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還原《西遊記》背後的故事,唐玄奘是怎樣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

2021-02-23 五色原林
靈性成長 · 全息生活白之禪語 | 紅之生活 | 綠之自然 | 藍之宇宙 | 金之奇幻

《西遊記》是講述人間的一位僧人,從東方到西方取得真經的故事。遊,有雲遊、遨遊之意。本書從《西遊記》中所發生的故事背後,來客觀描述劇中的僧人角色,在物質層面,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抵達西方取得經書回歸大唐;在能量層面上,他又經歷了哪些考驗,以及這一路,靈魂從這些考驗中獲得的成長。

此書可為正在修行中的人,提供一些參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向。修行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在這裡你或許能找到類似之處,從中可以窺見到相同的處境、相同的心境,去學習書中的人物是如何以心轉境,獲得靈魂與能量的提升,登達彼岸。

唐太宗年間,國泰民安。此時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推崇儒家和道家,佛法在世間還未被真正的認識與傳播。民眾對於佛法的理解也隨著時間與地域的差距越來越偏頗。

 

佛法在世間的發源,始於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菩提樹下悟道成聖,拈花一笑,智慧覺醒。上天見東方正法的衰敗,便想要在人間創造一份因緣,促使遠在萬裡之外的正法能夠流傳進入東方,造福一方人民。

想來想去,究竟選擇誰去西方取得真經寶藏最為合適呢?東土之大,最有威望的人就是皇帝唐太宗,如果能讓太宗接上佛緣,再推行到天下,那這樣的傳法將是事半功倍。鎖定人選之後,上天便開始謀劃、運作。

 

在一天夜裡,唐太宗李世民在夢中出體,靈魂竟然一下子來到了地府的大門前,門頭上清清楚楚寫著三個大字「閻王殿」。此時的唐太宗,雖然心生恐懼,但是有著龍族基因的他具備天生的膽識,果斷上前推門而入,欲一探究竟。

門內與門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進入地府的門,他才發現,這哪是閻王殿,這明明就是人間流傳的地獄。剛踏進大門,裡面陰森恐怖黑暗的氛圍,使唐太宗不敢再往前多跨一步。此刻,身後的大門「嗖」的一下快速關閉。前面根本看不清,腳下的路還有多遠多長。

 

突然,在暗黑的虛空中出現了閻王的身影,閻王哈哈笑著,一邊說道:「你來了。」唐太宗正疑惑,心想:「你怎麼知道我要來?」閻王沒等唐太宗開口便說:「我自然知道,因為是我請你來的。來吧,隨我這邊走。」

 

唐太宗跟在閻王身後,小心翼翼而行。突然,在前方十米,一個狹窄幽暗的轉角處,他看到一個被鐵鎖鏈捆綁在鐵柱子上的人,正發出悲切的慘叫聲。只見他頭髮蓬鬆,由於燈光昏暗,唐太宗根本無法辨識出此人的面貌。待他與閻王走得更近時,才把他嚇了一大跳。原來眼前的不是別人,正是「玄武門之變」中被他殺害的親生弟兄。

 

「這…他怎麼會在地獄?」

 

閻王掉過頭來看著驚慌失措的唐太宗:「在人間所犯下的罪孽,不管是殺人放火,還是搶奪淫掠,都將在地獄清算。你以為自己的罪孽會輕很多嗎?」

 

唐太宗見到眼前兄長的慘狀,瞬間失色。回想起自己在人間的所作所為,雖也建立豐功偉績,利國利民,但是損人利己的事也幹了不少。他向閻王求饒,「倘若我此次陽壽未盡,尚能回到人間,定會在接下來執政期間,行善積德,造福百姓,並讓更多的人相信因果輪迴,少行惡事。」

 

閻王淡定的說道:「你的陽壽未盡,尚有20年的壽命。今日帶你來到地府,只是一種提醒。希望你作為人間的君王,能夠將真理帶給大眾,讓人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精神也能夠豐裕向上,追求人生真正的意義——獲得靈魂的成長。

 

說完,唐太宗從睡夢中驚醒,他發現自己渾身已被汗水溼透。雖然是個夢,但場景卻如此的真實,唐太宗知道,這一定是上天給他傳遞的信息。他開始反覆思索閻王在夢中給他講的那幾句重要的話語。

 

