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歸隱田園的詩人,崇尚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2020-12-23 白銀盤裡的青螺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歸隱田園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美的偉大詩人。

其出生在公元365年的晉朝,公元427年去世。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雖然其祖父和父親曾任過太守等官職,但在他年少之時,其父就去世,致使家道中落,陶淵明從小清貧,但尚有詩書為伴,一生追求淡薄名利,恬靜自然,最終過著躬耕隱居生活。他的一生有詩文名篇很多,向《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歸園田居》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的《飲酒》有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腐朽的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膚淺,反映仕途的卑略;或表現詩人隱退後怡然自得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艱難度日。

其中青青獨喜愛這一首《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句作者言明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於人馬喧器的鬧市而沒有煩惱呢?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年也曾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29歲初入仕途為官,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時官場風波險惡,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41歲時便選擇了「不為五鬥米而折腰」,走上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自給自足「躬耕於桃源」。情不系權貴之門,過著超塵脫俗的生活。此四句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世,超脫於世俗之外。這種思想可以稱為「自然哲學」思想,它既包含自耕自食、無欲無求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每一個生命體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和整個自然和宇宙所融洽。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和諧統一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也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最終歸宿。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成了長篇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適而自由,山靜寂並深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聲音從人心和自然中一起發出,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說這是自己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即使生活清貧艱苦,卻也樂在其中。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此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用「平淡」這兩字眼以概其詩意。但其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的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陶詩增添了醇美的韻味。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陽奉陰違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者才能寫出。

