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了一輩子明白人,臨終前留下4句遺言,更值得世人銘記

2020-12-23 布一定通古

晚晴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被封為一等毅勇候,他才學兼備,曾在晚清時期力挽狂瀾延長了清王朝的壽命,也在「同治中興」時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思想境界極高的他也曾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在當下,曾國藩可以說是歷代名臣中最受推崇和褒揚的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我們甚至將曾國藩和孔子、王陽明放置一起,並列為歷史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楷模,讚譽推崇,無以復加。

「富不過三代」似乎已成為一種傳統認知,第一代人任勞任怨開創新基業,第二代人兢兢業業固守成就,第三代人卻花天酒將前人的積蓄揮霍。這好似已經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

其實這麼說未免太過偏激,能夠將財富代代相傳的家族不在少數,這裡的財富不止是物質上的財富,精神上的財富才是讓家族永葆活力的核心。就如曾國藩一族,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家延續百年的秘密,得益於曾國藩留下的四句人生精華。

曾國藩做了一輩子明白人,臨終前留下4句話,史上價值連城的遺囑

一: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孟子曾經說過,做人要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心。故而你若是要修身養性必須要清心寡欲,自己獨自反省時要無愧於心。養心乃是修身養性頭等大事。

二: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你要專一純淨,對外則是要整齊嚴肅。你對待任何人都要像大祭祀那般崇敬,那樣的話敬就會在你身上出現,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你都要崇敬對待,那樣的話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了。

三: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是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只知道謀取私利,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與大義相違背的,你擁有高官厚祿,就是有了救萬民與水火的責任。

四: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這個人飲食享受與其每天勞動出的力相同,那樣的話就算是鬼神也會讚許他,若是富貴人家終日錦衣玉食,不參與勞動,這樣怎麼能長久呢?要時刻記住安逸對人無好處。

曾國藩的後代們,雖然沒成為達官顯貴也不算出名,但都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地工作著,雖然是曾國藩的後人經常接受媒體的採訪,卻也不因此而膨脹,更沒想過藉此出名,或許正是因為骨子裡曾家的「農耕」家風,默默地影響著後人們,就算沒直接接受過曾國藩的教育,但也都遵規守矩溫和老實。

曾國藩: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他是如何脫胎換骨的

曾國藩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打算用勤奮來彌補,最終徹底打破了平庸就無法成功的定律可見曾國藩並不平庸,真正平庸的是那些身處平庸之中還不自知的人,他們平庸卻不努力,最終也只能碌碌無為了。

至於那些有才華的人,當然也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有些成功無法持續很久,就是因為他們過於高傲,別人失敗之後繼續努力,而高傲的人止步不前,最後他們的位置自然就被取代了。

僅僅兩個字就道出了失敗的真正原因,可見曾國藩半聖人這個稱呼名副其實啊。

曾國藩認為自己的智慧不過是《智囊全集》的冰山一角,可見如果真的能夠學透《智囊全集》,一生都會受益無窮。《智囊全集》中的智慧包含了文學、軍事、政治、修身、治家等方面,影響了現如今的很多名人大家

梁啓超說:"吾謂《智囊全集》,不可不日三復也",他一天讀三遍,一輩子帶在身邊。

《智囊全集》號稱是千古謀略第一書,不論是李鴻章亦或者是紀曉嵐,都曾經拜倒在這本書的魅力下甚至康熙稱其為"國之利器"。

立業不讀《智囊全集》,閱盡詩書也枉然。

我的身邊也有許多人想要學習這本書,但是文言文看不懂啊!看不懂就更別說深究背後的道理了。

因此建議大家看一看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

這本書收錄了從先秦至明的1238則智慧故事,分門別類,讀起來更加方便。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

每一則故事背後,都有最權威的注釋,還有衍生的知識,能夠擴展思維,不僅適合大人讀,就連孩子,也可以輕鬆閱讀。

作者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這本書看過之後受益終生!從書中學到的智慧,伴隨我們的一生,不管你是買來自己看,還是收藏,亦或是送給朋友,都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由淺入深的講解了故事背後的道理,並且還做到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通篇讀下來更容易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並運用於現實。絕對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智慧!