「將真理傳遞至人間,讓百姓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我應該如何去做呢?」唐太宗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第二天,他便決定到附近的寺廟靜心禮佛,尋找答案。在寺廟上香的過程中,他在大殿見到一位僧人,面貌清秀,一直虔誠的跪在大佛前,持咒誦經,不時嘴裡還念叨著什麼話。在一旁的唐太宗好奇的側耳傾聽,想要聽明白這位僧人嘴裡所講的到底是什麼話語。這一聽讓唐太宗心中為之一振。

 

僧人口中所說的是,他祈求佛祖能夠保佑他,聞得正法;此次偷渡去往西方求取真理的路上,希望佛祖加持,助他路結善緣,終得善果,自利利他;不管生死與否,他都無怨無悔,只要能取得真理的答案。

 

唐太宗眼前一亮,這不難讓他聯想到昨晚夢中閻王對他講述的話語。他猜想,眼前這位僧人應該就是上天派來,助我求取真理的人。回到皇宮中,唐太宗提筆寫下聖旨,宣告寺廟中的這位僧人,隨他所願,派遣他出使西方舍衛國取得真經,完善大唐佛法經典的體系。

 

這位僧人的名字就是唐玄奘。得到消息,唐玄奘感恩之情油然升起。他心中暗自想到,這定是佛祖顯靈,更加堅定了他此次追尋真理的決心。就這樣,唐玄奘在唐太宗的派遣下,開始了漫長的西天取經之路。這也是他個人修行的成長之路,也是靈魂覺醒之路。

禪者,禪心。尋道,悟道,行道。行者,禪心。心為君,腦為臣,君臣佐使,配伍搭檔,君為上。

唐玄奘西行取經之路,從行禪開始。道路長且久遠,唐玄奘未曾想過,之前還堅定不移尋求真理的心,會在西行之路還未踏出的時候,就開始動搖。

雖然此行受到了唐太宗的親自批准,但卻是秘密進行的一次出使行動,對國內外並未公開。原因是,此時唐王朝正與邊塞地區發生戰爭,況且此去取得真經,事關緊要,是否能夠順利到達,以及平安返回,尚且是個未知數。這使得一向行事謹慎的唐太宗並未大張旗鼓、宣告天下,害怕昭告天下之後,反而對於唐玄奘此去西行不利。因此,所配備的人馬、財物,也並未特別豐厚顯眼。唐玄奘一路隨行的,只有一匹白馬以及水和乾糧,附加一些錢幣,還有唐太宗授予他去舍衛國取經的親傳口諭。

對於此刻的唐玄奘而言,最難的還不是跨出腳下的第一步,真正的阻礙在於內心。前路漫漫,方向何在?途中會遭遇什麼?這一切,對於唐玄奘而言,都是未知的。他的心中突然發生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來自對於對不確定未來的懷疑,以及對自己當下這個決定的懷疑。是否留在原地老實修行、吃齋念佛會是更好的選擇呢?或許踏上這條道路,會在半路就失去生命?又或者抵達了舍衛國,仍舊不被待見,且不能取到想要的真經?終點處到底有沒有究竟的正法?

一系列的疑問、念頭,如連綿起伏的波濤,一次次衝擊著唐玄奘的頭腦。每一個念頭的生起,都是對他追尋真理信心的試煉。心若如磐石,則堅定不移。

唐玄奘在大步向前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深挖自己的內心,看到內心深處的膽怯、恐懼、懷疑。他看到眼下自己所有的擔憂、恐懼,根本上都是來源於對真理的懷疑,對自我的懷疑。他試問自心:眼下的這條道路正是當初在廟宇中的自己所孜孜以求的,眼前正在一步步靠近,為何自己卻又膽怯了?疑惑了?遇到困難當迎難而上,而不是憂思、恐懼、退卻,這或許就是靈魂所需要邁過的第一道關卡。信心來自於對靈魂內在的信,以及對前方真理的信。當信心生起,懷疑就會瓦解,向前行走的願力自然也會生起,最後化為行動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面對著狂風在耳邊呼嘯,風沙吹拂著他的臉龐,唐玄奘的行走已經進入了大漠之中。在廣袤蒼涼、無法辯識方向的大沙漠中,他牽著白馬,一步一個腳印,從白天走到夜晚。白天烈日在頭頂照耀,夜晚寒冷的月光將他與白馬籠罩。

隨著一步一步向前的行走,唐玄奘的內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堅信,越來越安定。他知道,這條路來自於靈魂的選擇。靈魂告訴他,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只要堅持往下走,便會領略不同的風景。他仿佛聽到靈魂向他呼喊,向他歡呼,一步步朝他走來。

