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分的《至暗時刻》如何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邱吉爾?

2021-01-08 軌道為你而來

《至暗時刻》是2017年關於英國首相邱吉爾的一部傳記片,同年還有一部講述1944年諾曼第登陸前的電影《邱吉爾》,邱吉爾不僅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還決定了二戰成敗的走向,《至暗時刻》豆瓣8.6分的評分和加裡·奧德曼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都與影片成功塑造了這樣一位人盡皆知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那麼怎樣才能塑造出一位真實可信的邱吉爾呢?下面慢慢道來。

對於電影人物的塑造首先就是對其人格的塑造,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電影人格」,其誕生於19世紀末的哲學理論,強調的是人作為個體的存在,除了外表之外更應該注重其內心世界,這一點對於傳記電影來說至關重要,更何況是家喻戶曉的邱吉爾。

《至暗時刻》可以看做邱吉爾的獨角戲,雖然以1940年敦刻爾克的國際形勢為依託,但是並沒有展現出波瀾壯闊的鬥爭場面,而是將焦點聚集在邱吉爾的內心困境之中,這種困境之所以稱為「至暗時刻」,一是德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英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作為剛剛上任的首相,他所進行的抉擇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命運,二是英國內部的黨派之爭,張伯倫雖然因姑息退讓的綏靖政策遭到彈劾,但勢力依然存在,邱吉爾其實就是工黨的活靶子,目的是利用邱吉爾政策失誤重獲政權,繼續實行綏靖政策。

邱吉爾其實是在內外雙重壓力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成為了英國首相,首先,邱吉爾的電影人格應該基於真實的歷史形象進行性格描述,眾所周知,邱吉爾愛抽雪茄,時常酗酒,每天花在酒上的錢頂僕人一周的工資,於是妻子梨花帶雨地哭訴高額的花銷已經入不敷出,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這時邱吉爾才被迫做出讓步,答應少抽幾根雪茄,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如很多抽菸被老婆嘮叨的丈夫,不僅沒有脫離現實,反而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影片對於邱吉爾電影人格的塑造絕不僅僅要高大,更要真實,比如他與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關係,從剛開始的相互看不上到因為同樣的口吃問題而感同身受,當喬治六世問他當時感受時,邱吉爾說了「害怕,非常害怕」這樣不像歷史偉人的話語,其實這正是一個真實而不為人知的邱吉爾人格,他因為卓越的演講能力而廣為人知,但作為觀眾,早已經見慣了那樣的高光時刻,而沒有料想的是邱吉爾其實也會畏懼自卑,他甚至向喬治六世開過玩笑「父親死於梅毒,母親有很多外遇」,對於真實情況的再現增強了人物的親民感。

但是僅僅真實還遠遠無法塑造出一個可信的邱吉爾,俗話說「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語言,同樣講究起承轉合,需要有強烈的戲劇張力,因此必要的人物形象加工手法應運而生。

在影片中,起到承接的一段就是邱吉爾在地鐵中與眾多乘客交談的故事,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的虛構場景,卻對於人物形象塑造至關重要,他如君子一般踏入地鐵車廂,禮貌地與乘客打著招呼,記錄下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他不僅平易近人,更通過交談表達出他絕不妥協的態度,他的數次哽咽和輕輕拍打都是真情實感的再現。

而民眾的支持是促使他意志堅定最根本的保證,之後他的目光變了,腳步也更加穩重,隨著這些細節的展示,邱吉爾的形象變得高大,而劇情的感染力也通過這種藝術處理方式而得以升華,可謂一舉兩得。

影片中還有一個虛構的小人物意義重大,她就是打字員雷頓小姐,她曾被脾氣暴躁的邱吉爾嚇哭了,這是她上班的第一天,也是邱吉爾就任首相的第一天,兩個人都是「新手」,都有對工作的強烈恐懼,唯一的不同就是邱吉爾是雷頓的領導,所以不經意間流露出了真實的性格特點。

