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冉隆楠)作為盒馬近兩年力推的業態之一,主打社區小店的盒馬mini在去年高歌猛進,成功走出上海,開啟了全國複製的模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盒馬mini忘記了上海這個「大本營」。2020年的最後一周,盒馬mini開進了上海菜市場,成為升級改造後的上海浦東華高菜市場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檔口」。
(盒馬mini首次開進上海菜市場,成為升級改造後的上海浦東華高菜市場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檔口」。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
「這真是完全不一樣了,乾淨,感覺也高級了許多。」在華高菜市場附近住了十幾年的王阿姨,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這個菜市場的變化。「菜市場裡既有海鮮水產、酒水飲料,也有散稱豆腐、小蔥白菜,品類真豐富。」
據了解,華高菜市場是一家擁有16年歷史的老菜市場,改造後,約800平方米提供給了盒馬mini,留出500平方米給傳統菜場。開進菜市場,對一直在社區周邊底商選址的盒馬mini來說,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而對於以散賣攤販為主的菜市場來說,這樣的組合方式也有點新鮮。通常來說,菜市場售賣的是周邊居民日常所需的家常菜,而盒馬mini更關注品質生活,高級海鮮並不罕見,並且還有部分品類會跟菜市場重合。當傳統菜市場的煙火氣帶了點「龍蝦味兒」,這樣的搭配不會「打架」嗎?
「不會的。」華高菜市場項目總負責人吳建美給出了答案。「我認為,引進盒馬就是明確要做菜市場的『增量』。」在吳建美看來,傳統菜市場和盒馬mini的客群並不一樣,商品品類、服務、價格上也都有差異。
(升級改造後的華高菜市場,平價菜攤依然保留。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
「我們在項目改造初期就有這樣的設想,也和盒馬方面做了很多針對性的溝通,比如居民常用的調料,傳統攤販只能提供一些常用的品類,不是他們的長項,那就不如以盒馬這邊開放貨架供應的形式為主。而對於一些水產、肉禽,盒馬這邊就會調整他們的供貨,主打大海鮮、可生食雞蛋等特色商品,菜場則可以做好薄利多銷的商品銷售。」吳建美表示。
吳建美還表示,對於華高菜市場來說,盒馬mini進駐後最直觀的作用就是引流。「年輕人明顯多了很多,以前都是中老年人過來購物,除了早市生意比較好之外,中午和下午的生意就比較慘澹。現在有了盒馬mini,不少年輕人下班後還會過來買菜,也給旁邊擺攤的攤販帶來了生意,進一步讓整個市場的營業時段有所延伸,現在差不多能營業到晚上10點左右。」
(菜市場裡的盒馬mini吸引了不少年輕客群,整個市場營業時段都有所延伸。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
盒馬mini與華高菜市場的結合,可以說給傳統菜市場的轉型之路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對於不少傳統菜市場而言,升級改造必定意味著重新裝修,但裝修過後,入駐的攤販往往還是原來那些,頗有些「換湯不換藥」的意味。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層出不窮的網紅菜市場將產品和攤販都換了個遍,投入巨大不說,網紅之路也並不好走,升級後的精品菜讓不少顧客直呼「買不起」。
比起投入重金打造網紅打卡點,華高菜市場勇於引入「同行」的做法顯得有些樸素且不理智。但這樣反而促進了業態互補,滿足了不同年齡層的客群需要。對華高菜市場而言,既保留了原本的平價菜攤,保住了原本的客群,又吸引了全新的客流;對盒馬mini而言,開進菜市場的嘗試也讓它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選址不再局限於社區底商。當老菜場多了一些新商業,新商業多了一些煙火氣,這樣的業態互補可能更受當下老百姓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