行者,禪心。行禪的過程,就是追尋真理的過程。信心是開啟前方關卡的密鑰,信心源於行與證相互的印證而層層深入。多一層信,便多開啟一道靈魂覺醒的大門,行禪者又多向前跨越一步。拋棄所有雜染的五毒惡念,貪嗔痴慢疑,疑為最大、最深的毒。將這個大毒瘤剜去,才可以進入行者禪心和步步深入的境界。

- 未完待續 -

* 下載時間:2020年12月26日、12月27日下載於淨土藏書閣* 「五色原林」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大唐玄奘》講述的西天取經!誰是第一個西天取經人?
    當年《西遊記》播出以後,火遍大江南北,直至今日,依然是國產電視劇的經典之作。孫悟空是所有小朋友的偶像,豬八戒的好吃懶做成了反面教材,沙悟淨的任勞任怨,白龍馬的英俊瀟灑,還有唐僧的多災多難和慈悲為懷。2016年由黃曉明、徐崢、蒲巴甲、羅晉等人主演的電影《大唐玄奘》上映。
  • 西天取經讓孫悟空找到自我/失去自我正方一辯稿
    在此問候主席及到場各位,今天我方觀點為西天取經讓孫悟空找到自我。開宗明義,定義先行,自我亦稱自我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找到自我,則是以本性為基礎在社會規範下追求自我,進行自我覺悟的過程。自我不同於天性的地方在於自我是經過後天的實踐和約束找到的自然本我。
  • 西天取經,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和原著《西遊記》連遠房親戚的關係都算不上喲  不過說到《西遊記》的原著咧朕以然鵝的鵝命擔保99%的人都不知道當中的驚人真相因為西天取經非常有可能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疑點三:區別對待的妖怪 會計8級的朕算了下西天取經過程中主要妖怪共計44個,死亡21個,存活23個
  • 《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在西遊記中,唐僧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大雷音寺如來佛祖處取經,一路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靠著一片赤誠之心,終於到靈山,取得真經,成就了無上功果,讓後世萬代傳頌。 《西遊記》最後,唐僧不僅取得了真經,還成就了金身正果,如來佛祖封他為旃檀公的佛,位列三十五佛之一,享受人間的供奉。
  • 看了這麼多遍《西遊記》 但你知道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西天在哪裡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看了這麼多遍《西遊記》 但你知道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西天在哪裡嗎? 某天,玄奘法師被唐朝太宗皇帝邀請去做水陸法會,期間向善男信女講經說法。法會正酣、人人沉醉於法師的精美妙音時,卻有一人前來砸場! 按照江湖規矩,砸場是要出人命的。
  • 《西遊記》西天取經,誰是最核心的人物?肯定跟你猜的不一樣
    如果能當個神仙不用上班多好可看了幾章《西遊記》後發現神仙不但要上班,還比我們更加努力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如來要開拓新市場,讓觀音負責整個項目流程和進度表面看去很簡單,實際操作中可遠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我也不忽悠你,最後做決定的是你自己。2、取經人角度:我是知道取經路途兇險的前提下才出發的,那麼我也做好了面對困難的準備。如果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會感覺被忽悠了。
  • 西天取經那麼苦,唐僧何不多帶幾個徒弟?
    這種人在《西遊記》的團隊當中,其實就是孫悟空的角色,雖然在早期孫悟空對取經這件事情比較抗拒,但後期他對這件事情是完全忠誠和認同的,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既有很好的能力,同時又是一名非常忠誠的團隊成員,作為一名Leader,請思考下,你的團隊成員當中有這樣的角色麼?有多少?第二類員工:能力好,但忠誠度有限。
  • 《後西遊記》中的西遊人物:取經結束,生活繼續
    作為《西遊記》三大續書之一,《後西遊記》的水平雖不比《西遊記》,但也不失為值得一看的作品。《後西遊記》講述的是取經結束後,花果山復產石猴孫履真再次踏上西行路的故事,其中很多《西遊記》的人物再次出現。孫悟空:成為鬥戰勝佛,實力直追如來取經成功後,孫悟空成為鬥戰勝佛。孫悟空境界大增,高登極樂世界,無形無影地逍遙自在,也不貪戀出生之地花果山。
  •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冤枉了朱士行 現還原一個真實的朱八戒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冤枉了朱士行現還原一個真實的朱八戒
  • 還原一個真實的西遊記,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傳奇
