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管理哲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真將領

2021-01-10 古文理解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主要意思是將領遠徵在外可以應急作戰,(勝敗乃回一瞬間之答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但做到這樣,將領必須是高素質的真將領。

有敬畏,有權衡,有果決

大將在朝受命,領兵出徵,運籌帷握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戰場上的形勢瞬息千變萬化,必須仔細觀察、沉著應對。不可能事事都請示匯報,等待上峰的決斷。因此,要充分發揮將領的主觀能動性。凡是有益於國家、人民的事,就要果斷地出手;凡是不利於國家、人民的事,不管是誰說的,都不能幹。堅決不能幹! 孫了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就是說,將領受命領軍,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切不可死搬教條、盲目開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得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就是要求指揮官面對複雜的形勢,絕不可亂了方寸,一定要用正確的判斷,掌握輕重,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小,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全面考慮,大局為重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指揮官看問題必須全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要看到。在不利條件下,能看到有利的方面,可以增強大家的信心。在有利條件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以便在複雜的環境中趨利避害、擺脫危機。 孫了曰:「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就是要用傷害使敵人屈服,用敵方不得不做的事業驅使他,用小恩小惠引誘他。「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因此,只要能打勝仗,雖然國君說不要打,打也是可以的。戰道不勝,雖然國君說必須打,不打也是可以的。在這裡,保住國家、人民的利益,才是硬道理!至於將帥個人的進退升降,自然理應往後擺一擺。

認可權力與權力的掌控

《史記》中有關孫武為吳王訓練女兵的故事,司馬攘直處罰監軍莊賈的故事,漢文帝視察溺上、棘門、細柳軍營,肯定細柳營周亞夫的故事,以及項羽殺「卿了冠軍」宋義,信陵君殺晉鄙的故事,都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影子。但凡能做成的大事,必須有足夠的權力去決定,其實這是對權力的認可與掌控。而至於公元220年(蜀漢建興六年)馬傻違令失街亭,春秋時(前633年)成得臣違抗楚成土撤軍命令,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慘敗的戰例中,雖然也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意思,但在這裡更多地反映了馬傻和成得臣的狂妄白大、剛恆白用,已經與《孫子兵法》上所說的積極意義相去甚遠了。

