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秦朝二世而亡是崩在哪裡嗎?熟知歷史並不等於理解歷史

2021-03-05 看鑑歷史地理

關於秦朝,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印入腦海的印象就是「二世而亡」。沒錯,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偉大王朝,但它確實也是曇花一現的短命王朝。所以很多不明就裡的朋友會因此質疑、甚至嘲笑秦始皇的偉大之處。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帶著面紗的姑娘,任由人們去猜測她面紗背後的真實面貌。每個人都有他猜測的權力和評判的依據,所以我也不想去刻意糾正那些詆毀、黑化秦始皇的人。

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一點,歷史是有邏輯的,面紗只能讓它變得朦朧,卻不能真正掩蓋真相。也就是說我們所熟知的東西不一定是嚴謹的,但是只要我們嚴謹地去追尋,一定會看到清晰明了的歷史的。

關於秦朝「二世而亡」,這是一個公知事實,而且很多人都能說出一些它「暴病而亡」的原因。比如嚴刑峻法、比如賦役繁重等等。其實這些並沒有明顯的毛病,但是卻有點浮於表面、過於籠統的感覺。其實,秦朝的突然滅亡是一個體系的崩塌,是一種人性的反彈。

今天,我就儘量用一些通俗的語言和邏輯來和大家聊聊秦朝崩了究竟是因為什麼?從它的崩塌之中我們又應該反思到什麼?

秦崩的來龍去脈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有多偉大我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介紹過了。但是,秦始皇終究是一個凡人,他也受人性的制約。一個俯瞰眾生的人最容易感到空虛寂寞冷,「高處不勝寒」不是說高處有多麼寒冷,而是高處太寂寞,容易讓人心冷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此時的秦始皇已經把別的帝王幾輩子都幹不成的事情都幹了一個遍,他不知道再幹些什麼對於他來說是有意義的了。於是,他決定全國巡遊,去看看自己的傑作,去普天同慶,其實他已經陷入了一種精神上的空虛了。他去了泰山封禪——與天對話,去了琅琊看海——與謎問路。

無敵是多麼的寂寞?看看無敵的人為自己選擇的對手就知道了,但凡天下無敵的人最後都會迷信地去挑戰神話和未知,沒有例外!所以,秦始皇決定要成仙。這很荒唐嗎?並不,因為現代醫學早已證明,抑鬱症往往是因為人對人生失去目標而導致的,所以,事實上成功人士患上抑鬱症的概率要比奮鬥者們大得多。秦始皇本來對於人生的每一步都規劃好的,結果一不小心啥都實現了,他不沒事瞎想誰有資格瞎想?

秦始皇認為成仙的突破口應該在東邊的大海(他來自西邊,北邊是北狄,南邊是南蠻,只有東邊的海的那邊不可知),傳說在東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有不死藥。這實際上就是自己出題自己作答的邏輯。

為了證明他的自我猜測,他派了很多探險船隊去東海尋找仙山、仙人和仙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的那支隊伍,這支隊伍有去無回,據說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後來,秦始皇又來到帝國的東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盧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訪仙人。

很明顯,那些投其所好的方士都是在忽悠秦始皇的。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雄才偉略的秦始皇這麼好忽悠了呢?其實人都是好忽悠的,只要把握住他們的欲望,想怎麼忽悠就怎麼忽悠,保健藥賣給了那些想長命的老年人,課程推銷給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衣著暴露的女子誘惑那些饑渴難耐的男人們……這些忽悠有技術含量嗎?並沒有,但幾乎一拿一個準,就是他們都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欲望。

但是,忽悠到最後總是要穿幫的,所以徐福跑了。而盧生估計是在海上溜一圈,沒找到可以跑的地方,所以又回來了,但絕不能空手而歸,所以他帶回來了一本寶書《錄圖書》,書上赫然寫了五個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大家可能覺得這也可信?秦始皇走火入魔了吧!其實這可信不可信對秦始皇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覺得他找到事情幹了。根據他的理解,他覺得這是上天要他去消滅胡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總稱。以前,秦國就是西戎,齊國就是東夷,楚國就是南蠻,北邊的遊牧民族就是北狄。現在除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所謂的胡人除了北狄外都被統一在偉大的大秦帝國之中。秦始皇覺得他的下一個使命就是消滅北狄。