可是邱吉爾正是因為沒有把雷頓當成外人才會不拘一格,而這僅僅是邱吉爾沉重壓力下的情緒釋放措施,當雷頓得知英國局勢後,她同樣陷入了恐慌,用普通人的視角來還原邱吉爾面臨的局勢,並反襯出邱吉爾面臨的巨大壓力,讓觀眾們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這讓邱吉爾的形象更容易獲得認可,而在致電羅斯福時,雷頓指出邱吉爾」剪刀手」錯誤時,兩個人前仰後合的大笑也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大戰之前的片刻輕鬆,體會到「偉人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

觀眾們對於歷史人物很容易標籤化,尤其是邱吉爾這類位高權重者更容易被「神化」,如何將他拉下神壇其實就是導演喬·賴特一直思考的一方面,從形象上來說,奧德曼的形象天衣無縫,作為他的鐵桿影迷,在觀看時都沒有認出這是偶像,這得益於化妝技術的惟妙惟肖,同時與奧德曼的努力密不可分,奧德曼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化妝和人物造型上,從身材、衣著、配飾不僅是形似,更有種靈魂附體的感覺,讓觀眾無法分清他究竟是不是邱吉爾,能做到這一步,影帝稱號實至名歸。

電影的第一幕展現的就是一個衰老的長者形象,顛覆了我們對於國家執政者形象的刻板印象,利用固定的長鏡頭不斷展現在地下室黯然神傷的孤獨感,甚至為了國家利益而真切懇求羅斯福總統能夠施以援手,這與我們印象中的邱吉爾相差了十萬八千裡,卻是那個特定背景下真實而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通過邱吉爾同事的口吻,也還原出了人們眼中的邱吉爾」他一天有100個想法,其中只有4個是好主意,其他96個都是餿主意。」如此不招人待見的評價暴露出他性格的缺陷,但在電影塑造方面,卻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凸顯出了他愛思考的特點。

不得不承認,邱吉爾其實很有個人魅力,只是在權力的爭奪漩渦中需要更多的支持,他也會經歷彷徨和迷茫,這種遲疑、掙扎、妥協恰好是真實電影人格的表現,尤其是考慮到二戰的時間節點,又有誰能說自己可以做到邱吉爾的抉擇呢?

這種個人魅力的展示沒有放在開頭,而是通過前後對比的方式進行渲染,前面邋裡邋遢的形象對照結尾時精緻的髮型,得體的穿著,激昂的演講,將一位信心十足、果敢勇猛的首相形象立起來,在看到他高光時刻時,作為一名觀眾,其實回想到的是他之前的委曲求全與崢嶸歲月,正是有了那些不堪,所以才讓他堅毅的目光、準確的遣詞造句更有意義,在這個維度上,無疑邱吉爾這個形象已經走到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中。

影片不僅展現出一位有血有肉的英國首相,還用無數的細節展示還原出真實邱吉爾的不同性格,這種電影人格塑造之強是罕見的,正是基於這種平民視角,才讓邱吉爾這個形象更具有歷史價值。

