹,作為一款新能源車型來說它並沒有採用新的前臉造型,而是依然採用了家族化的造型和燈組,如果不是綠牌子,我以為這就是一臺傳統燃油車,只不過進氣格柵做了封閉式處理。另外就是這個定位為中型SUV的傢伙,身高塊頭似乎沒有我想像的魁梧,有點像大號兩廂車。
溜背的造型加上低矮的車身,捷豹I-PACE在空氣動力學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設計,比如前機蓋上這個標誌性的大號導流孔,彈出式的門把手,從B柱開始呈現下溜的車頂,車尾帶導流槽的尾翼和車底的後擾流板等等,使得其風阻係數僅為0.29Cd,電動車型省電就是硬道理,設計師在空氣動力上下了如此大的功夫,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
捷豹I-PACE內飾的三連屏也是捷豹路虎特有的風格,三塊屏幕按需分配,分區操作實際操作下來十分得心應手,這三塊屏分別為12.3英寸的液晶儀表,用來顯示行車數據、電池信息和駕駛模式等,10英寸的中控大屏可以查看車輛信息、多媒體控制和導航、倒車影像等,操作流暢度和反應回饋還是非常靈敏的,中控下方還有一塊5英寸小屏幕是專門控制座椅和空調的,分屏操作最大的好處就是操作便捷,想控制什麼就直接去調節,不用找來找去,避免了像特斯拉那樣,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個屏幕裡,駕駛途中想操作某個功能會很棘手,尤其是新手朋友。
因為捷豹I-PACE的溜背設計,使得整個車身偏低矮運動風,會減小後排乘客的頭部空間。為此,設計師特意安排了一塊帶有防紫外線的超大全景天幕,面對太陽32度的炙烤,車內卻一點不覺得曬,但如果你去摸一摸車頂玻璃,還是很燙手的,這麼看,隔熱效果還是很可以的。
作為捷豹家族的「電豹」,它可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I-PACE前後分別配備了捷豹自主研發的永磁同步電機,每臺都是147千瓦、348牛·米,綜合動力可以達到294千瓦(400馬力)、峰值扭矩更是到達696牛·米(單電機加變速箱一共才78公斤,輕量化方面做得還是非常不錯),電池被安放在底盤正中心,50:50的前後配比對操控和運動帶來非常大的幫助,81kWh軟包電池組是電動機發力的源頭,雙電機同時發力下0-100km/h加速時間可以在5秒以內完成。
這次試駕的行程由城市道路、高速路和鄉村道路組成,城市擁堵路況電動汽車的跟車蠕行,在我看來遠勝過傳統燃油車,沒有了頻繁的換擋和發動機轟鳴,安靜的環境不會覺得煩躁,心情會放鬆很多,整車95%的鋁製材料讓車輛進一步減重,2.1噸的重量在同級中算是比較輕的了。高速駕駛時方向盤會變得偏重一些,帶來一種比較安心的感覺,20寸的大輪圈帶來清晰的路感,細小的顛簸能被懸架很好的過濾掉,但在經過起伏路段時,後排高個子乘客需要注意頭頂空間。風噪會隨著速度的不斷攀升而呈現遞增,但沒有了燃油車發動機的噪音,車內安靜程度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捷豹I-PACE作為一款純電車型,在傳承捷豹家族的良好運動基因的同時,又一次突破了自身極限,比如這個鋁合金車身帶來了36kNm/度的抗扭轉鋼度,是捷豹中強度最大的車型。再來說說充電,I-PACE有兩個充電口分別在車身兩側,左邊的充電口是快充,充滿80%大概需要40分鐘;右邊的是慢充,充滿大概11個小時左右,家裡安裝一個充電樁睡一覺第二天又能繼續用了,電費還低,堪稱划算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