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幾十萬大軍,卻因愚忠而死,讓弟弟撿了個皇位,改變了歷史

2021-02-13 蠢哥哥的歷史課

在古代,皇帝駕崩之後通常都是由嫡長子來繼承皇位,也就是太子,然而有的時候這嫡長子卻不一定能夠得到皇位,有可能因為他們自身犯錯,也有可能是因為皇帝不喜歡他。這次要說的這位皇子,也是因為得罪了皇帝,被派去戍邊,可要說皇帝不喜歡他,應該是談不上的!他手握幾十萬大軍,本可繼位當皇帝,最終卻因為愚忠而死,讓他的弟弟撿了個便宜,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扶蘇與蒙恬劇照)

這位皇子就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他身為秦始皇的長子,最終卻沒有繼承到皇位,他那昏庸的弟弟胡亥卻登上了皇位,最終秦國二世而亡,很多人都將這責任歸咎於趙高和胡亥,其實還有另外兩個原因,其一是扶蘇自己也有問題,他這人雖然在才能、學識方面都是沒問題的,但是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軟弱了,不知這個形容是否正確,但至少給蠢哥的感覺即使如此。其二嘛,那就要歸咎於古代的通訊技術太落後了。

(秦軍劇照)

先說說扶蘇這人,秦始皇一直都是想讓他來繼承皇位的,只不過這爺倆似乎生來就是冤家,其實可以說他們倆都有錯,要將兩人的性格綜合一下,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了,秦始皇錯在太激進,而扶蘇則是太保守,這打天下和繼承天下的人就是不一樣,秦始皇一統六國,經歷了種種戰事,覺得該殘忍的時候就得殘忍,他之所以將扶蘇派去戍邊,很大一部分原因並不是討厭這個兒子,更多的應該是想要歷練他,讓匈奴替他教扶蘇該怎樣去做一個君王。

(秦始皇劇照)

秦始皇要真的討厭這兒子,也就不會派蒙恬和他一起去了,而在秦始皇死後,扶蘇可是手握著30來萬的軍隊的,即便此時趙高他們假傳聖旨,只要他一聲令下,反攻鹹陽,應該也是能奪下皇位的,不過這就要歸咎於之前說的第二個原因了,古代的通訊效率實在是太差。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扶蘇接詔的時候,他是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所以在他看來,既然是自己的父親要自己死,他才心灰意冷的自行了斷了。說白了,他還是愚忠於秦始皇呀!

(秦二世墓)

假設當時扶蘇接到遺詔之後就發兵鹹陽,再成功奪下皇位,秦朝就一定會變得更好嗎?在蠢哥看來,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已經是民怨四起,胡亥繼位再瞎胡鬧一頓,才有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扶蘇繼位即便不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但他一定不會讓秦始皇的暴政延續,也就是說,扶蘇應該是能夠為秦朝續上一口氣的,也許秦朝依然會滅亡, 但應該不會是在亡於二世,若再延續個幾十上百年,那中國的歷史就完全被改變了。只可惜當時消息太不靈通,他若是知道秦始皇已死,定要懷疑這遺詔的真實性,恐怕就不會乖乖送死了。

(扶蘇劇照)

