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和梁莊|我的時代與我

2021-02-07 瑣碎的自由式

2020年12月20日,梁鴻帶著新書來到了景德鎮這座城市,我通過朋友圈裡的分享得知這一消息後很高興。當即聯繫兩兩書店主動要求參加這場讀書分享會。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知識雷鋒編輯花姐在微信上聯繫了我,讓我以當地人的視角談談對御窯博物館的看法,趁著梁鴻老師還沒入場,我與花姐連了語音,也在全球知識雷鋒群裡告知大家這次梁鴻新書分享會,同時徵集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與鄉村建設有關,與現代有關,也與你我每一個人身處的時代背景有關。


梁鴻重返梁莊老屋前的留影(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場粱鴻老師口述部分(有刪減):

呃,個人的這種空間,那第2點呢,說中國的這種人際關係,或者說中國敞開的院子太過公開,容易沒有個人的隱私空間。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農民能像生活在城市這樣穿著西服打著領帶,是不是我們的中國社會就變好了?我也非常的不開心,專家研究農村問題,學者專家持這種觀點意味著全國普遍現象(宏觀層面),當寫作者持有「局外人」觀察視角,中國的鄉村不能缺乏某種隱私,通過某種換位思考,生活在城市裡面是不是也有隱私的苦惱?在城市裡面獨居老人死了都不知道,雖然這只是手機上瀏覽到社會新聞。在鄉村,如果哪一家如果今天見到老人,如果第二天發現獨居老人家的門關了,又或者門反插著,獨居老人白天不串門了,鄉鄰周邊一定議論,通過敲門或者踢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得以知悉,鄉民端一碗飯一邊吃一邊可以串門聊天四五戶人家,在中國的生活傳統裡就有「吃」的文化。現代社會裡的閨蜜同事之間聊天聚餐社交,傳承了過去鄉野居住經驗。居住在城市裡面有種「孤獨」,在都市裡工作並產生負面性情緒,甚至產生了一種「孤獨」文化模式,在西方「孤獨」已經變成了非常嚴重的心理病症,西方現在建造「社區」,「社區」的本質就是鄉村,西方大部分都試圖營造鄰居之間可以彼此說話交流的居住社區,這不就是我們中國原來的鄉村的模式!我們身在鄉村其中,我們看到鄉村有很多缺點,如果把缺點抽取出來,會發現鄉村還是有優點的,還是有存在的價值;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更加的緊密,我們要辯證來看待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國雖然是沒有貧民窟,但中國的城市北京每當一塊地皮成功改造之後,幾乎蓋的都是高檔建築物,給房產行業搬磚的農民工到哪去了呢?從城中村搬到更遠的地方去了。


     在《出梁莊記》裡面,其中有一章節是在西安這座城市寫的,我的大堂哥和堂哥,他們在西安打工生活了20年,他們也是梁莊人,梁莊人在外打工生活有一系列非虛構故事,我的大堂哥感嘆說:「我剛來西安,我是在大雁塔旁邊租房子住的,但是過了20年,隨著這個西安市的不斷的擴張改造,我離西安越來越遠了」。我2012年去的時候,他搬到了西安的灞橋區一個最偏遠的一個村莊裡面住,村莊已經停水停電,因為這個地方的拆遷款沒有談妥,他們才可以短暫安身,如果拆遷談妥了就要搬走了,農民進城了20年,那麼他們不但沒有深入到城裡面變成市民,反而離城市內部越來越遠,換句話說,我們居然在比相同我們在一起,在傳統文化內部,人的思考是單向度——非常單一面,作為生活在當代的我們,還應當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要有一個基本的常識,而這個常識來自於不斷的閱讀,在人類腦子裡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需要磨礪,隨著閱讀會讓人有更開闊的內在視野,才有可能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有一種思考。

 

 


現場互動環節

 

問:在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組織的一場創意寫作論壇見過梁鴻老師,可以問下梁鴻老師對費老(費孝通)寫的《江村經濟》有什麼評價,對今天的鄉村振興還有什麼啟示?

