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山脈是湖北中部一處獨特山系,枕秦嶺、臥長江,處於神秘的北緯31°線上,更是國內少有的「富硒區域」。大洪山史志有「蒼松翠柏長生地,綠水青山古洞天」的記載,繁衍出植物種類多達100多科600餘種。
大自然的饋贈,讓大洪山出品的特產也是久負盛名。野生柴葛粉、泉水橘、舊口砂梨、雲霧茶、大洪山香菇、橡子粉等馳名海內外。其中,野生柴葛粉最為知名,「南葛北參」,這是人們對生長在南方的葛根給予的可比擬人參價值的讚譽。葛根一千多年前就被列入「官藥」。戰國的《神農本草經》、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宋朝《濟生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醫藥名作中,都有它的重要記載。
相傳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養生家葛洪在大洪山結廬煉丹,清修道行,並發現一種青藤的塊根可結丹毒的奇效,青藤解毒治病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後人就以「葛」命名了這種青藤植物,根塊則稱為「葛根」。大洪山則從此被尊稱為葛祖,這裡產的野生柴葛最為優質上乘。
大洪山葛根粉尤以「南葛廬」歷史最為悠久。約900年前,南葛廬先祖就創始葛根粉「橘釀」古法技藝,雙墩村高家族譜就記載了這種將野生葛根粉藏入橘殼中生曬和儲存的古老方法,橘殼的溫性中和了葛根粉的涼性,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葛根素被氧化。據記載,南葛廬先祖所制葛粉,在北宋時已開始進貢皇家。近百年來,南葛廬高家三代,更是把此「橘釀」古法工藝發揚光大。南葛廬葛根粉較其他葛根粉,是出了名的「選材用料考究,製作技藝精湛」,正宗古法葛根粉名不虛傳。
但是隨著食品進入工業化時代,葛根粉行業亂象叢生。以依靠機器製造的工業葛根粉,添加木薯、土豆澱粉的葛根粉等大量充斥市場,也用「大洪山野生葛根粉」的名號進行宣傳,反而是正宗的,用大山深處野柴葛製作的大洪山古法葛根粉卻因產量稀少、價格高而鮮為人知。但深究根本,這些機器生產的,添加其他澱粉的產品真能稱為大洪山葛根粉嗎?
工業化生產的葛根粉又被稱為調製葛根粉,以超細葛根粉、其他廉價澱粉、糖、大豆蛋白、麥芽糊精等為輔料,在高溫下經調配、均質、噴霧乾燥等工藝製作而成。調製葛根粉最大的特點是速溶、便捷,相對而言古法葛根粉對衝泡的水溫和衝泡方式要求更高。
同時,食用葛粉國標明文規定是100%純葛根粉才能稱為葛根粉,且對葛根素含量也是有明確規定。但實際生產中,大部分產品的葛根粉含量卻是令人堪憂,曾經央視315記者就對葛根粉行業展開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觸目驚心,絕大多數速溶藕粉都添加了大量土豆澱粉、木薯澱粉以降低成本。從本質上說,這種葛根粉根本不能稱為葛根粉,更不用說稱之為「大洪山野生葛粉」了!
近幾年,市面上還有一種號稱純葛根粉的在廣泛銷售,筆者深入研究了多家工廠背後的生產細節發現,他們都承包了大面農田種植一種經濟農作物「菜葛」作為葛根粉的原料。這種菜葛原產於南美,生長速度類似於紅薯和土豆,大半年就可長成,產量極高,產粉量也極高。我國傳統野生柴葛都要至少生長5年以上,才能採挖出來製作葛根粉。根本上說,這種南美作物和我國原生野生葛根完全是兩種不同作物,名字雖然帶葛,但卻不是真正的葛根。這種菜葛製作的葛根粉,其葛根素含量是否符合標準,是否還有葛根的藥食同源保健功效,都很值得商榷。
大規模種植「菜葛」
古法葛根粉製作工藝繁複,傳承了900年的古法技藝,傳承先輩嚴苛的祖訓,嚴格遵從正宗古法技藝製作,整個過程共分為挖葛、研杵、沉降、錘鍊、橘釀、生曬六大工藝,一步都不能馬虎,每步都是純手工操作。
筆者親身體驗過古法葛根粉從選料到成品的全過程,光從深山挖掘野生柴葛,山坡摘橘去橘肉,就已讓筆者苦不堪言,更別提後期更加繁複的製作過程。耗費時間、消耗人力、產量少是古法葛根粉的特點,但可能也是成本較高,沒有風靡的原因。仔細想來也唯有傳承古訓和非遺精湛製作工藝的古法葛根粉,堅持選用大洪山野生柴葛、選用大洪山泉水橘殼、堅持古法技藝、尊崇大自然、拒絕任何添加才能稱為正宗大洪山葛根粉!
大洪山葛根粉知名度依然很高,但筆者買了很多嘗過,沒有了小時候大洪山葛根粉正宗的味道了!技藝複雜、耗費人力、產量不高,導致眾多做古法葛根粉的師傅無奈改行,願意從事這門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嫌苦、嫌累不願意繼承手藝,掌握這門非遺技藝的大師傅已是鳳毛麟角,保護這門古法技藝已迫在眉睫!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為轉載,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