後世人把這一齣戲和胡亥掛上了勾,說這五個字是秦國亡於胡亥之手的意思。我除了對這種腦洞大開的編故事者表示呵呵外,實在是無力吐槽了。

這個事情只能說明盧生是個很有水平的忽悠者,他的問題指向深得蒙太奇手法的要領。因為你在對方的已知領域去忽悠人家基本上是找抽,在對方未知的領域去忽悠卻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好勝心。盧生的這一次忽悠為大秦帝國的崩塌埋下了一根引線。

秦始皇決定要滅胡了,而且秦始皇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實際上當時的匈奴不堪一擊,秦始皇這麼幹有點大炮打蒼蠅的味道,消耗了自己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卻很難打死蒼蠅,只會加劇自己國家的內部矛盾。

匈奴當時由於騎兵技術和裝備還沒有開發出來,根本形成不了對中原政權的真正威脅。只不過他們騎著馬,跑得快,讓人逮不著,所以很煩人而已。他們就是一股跑得快的小蟊賊,類似於後世的「飛車黨」,一群「飛車黨」式的小蟊賊能顛覆或者侵佔一個帝國嗎?

其實這種小蟊賊,給點甜頭,哄著他們別鬧事,是最好的方式,類似後來的招安、和親。但是秦始皇覺得,六國都被我弄死了,還搞不定你們這幫小蟊賊?秦始皇和秦朝越走越偏了。

迷之自信的秦始皇親自巡邊,從碣石沿著北方的這一線,到漁陽、代郡、雁門、上郡溜了一圈後,便回到鹹陽開始大展拳腳。

秦始皇的思路是「四連擊」,先把高速公路——秦直道修到北部邊境,解決軍隊和物資的運輸問題;然後派出大軍,打跑匈奴;再修復原有的秦、趙、燕三家的長城,防止反彈;最後遷移內地的居民去定居邊境。這個思路絕對是無懈可擊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正確無比。

但有時候,我們得明白,如果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那麼不管你怎麼聰明,都很難解出正確答案的。匈奴根本就不應該打!因為大炮打蒼蠅,怎麼打都不划算。

秦朝剛剛站穩腳跟,正是需要平穩過渡的時候,這個時候來這麼個大動作,簡直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滅六國時可以以戰養戰,打匈奴就得全靠自己輸入了,而且那個地方又遠又偏,運輸成本使得戰爭成本根本降不下來。山西高原那條革命線成了秦朝的奪命線。

雖然秦始皇也意識到了戰爭成本太高了,決定修路來降低成本。但是,在沒有挖掘機的時代,修路的成本低不到哪裡去。關鍵秦始皇是邊修邊打,這就對秦國的物資、人員調配能力提出了雙倍的要求了。

還是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去掃平匈奴。這次大炮打蚊子雖然嚇得蚊子驚慌失措,但秦朝這門大炮也被折騰得要報銷了。

三十萬的軍隊,背後得幾百萬的民夫運送糧食,翻山越嶺地輸血,往往是輸血隊還沒趕到輸血地,血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消耗的最終是誰的血與淚?還不是老百姓來承擔,這就是秦朝當時怨聲載道的主要原因。

蒙恬最後不負眾望,將河套地區的匈奴全部掃蕩肅清,匈奴震於秦國兵威,向北方遠遁。秦朝贏了面子,輸了裡子。但秦朝還沒停,因為還要修長城,還要移民戍邊,又是勞民傷財的大事,(順便說一下,長城確實很重要)又是百姓買單。老百姓的活路越來越窄了。