相關焦點

  • 《至暗時刻》:邱吉爾的至暗,奧德曼的高光
    作為「二戰」中與史達林和羅斯福齊名的「三巨頭」之一,不管在哪個國家,邱吉爾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以他為主人公的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IMDb上可查詢到的片單就不下200部。《至暗時刻》如何能不落窠臼,不成雞肋,無疑是導演喬·賴特面對的最大挑戰。
  • 《至暗時刻》與加裡·奧德曼:神演技成就的邱吉爾有點可愛
    關於他的故事都在《國王的演講》裡,喬治克服口吃發表的演說是《至暗時刻》的前情提要。作為很容易拍得無聊的傳記電影,《至暗時刻》算是可看性很強的。邱吉爾的人物個性實在突出,再加上導演和編劇沒有流水帳式地陳述生平,只聚焦在人物內在衝突最激烈的那幾周,這部電影所呈現出的快節奏和流暢性是同類電影中少有的。
  • 《至暗時刻》——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他也是邱吉爾!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分享的電影是《至暗時刻》香港導演王晶曾經說過:「有錢賺的電影就是好電影」。這話沒錯,電影也是一種商品,商品當然要掙錢了。可電影又並不完全是一種商品,它還是一種藝術。藝術有時候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要知道有些電影它就是不掙錢的,或者說製片方並不指望它掙錢,通過它製片方更想要的是口碑和獎盃。
  • 「至暗時刻」之後,邱吉爾說了這段話
    最近很火的那部二戰歷史題材電影《至暗時刻》(Darkest Hour)小夥伴們都看了嗎?這部豆瓣評分8.6的電影講述了1940年,邱吉爾從出任英國首相到成功組織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20天中所發生的事。正是在這一期間,邱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那段經典的「決不投降,戰鬥到底」的演說。
  • 《至暗時刻》加裡·奧德曼極致還原邱吉爾
    電影《至暗時刻》將於12月1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該片發布最新人物海報,五位主要角色均以經典英倫範兒亮相,簡潔背景加上考究布光,角色面部細節格外突出,顯得張力十足。其中加裡·奧德曼通過化妝和「增重」所呈現出的邱吉爾,更仿佛從歷史重回現實。
  • 陪邱吉爾走過至暗時刻的還有它
    電影《至暗時刻》講述了二戰時面臨來自內部的偏見與外部的法西斯戰爭,溫斯頓·邱吉爾抵住壓力,帶領英國人民奮起反抗,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度過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故事。
  • 胡莉評《至暗時刻》︱ 演講中的政治家邱吉爾
    單從演講的內容來看,我們已經能夠想像,當時的場景是如何的慷慨激昂。聽眾的反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力量巨大,反響強烈;幾位工黨議員熱淚盈眶。」在安東尼·麥卡滕(Anthony McCarten)看來,在英國和它的民眾遭遇至暗時刻的時候,邱吉爾正是憑藉這樣一番講話,將人民引向了他所希望的方向。至此,歷史的車輪轉向了不同的軌道。
  • 《至暗時刻》定檔 加裡·奧德曼扮演的邱吉爾以假亂真
    電影《至暗時刻》昨日正式宣布中國內地定檔12月1日,除美國以外,中國成為全球最早可一睹本片風採的國家。電影基於驚心動魄又鼓舞人心的真實歷史,還原了邱吉爾在二戰期間帶領英國度過最艱難、也最關鍵的時刻。故事主要聚焦在邱吉爾所面對的戰時危機和困境:納粹軍隊橫掃西歐的糟糕境地下,究竟是放棄抵抗與希特勒議和;還是不顧對立黨派的阻撓和國王的動搖,繼續為英國的自由而戰。   製作班底方面,《至暗時刻》實力不俗。
  • 《至暗時刻》真的很暗啊!|影向標
    《至暗時刻》得分6.6分 ,而豆瓣評分直接8.7分了,估計很大程度都是給了加裡·奧德曼出色的表演吧,不過,這片攝影還是非常突出的
  • 從《至暗時刻》中,找回英雄的本質
    而巴德今天要寫的《至暗時刻》裡,沒有驚心動魄的動作場景,也沒有天馬行空的超能力,卻有一位不完美的英雄——二戰中領導英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抵抗納粹德國的邱吉爾。同時,海峽對岸的敦刻爾克有四十萬英軍受困,不和談恐怕會被德軍悉數殲滅。剛上臺的邱吉爾該怎麼辦?至暗時刻指的便是發生在短短幾周之內的歷史大勢以及邱吉爾的抉擇。酗酒、抽菸的暴躁老頭黑暗中的雪茄,老態龍鐘的身軀、嚴厲的言辭。
  • 「贏者王,敗者寇」「邱吉爾」,《至暗時刻》(下篇)
    如果不是「加裡·奧德曼」和「邱吉爾」,我就不會去讀《至暗時刻》,它真的很香。(由於分為上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他在自傳中寫道:「如果我早出生100年,我就有機會和拿破崙戰鬥20多年!一想到這個我就興奮。
  • 《至暗時刻》[8.6分][2017][DVD][英語中字][英國劇情傳記歷史][百度雲/磁力鏈]