主要參考:周世範.《孫子兵法》的戰術行動準則與實戰操作方法發表於商洛學院學報.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真諦,帶兵最怕的是中御之患
    孫子兵法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這裡說的是將軍是國家輔佐的重臣,而這裡面說到的周和隙有著三次含義,其中第一個周說的是才智兼備,而能力全面的意思,隙則是說能力有所欠缺。而第二個周是說在行事的時候能夠做的全面周全,而隙則是說做事總會粗心大意,行事總有缺漏。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對是錯?將領要學會自我透明
    司馬懿而這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當中的知勝五道中的最後一條,也就是將領有能力,而且君王又不對他進行幹擾者獲勝。也就是說不管皇帝說什麼,進退與否都要將領自己去根據形勢來判斷再做出決策。古代在給將領加封的時候,都有著一套非常完善的儀式。也就是皇帝要拿著象徵著討伐敵人的鉞,也就是一種類似斧頭的武器。皇帝要拿著這把武器,然後告訴將領說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將領上管天下管地,這些權力都交給他了。正所謂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當中也一直在說這一個道理,而且人人都認為是對的。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最早是大軍事家孫武說的。他在《孫子兵法》中寫道:「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 滿城之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經典戰例
    但我們再探究其勝利的原因的時候,卻得到一個比較尷尬的結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因為宋軍諸將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靈活機動的排兵布陣,才取得了這次防禦反擊戰的勝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細細道來。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以用這句話光明正大的抗旨嗎?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句話大多發生于于外出作戰的將軍身上,因為古代的通訊條件太差,如果皇帝想要對前線將軍發出各種指令,即使八百裡加急也要好幾天,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所以只能靠主將的臨場應對,所以對於到來的聖旨可以看情況決定。
  • 我讀《孫子兵法》的43條感悟
    2.《孫子兵法》是讓人知道自己能勝利,再去打仗,而不是先去打仗,再追求勝利。要做到先勝後戰,就要研究5件事,計算7件事(五經七計),計算明白了再決定打不打,怎麼打。3.《孫子兵法》大家都看過,為什麼交戰的雙方還是有勝有敗呢,因為「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理論固然重要,更要看你的實際運用。
  •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對比
    而美國人在果敢方面是超出日軍一綢的,美國人的成功哲學中有一句話:「迅速而有效的做出決定」一個美國參謀說,;『我只能把最好的裝備給最好的士兵,然後給他們看起來最聰明的任務,如此而以」而山本如果隨便選擇炸彈或魚雷大概都不至於如此被動,換了美國指揮官即使帶一半魚雷一半炸彈也不會在原地浪費時間。看來日本人對清晰選定的目標,發起攻擊是很利害的,但對運動模糊目標的攻擊就不行了。
  • 《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
    後,吳王進攻楚國,將領就是孫武。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孫子兵法》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
  • 孫子兵法應用案例故事(十)
    孫子兵法中也多次強調,將帥要懂得各種變通,因勢利導,不能猶豫遲疑,暴躁易怒。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特別是那些導致失敗的教訓,尤其不能以怒興兵,以慍至戰,就是說不能被情緒左右,在失去理智的時候做事關重大的決策。        所以,孫子兵法提出來選將用人的五條標準:智、信、仁、勇、嚴 。
  • 《孫子兵法》之「九變篇」蘊含的變通智慧,給我們什麼啟示?
    文:路兵《孫子兵法》之「九變篇」是極其重要的一章。其中蘊含的變通思維至關重要。通過解析「九變篇」之主要內涵,幫助大家更深入的學習領悟兵法智慧。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這五種情況都是在講地形,告訴我們處在此種地形下的應對之道。
  • 讀《孫子兵法》重在借鑑其思維方式
    本報記者 郭 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做客「遼圖講壇」,為遼瀋讀者作了「感受《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的講座。 黃樸民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孫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兵法解讀》等。
  • 孫子兵法全球行:大量華人助推美國《孫子》研究傳播
    我們要繼承先父的遺志,傳承中國兵家思想,回饋海內外孫子兵法研究機構及孫子崇拜者和愛好者,使《孫子兵法》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象李浴日兒女這樣熱衷傳播孫子文化,幫助美國研究《孫子兵法》的美籍華人和華僑,在美國有許許多多。中國遠徵軍54軍原副軍長葉佩高將軍之子葉祖堯,是美國電腦科技大師,在美國的20年間開了3家軟體公司,成為聯合國、美、日、新加坡等國的科技顧問。
  • 《孫子兵法》VS《戰爭論》:如果按照兩種兵書打仗,哪個更厲害?
    雖然和中國早早產生了《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巨著相比,西方兵法在古希臘時期的發展確實緩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東西方都有自己的兵學體系,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兵法從紀實文學開始 與我們通常印象中的《孫子兵法》式兵書不同,西方最早的軍事著作是以紀實作品的形式出現的。這方面的代表是色諾芬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完成的《長徵記》。
  • 中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孫子兵法》原文、注釋、譯文(始計篇)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 《孫子兵法》裡的10句經典名言,句句充滿智慧!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春秋末孫武著,今存13篇,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謂的將領,就是指將帥的才智,獎懲有信用,關愛士兵,勇敢無畏,嚴明軍紀。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權:權衡。所謂的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 孫子兵法哪三十六計?
    孫武帶著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但還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其用宮女來演練隊伍。孫武把180 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
  • 淺議《孫子兵法》與太極拳
    本文管窺蠡測,想從兵法學的角對太極拳略加解讀。中國古代兵法學博大精深、影響廣遠。武術與兵法本就同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勢通兵法,不識兵書莫練拳」之說。太極拳是哲學型、智慧型的拳術,所以更是與兵法息息相通。成書於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兵法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 融會《孫子兵法》之精髓,感悟商道經營之要領
    國學,乃一國之學,智慧之源,國之根本。國學蘊藏著恆久的治世之道與人生智慧,從不同的思想維度,為今天的企業經營管理和企業家個人生活提供借鑑和引導。世紀英才商學院五明國學與新商道領袖研修班經過四年的積累和沉澱,全面升級師資和課程體系,以嶄新的面貌,為大家帶來更前瞻、更深入、更全面、更實戰的國學課程,全方位立體化幫助同學研修國學,傳承智慧之道。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本劇通過戰國時期兩位著名軍事謀略家——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向人們形象展示最為傑出的兵法與計謀。戰國時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兩個得意弟子——孫臏和龐涓。鬼谷子將失傳的《孫子兵法》獨傳於孫臏。龐涓率魏國大軍在方城與楚國軍隊相持不下,孫臏引用《孫子兵法》上的「上屋抽梯」之計,大敗楚軍。龐涓因此嫉妒孫臏的才能,用「笑裡藏刀」之計栽贓孫臏,孫臏被處以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