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我們只知道扶蘇比胡亥的能力要強,再往後的發展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可惜了一代「翩翩公子」扶蘇呀!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談秦說漢(345)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公子扶蘇與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卻沒有派上用場,可惜、可嘆、可憐,更可笑!愚忠的公子扶蘇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性命,讓大秦王朝從此改變了國運。
  • 歷史上最詭異的政變,三百死士攻入皇宮,三十萬大軍在發呆
    明朝的政局有些激烈,朱元璋剛死,燕王朱棣就直接搞了一次政變,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這次政變,而是在朱棣之後的明英宗,英宗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皇帝,一場土木堡之變之間改變了英宗的人生,後來的復闢又讓他感受到了大起大落。
  • 李景隆敗光幾十萬大軍,主動開城迎接朱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客觀來說,耿炳文的能力非常強,僅次於徐達、常遇春和藍玉,朱元璋認為,只要有耿炳文輔佐,孫子朱允炆的皇位穩如泰山,無人能夠撼動,自己可以含笑九泉了。朱元璋去世後的第二年,讓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
  • 讓人心動的皇位,宋太祖去世後,卻傳給了弟弟,為何不傳給兒子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般情況下在自己年老時,就會著手準備將皇位傳下去,歷代都是如此。而且,正常情況下都是將皇位傳給兒子,也就是立下的太子,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沒有。而且當他去世的時候,自己在世的兩個兒子均已成年,能夠執政,但是他卻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到底是何原因,趙匡胤願意將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 諸葛亮是「愚忠」嗎?
    多年來,一些人談到諸葛亮的「忠」時,每每貶之為「愚忠」。我認為,這是一種片面之見。什麼是「愚忠」?就是對國君個人盲目的、毫無原則、毫無主見、逆來順受,因而是愚昧的「忠」。他既是劉備的主要輔佐,又是劉備的精神導師:「玄德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第38回)「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第39回)他出山不久,曹操大將夏侯惇便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在這初出茅廬第一仗中,劉備將指揮權完全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調遣眾將,甚至連劉備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燒博望後,諸葛亮在劉蜀集團的指揮權牢不可破,從未受到過質疑。
  • 這9個小人物改變了中國歷史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翻開史書卻發現,歷史在無意中,被很多小人物不經意的舉動或想法,逆轉了本來的走向,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存在。小人物不同於小人,他們不像小人那樣奸同鬼蜮、行若狐鼠,只是看起來人微言輕,無足輕重,但是手握乾坤的大人物們一旦忽視了他們的利益或作用,那後果就可能難以預料、不堪設想了。
  • 面對皇位無人繼承,忽必烈不忍心殺弟弟,不失帝王氣度!
    這一位人我可是成吉思汗的第4個兒子,他的皇帝之位就是接手了哥哥的,弟弟接替了自己哥哥的皇帝之位,那必然有著一番激烈的戰爭,其實忽必烈自然來講也不例外,不過他的皇帝繼承位,也就透露著一股紳士的風格。當時他成為皇帝的時候,有兩個人對於自己的幫助也比較大,首先就是西徵軍統帥拔都,另外一個就是自己的親弟弟忽必烈了。其實他自從做了皇帝之後,就讓自己的弟弟執掌了整個兵權,他下的這個決定也給忽必烈成為皇帝奠定了非常大的基礎。這兄弟二人先攻下了大理,後來經過兄弟二人的努力之後,又包抄了宋國。
  • 朱高煦手握重兵,朱棣卻敢用皇位哄騙他?難道不怕再來一次靖難嗎
    最近有一部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非常火,這個劇主體思路就是圍繞朱棣,朱高熾,朱高煦,朱瞻基,皇位以及權力爭奪,衍生的一部古裝劇。這部電視劇當中,朱高煦不斷的為難大哥朱高熾。那麼真實的歷史當中,朱高熾,朱高煦,這幾人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朱棣為何用皇位哄騙他的二兒子朱高煦,難道永樂大帝就不怕大明朝再次發生靖難之役嗎?
  • 此人很幸運,白撿一個皇位,卻也很倒黴,因為一場重病而丟了皇位
    有句話說叫「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話用來形容此文的主角最合適不過,他這輩子本來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結果卻喜從天降,撿了一個皇位,還是別人求著他登基的,這運氣真是沒誰了!可他也有倒黴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身體出了點問題,這到手的皇帝又被他人所奪,他到底算是幸運還是倒黴呢?