從費孝通第一本《鄉土中國》開始,費孝通就寫作為這個鄉土中國的基本特性是而言,中國是「鄉土特性」,費孝通對「鄉土性」做了一個基本的闡釋,展釋鄉土間權力關係結構,社會和家庭的錯綜複雜又互相關聯的內部管理結構,中國人是」差序格局,是以第一人稱我為中心往外投射親密關係的格局,而西方有團體格局,為什麼中國鄉間俗語「只掃門前雪」費孝通在裡面講的非常的多,能讓今天的讀者對中國人的性格生成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還有一本書叫《江村經濟》。費孝通在江村調研後寫的博士論文,他就考察了30年代中國南方一個江村的經濟狀況,鄉民們的婚姻狀況,親屬關係狀況,整個地理居住狀況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社會學的著作,也費孝通第一本《鄉土中國》開始,費孝通就寫作為這個鄉土中國的基本特性是而言,中國是「鄉土特性」,費孝通對「鄉土性」做了一個基本的闡釋,展釋鄉土間權力關係結構,社會和家庭的錯綜複雜又互相關聯的內部管理結構,中國人是」差序格局,是以第一人稱我為中心往外投射親密關係的格局,而西方有團體格局,為什麼中國鄉間俗語「只掃門前雪」費孝通在裡面講的非常的多,能讓今天的讀者對中國人的性格生成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還有一本書叫《江村經濟》。費孝通在江村調研後寫的博士論文,他就考察了30年代中國南方一個江村的經濟狀況,鄉民們的婚姻狀況,親屬關係狀況,整個地理居住狀況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社會學的著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是我們今天要了解中國鄉村依然要閱讀的書,費孝通在書裡沒有用太過複雜的理論。我覺得如果想了解中國的鄉村現象,確實要讀一讀費孝通的這兩本書,因為我的書裡是「文學性」的情感敘述,我不是社會學類的專業背景,社科總結社會規律的,通過著書立論最後總結出人口遷徙規律,總結人口結構,文學只是通過第一人稱為內在視角下的社會現象內部的複雜性,書裡我講的是梁莊人的故事,社科類書籍不允許講故事,需要把50個人口遷徙拿出來做為案例樣本,再抽樣抽取數據,那我做為一個文學寫作者就可以在非虛構書籍裡講故事,我就給你講梁莊的故事,講每一個人的故事,文學是需要注重個人情懷,把梁莊裡每個人的生命裡最初的梁莊,鄉土社鄰關係把梁莊裡的父老鄉親綜合起來,那麼這也就無形之中回答了你的問題,剛才你問我,那麼對於鄉村的振興有什麼看法,我不敢說我有什麼看法,因為我只是文學寫作者的身份,我不是個社會學家,那我的任務就是我想通過我的觀察,儘可能的把中國當代鄉村內部複雜的紋理呈現出來,越複雜越好,越亂越好,而校園裡越清晰越好,就這是非常大的不一樣,那我今年呢又又寫了一本叫《梁莊十年》,因為他們這個是2010年出版的,我想過了十年之後,難道什麼樣子,我想幫他寫沒寫呢?