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樂曲關鍵在從「感受音樂」到「表達音樂」的訓練(石叔誠)

2021-01-18 鋼琴名師苑

文/石叔誠

業餘鋼琴考級科目分類的最後一項是「樂曲」。樂曲的範圍很廣,可以涵蓋各個作曲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型、各體裁和各種風格的鋼琴曲。脫離了具體作品來談「要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卻必須明確學習樂曲的意義,思考如何在樂曲中有目的、有側重、有方法地練習。將「表現音樂」作為學習樂曲的指導方向,可能是最為老生常談卻又最難實行的事,可能會因為不知從何下手而變為空談。如果由於在基本練習和練習曲中側重於手指技術的訓練,在復調樂曲中側重於多聲部的訓練,而未能專注於「聆聽音樂」和「感受音樂」的話,那麼在學習樂曲時的側重就應該是「表現音樂」能力的訓練。

在學習樂曲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開發和培養感受音樂的想像力和能力,然後就是如何將感受到的音樂通過演奏形象地表達出來。不能「感受音樂」便無從「表達音樂」。下面我就對從「感受音樂」到「表達音樂」的學習過程談幾項要點。

了解作品

在一次大師班上,一位被推選的同學上臺演奏了一首蕭邦的圓舞曲,這曾是她比賽獲獎的曲目。她的演奏中規中矩,相當熟練,卻並不好聽,沒有一點圓舞曲的感覺。於是我先問她:「這是一首什麼性質的曲子?」她茫然地看著我回答不出。我又問:「這個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創作的?」她低聲回答:「不知道。」不言而喻,對「圓舞曲」沒有感知,對「蕭邦」沒有感知,如何能表達「蕭邦圓舞曲」?

依我看,了解了音樂卻表達不出,猶可訓;而不顧作品內容只顧音符,則不可諒。

在業餘考級和一般鋼琴比賽的規定曲目中,經常將樂曲分為兩部分,即一首奏鳴曲(或小奏鳴曲)的一個樂章,和一首自選的小型樂曲。在小型鋼琴作品中,大部分作品為「有標題」的音樂,很多作品從標題中就可了解其音樂特性。如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舒曼的《兒童情景》,我們中國的鋼琴作品也大部分具有標題。

即使有標題,一般也僅僅是大略的提示或概括,未必能體現出音樂本身的特性。貝多芬說:「在文字的終結處,音樂開始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量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大型的作品)是「無標題」音樂,需要我們從樂譜的紙面中發現音樂的特性,否則音樂就變為毫無意義。而所謂的音樂特性,通常只能用歌唱性的、舞蹈性的、抒情性的、戲劇性的、色彩性的或富於詩意的、富於哲理的、充滿矛盾的這些抽象的文字來概括,即使這些詞也卒顯無能為力,因為「文字終結」了。這也正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具備「感知音樂」的能力。

感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作品。想一想,埋頭練習一首不了解的作品有什麼意義呢?

留心標記

有一個了解和感知音樂內容的重要渠道常常被忽視,致使我要單獨立項作為提示。

作曲家們要將自己作品的內容與特性呈現出來,只靠五線譜上的音符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便在譜面上做了大量的標記。這些標記有的是附屬於音符的符號,有的是語言文字(術語)。這些符號有的表明速度、力度、表情與情緒、演奏方法、指法與踏板,有的用來提示整曲,提示某部分或一個樂句、一個或幾個音符以及「語氣」……這些提示都與音樂的表達息息相關,非常重要,有些提示被忽略或被誤讀可能會導致整個作品面目全非。

從歷史上看,在巴赫時代這些標記很少,在我們所見樂譜上的標記多為出版者所加。對此大量專業人士主張選用無標記的淨版樂譜,而我則不以為然。作為教材,出版者所加的標記大多數還是有意義或有參考價值的。完全的淨版會佔用我們過多的教學時間去做標註。我們當然要對版本有所選擇,卻不必過多地糾結於版本問題,而使學生無所適從。

在莫扎特時期,作曲家開始加進了許多標識,但還比較簡略。以力度標記為例,有時整首樂曲只有f和p兩種力度符號。這就需要自己辨別是pp、mp、ff,還是mf。

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更注重在樂譜中加上詳細的各種標識,力求正確體現自己的樂思。以至一個漸強、漸弱記號的疏漏或改變了起始位置都會直接影響音樂的表現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要了解作品、表現作品,這些標記的重要性就絕不亞於音符本身,絕不可忽略。