再說一下,秦朝打完北胡之後,並沒有停止,又調轉槍口去打南胡。再來一次大炮打蒼蠅,再給秦朝的老百姓火上澆了一次油。

但是,中國的老百姓永遠都是世界上最馴良的群體,但凡有一丁點活著的希望,他們都是不願意造反的。這並不是他們怕死,而是他們心中有愛,不想連累自己的親人。此時的秦朝已經搖搖欲墜了,但好在秦朝恐怖的戰鬥力和秦始皇絕無僅有的威望暫時還能穩住局面。

可是,生來就是幹大事的秦始皇,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時,秦始皇又徵調了囚犯七十萬人,動工開始修建「天下第一宮」阿旁宮和繼續投入到已經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

看看細節,上面的數據裡光囚徒就是100多萬,這是個什麼概念?當時約2000萬人口,除去一般女人,再除去老人和小孩,將近百分之二十的成年男子都是囚徒。有這麼高的犯罪率嗎?而是因為秦始皇連續不斷地大手筆,很多人「被迫」成了囚犯而已。可想而知,秦朝當時的社會關係結構是多麼畸形的。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駕崩,他的傳位詔書被權臣趙高篡改,公子扶蘇被偽命自殺,蒙毅蒙恬等忠臣良將被殘害,皇室貴族被大量清洗。史稱「沙丘政變」。

秦始皇的屍身在臭魚爛蝦的掩蓋下運到了鹹陽,葬到了秦始皇陵中。秦始皇死了,他的大秦也活不久了。因為他的繼任者胡亥是個庸才,身邊的趙高更是一個小人,李斯雖然有才但是無德,無法被重用。

大澤鄉,陳勝喊出了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造反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勢,大秦帝國被燒成灰燼。

秦崩的邏輯分析

通過上述的介紹,大家覺得秦朝到底是崩在哪裡呢?是秦始皇太殘暴?是秦朝法治過嚴?是秦始皇死得太早?是胡亥太無能?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很片面。

秦始皇最後五年這些大動作,從一個國家的戰略意義上來說,你能說他沒道理嗎?可以說,其中的每一項都是足以彪炳史冊的。但是,做正確的事為什麼會導致滅亡呢?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邏輯誤區,我們姑且稱之為「成功者的邏輯誤區」吧,成功者往往是看不到失敗的陰影的。我為什麼經常勸大家,越是在成功的時候,越要保持冷靜,因為人在成功的時候是容易得意忘形的。成功的經驗不光可以增加人的信心,也足以使人狂妄自大。多少高手敗於輕敵?多少英雄死於自大?

秦始皇因為太牛了,所以他覺得他做什麼事都是手到擒來的。所以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他那個年代和環境,他也意識不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高深道理。秦始皇這種領導,拿大方向基本上是十拿九穩的,這是他的見識和格局所決定的。但是論邏輯的嚴謹性和層次感,他還不夠,這是由他的經歷和成就所決定的。通俗點講,一個富翁,在有錢的情況下,他能把日子過得大氣優雅,這一點窮人學一輩子也不一定學得會;但是在快要破產的情況下,誰能把日子過得更精緻更沒有風險,估計大多數的富翁都要跟窮人學。

前面也說了,很多人說秦朝二世而亡是因為秦始皇死得太早,而胡亥太無能,導致秦朝這臺機器散架了,失去了控制力。其實,跟秦始皇的死關係並不大,秦始皇即使多活幾年,但只要他繼續這麼搞下去,秦朝遲早會崩!胡亥的無能確實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要是他上位之後,馬上停止所有的功臣,慢慢給百姓療傷,或許還有一絲轉機。但他更加放縱自己,耗盡了大秦帝國最後的氣數。

最後說一下,大秦是死在嚴刑峻法上。這個是有關係,畢竟大澤鄉起義的直接誘因就是「失期當斬」!這個問題我不反駁,只提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秦朝的嚴刑峻法源自商鞅變法,秦國的百姓沒有受過其苦?為什麼秦國的百姓不反?秦朝給百姓施壓最嚴重的時期是秦始皇的最後五年,為什麼那個時候百姓不反?那個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真的是農民嗎?