我還想著2020年,2030年就每隔時間寫一次,總之我想形成一個長時間的文學記憶,我要把書裡面提到的梁莊人,他們的生老病死,如今我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我的父親是我的人生歷程裡面非常重要的人,因為是他帶著我到處去找梁莊人,代表我去找大家聊天。人在梁莊裡的這種不斷的生生死死的迭代,梁莊現在的房屋狀況是什麼樣子,現在的地理狀況什麼樣的,我都儘可能的避免去做一個大的總結和梳理,我不能承擔社科工作者的任務,那所以說鄉村的復興和振興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只想說只有每個人都來關注鄉村,只有每個人真正去思考這個事情,那從用自己的改變去思考,可能才不會做那麼多的硬性的強制要求。我曾經在一個非常大的論壇做一個報告,主題「用柔軟的對抗堅硬」說的就是在城鄉拆遷過程裡,哪怕你有一秒鐘來給當地居民對視一眼,問問到底願不願意,問問為什麼願意,問問為什麼不願意,一個決策者願意這麼思考一下下,也許結果會是不一樣的,一個作家所要做到的就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眼光,對等思考鄉民情感的存在,人應該有一個平常心,因為針對鄉村存在的這種落後現代經濟水平現狀嗎,我曾經跟過他們搞鄉村建設的那撥人,就是鄉村建設的建築團體去下面基層做過調研,但後來我發現非常非常難,我曾經寫過一篇《行動在大地》的報告文學作品,在網上也可以搜到,就專門寫這撥人。他們是理想主義者,用文化下鄉的一種角度來希望能夠改變農民個人精神建設,但是非常艱難,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撐,可能說一切都是閒話,都是白話,就是瞎話。那我曾經跟一個臺灣的一個建築師,謝英俊,他最大的志向就是在中國鄉村搞那種生態的房屋。希望能夠利用鄉村資源的再循環環保。但後來他發現的太難,太難推進了,為什麼難推進呢?他舉了個例子,他說他有一天一個農民指的他蓋這個房屋,因為房子裡邊又重新開始用茅坑,而且還有各種各種各樣的有機肥。然後那個農民就說:謝老師,我們好不容易爬出來了,變成用抽水馬桶啊,你讓我們再回去,我們咋願意回去啊,你看你蓋的這個房子,我連媳婦都娶不了,如果我要娶媳婦,我必須要蓋兩層小樓,人家女孩子才願意說到到我們家,這段話非常有意思!在當代的鄉村裡居住的審美已經被徹底城市化。在這裡面是每個人觀念的不一樣,就是當我們的觀念沒有到那一步,你不可能讓一個鄉民就那樣做,因為他永遠不可能逆時代潮流而動,如果經濟沒有得到一個足夠的提升,那麼真的是很難有鄉村振興的,非常非常難,我在安徽碧山也調研了一段時間,當地農民的參與度比低,有一些藝術家到裡面重新改造了房屋,我在書店對面觀察了好幾天,很少有當地村民進入書店,不能說完全沒有。寥寥幾個農民進入書店的時候,他們也是非常開心的,翻翻書啊,坐一坐呀,我覺得哪怕有一個農民進的是店裡面,坐一坐,翻翻書也是好的,他也是有用的,為什麼這麼來說呢?我經常說,我們要敢於想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鄉村並非是那些種地的農民,居住在裡面的也包含書店這座經營場所,包含著藝術家,相當於產生另一種可能性呢。