    西遊記是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這本書描寫了唐僧玄奘法師與三名弟子西天取經的故事,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玄奘法師的西行故事,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於是玄奘便在次年,違反禁令,偷渡出關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旅行。玄奘先是孤身一人前往涼州,然後為躲避邊境的盤查,晝伏夜出潛行到了瓜州,再從瓜州出發,繞道玉門關,越過五峰山,渡過流沙河,歷經千辛萬苦避人耳目,終於抵達位於今天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讚賞玄奘的執著和勇氣,給予他高規格的禮遇。
  • 86版西遊記為什麼換了三個唐僧?背後故事揭秘
    看過86版西遊記的觀眾們都知道劇中唐僧的演員換了3個,分別是汪粵、徐少華、遲重瑞,那麼為什麼同一個角色要三個人來演呢?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86版西遊記中唐僧扮演者遲重瑞、汪粵、徐少華(從左至右)首先來說說唐僧,也就是唐玄奘,他經過萬裡跋涉,最終獨立完成了取經的大業
  • 西天取經要裁掉一個人,裁誰?答案令人深思!
    古代有一個最成功的項目團隊,那就是西遊記裡由師徒5人組成的取經團隊。為了完成西天取經任務,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組成了一個取經團隊。其中唐僧是項目經理、孫悟空是技術核心人員、豬八戒和沙和尚是普通職員、白龍馬是老闆座駕。這個團隊的高層領導是觀音。
  • 胡勝:重估「南系」《西遊記》:以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為切入點
    [6]但如果我們把考察的對象還原為「故事」,用「生成」替換「創作」,用「傳播」取代「搬演」,更多著眼於故事形態演化的歷史階段,而非傳抄謄錄的時間的話,那麼,該劇的生成年代極有可能要早於明代,它似與「目連總簿」的《目連救母》一樣,應是在宋元時期生成與傳播的。
  • 玉皇大帝您好,西天取回的經,總歸是要還的
    同樣以「西遊」為題材創作的《西行紀》,講述的是取經之後的故事,曾以為去西天取經後就能化解世間的恩仇,維護社會安寧,但當師徒四人取得「奇經」回到天庭後,發現「西天取經」或許只是天庭的陰謀…… 主角是經書 區別於傳統的西遊題材作品,《西行紀》講述的是「西天還經」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這部「奇經」開展,它受如來之託藏於龍宮。
  • 西遊記系列大合集
    原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原本講的是唐僧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在這部動畫電影中打破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故事框架,主線是猴子跟素衣的愛情(從初次相遇到別離),支線則是師徒四人取創世之火的經歷。打破了在人們心中師徒四人降妖除魔最終取得真經的根深蒂固的故事框架。用不同理念,不同視角,再現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戲碼。
  • 大型史詩紀錄片《玄奘之路》登陸CCTV9熱播
    這部真實再現了玄奘大師歷盡艱險,九死一生,西行求法的紀錄片,已經多次登陸央視九套、央視一套、北京電視臺等眾多欄目,廣受觀眾的好評讚譽。本片通過劇情式的拍攝,講述高僧玄奘懸念叢生的西行故事,使其瑰麗而傳奇的人生得以重現螢屏,撥開重重迷霧,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
  • 《西遊記》背後的真歷史
    「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  小說《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從西天佛祖如來那裡取得真經的故事。由於歷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經,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難免會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混為一談。
  • 西天取經的路上,不只有打怪,還有……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裡說:《西遊記》是一部「悟書」。《西遊記》裡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 《西遊記》:唐僧取經為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於是便有了通天河老黿問壽數,唐僧忘記了承諾,老黿把他師徒三人盡數拋於通天河的故事。為何師徒二人一定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呢?除了佛門九九歸真的道理外,還有何因呢?一、小說以「九九八十一難」為內核,描繪了一個「取經的精彩故事」《西遊記》之所以成書,就是因為有這九九八十一難的串聯。
  • 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隆回高平?怎麼可能!但沒想到還真有那麼點關係!
    在我看來,就算是傳說也應該有起碼的合理依據,但這湖南中部壓根與唐僧取經就不是一個方向,何況還相差十萬八千裡。因此,我很自信地認為,這只是當地為了吸引遊客胡亂編造的一個故事罷了。 王站長見我這麼斷言,便只好訕訕地笑了笑,把話頭吞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