說了這麼多,那麼秦朝究竟是崩在哪裡呢?其實就是在於吃得太飽、吃得太快。你秦國以關中一地統一天下,這本身就是蛇吞象,把自己的胃都快撐破了。關鍵你還是狼吞虎咽地三下五除二全部塞進肚子裡的。這個時候,你最需要幹的事情是消化,哪怕消化一半都是極好的。你剛吃完就四處蹦躂,你不肚子痛誰肚子痛?飯後不宜劇烈運動,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並不能活學活用。

關鍵一點,你大秦國吃進肚裡的東西還是從別人碗裡搶來的,別人可憐巴巴地流著口水,保持沉默,不代表別人不怨恨你,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每一個沉默的仇恨者都是一桶火藥,他們只需要一根引線就能引爆。這根引線正是秦朝的嚴刑峻法,它把秦朝百姓的生存空間壓縮到了極致,壓力過大會導致爆炸,這是常識。

秦朝歸根到底是在欺負老百姓,但是欺負老百姓也是有方法和方式的,同樣是抽人三十巴掌,你一天抽三巴掌,大概率受欺負的人會忍到第十天;但是你如果一口氣不停地三十巴掌連著抽,很少有人會忍得住。你憑實力欺負人,隔三差五打人家一頓沒問題,但你真要把人往死裡打,你看看會不會跟你拼命?

歸根到底,秦朝崩塌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沒有彈性,制度、法律都是生硬的。沒有彈性的社會是最容易讓底下的人感到恐懼,進而感到絕望的。而秦朝根本沒有意識到國家機器已經沒有潤滑油了,強行運行、甚至加速運行,這樣,這臺機器不散架才怪。

秦崩的生活思考

有人說,秦朝這麼欺負人,所以它崩了活該。這句話沒什麼大錯,但顯得有點小孩子氣。畢竟政治與道德無關,古往今來,統治者的統治邏輯就是建立在欺負人的基礎上的。別指望皇帝真正愛民如子,能把你當作是別人家的孩子就不錯了。

至於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就進入了冷血時代,為什麼會到了一百多年之後建立大統一王朝才慢慢崩潰呢?法家思想為什麼能幫助秦國贏得天下,卻不能幫助秦國穩住天下呢?這個問題很複雜,我簡單地說一下,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把人往死路上逼,逼出你的潛力,逼出你的服從,逼出你的麻木,這和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訓練殺手的邏輯是相似的。所以這種思想的局部殺傷力是很大的。一個殺手組織進攻能力是很強的。但是什麼時候見過一個殺手組織統一武林?因為打敗、打死一個人都是相對容易的,打服一個人才是最難的。(不要用現在西方法治社會來抬槓,那是兩回事!)

秦國盛極而衰,也告訴了我們一個永遠值得思考的道理:當家、做事、做人,都會遇到大有大的難處的問題。別覺得大個子姚明在NBA打籃球風光無比,實際上人家因為個頭太大,生活中處處是尷尬。我們也不要覺得那些大公司,每天坐在CBD的辦公室裡,高端大氣上檔次,事實上人家每天死的腦細胞比我們多得多;我們更不要覺得那些家大業大的人任性的樣子太帥了,他們每天遇到的風險也比我們大得多……秦朝就是因為太大了,所以周圍的敵人多得去了,而秦朝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感覺到了大的威風,沒有防範大的風險。

如果還有朋友不明白,我只能舉個更直接的例子了。你要是覺得棍棒教育好,並且你覺得用來管教你自己的孩子效果也不錯,但是你把它用來管一個班的孩子或者一個學校的孩子試試?看看是你能堅持到最後還是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能堅持到最後。

通過秦崩的過程,我們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任何因果都是有度的。所以我們得把握好度,掌握好節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和壞,但過於絕對的東西肯定都不好。商鞅變法好不好?好呀,它實用呀,立竿見影呀!但是,你要一直極端地使用它,人不亡你,天也要亡你。就像春藥一樣,偶爾吃一粒,可以增加男性自信心,增加夫妻情趣,你天天吃,看看會是什麼後果?