 


    在這個鄉村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生活對不對,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經濟就不單單是單一經濟體,我們知道現代都市就是依靠打工人,沒有其他辦法,但如果說我們能夠容納不同的元素,那這個時候就有可能創造出不同的經濟體的可能性,所以我就覺得就是這是需要,單單是把農村遷了,就一勞永逸了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覺得這裡邊其實需要每個人都去思考。的,這種藝術家們帶來的覺得也挺好的,要敢於相信我們的鄉村,進一步起來的,只有不斷的閱讀,你依靠旅遊是不可能的,你只會說,哎呀,這個地方成本的方式那是不可能的,惟有讀書是一種深度的思考和有深度的這種這種,呃這種這種思辨的狀態,這裡面是有很多心得的,就讀書越多,內在的世界就越寬闊,會使你暫時遠離那些生活中的煩惱,但同時他反過來也就是使你的生活的動力更強勁,因為你豐富的頭腦磨礪出人生的智慧。





相關焦點

  • 賈樟柯:梁鴻的小說讓我有拍成電影的衝動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京報文化客廳不是所有事物都會被時間摧毀,文學和影像是對逝去時間的收復。時代向前,發出巨大的轟鳴,鄉村靜默無聲。梁鴻的梁莊、吳鎮,賈樟柯的汾陽,都是普普通通的村莊和縣城,中國正是由無數這樣普通的村莊、縣城組成,是我們曾經或正在以那樣的形態生活的依據。
  • 作家梁鴻:我們的文化裡,人本身並不值錢
    她說,「我想我的毛病是容易投入太多感情。」 最初寫《梁光正的光》,她嘗試用不同的人名和地名書寫。她無意把梁莊打造成時髦的「IP」,或是另一個高密東北鄉。後來發現總是磕磕絆絆,索性又換成梁莊和梁光正。 在《出梁莊記》的最後,她寫「我終將離梁莊而去」。但內心終究無法離開,這是她用慣了的顯微鏡,整個中國在梁莊的顯影下纖毫畢現。
  • 梁鴻:為什麼我們總是和最親的人相愛相殺?
    梁鴻回憶了兒時和父親見面的一幕。那時候,河南吳鎮通往梁莊的老公路還豐滿平整,兩旁是挺拔粗大的白楊樹,父親正從吳鎮往家趕,正在讀中學的梁鴻要去鎮上上課,他們就在這路上相遇了。 沒有人陪伴,梁鴻學會了和自己相處。她偶爾逃學,一個人跑到梁莊後的湍水邊發呆,看著野鴨在水中嬉戲,划過一道道弧線,聞著紫丁花沁人心脾的香氣……
  • 梁鴻長篇小說《四象》出版 解析百年風雲中「梁莊人」的生存秘密
    在新的故事裡,梁莊與吳鎮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地方背景。梁鴻建構出了一個活著與死去,地上與地下,歷史與現在交織相連的世界,以近一個世紀的曲折故事和人情變遷,解析了百年風雲中「梁莊人」的生存秘密。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回到小村落「梁莊」,在河坡放羊時被墳園埋了四天,變得能夠通靈,與河岸邊三個來自陰間的靈魂——運動中被處決的留洋武官韓立閣、上世紀80年代被車撞死的女孩韓靈子、上世紀90年代壽終正寢的基督教長老韓立挺溝通。孤獨的城市青年與三個亡靈從大河邊開始,遊走於梁莊、吳鎮、穰縣、省城,還有城邊的禁忌之地黑林子。
  • 上遊薦書|寫村莊寫成名作家的梁鴻終於出虛構小說了
    11-09 19:08:06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兩部非虛構作品,不僅把當下中國農村的圖景用近乎紀實的方式呈現到了全國讀者面前,也讓梁鴻這個名字一時間被冠上了「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領軍人物」這樣的頭銜。
  • 品讀 | 作家梁鴻:在父親墳前感受到逝者的生命力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攜帶著各自的記憶,攜帶著各自的痛苦和渴望。難道人們不知道韓孝先是假的嗎?難道就那麼愚昧,真覺得來了一個上帝、一個大師?但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種慰藉,所以才造成整體的一種荒誕。最後韓孝先被關了起來,變成一個被觀賞的大師,這也是特別荒誕的一種行為,也恰恰是我們當代社會的一種表徵。
  • 作家梁鴻:在父親墳前感受到逝者的生命力|草地·訪談
    小說通篇由這四個人的自白構成梁鴻最初是因為《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等描寫農村的非虛構作品而被讀者所熟悉。此後,她相繼出版《神聖家族》《梁光正的光》等虛構作品不久之前,梁鴻本色出演的賈樟柯新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在柏林電影節首映,並有望在國內上映。
