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朝,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印入腦海的印象就是「二世而亡」。沒錯,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偉大王朝,但它確實也是曇花一現的短命王朝。所以很多不明就裡的朋友會因此質疑、甚至嘲笑秦始皇的偉大之處。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帶著面紗的姑娘,任由人們去猜測她面紗背後的真實面貌。每個人都有他猜測的權力和評判的依據,所以我也不想去刻意糾正那些詆毀、黑化秦始皇的人。
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一點,歷史是有邏輯的,面紗只能讓它變得朦朧,卻不能真正掩蓋真相。也就是說我們所熟知的東西不一定是嚴謹的,但是只要我們嚴謹地去追尋,一定會看到清晰明了的歷史的。
關於秦朝「二世而亡」,這是一個公知事實,而且很多人都能說出一些它「暴病而亡」的原因。比如嚴刑峻法、比如賦役繁重等等。其實這些並沒有明顯的毛病,但是卻有點浮於表面、過於籠統的感覺。其實,秦朝的突然滅亡是一個體系的崩塌,是一種人性的反彈。
今天,我就儘量用一些通俗的語言和邏輯來和大家聊聊秦朝崩了究竟是因為什麼?從它的崩塌之中我們又應該反思到什麼?
秦崩的來龍去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有多偉大我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介紹過了。但是,秦始皇終究是一個凡人,他也受人性的制約。一個俯瞰眾生的人最容易感到空虛寂寞冷,「高處不勝寒」不是說高處有多麼寒冷,而是高處太寂寞,容易讓人心冷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此時的秦始皇已經把別的帝王幾輩子都幹不成的事情都幹了一個遍,他不知道再幹些什麼對於他來說是有意義的了。於是,他決定全國巡遊,去看看自己的傑作,去普天同慶,其實他已經陷入了一種精神上的空虛了。他去了泰山封禪——與天對話,去了琅琊看海——與謎問路。
無敵是多麼的寂寞?看看無敵的人為自己選擇的對手就知道了,但凡天下無敵的人最後都會迷信地去挑戰神話和未知,沒有例外!所以,秦始皇決定要成仙。這很荒唐嗎?並不,因為現代醫學早已證明,抑鬱症往往是因為人對人生失去目標而導致的,所以,事實上成功人士患上抑鬱症的概率要比奮鬥者們大得多。秦始皇本來對於人生的每一步都規劃好的,結果一不小心啥都實現了,他不沒事瞎想誰有資格瞎想?
秦始皇認為成仙的突破口應該在東邊的大海(他來自西邊,北邊是北狄,南邊是南蠻,只有東邊的海的那邊不可知),傳說在東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有不死藥。這實際上就是自己出題自己作答的邏輯。
為了證明他的自我猜測,他派了很多探險船隊去東海尋找仙山、仙人和仙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的那支隊伍,這支隊伍有去無回,據說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後來,秦始皇又來到帝國的東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盧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訪仙人。
很明顯,那些投其所好的方士都是在忽悠秦始皇的。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雄才偉略的秦始皇這麼好忽悠了呢?其實人都是好忽悠的,只要把握住他們的欲望,想怎麼忽悠就怎麼忽悠,保健藥賣給了那些想長命的老年人,課程推銷給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衣著暴露的女子誘惑那些饑渴難耐的男人們……這些忽悠有技術含量嗎?並沒有,但幾乎一拿一個準,就是他們都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欲望。
但是,忽悠到最後總是要穿幫的,所以徐福跑了。而盧生估計是在海上溜一圈,沒找到可以跑的地方,所以又回來了,但絕不能空手而歸,所以他帶回來了一本寶書《錄圖書》,書上赫然寫了五個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大家可能覺得這也可信?秦始皇走火入魔了吧!其實這可信不可信對秦始皇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覺得他找到事情幹了。根據他的理解,他覺得這是上天要他去消滅胡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總稱。以前,秦國就是西戎,齊國就是東夷,楚國就是南蠻,北邊的遊牧民族就是北狄。現在除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所謂的胡人除了北狄外都被統一在偉大的大秦帝國之中。秦始皇覺得他的下一個使命就是消滅北狄。
後世人把這一齣戲和胡亥掛上了勾,說這五個字是秦國亡於胡亥之手的意思。我除了對這種腦洞大開的編故事者表示呵呵外,實在是無力吐槽了。
這個事情只能說明盧生是個很有水平的忽悠者,他的問題指向深得蒙太奇手法的要領。因為你在對方的已知領域去忽悠人家基本上是找抽,在對方未知的領域去忽悠卻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好勝心。盧生的這一次忽悠為大秦帝國的崩塌埋下了一根引線。
秦始皇決定要滅胡了,而且秦始皇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實際上當時的匈奴不堪一擊,秦始皇這麼幹有點大炮打蒼蠅的味道,消耗了自己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卻很難打死蒼蠅,只會加劇自己國家的內部矛盾。
匈奴當時由於騎兵技術和裝備還沒有開發出來,根本形成不了對中原政權的真正威脅。只不過他們騎著馬,跑得快,讓人逮不著,所以很煩人而已。他們就是一股跑得快的小蟊賊,類似於後世的「飛車黨」,一群「飛車黨」式的小蟊賊能顛覆或者侵佔一個帝國嗎?