所以,儘量讓自己活得通透點,讀書看歷史,聽歌談風月,都不要見風就是雨,也不要人云亦云張口即來,不要盲目相信那些雞湯套話,要有思考,要懂辨別。舉例說一下,「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志要培養」這樣的勸酒話該怎麼理解?他是真的想培養你,還是只是想忽悠你喝酒?你喝了八兩隻是會醉會難受,還是會進醫院會丟性命?勸你喝八兩的人和你有幾兩的感情,他又是一個願意陪你喝幾兩的人?想不清楚這些道理,儘量保持沉默。

最後回到秦崩的話題上來,其實也是很通俗的邏輯,一個武力強大的人,打遍方圓數十裡無敵手,又試探性地欺負了一些人,一看沒反應,於是膽子越來越大,步子步子越來越快,終於惹了眾怒,十裡八鄉一聲吼,把群毆給弄死了。所以,我們要時刻謹記,不管我們多麼牛逼,對手多麼不堪一擊,永遠不要把人往絕路上逼。

另外,像盧生那種人,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我們要學會辨別別人的意見,別覺得自己很牛,別人指個坑你也敢往裡面跳。那不能證明你牛逼,只能說明你沙雕。

而且,大炮打蒼蠅的事情不要幹。拿著一千萬的籌碼和別人去賭一千塊錢的輸贏,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是輸得最慘的那一個。和對等的人幹對等的事才有意義,戀愛、生活、工作、聊天都是如此,所以不要陷於那些口水戰,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吵架高手吵架吵贏過一個傻子。

關於秦崩的思考其實無處不在,我只是拋磚引玉地拋出一些看法供讀者朋友參考,更多的歷史感悟其實是需要大家自己去從歷史邏輯中去慢慢體會的,這才是歷史最讓人著迷的地方,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很多人把歷史當故事看,其實是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未得其益。總之,如果大家真的愛歷史,就儘量細緻地去理解歷史吧!