這本書一共有2冊,一整套的人生智慧只需要76塊錢,也就是兩杯咖啡的錢就夠讓你受益終生!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想看的小夥伴們,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4字遺言,孫子忘記了,最終成為千古罪人
    司馬師自還洛陽,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三國演義》)以上是三國演義中,一代權臣司馬懿臨終前的遺言,大意為:司馬懿侍奉曹魏幾十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好多人認為司馬懿有二心,致使司馬懿本人非常恐懼。
  • 六位高僧臨終遺言公開!40個字,受益一生!
    尤其是幾位大師的臨終遺言,更是用生命最後的吶喊去試圖警醒世人。下面收集了6位高僧的遺言,總共精煉了40個字,讓我們一起緬懷高僧,從一字一句中,品讀人生……法師臨終前曾留下遺言: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挽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末後說偈:△聖嚴法師:每個人「死亡」的方式、時間都命中注定了!
  • 紀曉嵐做了一輩子的明白人,他為後代子孫留下家訓,值得世人銘記
    今年4月,周揚青的一封分手聲明,揭穿了羅志祥的&34;形象,將與羅志祥的愛恨情仇真實的展示在公眾面前。一時間,羅志祥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聲明中,周揚青痛斥了羅志祥對感情的不忠。交往9年,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男方曾多次出軌,腳踏N條船。
  • 老人臨終前的告誡:謹記《易經》這三句話,日子會過得更順當
    老人臨終前的告誡:謹記《易經》3句增福口訣,日子會越過越順!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但其蘊含的至理,可為人生之天機,細細感悟,可終生受用不盡。
  •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曾在臨終前說出過一段深入人心的遺言,下面就來盤點幾段比較著名的臨終遺言。1、劉備臨終託孤劉備作為有名的「草根皇帝」,其人生本就算是一個傳奇,而他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那段遺言也是流傳千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保爾的這句話在特定的時期,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真正感動人的,不是一兩句「富有哲理」的「大話」,而是保爾的頑強奮鬥的精神,這句話正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保爾雖然經歷了許多痛苦和不幸,但在臨終時,他很坦然,甚至自豪,他沒有遺憾。人們常說,不在天長地久,而在曾經擁有。
  • 張作霖臨終前留下遺言,決不可讓此人進入東北,事實證明他很英明
    1928年4月,南京政府組建北伐軍,突然對盤踞華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開戰,數十萬奉系全線崩盤,5月初,大帥張作霖急召少帥張學良和楊宇霆還京,寧息通電全國,宣稱願意主動撤軍,並派出孫世偉前往上海,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和談遭拒後,於5月底被北伐大軍三面合圍於華北平津。
  • 十大元帥的臨終遺言,一個比一個震撼!
    然後父親對我們沒有特別留下遺囑,如果真要想想的話,那就是要求我『自食其力,實實在在為國為人民做些好事。』」賀龍(1969年6月9日逝世):「人民是歷史的真正主人,是最公正的裁判,誰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雖在人民面前犯了罪,人民決不會饒恕。」
  • 三國英雄8大臨終遺言
    最矯情:劉備    遺言: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相對曹操的溫情,劉備臨終託孤就顯得有些矯情了。       遺言: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做鞋賣錢)也。
  • 歷史上十句著名的臨終遺言,或慷慨、或悲涼、或遺憾、或悔悟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一旦走到了生命終點,那麼曾經的一切都再也與自己無關,到了這一刻,有的人大徹大悟,有的人心存不甘,有的人悲哀莫名,正是由於心境不同,這些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或慷慨、或悲涼、或遺憾、或悔悟的各種遺言,其中有的更是得以流傳千古。簡單列舉十句。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一個辦法,4個步驟,真正懂的人不多
    提起曾國藩,不得不說雖然他是晚清中興名臣,卻是從一位偷竊賊的眼中的笨蛋,歷經挫折最終成為了湘軍的創立人,步入朝堂的最高層,被世人稱為「千古完人」。後世晚輩更是將他的哲學和處世之道奉為自己學習的榜樣。英雄難過美人關中國有句古話叫:英雄難過美人關。
  • 周文王留下臨終遺言,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弄懂
    所以大多數世人下意識的會將《周易》等同於《易經》。從本質上來講,《周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周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這段話,就是《易經》的核心。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王陽明去世地點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這句遺言詮釋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王陽明晚年曾吟誦過一首詩《中秋》:這句正是「此心光明」的出處,這裡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輝,就是是「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在功夫論上強調的就是良知和致良知,王陽明這裡用明月做比,非常生動形象。王陽明把良知比作明月,他倡導的致良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良知的光輝呈現出來,也就是「此心光明」,這是王陽明經過千難萬險,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也許陽明心學的精髓。
  • 歷史上那些酷酷的臨終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名人之將死其言超酷
    生老病死愛恨離怨,皆乃人之常情不可輕易更變,可當命運它真正來臨之時,你會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來看看那些歷史名人酷斃了的臨終遺言,去捕捉生命給予的最後的敬畏與饋贈。
  • 31位被殺宣教士的臨終遺言,看完淚奔......
    6月13日,毓賢將44名外國宣教士、17名中國基督徒,以及從壽陽押來的英國教師畢翰道一家,7人全部帶到巡撫衙門西轅門前,在百姓的圍觀之下逐一殺害。行將就戮的婦孺哀號之聲慘不忍聞,信徒們被殺後,梟首示眾,剖心棄屍,極度殘酷。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這句遺言詮釋了陽明心學的精髓 王陽明晚年曾吟誦過一首詩《中秋》: 去年中秋陰復晴這句正是「此心光明」的出處,這裡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輝,就是「無善無惡」的心之本體。 陽明心學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曾國藩:和明白人說話,與踏實人做事,同厚道人談情
    話,要和明白人說;事,要與踏實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談。1、和明白人說話常言道,「寧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塗人說話。」同樣的話,跟明白人說,只要你出發點是好的,你說的話佔情佔理,那麼當著明白人的面大說特說,甚至拿到公開場辯論,都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明白人有底線,他會跟你講道理。
  • 秦二世胡亥「臨終遺言」及評析
    自然人的臨終遺言(遺囑)有書面,也有口授由他人代書,當然還有口頭等若干種形式,公元前207年大秦王朝短命暴君秦二世胡亥的「臨終遺言
  • 晁蓋那句含糊其辭的臨終遺言,終究沒能阻止宋江成為寨主
    晁蓋與宋江的關係到底怎麼樣,通過晁蓋的臨終遺言,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句話分明就只是在針對宋江,以阻止宋江當寨主。 晁蓋是不願意把寨主之位傳給宋江的,否則以宋江的能力和功勞,晁蓋大可放心讓宋江接替寨主就行了,的確沒有必要煞費苦心的說出一句含糊其辭的臨終遺言。
  •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我們錯怪他了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就曹操這樣一個冷血的梟雄竟然對幾百年前秦朝大將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深有感觸,他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那麼,蒙恬在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曹操為什麼每讀一次就哭一次,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曹操,我們可能都錯過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