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菜市場的「一舉一動」關乎百姓的「一餐一食」。對於鎮江市民來說,和菜市場息息相關的「一日三餐」不僅關乎小康生活,更體現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小到菜市場的整潔與否,大到整體規劃布局,從「菜籃子」折射出的是百姓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買菜難」
到「一鍵購買」
下午5點,從幼兒園接了孩子放學的王可帶著孩子來到萬科倍全超市。與其說是買菜,不如說她正在完成家裡的大小事務,她的購物車裡不僅有餐桌上的小菜,也有全家需要的各類生活用品。購物之餘,她還拿回了寄存的乾洗衣物,同時寄了包裹給老家的舅舅。「家裡的洗髮水沒有了,我得補一下,還有今晚和明後天的菜,我準備一次性全部買好放在冰箱。」王女士說。
「和傳統的菜市場不同,這裡3000平方米的面積大於一般的菜市場,卻又比購物中心要小。不僅面積介於兩者之間,輻射人群也夾在兩者之間,面向周邊居住人群,因此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叫做鄰裡中心。」倍全便民服務中心的運營總監符西彤表示。倍全鄰裡中心坐落於潤州區萬科社區的核心位置,上下兩層樓共3000平方米,由倍全公司將其從原來的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輻射周邊2萬多名住戶的鄰裡中心。
什麼業態適合進入社區性商業,如何解決百姓的餐桌問題?「我們認為最大難點和痛點就是解決周邊住戶一日三餐的問題,同時為了將坪效最大化,方便周邊住戶簡單的生活需求,我們將這裡按『532』模式進行打造。」符西彤進一步解釋,「也就是面積的50%是倍全公司自營的生鮮和超市,能夠自帶穩定客流,實現客戶黏性,用來帶動一樓其他商戶;面積的30%是小型餐飲,比如提供炸雞和漢堡的華萊士,可以舉辦家庭聚會的小型飯店;剩下的20%就是基本便民服務,如銀行、中國移動、收發快遞等功能。經過驗證後,我們發現『532模型』十分適合萬科片區。」
過去,住在南徐片區的居民往往會這樣說,這裡一切都很方便,就是買菜太難了,「買菜難」甚至成為了這個地段的標籤之一。市商務局積極探索創新菜市場管理模式,創新推進的「網際網路+社區商業」的倍全模式,啟動萬科中心店建設,解決了居民反映強烈的南徐新城百姓買菜難的問題。這個現代化的菜場不僅解決了「買菜難」的問題,甚至還推出了網上配送模式,「一鍵配送」讓生活更便捷。
中南世紀城、孔雀城、尚海茗苑等小區的365菜籃子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菜場也早就開啟了第三方配送,在輻射的1.5公裡範圍內,30分鐘就能送到家。鎮江365菜籃子市場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彭波告訴記者,該市場採用「商超直採直供」模式,通過「產地直供、以量取價、聯採直採、廠家直供、中央工廠」等供應鏈平臺體系建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建立起從源頭到用戶的採購、銷售、配送一條龍式供需平臺,確保採供銷各環節都可追溯。
從「買得方便」
到「買得放心」
曾經,上下班高峰都把南山路堵得寸步難行的大棚菜場徹底和周邊說再見了。經過改造之後的南山路菜場於今年1月正式開業。新菜場建成後,服務範圍覆蓋了華都名城、天河星城、潤州花園等周邊小區。在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市商務局積極引導菜市場管理方開展運用「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探索式建設,南山路菜市場遷址建成後,也順利成為了鎮江第一家智慧農貿市場。
家住天和星城的周昕正在掃描購物小票上的二維碼,了解剛剛購買的豬肉是哪裡的農戶養殖的。自從在南山路菜場買菜之後,她早已習慣掃描一下讓自己買得更放心。
周邊住戶不僅可以在這裡買到物美價廉的蔬菜、水果和魚肉,還可以通過掃描小票上的二維碼知道自己家吃的葉菜是從哪裡批發的,肉類又是哪裡的農戶養殖的。這些都要歸功於南山路菜場的「智慧菜場」系統。
提起這個智慧菜場,入駐商戶胡旭算是半個「數據控」了,他表示除了有可跟蹤的肉菜追溯體系,還有實時數據採集,比如土豆每天銷售量是多少,從而將銷量和天氣、價格等因素進行交叉對比,就知道自己接下來採購土豆的數量了。
南山路菜市場升級改造是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改造後的菜市場分上、下兩層,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共有各類攤位110多個,彌補了南徐片區生活配套設施的不足。