  • 梁鴻 | 為什麼我們總是和最親的人相愛相殺?
    在訪談中,梁鴻時常會發出的一連串「哈哈哈」的笑聲,眼睛彎彎的。採訪空隙,她也會主動和我們聊天。 但在少年時代,她的性格「比較封閉、邊緣,處在一種自我漫遊的狀態」。這與家庭環境和時代背景脫不開關係。戲如人生,父親天天唱的戲文,宛如一家人的真實寫照。在家裡兄妹六人中,梁鴻排行老五。她6歲那年,母親得了腦血栓。
  • 梁鴻教授:「逃難中的神父看到了什麼?」
    一個逃難的神父逃向卑微的世俗生活,作者賦予了那些泥淖般的生活以重量和意義。當時,我寫了一句話:「痛苦必須被賦予重量,生命才會得到真正的尊重。」怎麼樣給痛苦賦予重量?「中國書業同光互助行動」第一季第五期將在4月17日(周五)晚上8:00舉行,本期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的是人民大學梁鴻教授。她將為我們帶來「逃難中的神父看到了什麼——重讀格雷厄姆的《權力與榮耀》」 的主題分享。
  • 【千古佳偶】梁鴻孟光生命共鳴,境清界高
    梁鴻氣節梁鴻,字伯鸞,是扶風平陵縣人。父親梁讓,王莽當政時期做過城門校尉,被封為修遠伯,作為後人奉祭遠古時期的少昊帝金天氏,居住在北地,並在那裡去世。那時梁鴻還年幼,遭逢亂世,家貧無力葬父,只能卷席而葬。梁鴻博學多才,家裡雖窮,可貴氣節不窮。父親去世後,跨入東漢初,梁鴻進太學學習一段時間。太學的學業結束後,他在皇家林苑的上林苑放豬、養豬。
  • 梁莊王墓封門完好無損,梁莊王妃是如何在十年後,進入密室合葬?
    那就是,這座大墓雖然是梁莊王和梁莊王妃的合葬墓,然而,根據墓誌碑的文字記載,梁莊王妃是在梁莊王去世十年後才去世,也就是二人的下葬時間前後間隔十年。那麼,這就涉及到二次入葬的問題,也梁莊王被安葬後需要填土封墓,十年之後,梁莊王妃入殮時,就需要再次掘開墓室的填土和封門牆,才能二次入葬。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 暢談時代變遷鄉土情懷
    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通過4位文壇大家、18個敘事章節、70年時代變遷,展現鄉土文化與生長於華夏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的羈絆和情懷。家鄉情懷總是詩 賈樟柯映後談故土變遷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影片,導演賈樟柯將鏡頭從山西汾陽賈家莊拉出,依次走過陝西商洛、浙江海鹽、河南梁莊
  • 創作談|梁振華《我的博士老公》:影視的文學這根「魔杖」
    這一群知識分子的精神和經濟都處在一個微妙而尷尬的狀態,他們在校園裡捍衛著師道、從事著人類知識譜系的傳承,他們很多時候跟急速變換的社會是脫節的。在時代不無瘋狂的變遷下,學校相對安靜,他們想固守這份寧靜卻不得,想要融入社會又不適,這樣的心理落差其實充滿了可闡釋的戲劇衝突。滄浪之水清兮濁兮?到底是固守陳速還是隨波逐流?這是一個問題。
  • 《我的博士老公》沙溢當「博士」 梁靜成為「博士後」,世界將會怎樣?
    沙溢飾演的博士梁鴻名得罪了院校領導無法留京,回到家鄉徽州任教後,由春夏飾演的女大學生李樂對梁老師頗為痴情,不僅上演了賓館色誘的戲碼,甚至最後為情自殺,讓劇中梁老師十分虐心。 回到家,梁鴻名又不得不面對柴米油鹽世俗攀比的窘境,梁靜飾演的妻子鄒琴甚至做起了賣保險套的生意。價值觀、生活理念的巨大差異導致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一路風雨過後,兩人都更清醒地認識到了對彼此的愛。
  • 姓梁寶寶起名:梁姓男孩名字大全
    、梁泓豪、梁煒輝、梁政亦、梁碩勤、梁碩廷、梁然爍、梁祺詡、梁熙貝、梁俞毅、梁然紳、梁政毅、梁顏天、梁京翰、梁祖蕭、梁煜詡、梁曉紀梁詡龍、梁尚軒、梁煒駿、梁碩標、梁翰悅、梁翰煒、梁政瑾、梁知智、梁詡尚、梁然諾、梁磊泓、梁濤仲、梁渤莜、梁景睿、梁碩樂梁堇泓、梁政傑、梁譽瀚、梁濤貞、梁孝曦、梁智天
  • 梁鴻、孟光:齊眉舉案怎會終身誤
    畫中梁鴻端坐榻前,正潛心於學問;而孟光則恭敬地雙足跪地,舉著盤盞,遞向案上。作者巧妙構思,將盤盞作黑紅兩色,置於孟光前額和梁鴻桌案之間,十分醒目,恰是道出了 「舉案齊眉」的典故。全幅結構繁複,但景物設置都錯落有致,獨具匠心,處處都與表現主題高人逸士有機相聯而渾然一體。
  • 【首映】《我的博士老公》:2014目睹高校之怪現狀
    《我的博士老公》以大學校園為背景,講述了沙溢飾演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博士老公「梁鴻名」,和梁靜試演的市井妻子「鄒琴」之間的情感糾葛與價值觀的衝突。據悉,該劇除了在北京地面頻道播出,明年春季還將登陸衛視。目前,已有4家衛視與劇組洽談播出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