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有幸請到了張巍老師做我們的劇本醫生~撒花~
小課堂:故事梗概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作為一名編劇,故事梗概是敲門磚。試想一下,如果製片人連你的故事梗概都看不下去,怎麼還會願意看你劇本裡寫了什麼呢?這節課我們要通過@S同學 的故事梗概來實例講述,如何讓你的故事梗概先聲奪人。
第一段看似沒問題,交代了環境、背景、人物。
但是我們仔細來看。這個劇本名叫況鍾探案,說明況鍾是最主要的人物,由況鍾帶戲出場沒錯,可現在況鍾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你講了何家是什麼背景,那況家是什麼情況?不知道。況鍾什麼性格?不知道。
要讓人成功地將注意力放在主要人物身上。要成功建置人物。
一個好的故事梗概,編劇一定要明確:我要講誰的故事?為什麼我要講他的故事?他的故事好在哪裡?
舉個看似不那麼恰當的例子吧,大家看看現在所謂的大V們的公眾號,尤其是一些講歷史人物、明星典故的公眾號,他都是上來先取一個特別聳人聽聞的網絡大電影似的題目。然後導語就是這個人一生當中最驚悚的事情。諸如什麼「一個女人,她的老公是皇帝,她的前夫是皇帝,她兒子是皇帝,她女兒是皇帝,她全家都是皇帝!」讀者就會覺得,譁,她好與眾不同啊,於是就記住了她。
同理,你的主要人物,他的特別之處是什麼?什麼有助於增強別人對人物的注意力?你要告訴別人這個人到底哪裡與眾不同?
就你目前的這個梗概而言,我們可以設計,況鍾10歲的時候就呈現出天賦異稟,和他穩準狠殺人的特點,他有一些非常奇特的能力,而這個能力貫穿了他的一生。
為什麼電視劇的前三集最重要,前一集最重要,前一集的前30分鐘、前10分鐘最重要?
增加別人對我故事的注意力,不走神。除了寫作技巧和題材選擇,和他的寫法是有很大關係的。
故事梗概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作為一個小編劇,故事梗概是敲門磚。
所以絕對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槓子。
再看。
你的第一部分(前三小段)竟然已經出現了十二個人!平均每段四個人物,你說誰能記住他們。你說你希望我把注意力放在誰的身上?我們又不是最強大腦節目,就算天賦異稟也記不住這麼多人吶。唯一的辦法就是:別出場這麼多人!刪掉!
一開場,出來兩個人就夠了,況鍾,俞益。不用出現很多亂七八糟的事兒,一上來就是案子,上來就展現況鍾卓越的推理和分析探案能力。
你原來的素材是:
1、何家滅門
2、況鍾幫助何家,以及況家的身世
3、長大成人,俞益出場
4、呂震出場
何家滅門和況鐘的身世,都是背景,這些事情不著急出現,你可以從第三集出,也可以從第四集出。你從成人後破案說起可以,非要從小時候說起也可以。但若從小時候開始說,你的素材一定要適當剪裁,不用說掌握了多少素材一定要一下子寫出來。這部分可以當作前史,到後面再說。
現在你的劇名不是況鍾探案嘛,我建議一開始要先聲奪人,從案子開始,所以最好的建議,從況鍾和餘益進京開始寫。
插入一個提問:為什麼況鍾一定要破案?
我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想說:要加強主角動機的合理性最重要。
也許況鐘的爸爸是被人陷害,所以他一心要匡扶滿門冤屈,恢復況姓是畢生要完成的一個任務?
以《琅琊榜》為例,就像《琅琊榜》梅長蘇一定要復仇;或者,從小況鍾全家都死了他父親帶著他顛沛流離,這關乎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比如小魚兒在惡人谷的那一段經歷就特別重要。他之所以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樣一個人是因為________。要找一個能讓人帶入的理由,我們稱之為共情。
況鍾之所以成為一個能探案的人,他一定吃過很多苦,養成了各種各樣的本事。比如——他爸爸帶著他跑江湖,他爸是個書生,只會寫寫對聯什麼的;比如他從小就在一個類似於豬籠城寨的地方,跟武郎八卦棍學過棍啊,跟這個學過騙術啊,跟那個學過微表情啊,等到探案的時候用到的這些招數他都在江湖上學到過;比如他小時候特別頑劣,他爸打他的時候說出我們家本姓況之類的。一切鋪墊好,然後他才有一個機會,成為俞益的書吏,他牢牢記住我要匡扶我滿門況姓,這是他為之奮鬥的一個人生目標,大的主線,一生要幹這個事情的主線就確立了。「我家姓況」,我要恢復這件事!這個是一個前進動力至少可以維持10~15集。
我為什一定要……?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件事。這個就是戲劇目的。否則所有的東西都分散了。為什麼會有水戲呢?水戲就是這一段戲和戲劇功能沒關係,一場戲就是扯閒篇的,那觀眾就可看可不看,可以快進,無所謂了。如果一場戲,哪怕是吃烤玉米,也是和恢復況姓有關,那他哪怕很枯燥地吃玉米,因為觀眾一顆心懸在那裡,也會看他把玉米吃完。
一個特別無聊的事兒,因為建立在強大的對人物命運的懸念之後,觀眾就會看下去。
如果你沒有辦法把這個枯燥的事兒寫的特別好看。最多撐幾分鐘。你就算看楊洋這樣的帥哥嗑瓜子不是也堅持不了四十集麼。
好,我們的故事正式開始。你從二人進京開始,現在是怎麼設計的?