其實這種小蟊賊,給點甜頭,哄著他們別鬧事,是最好的方式,類似後來的招安、和親。但是秦始皇覺得,六國都被我弄死了,還搞不定你們這幫小蟊賊?秦始皇和秦朝越走越偏了。
迷之自信的秦始皇親自巡邊,從碣石沿著北方的這一線,到漁陽、代郡、雁門、上郡溜了一圈後,便回到鹹陽開始大展拳腳。
秦始皇的思路是「四連擊」,先把高速公路——秦直道修到北部邊境,解決軍隊和物資的運輸問題;然後派出大軍,打跑匈奴;再修復原有的秦、趙、燕三家的長城,防止反彈;最後遷移內地的居民去定居邊境。這個思路絕對是無懈可擊的,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正確無比。
但有時候,我們得明白,如果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那麼不管你怎麼聰明,都很難解出正確答案的。匈奴根本就不應該打!因為大炮打蒼蠅,怎麼打都不划算。
秦朝剛剛站穩腳跟,正是需要平穩過渡的時候,這個時候來這麼個大動作,簡直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滅六國時可以以戰養戰,打匈奴就得全靠自己輸入了,而且那個地方又遠又偏,運輸成本使得戰爭成本根本降不下來。山西高原那條革命線成了秦朝的奪命線。
雖然秦始皇也意識到了戰爭成本太高了,決定修路來降低成本。但是,在沒有挖掘機的時代,修路的成本低不到哪裡去。關鍵秦始皇是邊修邊打,這就對秦國的物資、人員調配能力提出了雙倍的要求了。
還是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去掃平匈奴。這次大炮打蚊子雖然嚇得蚊子驚慌失措,但秦朝這門大炮也被折騰得要報銷了。
三十萬的軍隊,背後得幾百萬的民夫運送糧食,翻山越嶺地輸血,往往是輸血隊還沒趕到輸血地,血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消耗的最終是誰的血與淚?還不是老百姓來承擔,這就是秦朝當時怨聲載道的主要原因。
蒙恬最後不負眾望,將河套地區的匈奴全部掃蕩肅清,匈奴震於秦國兵威,向北方遠遁。秦朝贏了面子,輸了裡子。但秦朝還沒停,因為還要修長城,還要移民戍邊,又是勞民傷財的大事,(順便說一下,長城確實很重要)又是百姓買單。老百姓的活路越來越窄了。
再說一下,秦朝打完北胡之後,並沒有停止,又調轉槍口去打南胡。再來一次大炮打蒼蠅,再給秦朝的老百姓火上澆了一次油。
但是,中國的老百姓永遠都是世界上最馴良的群體,但凡有一丁點活著的希望,他們都是不願意造反的。這並不是他們怕死,而是他們心中有愛,不想連累自己的親人。此時的秦朝已經搖搖欲墜了,但好在秦朝恐怖的戰鬥力和秦始皇絕無僅有的威望暫時還能穩住局面。
可是,生來就是幹大事的秦始皇,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時,秦始皇又徵調了囚犯七十萬人,動工開始修建「天下第一宮」阿旁宮和繼續投入到已經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
看看細節,上面的數據裡光囚徒就是100多萬,這是個什麼概念?當時約2000萬人口,除去一般女人,再除去老人和小孩,將近百分之二十的成年男子都是囚徒。有這麼高的犯罪率嗎?而是因為秦始皇連續不斷地大手筆,很多人「被迫」成了囚犯而已。可想而知,秦朝當時的社會關係結構是多麼畸形的。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駕崩,他的傳位詔書被權臣趙高篡改,公子扶蘇被偽命自殺,蒙毅蒙恬等忠臣良將被殘害,皇室貴族被大量清洗。史稱「沙丘政變」。
秦始皇的屍身在臭魚爛蝦的掩蓋下運到了鹹陽,葬到了秦始皇陵中。秦始皇死了,他的大秦也活不久了。因為他的繼任者胡亥是個庸才,身邊的趙高更是一個小人,李斯雖然有才但是無德,無法被重用。