    ◎譯名: 至暗時刻◎片名: Darkest Hour◎導演: 喬·賴特◎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主演: 加裡·奧德曼 / 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 / 莉莉·詹姆斯 / 本·門德爾森 / 史蒂芬·迪蘭 / 薩繆爾·韋斯特 / 漢娜·斯蒂爾 / 羅納德·皮卡普
  • 《至暗時刻》觀後感
    今年我曾經寫過《<敦刻爾克>觀後》,並且寫了關於這部電影的延伸閱讀《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有什麼意義》。《至暗時刻》發生在敦刻爾克的對岸,講述二戰時英國最為低迷消沉的時刻裡,邱吉爾如何扭轉了這一切,帶領英國人民下定決心和納粹德國決戰到底。
  • 加裡·奧德曼本年度衝奧之作《至暗時刻》
    邱吉爾(左)與電影《至暗時刻》劇照導演喬·賴特坦言,《至暗時刻》想做的,就是讓邱吉爾這個神一樣的人物「走下神壇」,挖掘他「最真實的一面」。《娛樂周刊》為影片給出的評語是:我不認為我們以後會再看到和這版一樣好的邱吉爾,除非邱吉爾本人活過來。《綜藝》則評價該片「平衡了一個偉大演說家截然不同的兩種個人瞬間——強大的公眾說服力與脆弱的自我懷疑」。
  • 《至暗時刻》邱吉爾臨危受命,帶領英國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導語《至暗時刻》是由喬·賴特執導的傳記歷史片。其中飾演邱吉爾的加裡·奧德曼憑藉此片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不同於其他的人物傳記影片,該影片主要講的是,二戰時,邱吉爾從一個不被內閣看好的首相,到一個帶領英國走出黑暗時刻,迎來最終勝利的過程,以這段至關重要的人生經歷展現出邱吉爾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細節以及他的軍事才能。接下來,筆者將從影片的展開形式,邱吉爾最具影響力的演講,以及他的夫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起的重要作用展開論述。
  • 【影音世界】暗夜恆光——《至暗時刻》影評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丹科一樣,把心拿出來燃燒,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其實比起高大形象的塑造,《至暗時刻》中的邱吉爾不僅不像一個挺拔的領袖,反而更像一個垂暮的老朽。《至暗時刻》以及所有關於邱吉爾的電影,都在傳達這樣一種精神——戰鬥、勇氣、尊嚴、不屈、不可徵服。對於這種精神的強調和闡釋,或許因總被申述而並不新鮮,甚至有「老生常談」之嫌。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而這,也正是傳記電影所面臨的難題,史實必不可少,但一昧羅列只會顯得生硬,稍作裁剪又會喪失人物立體性,就算能把握好這個度,也很難塑造出豐滿,富有人格魅力的形象。在《至暗時刻》中,編劇和導演便把這一思想演繹到了極致,羅斯福、希特勒從未登臺,戰爭場面極少,反而在邱吉爾和日常與家庭生活中著墨眾多,帶領觀眾走進邱吉爾的內心世界。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而這,也正是傳記電影所面臨的難題,史實必不可少,但一昧羅列只會顯得生硬,稍作裁剪又會喪失人物立體性,就算能把握好這個度,也很難塑造出豐滿,富有人格魅力的形象。 在《至暗時刻》中,最重要的一個隱喻,便是『邱吉爾上任,即是救世主降臨』,影片一開始,在令人壓迫的轟鳴聲中,呈現出德國的鐵甲雄獅,希特勒與將領們謀劃布局的畫面,簡單的文字背景介紹後,便切入人聲鼎沸的議會俯瞰場景,工黨領袖發表演講,彈劾時任首相張伯倫,四周的議員大聲喧譁,手中揮舞著紙張——大戰當前,英國政府內部政見不合,內憂外患的寓意
  • 「是時候了,侯你多時」的《至暗時刻》
    看了傳記歷史電影《至暗時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也許是大英帝國史上50多位首相中最有爭議的一個 --- 那個男人,溫斯頓·邱吉爾。我查閱了大量史料,並將此文分作三個板塊,和大家一同品味電影,並回望那段歷史,那個男人。
  • 人民為何拋棄了他們的英雄:邱吉爾的至暗時刻與保守黨的謝幕
    ,為祖國贏得勝利的英雄如何被人民所拋棄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為結束。在這本介於《至暗時刻》和莎士比亞之間的書裡,作者真正講述的卻是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邱吉爾為什麼會被他拯救的人民所拋棄。戰時內閣「如果沒有戰爭邱吉爾可能只是一個二流政治家」這句話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會激怒不少人——尤其是邱吉爾憑藉不朽的《戰爭回憶錄》,把自己塑造成英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偉人和英雄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