相關焦點

  • 假如歷史上沒有趙高。秦朝會滅亡這麼快嗎?
    假如歷史上沒有趙高,那麼秦朝會存在多久這個沒人知道。但起碼秦朝絕對不會二世而亡。了解秦朝歷史上朋友都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趙高這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說趙高一手毀了秦朝都不為過。我們從秦朝滅亡的所有因素可以看到,處處都存在趙高的身影。
  • 秦朝為何二世而亡?並不是胡亥和趙高的問題,原來都是秦始皇的錯
    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上,有一個朝代至關重要,這個朝代並不是唐朝,也不是漢朝更不是宋朝明朝,它就是秦朝,可以說如果沒有秦朝的話,可能後面真的不會出現這個大一統的局面,而是他的很多制度對於後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所以秦朝的歷史地位是很好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王朝,它卻是二世而亡,那麼這個原因什麼呢?
  • 為什麼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
    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依法治國,都暴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反觀漢唐宋明清這五個朝代,享國日久,皆以雜術治國。骨頭是法治,血肉是儒教,神經是佛老。劉秀把它歸為柔術。其實還有一個王朝,也是以法治而垮掉,那就是蔣家王朝。凡事以武力解決。中國物大地博,人多事雜,很難有一部法律用之四海而皆準的。況且中國的老百姓感情大於法治。在歷史上,很多孝子殺仇人,不但不伏法,還要褒獎。法不責眾。
  • 二世而亡的秦朝,為什麼會在中國人心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讓我不由得疑惑,統一後僅僅39年就二世而亡的秦朝,到底憑藉什麼,在中國人心中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先不說「書同文」「車同軌」等秦朝眾所周知的貢獻。秦朝以前,不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夏商周,從來都沒有什麼統一的概念,只要周邊小國表示臣服,年年進貢,就允許它們存在。秦朝之後,後世之人一直背負著「統一」這一歷史任務。
  • 秦國二世而亡,因為胡亥亂政?被再被騙了,這或許才是真相!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關鍵朝代,秦朝雖然短暫,卻承上啟下,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基礎。然而,作為一個傳奇王朝,秦朝也留下了無數謎團,為何二世而亡(不算子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關於秦朝二世而亡,往往會被人解讀為胡亥亂政。最常見的假設是:如果公子扶蘇繼位,那麼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將維持大一統。  那麼,歷史真相真是如此?其實偶然中有必然,即便扶蘇繼位,秦朝可能還很難維持大一統。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的一個觀點,說到了要害之處!
  • 他手握幾十萬大軍,卻因愚忠而死,讓弟弟撿了個皇位,改變了歷史
    這次要說的這位皇子,也是因為得罪了皇帝,被派去戍邊,可要說皇帝不喜歡他,應該是談不上的!他手握幾十萬大軍,本可繼位當皇帝,最終卻因為愚忠而死,讓他的弟弟撿了個便宜,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秦軍劇照)先說說扶蘇這人,秦始皇一直都是想讓他來繼承皇位的,只不過這爺倆似乎生來就是冤家,其實可以說他們倆都有錯,要將兩人的性格綜合一下,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了,秦始皇錯在太激進,而扶蘇則是太保守,這打天下和繼承天下的人就是不一樣
  • 秦國如果不想二世而亡 做哪些事情可以給自己續命呢
    我們知道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很快就滅亡了,應該說始皇帝死了之後基本上帝國的滅亡就已經算是註定了,那麼如果說秦國不想二世而亡,可以做哪些事情來給自己續命呢?我個人感覺有幾個事情可以考慮一下,第一個就是太子扶蘇,從目前的史料來看的話,太子扶蘇這個人雖然說有點軟弱,可是應該是一個仁君。
  • 《大秦賦》冬兒有歷史原型嗎 歷史上秦朝有沒有叫冬兒的人
    趙昕在《大秦賦》裡飾演嬴政最信任的人——冬兒,冬兒單純善良,嚮往愛情,一直陪伴在嬴政身邊,那麼她是否有歷史原型呢?秦朝有沒有一個叫冬兒的女人被嬴政所看重?《大秦賦》原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講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歷史故事,而冬兒就是這部劇裡很關鍵的一個女性人物。
  •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對中國領土貢獻最大?
    中國作為世界上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這漫長的歷史之中也有著許多朝代。過去的中國由小到大,每個朝代都做出了屬於自己的貢獻。那麼到底哪個朝代對中國的領土貢獻最大呢?可以忽略不去。秦朝對中國的貢獻秦朝才是真正統一中國的國家,在夏商周的時候都是一些分封制度,國家就是一個分散的部落聯盟。根本沒有統一行動的能力。秦始皇和他的祖先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把中國重新整合統一起來。當時的秦朝疆域已經十分龐大,向東能夠到達東海。