有人會說:「我留點兒心,嚴格執行不就行了嗎?」恐怕還不行。

「留心標記」絕不只是請你「照章辦事」,更不是提倡「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而是要留有「心」,要對每一個標記用心思考一下:「作曲家為什麼寫下這個標記?」「他要表現的是什麼?」有時也不妨反向思考:「如果沒有這個標記會是怎樣?」只有如此,才能知道一個小小的標記可能在音樂表達上具有大大的意義。也只有如此,才能從中獲得對作品內涵的正確理解,才能使自身獲得音樂的感染和共鳴,才能完整地、忠實地將作品形象地表達出來。

比如,一個快板(Allegro)絕不是節拍機上的速度標準,而是音樂的性質,它可能是輕鬆活潑的,也可能是急促不安的或充滿動力的;又比如一個弱(P),也絕不是音量分貝的標準,而是音樂性質的表達,但究竟是安靜的、神秘的,還是甜蜜的?我常說,在音樂中可能有不下幾百種不同意思的弱(p),或不下幾百種不同意思的強(f),卻沒有一個是無緣無故的弱或無緣無故的強。

分析作品

分析作品並非是音樂理論範疇的課題,也與所學的程度無關,而是我們學習鋼琴必須要涉及的。試問:難道小學的語文課就不需要分析課文了嗎?據我了解,彈鋼琴的人對搞理論有興趣的的確不多,可能是練琴需要佔用很多時間的關係。可分析作品完全不同於做專業理論研究,幾乎不需再另外佔用任何時間。

在學習音樂的基礎階段,一般還沒有接觸大部頭的複雜作品。儘管如此,哪怕是很小的樂曲也有必要進行一下簡單的分析。經過對所彈樂曲的分析,才可以得到對作品音樂特性的正確了解,才能知道如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並從中儘可能多地汲取音樂常識和專業知識。在學習鋼琴的進程中,應該隨著所學習的樂曲由易至難,自然而然地對作品的分析由淺至深,對音樂的理解逐漸加強,使自身的知識水平日益提高。

為了改變一種彈鋼琴只會動手不願動腦的弊端,我經常在上公開課時問學生一些「題外話」,比如:這首曲子是什麼調?這個調的主和弦是什麼?蕭邦與莫扎特是同一時代嗎?這首奏鳴曲的主題是什麼?這首迴旋曲有幾個插部?波羅乃茲的基本節奏型是什麼樣的?當然,我都是針對學生剛彈完的曲子問的,因為這些與作品有直接關聯的問題必須知道,而且在練琴的同時了解並記住這些知識也是輕而易舉的,並不是「作業」。

如果像前面提到的同學那樣,彈過整本創意曲卻不懂什麼是復調音樂,彈過若干小奏鳴曲及奏鳴曲卻不知奏鳴曲式的基本結構,彈過若干小步舞曲卻不知其風格與特點,是不是一種浪費?而另外一些人,儘管只彈過一首變奏曲及迴旋曲,下次再遇到同類作品(也許只是聽到)就能正確識別,儘管只彈過一首圓舞曲或波蘭舞曲便能輕易區分和抓住其特點,學習效率與收穫的差距,一目了然。

有了分析作品的能力,面對一些諸如風格、結構等看似深奧的名詞就不會無所適從。你不會把一首奏鳴曲彈得支離破碎雜亂無章,也不會將各種不同性質的樂曲彈成毫無特色千篇一律,更不會將經典作品中無處不在的瑰寶隨意當成一文不值的垃圾扔掉。你將由此逐漸變為「懂音樂」的人。

培養想像力

想像力是人類一切智慧的源泉,音樂尤其如此。創作音樂離不開想像力,表現音樂離不開想像力,欣賞音樂離不開想像力,學習音樂更不能沒有想像力。所以千萬不能失去在學習樂曲的過程中開啟、激發、培養和發揮自身想像力的機會。

有一次,一位音樂學院的學生準備去參加國際比賽,請我為他提出一些錦上添花的意見。他準備得相當好,一首李斯特的《鍾》令我一邊聽一邊暗嘆:「我一輩子也彈不了像他這麼快,這麼準確呀!」但他的演奏卻絲毫沒有感動我。因為這首形象而生動的樂曲竟被他演奏的空洞乏味,幾乎從頭到尾像個雜技演員在熟練準確地完成著令人咋舌的高難動作,卻找不到一絲一毫《鍾》的影子。在交談中他承認,為了練好這首高難技巧的作品,他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很多心思,克服了一道道難關,手上的技術也提高了不少,可就是從來沒有想過任何有關「鍾」的形象。

誠然,音樂永遠是抽象的,儘管作曲家給了如此具體的名字——《鍾》,它也絕不會是畫家筆下的鐘,不會是博物館裡的鐘,它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它可能是玲瓏剔透的,可能是璀璨奪目的,既可能發出穿雲裂石的響亮之聲,也可能發出笙磬同奏的悅耳之音……但,「鍾」,無論如何不會是人喊馬嘶般的緊張激烈吧?既然作曲家已經賦予了這麼具體的一個標題,為什麼就沒有激發出對音樂形象和聲音的想像力呢?

