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歸隱田園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美的偉大詩人。
其出生在公元365年的晉朝,公元427年去世。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雖然其祖父和父親曾任過太守等官職,但在他年少之時,其父就去世,致使家道中落,陶淵明從小清貧,但尚有詩書為伴,一生追求淡薄名利,恬靜自然,最終過著躬耕隱居生活。他的一生有詩文名篇很多,向《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歸園田居》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的《飲酒》有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腐朽的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膚淺,反映仕途的卑略;或表現詩人隱退後怡然自得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艱難度日。
其中青青獨喜愛這一首《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句作者言明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於人馬喧器的鬧市而沒有煩惱呢?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年也曾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29歲初入仕途為官,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時官場風波險惡,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41歲時便選擇了「不為五鬥米而折腰」,走上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自給自足「躬耕於桃源」。情不系權貴之門,過著超塵脫俗的生活。此四句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世,超脫於世俗之外。這種思想可以稱為「自然哲學」思想,它既包含自耕自食、無欲無求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每一個生命體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和整個自然和宇宙所融洽。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和諧統一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也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最終歸宿。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成了長篇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適而自由,山靜寂並深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聲音從人心和自然中一起發出,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說這是自己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即使生活清貧艱苦,卻也樂在其中。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此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用「平淡」這兩字眼以概其詩意。但其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的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陶詩增添了醇美的韻味。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陽奉陰違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者才能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