  •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許多傑出的人物,在當朝當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建功立業,取得驕人的功績。但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是沒有獲得善始善終的。比如:商鞅、李斯等人都這樣的,他們可以說是悲劇性的歷史人物。《諫逐客書》不僅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而且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秀文章。魯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併六國、實現統一的 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
  • 歷史上唯一沒殺過功臣的皇帝,後世子孫卻慘遭滅族,名字家喻戶曉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不殺功臣的皇帝呢?他們是不是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呢?其實歷史並不完全是千篇一律的,也存在不殺功臣的偉大帝王,他對天下人都懷著極大的仁愛,結局卻讓他自己都無法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殺過功臣的帝王,子女卻被人屠戮殆盡!這個偉大的不殺功臣的帝王就是秦始皇。乍一聽,大家可能會很驚訝:秦始皇不是一個暴君獨夫嗎?他怎麼可能不殺功臣呢?
  • 明朝二世而亡?朱棣是元順帝遺腹子?真不知道想像力咋如此豐富
    有人說朱元璋雖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殺的人太多歷史上名聲不太好;朱棣雖然在明太祖朱元璋基礎上繼續開疆拓土,可方孝孺被滅十族可是有理有據的。朱棣相比父親朱元璋來說,謎團很多。比如說他的生母是誰,最讓人感到可笑之處在於有人認為朱棣是元順帝的遺腹子,明朝真正意義是二世而亡。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這段歷史吧!
  • 秦朝和隋朝除了都是兩世而亡,他們的相似點何其多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雖然間隔近千年,但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下面依次從國祚傳承、歷史意義、軍政國事等方面依依進行比較。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秦朝的延續時間是如果從統一六國元年開始計算,國祚只有15年,若從秦始皇即位開始算,則有41年。隋朝如果從立國開始算是38年,若是同秦朝一樣僅算統一全國的時間,那就是30年。兩個朝代都很短,統治者也都是僅歷兩代,這麼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僅有秦朝和隋朝這兩個。
  • 大秦賦:為正統王朝秦朝「洗白」的一部還原歷史的電視劇
    在下以為,這麼演其實是演出了一個按照歷史邏輯想像出來的秦始皇。從這裡可以看出,導演的目的是塑造一個符合史實的親民愛民的秦皇形象,把秦皇變成了好人,這可能同一些觀眾過去的印象不相符合,造成了一些觀眾認為富大龍可能更適合秦始皇的形象。
  • 為什麼秦朝和隋朝滅亡速度如此之快,有什麼歷史規律?
    眾所周知,秦朝和隋朝都是我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但是這兩個王朝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秦朝帝國結束了戰國諸侯割據的時代,隋朝帝國結束了南北朝戰亂的局面,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楊堅都是中華民族統一史的重要人物,但是這兩個人所建立的王朝卻都非常短命,那麼,秦帝國與隋帝國有什麼歷史規律呢
  • 魏新:秦朝得罪了誰?
    當然,罵這部劇的,絕不是專門為了罵這部劇,主要是在罵秦朝;或許,也不是為了專門罵秦朝,但究竟罵誰,為何而罵,不好深究。罵是上癮的,一旦染上了罵癮,吃嘛嘛不香,看啥想罵啥。因為罵如排便,不光解壓去煩,事後還身輕如燕。阿城寫過,他在雲南插隊時,當地婦女家裡丟了東西,或遇不開心的事,就爬上自家屋頂罵,無具體對象,也無來龍去脈,就是一通罵,給青少年普及了生理知識,稱之為「天罵」。
  • 歷史的輪迴:幾乎每個強盛的王朝,都有一個短命王朝做墊背
    西漢王朝經歷了兩百一十年的風雨,而它之前的大秦帝國卻只存在了十五年,歷經二世而亡;王莽的新朝也僅僅存活了十五年,緊隨其後的東漢卻有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大隋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就被跨越了整整二百八十九年的盛唐所取代;五代十國總共也就五十三年,其中後周只佔了其中十年,再其後的大宋卻是持續了三百一十九年;哪怕是強如將版圖開拓到歐洲的大元帝國,其九十八年的壽命也遠不及之後兩百七十六年的明朝。
  • 秦朝是二世而亡?不是,他還有第三位皇帝,在位只有46天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 廣西人文:歷史上的「布山懸案」——廣西第一古縣到底是哪裡
    那這三大郡範圍都不小,以秦朝制度來說,設了郡必定設有縣。那他們的郡治在何處呢? 以下都有哪些縣呢?很遺憾,就目前的史籍記錄中都沒有看到對秦代的明確說明。那現在史書中所說的秦代事,秦代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就是歷代中對前人古籍的解讀了!就以桂林郡來說,他登上歷史舞臺就源於一句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嶺南,設三郡:南海,桂林,象!
  • 幾部穿越劇,就可以改寫歷史?看穿越劇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一種看法可以被稱作歷史領域的「蝴蝶效應」,就是說古代的任何一個元素被改變,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發展,將產生「蝴蝶效應」,就會改變歷史。譬如你穿越回秦朝,隨便殺一個人,他的後代就全沒有了,歷史就因之改變了;假如殺的是著名歷史人物,例如童年的劉邦,那麼整個漢朝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