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派?這個在現代看來略顯「殺馬特」的流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卻風靡上海的「十裡洋場。因熱衷才子佳人的言情題材,離不開「一雙蝴蝶,卅六鴛鴦」而得名。
△從徐枕亞的《玉梨魂》開始,鴛鴦蝴蝶派開始流行
鴛鴦蝴蝶派的發酵地是上海,但執筆者大多是蘇州人,像周瘦鵑、範煙橋、包天笑,做起文章個個倚馬可待。包天笑,作為鴛鴦蝴蝶派的創始人之一,更是言情小說的聖手!
△包天笑
1
舊時秀才,曾在蘇州創辦東來書莊
1876年,包天笑出生在蘇州城內西花橋巷一戶經商的家庭。父親經商但並不成功。幼年時期,家道中落,他倍加用功,自學文化知識、日語,19歲那一年考中秀才。
△包天笑丨百度百科
後受西方新學影響,熱情支持辛亥革命,1900年,他和八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成立了勵學會,並在養育巷冠子橋附近開設東來書莊。店名引用成語「紫氣東來」,經營從東洋而來的新書刊。東來書莊生意興隆,不到三個月,便擴大經營範圍和規模,遷至觀前街西首、施相公衙口。
△舊時觀前街丨網絡
同仁們一致推舉包天笑任東來書莊經理。當時他還在學校任教,每天放學總要到書莊看看。這時的東來書莊不只賣日本圖書、文具,也開始經銷上海的各種新書、報紙。
△包天笑
2
才子報人,創辦《蘇州白話報》
小書店的願望實現後,包天笑就開始籌備出月刊。
1901年10月,包天笑與其兄包子青一起創辦了《蘇州白話報》,和哥哥子青輪流擔任編輯,館址在護龍街(今人民路)砂皮巷口。以《勵學譯編》的名義出版的,通俗易懂,頗受歡迎。
《蘇州白話報》的內容包括短評、國內外、本地新聞,因當時蘇州尚無鉛字印刷術,只能木刻製版印刷,為我國近代報刊史上之奇葩。但因發行量有限、經費不足,只辦了兩年就停辦了。
3
遷居上海,轉型為新型文化人
包天笑,類似魯迅、周作人,都是以翻譯小說走上文學之路的。1901年,他受邀任職上海譯書處。在這裡他與人合譯了《迦因小傳》,後翻譯了眾多西方小說,同時開始自己寫作。
△《迦因小傳》
1906年,包天笑應《時報》館狄葆賢邀請,決定從世居的蘇州舉家遷移到上海生活。此時的包天笑,已成功從舊時代的科舉士子轉型為新型文化人。在《時報》上創辦文學副刊《餘興》,開近代報紙文藝副刊之先河。同時在《小說時報》、《婦女時報》等小說雜誌任編輯或投稿。
△《婦女時報》
多面手包天笑在上海逐漸站穩腳跟,1915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文學季刊《小說大觀》,1917年又辦了第一個通體白話的小說刊物《小說畫報》,雅俗共賞頗受民眾歡迎。
△《小說大觀》創刊號封面
4
通俗小說之王,著作流傳甚廣
在通俗小說創作上,包天笑與徐枕亞、李涵秋、周瘦鵑、張恨水並稱「五虎將」,在促進小說繁榮和推動白話文學方面,特別使小說文本多樣化方面,都是有不可代替的貢獻的。
△圖源丨百度百科
包天笑的作品多源於生活,他一生交遊廣闊,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閱歷十分豐富。出版的《上海春秋》就展現了上海十裡洋場的靡腐、醉生夢死的「社會情狀」,人物活動的場所,皆是勾欄柳巷、青樓妓館。還著有《留芳記》、《春江夢》、《碧血幕》等小說,在當時都膾炙人口。
△《上海春秋》書影
5
第一位擔任電影製片廠編劇的作家
雖然當時的鴛鴦蝴蝶派不被新文學流派看好,但其情節曲折、敘事傳奇的創作風格卻適應了電影市場。在著名電影製片人鄭正秋的求助下,包天笑成了第一位擔任電影製片廠編劇的作家。
△《良友畫報》001期 1926年2月
《空谷蘭》是包天笑涉足電影界根據自己同名譯作編寫的第一個電影劇,這部作品的原著為日本小說《野之花》。講述的是離異女人紉珠為保護自己的兒子不被後媽陷害奪取家產,與後媽鬥爭的故事。
△《良友畫報》001期 1926年2月
在1925年的默片版本中,是一部典型的鴛鴦蝴蝶派家庭倫理情節劇。由於故事曲折動人,上映時頗為轟動,明星公司盈得了13萬元的票房收入,創造了默片的最高賣座紀錄。在1934年的有聲版本中,在當時也獲得了最高的票房記錄,《梅花落》上映後也是接連叫好!
△有聲電影《空谷蘭》中的胡蝶
抗戰勝利後,包天笑移居香港,晚年的他寫下了一本《釧影樓回憶錄》。在蘇州,找不到這樣一座叫「釧影樓」的建築。而在包天笑的回憶錄裡面,蘇州又無處不在……
*圖文資料來自吳文化、執識、南社書畫社、當代電影雜誌、藝術大家、讀書蘇州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