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講述人間的一位僧人,從東方到西方取得真經的故事。遊,有雲遊、遨遊之意。本書從《西遊記》中所發生的故事背後,來客觀描述劇中的僧人角色,在物質層面,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抵達西方取得經書回歸大唐;在能量層面上,他又經歷了哪些考驗,以及這一路,靈魂從這些考驗中獲得的成長。
此書可為正在修行中的人,提供一些參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向。修行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在這裡你或許能找到類似之處,從中可以窺見到相同的處境、相同的心境,去學習書中的人物是如何以心轉境,獲得靈魂與能量的提升,登達彼岸。
唐太宗年間,國泰民安。此時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推崇儒家和道家,佛法在世間還未被真正的認識與傳播。民眾對於佛法的理解也隨著時間與地域的差距越來越偏頗。
佛法在世間的發源,始於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菩提樹下悟道成聖,拈花一笑,智慧覺醒。上天見東方正法的衰敗,便想要在人間創造一份因緣,促使遠在萬裡之外的正法能夠流傳進入東方,造福一方人民。
想來想去,究竟選擇誰去西方取得真經寶藏最為合適呢?東土之大,最有威望的人就是皇帝唐太宗,如果能讓太宗接上佛緣,再推行到天下,那這樣的傳法將是事半功倍。鎖定人選之後,上天便開始謀劃、運作。
在一天夜裡,唐太宗李世民在夢中出體,靈魂竟然一下子來到了地府的大門前,門頭上清清楚楚寫著三個大字「閻王殿」。此時的唐太宗,雖然心生恐懼,但是有著龍族基因的他具備天生的膽識,果斷上前推門而入,欲一探究竟。
門內與門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進入地府的門,他才發現,這哪是閻王殿,這明明就是人間流傳的地獄。剛踏進大門,裡面陰森恐怖黑暗的氛圍,使唐太宗不敢再往前多跨一步。此刻,身後的大門「嗖」的一下快速關閉。前面根本看不清,腳下的路還有多遠多長。
突然,在暗黑的虛空中出現了閻王的身影,閻王哈哈笑著,一邊說道:「你來了。」唐太宗正疑惑,心想:「你怎麼知道我要來?」閻王沒等唐太宗開口便說:「我自然知道,因為是我請你來的。來吧,隨我這邊走。」
唐太宗跟在閻王身後,小心翼翼而行。突然,在前方十米,一個狹窄幽暗的轉角處,他看到一個被鐵鎖鏈捆綁在鐵柱子上的人,正發出悲切的慘叫聲。只見他頭髮蓬鬆,由於燈光昏暗,唐太宗根本無法辨識出此人的面貌。待他與閻王走得更近時,才把他嚇了一大跳。原來眼前的不是別人,正是「玄武門之變」中被他殺害的親生弟兄。
「這…他怎麼會在地獄?」
閻王掉過頭來看著驚慌失措的唐太宗:「在人間所犯下的罪孽,不管是殺人放火,還是搶奪淫掠,都將在地獄清算。你以為自己的罪孽會輕很多嗎?」
唐太宗見到眼前兄長的慘狀,瞬間失色。回想起自己在人間的所作所為,雖也建立豐功偉績,利國利民,但是損人利己的事也幹了不少。他向閻王求饒,「倘若我此次陽壽未盡,尚能回到人間,定會在接下來執政期間,行善積德,造福百姓,並讓更多的人相信因果輪迴,少行惡事。」
閻王淡定的說道:「你的陽壽未盡,尚有20年的壽命。今日帶你來到地府,只是一種提醒。希望你作為人間的君王,能夠將真理帶給大眾,讓人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精神也能夠豐裕向上,追求人生真正的意義——獲得靈魂的成長。」
說完,唐太宗從睡夢中驚醒,他發現自己渾身已被汗水溼透。雖然是個夢,但場景卻如此的真實,唐太宗知道,這一定是上天給他傳遞的信息。他開始反覆思索閻王在夢中給他講的那幾句重要的話語。
「將真理傳遞至人間,讓百姓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我應該如何去做呢?」唐太宗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第二天,他便決定到附近的寺廟靜心禮佛,尋找答案。在寺廟上香的過程中,他在大殿見到一位僧人,面貌清秀,一直虔誠的跪在大佛前,持咒誦經,不時嘴裡還念叨著什麼話。在一旁的唐太宗好奇的側耳傾聽,想要聽明白這位僧人嘴裡所講的到底是什麼話語。這一聽讓唐太宗心中為之一振。
