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淮揚
不管是打開視頻APP,還是電視機,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音樂欄目充斥著我們的屏幕,好聲音、好歌曲、歌手、歌王、國樂盛典、清唱團、新說唱、青歌賽等等諸如此類的節目,名目繁多,花樣百出,卻又萬變不離其一,都離不開音樂的主題,中國的、西洋的,古典的、現代的,人聲的、器樂的,按理說,全中國的觀眾應該審美疲勞了吧?奇怪的是,音樂類的節目永遠最受歡迎,可見普羅大眾對音樂的喜愛程度。
最近某網綜爆出了音樂人不識樂理的奇聞,這個事件算是突破了大眾的認知底線,音樂人掌握專業技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就算如此,仍然有網友為其大聲疾呼:「就算不懂樂理和弦又怎麼了,照樣很好聽,如果懂了,分分鐘踩死你」如此這般的言論,我不禁啞然失笑,還是等他會了再來踩吧。由此可見,音樂雖然廣受歡迎,但是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卻不一定能真正欣賞到音樂的內核,不僅能覺得音樂好聽,還要會聽,能聽懂音樂傳達的意趣。
前幾年網絡公開課大熱的時候,大家應該聽說過一門耶魯大學公開課《聆聽音樂》,裡面詳細講解了音樂的風格流派,旨在幫助理解任何時代及文化中的音樂,發展和提煉聆聽技巧。如果你欣賞音樂還是停留在是否好聽的唯一標準上,這門課可能略顯高深。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一位中國的文化大師,為喜愛音樂但又不知從何處入門的普通大眾,編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音樂欣賞指南,書名就叫《音樂入門》,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豐子愷先生。
豐子愷,浙江桐鄉人,一生著述甚豐,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應是漫畫集《護生畫集》。豐子愷先生早年師從李叔同(弘一法師)學習繪畫、音樂和文學創作,是著名的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是個真正的藝術全才。《音樂入門》這本小冊子首版於1926年開明書店,豐先生憑藉其包容並蓄的藝術修為,以其平實簡潔的風格,通俗流暢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大眾介紹了音樂的基礎知識。
這本書分為五個編目:音樂的種類、音樂之門、樂譜的讀法、唱歌演奏法入門、近世音樂簡史。通過這五個編目的講解,豐先生為我們重點講解了音樂種類,音的歷時、質量、表情,樂譜的音符、拍子、音階、音程、記號等,聲樂與器樂的入門等等。
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豐老先生輾轉於各大學校任教之時,在這些講解中,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領教到豐子愷先生接地氣的大白話,仿佛看到豐子愷先生正在講臺之上孜孜不倦地傳道受業解惑,表情嚴肅而語言幽默,敲黑板啦!
「拍子就是音的長短強弱,經歷的時間。比如生活中的走路,一快一慢不行,一輕一重也不合適,唯有合拍,找到自己的節奏,才能有所幫助,不至於事倍而功半。把音的長短強弱加以研究,使之變化複雜,而給人更快更美之感的,便是音樂藝術。各位多讀詩文便能自有體會,比如:『春天來,百花開』、『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等,其中暗合二拍子、四拍子,由此可知拍子是不約而同的自然要求,並非機械地造作出來。諸君不要把音樂看做艱難的事業,只要反求諸己,便可從容踏上音樂門前第一階段。」
如豐先生所言,繪畫是空間藝術的代表,音樂是時間藝術的代表。想要理解音樂,就要正確理解時間的概念。宜以聲樂為基礎,以器樂為本體。切莫貪一時之功,急一時之利。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方能入《音樂之門》。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