相關焦點

  • 他可能是比李白更偉大的詩人,卻被迫歸隱田園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寫出了隱居田園,淡漠名利,放蕩不羈的文人形象。我們以為陶淵明是生性如此,人淡如菊。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嗎?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陶淵明的生平:一.「弱年薄官」宋書裡說陶淵明「弱年薄官」,弱年即弱冠,古人男子成年要行加冠禮。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從文獻資料記載可以看出來,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一直在鹿門山過著歸隱田園的生。四十歲後,他來到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並在太學展示自己的才華,一時間名動四座,在長安城這個人才雲集的地方也出了名。孟浩然繪像在長安,孟浩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也認識了很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還有朝中的大臣,這其中就包括宰相張九齡和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
  • 4首辛棄疾的田園風光詞,帶你遠離塵囂,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
    辛棄疾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首優秀的詞作,且辛棄疾寫詞不僅僅以「量」取勝,在「質」上,能夠與其比肩的詞作家也非常少。辛棄疾筆下的詞作,各種題材都有,從生活瑣事到軍國大事,在其筆下都描繪的十分生動,而在辛棄疾眾多的詞作題材中,不得不說的一種就是他的田園鄉村風格的詞作。
  • 她曾是中國第一名模,被央視導演拋棄後歸隱田園,如今身價過億
    而在她們之前還有一位,她就是曾經被譽為中國第一名模的馬豔麗。與央視導演郎昆閃婚後曾被視為天作之合,可兩人終究還是被生活細節所打敗。好在離婚後的馬豔麗積極向上,歸隱田園的她身價早已過億,真可謂是成功的獨立女性。
  • 富力地產:綠色建築理念讓商務辦公與自然和諧統一
    富力地產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運營商,也始終堅持在與自然共生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努力,其所崇尚的綠色建築理念也讓商務辦公空間在滿足商務人士需求的同時,達到了與城市共生的效果。在之前發布的《2019中國房企綠色信用指數TOP50(中期)報告》當中顯示,富力地產綠色信用指數達到83.2,總排名第10,榮獲綠色信用等級A級評級。
  • 曾是「中國第一美人」,被老公拋棄後選擇歸隱田園,今身價超10億
    比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這位女星,她被稱為中國第一美人,卻慘遭老公拋棄,不得以歸隱田園,今身價過億,她就是馬豔麗。1986年進入了排球隊,她在運動上非常有實力,可能由於她178cm的身高,更加帶給了她運動員的氣息。可是就在1993年時她在一次訓練當中受了傷,所以也就不能夠再繼續作為一名運動員了,但是也是她的身高的優越性所以她選擇成為一名模特。
  • 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讓人感嘆,中國歷史這本書,實在是太厚重了。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到劉宋初年的傑年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其文學成就斐然,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別看陶淵明的名氣這麼大、職稱這麼多、帽子這麼高,其實這些都是後人評定賦予的。他的才華,沒能助他施展抱負。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可能不適用於那個時代。
  • 2020,「田園詩人」陶淵明pk「田園女神」李子柒,誰更略勝一籌?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公元417年,「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創作了這首耳熟能詳的田園詩,他創造了一個愜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他安於「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常生活;熱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風光。對於陶淵明來說,隱居不僅是逃避混沌的官場、黑暗的世界,更是讓自己還是保持自己。
  • 陶淵明:辭職去種田,卻成就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生活有多美?
    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那些年曾被詩歌背誦的恐懼所籠罩的你,現在回想起陶淵明,有沒有覺得其實他的詩很特別,比起其他詩人,陶淵明的詩更簡單點,語言清新明麗,而詩的意境感十分強,很有既視感,讀起來自然唇齒留香,相對來說,他的詩更加好背好理解。
  • 崇尚自然並非流派——動勢盆景淺談
    崇尚自然並非流派——動勢盆景淺談原創作者|空港本文首發「空港的美篇」,版權歸原創作者空港所有一年一度一明月,伴物伴景伴秋思。中國盆景教育家賀淦蓀先生已離開我們七年了,但他的「動勢盆景」理論仍備受推崇,成為當今盆景藝術創作的理論源泉。
  • 福建土樓: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風水文化的完美體現
    最外層的一些高大山脈如羅霄山脈、 博平嶺、 南嶺等,構成了第一重防護,內部的相對低矮的山地,構成了第二重防護,在此基礎上,堅固結實且全方位封閉的土樓, 構成了最為安全的第三重防護。道家講求風水,講求陰陽調和,所以土樓在選址上也講究一個調和的理念。「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草木為毛髮,煙霞為神採」,同時也強調「負陰抱陽,藏風聚氣」,講求自然和人文的有機統一。土樓的選址也要考慮到農業生產,所以福建土樓也具有趨光、趨水的特點。
  • 唐代江西最著名的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
    這可不是王勃故意吹捧,江西歷史上的名人數不勝數,比如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幾乎無人不知。到了宋朝時期,江西湧現出一大批才子,隨便拿出一個都不得了,其中不少人青史留名,文壇領袖歐陽修,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以及曾鞏、晏殊、黃庭堅等。另外,南宋名臣文天祥,還有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都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人。
  • 她是中國第一美人,嫁入豪門卻遭拋棄,帶女兒歸隱山居身價上億
    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的主角是位美女模特馬豔麗,她被稱為「中國第一美人」,卻遭老公拋棄,不得已歸隱田園,如今身價越活越開放。在事業上成功的她在感情上並不順利,,她在很早的時候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生下了女兒。但原本擁有幸福美滿家庭的她,卻因為丈夫的出軌使得家庭支離破碎,這段婚姻也因此走到了盡頭。
  • 桂冠詩人華茲華斯的詩裡充滿了寧靜、和諧和哲理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也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魏晉風骨」代表詩人陶淵明最出色的五首詩
    綜合的來說,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這麼解釋「風骨」二字的:《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 甘肅張掖焉支山腳下,雪山照映村莊,是一個歸隱田園的好地方
    從鄭州一路西行,到達甘肅張掖山丹縣境內,在焉支山腳下,我發現一個小村莊,十室九空,村莊周圍還有一些田地可以耕種,這裡真是一個歸隱田園的好地方。35歲以後,我一直都有歸隱田園的想法。想找一處可以耕種土地,可以有溫飽生活,遠離喧囂浮躁的世界,遠離盜賊的田園。這次我路過甘肅張掖山丹縣焉支山腳下,發現一處小村莊,感覺很適合我理想中的歸隱之地。這處村莊位於焉支山腳下的山丹縣老軍鄉境內,遠處的雪山照映,讓這裡有種祁連仙境的感覺。如果在此修建一座道觀,那是再好不過了。
  • 【詩人風採】新田園詩人段維先生專輯
    像《秋收圖》中描寫的「湖中鵝白層雲厚,藤上瓜紅落日圓」,就是對我家老屋門前景象的繪形;《養蠶女》中「細甄翡翠金枝葉,好餵玲瓏白玉蠶」就是對大集體時寄居我家養蠶的幾位姐姐的回想,而《放牛娃》則是我自身的體驗,其中「凍傷臉頰葡萄紫,糞餅乾燒旭日紅」一聯特別得到了同鄉詩人、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老師的好評。著名網絡詩人李子主張,詩詞不僅可以虛構細節,還可以整體虛構。
  • 崇尚自然,追尋質樸
    會田雄亮 《紀念碑·廣場造型》1974-1975年東京都新宿區三井大廈崇尚自然,追尋質樸日本人自古崇尚自然,求「中庸」和諧,注重審美中的感性特徵和樸素精神。而陶瓷材料之形和質,最能體現這種意味和取向。換言之,在陶壁創作中,材料的美感不僅體現在視覺感受上,還體現在對材料的觸覺體驗中。人們可以在陶瓷材料的運用中,實現對素泥與釉色、樸素與華貴、粗獷與細膩等藝術形式和審美旨趣的表達。雖然陶壁創作汲取了不少繪畫和雕刻的造型樣式和表現技法,卻不是繪畫和雕塑貫以「火燒」形式的簡單運用,而是呈現出獨特的視覺語言。
  • 大唐最牛20位詩人,把中國最好的月色寫絕了
    一個當紅的詩人,沒有一首寫月的詩流傳下來,就好比當下的明星,不上一檔爆款綜藝節目,不算真的流量明星。當所有詩人說明月見證了團圓的時候,陳子昂說,明月見證了朋友間的別離。無論做人還是寫詩,他總是這麼特立獨行,不入流俗。只有不按常規出牌的人,才會相互欣賞。武則天在位時期,很欣賞陳子昂的才華,授予右拾遺官職。然而,直言敢諫的陳子昂,總是受到排擠和打擊,38歲就辭職還鄉。三年後,他被奸人所害,冤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