僧人口中所說的是,他祈求佛祖能夠保佑他,聞得正法;此次偷渡去往西方求取真理的路上,希望佛祖加持,助他路結善緣,終得善果,自利利他;不管生死與否,他都無怨無悔,只要能取得真理的答案。
唐太宗眼前一亮,這不難讓他聯想到昨晚夢中閻王對他講述的話語。他猜想,眼前這位僧人應該就是上天派來,助我求取真理的人。回到皇宮中,唐太宗提筆寫下聖旨,宣告寺廟中的這位僧人,隨他所願,派遣他出使西方舍衛國取得真經,完善大唐佛法經典的體系。
這位僧人的名字就是唐玄奘。得到消息,唐玄奘感恩之情油然升起。他心中暗自想到,這定是佛祖顯靈,更加堅定了他此次追尋真理的決心。就這樣,唐玄奘在唐太宗的派遣下,開始了漫長的西天取經之路。這也是他個人修行的成長之路,也是靈魂覺醒之路。
禪者,禪心。尋道,悟道,行道。行者,禪心。心為君,腦為臣,君臣佐使,配伍搭檔,君為上。唐玄奘西行取經之路,從行禪開始。道路長且久遠,唐玄奘未曾想過,之前還堅定不移尋求真理的心,會在西行之路還未踏出的時候,就開始動搖。
雖然此行受到了唐太宗的親自批准,但卻是秘密進行的一次出使行動,對國內外並未公開。原因是,此時唐王朝正與邊塞地區發生戰爭,況且此去取得真經,事關緊要,是否能夠順利到達,以及平安返回,尚且是個未知數。這使得一向行事謹慎的唐太宗並未大張旗鼓、宣告天下,害怕昭告天下之後,反而對於唐玄奘此去西行不利。因此,所配備的人馬、財物,也並未特別豐厚顯眼。唐玄奘一路隨行的,只有一匹白馬以及水和乾糧,附加一些錢幣,還有唐太宗授予他去舍衛國取經的親傳口諭。
對於此刻的唐玄奘而言,最難的還不是跨出腳下的第一步,真正的阻礙在於內心。前路漫漫,方向何在?途中會遭遇什麼?這一切,對於唐玄奘而言,都是未知的。他的心中突然發生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來自對於對不確定未來的懷疑,以及對自己當下這個決定的懷疑。是否留在原地老實修行、吃齋念佛會是更好的選擇呢?或許踏上這條道路,會在半路就失去生命?又或者抵達了舍衛國,仍舊不被待見,且不能取到想要的真經?終點處到底有沒有究竟的正法?
一系列的疑問、念頭,如連綿起伏的波濤,一次次衝擊著唐玄奘的頭腦。每一個念頭的生起,都是對他追尋真理信心的試煉。心若如磐石,則堅定不移。
唐玄奘在大步向前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深挖自己的內心,看到內心深處的膽怯、恐懼、懷疑。他看到眼下自己所有的擔憂、恐懼,根本上都是來源於對真理的懷疑,對自我的懷疑。他試問自心:眼下的這條道路正是當初在廟宇中的自己所孜孜以求的,眼前正在一步步靠近,為何自己卻又膽怯了?疑惑了?遇到困難當迎難而上,而不是憂思、恐懼、退卻,這或許就是靈魂所需要邁過的第一道關卡。信心來自於對靈魂內在的信,以及對前方真理的信。當信心生起,懷疑就會瓦解,向前行走的願力自然也會生起,最後化為行動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面對著狂風在耳邊呼嘯,風沙吹拂著他的臉龐,唐玄奘的行走已經進入了大漠之中。在廣袤蒼涼、無法辯識方向的大沙漠中,他牽著白馬,一步一個腳印,從白天走到夜晚。白天烈日在頭頂照耀,夜晚寒冷的月光將他與白馬籠罩。
隨著一步一步向前的行走,唐玄奘的內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堅信,越來越安定。他知道,這條路來自於靈魂的選擇。靈魂告訴他,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只要堅持往下走,便會領略不同的風景。他仿佛聽到靈魂向他呼喊,向他歡呼,一步步朝他走來。
行者,禪心。行禪的過程,就是追尋真理的過程。信心是開啟前方關卡的密鑰,信心源於行與證相互的印證而層層深入。多一層信,便多開啟一道靈魂覺醒的大門,行禪者又多向前跨越一步。拋棄所有雜染的五毒惡念,貪嗔痴慢疑,疑為最大、最深的毒。將這個大毒瘤剜去,才可以進入行者禪心和步步深入的境界。
- 未完待續 -
* 下載時間:2020年12月26日、12月27日下載於淨土藏書閣* 「五色原林」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