  • 比《瑯琊榜》慘烈得多的梁朝皇位大戰
    電視劇《瑯琊榜》熱播,很多人感慨此劇為良心之作,為梅長蘇的命運而揪心揪肺。蕭綱只會寫詩,不會打仗,也不會當皇帝,窩窩囊囊幹了兩年多,侯景想自己過過癮,就派兵進宮,逼著簡文帝寫退位材料,由侯導演安排,禪位給蕭綱的侄孫、豫章王蕭棟。蕭棟繼位後,侯景給他改元天正,讓他做一名合格的傀儡。2個月後,侯導演派人把蕭綱灌醉後用土袋子壓死。又2個半月後,侯導演將蕭棟廢掉,把他和弟弟們關進小黑屋裡做遊戲,自己則沐猴而冠,當上了皇帝,改國號為漢,改年號為太始。
  • 說起歷史級渣男,這些還都是弟弟
    因為王振建議效仿宋真宗御駕親徵而盲目率20萬大軍親徵瓦剌。不僅如此,朱祁鎮還指派對戰術一竅不通的王振擔任作戰指揮,結果明軍損傷慘重,王振被殺,朱祁鎮自己也因兵敗被俘,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而朱祁鎮雖然後來被瓦刺放回京都,卻因為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已身居皇位,只能以太上皇居於南宮,毫無職權可言。
  • 趙匡胤是怎麼死的?死後為什麼沒把皇位傳給兒子?
    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
  • 娶侄女為後,搶侄子皇位,從「壬申之亂」看日本皇位繼承有多亂!
    ,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是一場由叔叔打侄子,並且成功奪權的皇位爭奪戰。這場動亂的根源還是在明朝皇位傳承上,朱元璋打破了千百年來中國皇位的傳承制度--「立長不立幼、立賢不立長」。他死前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而非能力更強的兒子朱棣。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其實早在大明一千年前就發生過一場類似的叔叔奪取侄子皇位的事件——壬申之亂,這場動亂的爆發反映了日本皇位傳承的無序讓人瞠目。
  • 王伯當:忠臣不侍二主,別人笑他愚忠,李世民反誇他真正忠義之士
    他並不在隋唐英雄十八好漢裡,更不在大唐名將榜上佔一席之地,但他卻實實在在可稱為隋末英雄。在他的心裡,忠、義才是守身之本,為忠義而死才是他的宿命。他叫王伯當,為護李密而被亂箭穿身而亡。很多人說他愚忠,但李世民卻誇他為忠義之士,為什麼?說起隋唐英雄,大家都想到的是隋唐英雄傳裡響噹噹的人物。
  • 趙匡胤之死疑雲重重,但是真正害死他的,不太可能是他的弟弟
    趙匡胤去世之後,皇位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這件事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好多人認為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把他給殺掉,然後奪得了皇位的。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有三個依據,一個就是太祖去世地太突然了,而且當時還不到五十歲。還有一個依據是趙光義之所以能夠繼位,靠的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周圍有幾十萬大軍,為何只有黃百韜願意拼命救他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華東野戰軍集中重兵激戰三天後,終於將國軍第一主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部擊斃,張靈甫被擊斃。
  • 「撿」來皇位的五大帝王:四位開創盛世,一位丟失江山
    因此,秉承皇位的方法有許多種,此中一種就是靠命運,也就是「撿」來皇位,原來沒時機當天子,可命運一來,誰也擋不住。在此,一路來看看這五位靠命運秉承大統的帝王,此中四位創始了屬於本人太平,一名則丟了山河。第一名、華文帝劉恆——創始「文景之治」華文帝(前202年—前157年),劉恆,漢高祖劉邦四子,母親是曾為魏王豹的小妾薄姬。
  • 逼死手握三十萬精銳的扶蘇蒙恬,真是趙高胡亥的假詔書?未必
    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遊天下的秦始皇,返回途中走到平原縣黃河渡口時就病了,當行至沙丘時病情嚴重的秦始皇最終死在了那裡。去世前,秦始皇給遠在北方上郡監軍的長公子扶蘇留下了詔書,意在讓他繼承皇位。但是,詔書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了,詔書和璽符都落在了宦官趙高手中。於是,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三人合謀封鎖皇帝去世的信息,暗中謀劃,篡改詔書擁立胡亥為太子。
  • 冤殺于謙復闢皇位後,明英宗竟然完全變了一個人?
    ,一臉蒙圈的御駕親徵,反而賠光幾十萬大軍淪為俘虜,差點把大明江山給搭上。好不容易平安回國,卻又繼續不消停,先趁著弟弟病重的機會發動政變重奪皇位,復闢後龍椅還沒坐熱,就猴急著殺害了先前保衛北京的大功臣于謙。寵信奸佞,敗軍受辱,冤殺忠良。歷代昏君們常見的幾個技術動作,這位明朝皇帝一輩子幾乎全齊。如此人物復闢成了皇帝,難道要繼續把大明王朝,往水深火熱的節奏裡推!
  • 悲歌戰神蒙恬冤死,司馬遷卻說他有罪,為何蒙恬至死都不反抗?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到了蒙恬這裡,卻死在了秦二世手中。蒙恬被賜死時,手握二十餘萬虎狼之師,為何不起兵反抗?司馬遷為何責其有罪? 在蒙恬自己看來,罪在斬斷了地脈,在我們看來蒙恬何罪之有,簡直冤到家了,在司馬遷看來,他還真的有罪。 司馬遷認為,蒙恬最大的過錯就是沒有勸諫秦始皇停止徵伐,休養民息。司馬遷作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史學家之一,他的看法是否準確,是否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