@S同學:況鍾和俞益快要進京時,京城的守備醉酒溺斃而死,眾人嗟嘆守備平時就有飲酒的習慣,況鍾推斷守備應該是死在上遊水淺的地方,且守備雖酷喜飲酒,但是酒量很好。況鍾認為事有蹊蹺,就在城外查起案來……
他一個跟人進京的小角色,怎麼就會去查案,關他什麼事兒呢?他其實就是相當於一個縣長的秘書,北京死了一個保安關他什麼事兒?
判斷開篇是否能抓住別人注意力的方式——緊張麼?是主角必須做的事情麼?
為什麼說不緊張,因為跟他(況鍾)沒有關係。他可以不查,事情不在他身上。況鍾是跟人隨便路過的,他看到了,他好心,他幫忙。這個案子跟他沒關係。他就是一個路過甚至都沒打上醬油的人。
如果這裡就是開場第一場戲。字幕上完。第一場第一幕第一個鏡頭,水面上飄著一具浮屍,有人大喊死人啦,男一出場。你怎麼才能讓觀眾對這個人物建置一個印象,讓他們上來就覺得這個況鍾非比尋常、特別牛呢?就像《狄仁傑》馮紹峰報導之前先跟狄仁傑打了個照面,狄仁傑通過肉眼就看到同行的七個人帶了武器。
@S同學:思考ing……
好我們繼續,這個死屍飄過去了,忽然來了兩個人就把男一和他領導摁下了——你們就是兇手!這時候男一況鍾開腔,這個人不是在這兒死的,他是在其他地方死的。是不是比原來的情況緊張一點?更別提一開始就點出況鍾探案的天賦異稟來了。好,再來一種。平靜的河面上飄過一具死屍,一群人抓了一個無辜的人,說就是他幹的!況鍾忽然發現,這是我小時候喜歡過的姑娘啊!怎麼把她給抓了呢不行我要救他。我的頂頭上司阻攔了我,說,「回來!小況!哪兒都不許去!老子要報到!你可不能走,走了沒準兒就把你開除了!」現在事件還怎麼繼續,辛辛苦苦要藉此匡扶況氏滿門的願景就破滅了,那你敢去麼?不許去。這種壓力是另外一種,你沒有生死安危;生死安危是一種壓力,但是觀眾會有一種預判。主角不會死的。
那好,現在我一定要救這個人。非救她不可,然而壓力來自我們之前設計的,就是況鐘的訴求,為況氏匡扶滿門正義。那現在一邊是家族大義,一邊是我心愛的姑娘,我是要幹一個正確的事還是正確的幹事?孰輕孰重,放在哪裡都是兩難的決定。上來就把人物放在一個緊急狀況之中——第一我要救她我就要承擔風險,第二救她我要承擔責任,而且我能不能救出她來還說不定,另外我們還要繼續給他施加壓力——證據,證據被銷毀了!第一集開端三個翻兒一下就把人物摁在那裡了。
再編,平靜的河面上有一個死屍飄過來。
@S同學:他們進京需要找一個人牽線搭橋。就是這個死的人。
你已經基本掌握了寫故事梗概的基本方法,但這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之後就看你如何帶著你的人物走完整段路了。
改後——
永樂十三年,京城。
京城守備離奇淹死,此人正是為即將走馬上任的小官俞益牽線搭橋之人。俞益和其書吏何鐘被攔住去路,就在眾人皆稱守備往日就有醉酒習慣、猜測守備是失足掉入河中淹死之時,原本不受重視的何鍾卻言之鑿鑿守備死於他殺,分析得頭頭是道。一弱質女流被當作嫌犯羈押,何鍾非救她不可,俞益卻不想趟這渾水。緊要關頭,何鐘不得已向俞益吐露實情,原來那女嫌犯竟是何鍾青梅竹馬的況青青。
永樂初年,況家慘遭滅門,只剩下一個孤女況青青。因為況家曾在何家落難時伸以援手,小何鍾和父親何仲謙設法搭救了況青青。何鍾設計放了一把火,將況家燒掉,用燒過的陶灰做出兒童屍體模型矇混過關,讓追逃者以為況家已經盡滅,就在小何鍾想繼續幫助況青青之時,況青青卻人間蒸發。
沒想到何鍾再遇況青青已是十年之後,如此生死攸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