大澤鄉,陳勝喊出了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造反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勢,大秦帝國被燒成灰燼。
秦崩的邏輯分析通過上述的介紹,大家覺得秦朝到底是崩在哪裡呢?是秦始皇太殘暴?是秦朝法治過嚴?是秦始皇死得太早?是胡亥太無能?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很片面。
秦始皇最後五年這些大動作,從一個國家的戰略意義上來說,你能說他沒道理嗎?可以說,其中的每一項都是足以彪炳史冊的。但是,做正確的事為什麼會導致滅亡呢?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邏輯誤區,我們姑且稱之為「成功者的邏輯誤區」吧,成功者往往是看不到失敗的陰影的。我為什麼經常勸大家,越是在成功的時候,越要保持冷靜,因為人在成功的時候是容易得意忘形的。成功的經驗不光可以增加人的信心,也足以使人狂妄自大。多少高手敗於輕敵?多少英雄死於自大?
秦始皇因為太牛了,所以他覺得他做什麼事都是手到擒來的。所以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他那個年代和環境,他也意識不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高深道理。秦始皇這種領導,拿大方向基本上是十拿九穩的,這是他的見識和格局所決定的。但是論邏輯的嚴謹性和層次感,他還不夠,這是由他的經歷和成就所決定的。通俗點講,一個富翁,在有錢的情況下,他能把日子過得大氣優雅,這一點窮人學一輩子也不一定學得會;但是在快要破產的情況下,誰能把日子過得更精緻更沒有風險,估計大多數的富翁都要跟窮人學。
前面也說了,很多人說秦朝二世而亡是因為秦始皇死得太早,而胡亥太無能,導致秦朝這臺機器散架了,失去了控制力。其實,跟秦始皇的死關係並不大,秦始皇即使多活幾年,但只要他繼續這麼搞下去,秦朝遲早會崩!胡亥的無能確實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要是他上位之後,馬上停止所有的功臣,慢慢給百姓療傷,或許還有一絲轉機。但他更加放縱自己,耗盡了大秦帝國最後的氣數。
最後說一下,大秦是死在嚴刑峻法上。這個是有關係,畢竟大澤鄉起義的直接誘因就是「失期當斬」!這個問題我不反駁,只提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秦朝的嚴刑峻法源自商鞅變法,秦國的百姓沒有受過其苦?為什麼秦國的百姓不反?秦朝給百姓施壓最嚴重的時期是秦始皇的最後五年,為什麼那個時候百姓不反?那個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真的是農民嗎?
說了這麼多,那麼秦朝究竟是崩在哪裡呢?其實就是在於吃得太飽、吃得太快。你秦國以關中一地統一天下,這本身就是蛇吞象,把自己的胃都快撐破了。關鍵你還是狼吞虎咽地三下五除二全部塞進肚子裡的。這個時候,你最需要幹的事情是消化,哪怕消化一半都是極好的。你剛吃完就四處蹦躂,你不肚子痛誰肚子痛?飯後不宜劇烈運動,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並不能活學活用。
關鍵一點,你大秦國吃進肚裡的東西還是從別人碗裡搶來的,別人可憐巴巴地流著口水,保持沉默,不代表別人不怨恨你,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每一個沉默的仇恨者都是一桶火藥,他們只需要一根引線就能引爆。這根引線正是秦朝的嚴刑峻法,它把秦朝百姓的生存空間壓縮到了極致,壓力過大會導致爆炸,這是常識。
秦朝歸根到底是在欺負老百姓,但是欺負老百姓也是有方法和方式的,同樣是抽人三十巴掌,你一天抽三巴掌,大概率受欺負的人會忍到第十天;但是你如果一口氣不停地三十巴掌連著抽,很少有人會忍得住。你憑實力欺負人,隔三差五打人家一頓沒問題,但你真要把人往死裡打,你看看會不會跟你拼命?