鎮江市百姓匯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坤表示,在學習借鑑外省市先進的管理經驗基礎上,率先在鎮江市菜市場行業使用了更為先進、全面的「智慧農貿」系統。該系統不僅可公布菜場商戶及商品信息,而且可實現統一收銀;更能實現銷售數據同步傳輸匯總,食材智能化追溯,對經營戶進行滿意度評價、星級評比,讓大家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從「買得實惠」
到「買得乾淨」
鎮江的老饕都知道,永安路菜場「臥虎藏龍」,筋道的春卷皮,好吃的湯圓餡兒,地道的牛肉餅……然而和美味成反比的卻是這裡的環境。作為上世紀90年代老市場的代表之一,1996年建造的永安路菜場歷經24年歷史,成為了「髒亂差」的典型——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排汙管道老舊,髒水橫流無處下腳,基礎設施和消防設施均已到承受底線。
今年5月,「24歲」的永安路菜場迎來「重生」。鎮江安達洲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何家輝表示,花了4個月的時間,按照《鎮江市主城區菜市場建設規範》和京口區「三新四統一」模式,對菜市場進行徹底改造。改造共分9個不同區塊,每個功能區塊都有著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改造後,不僅環境大大改善,區域分類、功能也更齊全,而且在空間布局、通風、排水系統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完善和改進。既保留了傳統攤位的人情味,又提供了乾淨舒適的購物環境。
見證了環境從髒亂差到乾淨整潔的商戶唐小亮說:「我們這裡賣的是調味品,過去很多顧客都是因為需要,才專門走到我這裡來買。如今菜市場乾淨了,敞亮的大理石地面,燈光環境都不一樣,消費者更願意逛一逛、走一走,順便看看我這裡的火鍋底料和調味品也順手買回家,經營狀況也比過去要好得多。」
從「全覆蓋」
到「新業態」
鎮江主城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始於2011年,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第一輪標準化建設。第二輪的改造升級和新建菜市場以鎮江市公有菜市場為主,這部分公有菜市場一般由小區開發商配建,產權轉移後,市商務部門協調引進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專業管理公司經營菜市場,並積極探索智慧菜市場建設。尚海茗苑菜市場正是這樣的項目,2018年5月,365菜籃子市場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招投標形式獲得菜市場經營權,同年11月底市場開業,滿足了周邊3萬多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鎮江主城區共有48個菜市場,基本能夠滿足居民日常消費需求。京口和潤州這兩個主城區的公有菜市場基本上採取了連鎖化經營的方式。2015年之後,隨著城市綜合體的迅速興起,大型商場超市不斷湧現,這也日益成為鎮江市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渠道。
市商務部門始終把菜市場改造、升級、新建作為重點民生實事來推進,不僅做好老舊菜市場的升級改造工作,同時也在積極推進新建小區菜市場的配建工作,隨著網際網路經濟新業態的不斷發展,鎮江還在迅速推動菜市場的第三次轉型升級。
市商務局新聞發言人章存保表示,市商務局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區兩級聯動,完善配套專項資金,支持主城區菜市場完成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做到四位一體,不同層次,不同輻射範圍,全方位保障消費需求。下一階段,除了穩步做好主城區的老舊菜市場改造之外,還將及時拾遺補缺,比如新建小區需要配建菜市場的我們做好規劃做好配建,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積極推動老舊小區引入其他新型菜市場業態。
此外,鎮江正在積極招引阿里巴巴、騰訊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因此也將謀求如盒馬生鮮等更高端和現代化的新業態入駐。(記者 俞佳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