歸根到底,秦朝崩塌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沒有彈性,制度、法律都是生硬的。沒有彈性的社會是最容易讓底下的人感到恐懼,進而感到絕望的。而秦朝根本沒有意識到國家機器已經沒有潤滑油了,強行運行、甚至加速運行,這樣,這臺機器不散架才怪。
秦崩的生活思考有人說,秦朝這麼欺負人,所以它崩了活該。這句話沒什麼大錯,但顯得有點小孩子氣。畢竟政治與道德無關,古往今來,統治者的統治邏輯就是建立在欺負人的基礎上的。別指望皇帝真正愛民如子,能把你當作是別人家的孩子就不錯了。
至於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就進入了冷血時代,為什麼會到了一百多年之後建立大統一王朝才慢慢崩潰呢?法家思想為什麼能幫助秦國贏得天下,卻不能幫助秦國穩住天下呢?這個問題很複雜,我簡單地說一下,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把人往死路上逼,逼出你的潛力,逼出你的服從,逼出你的麻木,這和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訓練殺手的邏輯是相似的。所以這種思想的局部殺傷力是很大的。一個殺手組織進攻能力是很強的。但是什麼時候見過一個殺手組織統一武林?因為打敗、打死一個人都是相對容易的,打服一個人才是最難的。(不要用現在西方法治社會來抬槓,那是兩回事!)
秦國盛極而衰,也告訴了我們一個永遠值得思考的道理:當家、做事、做人,都會遇到大有大的難處的問題。別覺得大個子姚明在NBA打籃球風光無比,實際上人家因為個頭太大,生活中處處是尷尬。我們也不要覺得那些大公司,每天坐在CBD的辦公室裡,高端大氣上檔次,事實上人家每天死的腦細胞比我們多得多;我們更不要覺得那些家大業大的人任性的樣子太帥了,他們每天遇到的風險也比我們大得多……秦朝就是因為太大了,所以周圍的敵人多得去了,而秦朝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感覺到了大的威風,沒有防範大的風險。
如果還有朋友不明白,我只能舉個更直接的例子了。你要是覺得棍棒教育好,並且你覺得用來管教你自己的孩子效果也不錯,但是你把它用來管一個班的孩子或者一個學校的孩子試試?看看是你能堅持到最後還是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能堅持到最後。
通過秦崩的過程,我們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任何因果都是有度的。所以我們得把握好度,掌握好節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和壞,但過於絕對的東西肯定都不好。商鞅變法好不好?好呀,它實用呀,立竿見影呀!但是,你要一直極端地使用它,人不亡你,天也要亡你。就像春藥一樣,偶爾吃一粒,可以增加男性自信心,增加夫妻情趣,你天天吃,看看會是什麼後果?
所以,儘量讓自己活得通透點,讀書看歷史,聽歌談風月,都不要見風就是雨,也不要人云亦云張口即來,不要盲目相信那些雞湯套話,要有思考,要懂辨別。舉例說一下,「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志要培養」這樣的勸酒話該怎麼理解?他是真的想培養你,還是只是想忽悠你喝酒?你喝了八兩隻是會醉會難受,還是會進醫院會丟性命?勸你喝八兩的人和你有幾兩的感情,他又是一個願意陪你喝幾兩的人?想不清楚這些道理,儘量保持沉默。
最後回到秦崩的話題上來,其實也是很通俗的邏輯,一個武力強大的人,打遍方圓數十裡無敵手,又試探性地欺負了一些人,一看沒反應,於是膽子越來越大,步子步子越來越快,終於惹了眾怒,十裡八鄉一聲吼,把群毆給弄死了。所以,我們要時刻謹記,不管我們多麼牛逼,對手多麼不堪一擊,永遠不要把人往絕路上逼。
另外,像盧生那種人,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我們要學會辨別別人的意見,別覺得自己很牛,別人指個坑你也敢往裡面跳。那不能證明你牛逼,只能說明你沙雕。
而且,大炮打蒼蠅的事情不要幹。拿著一千萬的籌碼和別人去賭一千塊錢的輸贏,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是輸得最慘的那一個。和對等的人幹對等的事才有意義,戀愛、生活、工作、聊天都是如此,所以不要陷於那些口水戰,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吵架高手吵架吵贏過一個傻子。
關於秦崩的思考其實無處不在,我只是拋磚引玉地拋出一些看法供讀者朋友參考,更多的歷史感悟其實是需要大家自己去從歷史邏輯中去慢慢體會的,這才是歷史最讓人著迷的地方,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很多人把歷史當故事看,其實是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未得其益。總之,如果大家真的愛歷史,就儘量細緻地去理解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