不囿於「標題音樂」,想像力在「無標題音樂」中具有其更為廣闊的空間。人們內心世界的萬千思緒、喜怒哀樂,都可融化於音樂的聲響之中。想像力越豐富, 感受音樂的內涵就越深,箇中感悟只可自身意會而不能言傳。音樂只有傳輸到有想像力的人耳中才有意義,才具備生命力,也只有具備想像力的演奏才能感人肺腑、引人入勝。

無論業餘學琴多少春秋,提高感悟音樂的能力至關重要,至於是否在鋼琴方面繼續深造,是否成名成家則實在是無所謂的事。如果我們學習了多年鋼琴,卻對音樂的興趣、知識、感悟力、想像力沒有提高,豈不可惜?

學鋼琴要重視聆聽和鑑別鋼琴的聲音(石叔誠)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石叔誠)

相關焦點

  • 【音樂百科】鋼琴演奏怎樣把握速度?
    演奏速度是鋼琴技術能力的主要體現,鋼琴程度的主要衡量標誌之一。速度是音樂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表達和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方法之一。由於演奏者只有在技術能力有保證的情況下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來顧及到音樂內容,所以只有達到樂曲要求的演奏速度才能夠完美表現樂曲的音樂內容。一首音樂作品一定有其明確的速度要求,演奏只有在達到或接近要求的速度時,才能更準確的演繹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 論三弦左手演奏技術與訓練
    首先,三弦是皮膜(琴鼓蒙蟒皮)彈撥樂器,使其音質粗獷、渾厚而響亮,極具特色;第二也是最關鍵的,三弦無品(這在我國彈撥樂器中較為罕見)且頸長(音域寬廣),這一設計幾乎催化出三弦演奏技術(左手)的全部內涵和特點。也正是這一形制上的獨特設計,使三弦得以成為更能表現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音腔」特色的彈撥樂器。
  • 淺談如何更好理解音樂作品表達音樂
    音樂一致再被無數的演奏者詮釋,但是良好的音樂理解與表達決定了聽眾對音樂作品的實際心理需求和作曲家的實際意圖。因此本文通過列舉一些「音樂元素」,根據作者多年總結的演奏經驗來闡述如何通過「音樂元素」來理性分析理解作品來表達音樂。
  • 淺談鋼琴音樂記憶能力的訓練方法,如何更加高效地進行背譜!
    當鋼琴演奏者的眼睛從樂譜上解脫出來後,他將會更加集中精力於音樂的藝術內容和技術動作;更重要的是在心理感覺上,仿佛我們的心靈在與音樂親密接觸,又仿佛音樂直接出自我們內心,這將我們的情感與音樂的情緒更好地融合,無疑,這會使演奏更富於表現力。可以說,音樂記憶,是追求理想演奏的要素之一。因而,對音樂記憶能力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記憶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音響記憶。
  • 宋飛:中國江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演奏特點述要
    現在回想起來,他們之所以在江南絲竹的演奏中,能夠有那種即興的、鮮活的演奏和表達,能夠有相互的託、彼此的補,每一件樂器隨時可以「閃亮登場」,成為樂曲中領頭的旋律,能夠光彩出來,又可以「隱身包腔」,烘託其中。一是他們每個人對於整首樂曲中不同樂器之間的狀態和關聯非常了解,因為他都經歷過彼此,二是他們的演奏手法和音樂語言是可以相互借鑑的。
  • 音樂常識——不同體裁樂曲的分類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不同體裁的器樂曲的形成,都是同它們各自的應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場合、樂曲內容的傾向性、音調和節奏的特色、音樂風格的特徵等等有關。  【前奏曲】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種單主題的中、小型器樂曲。
  •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內涵與演奏技巧分析
    1970年由殷承宗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次演奏,這首協奏曲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氣勢浩大宏偉,旋律深沉震撼,創作方法鮮明獨特,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曲作者冼星海將自身的創作激情匯入到希望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理念中,本協奏曲還在創作技法上吸收借鑑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精髓,炫彩的技巧也對演奏者手指技能有很好的訓練作用。
  •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與特點分析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裝飾音,包括顫音、波音、倚音、回音、滑音和琶音等,其中顫音是指演奏時中心音、中心音鄰近音之間的快速交換,演奏者要對這些音進行均勻彈奏;倚音指的是出現在主音前面或後面的裝飾音,包括長倚音、短倚音等,彈奏時由主音快速帶出;波音、滑音、琶音等屬於輔助音,適當運用裝飾音能極大豐富鋼琴樂曲的表現力。 調性取代調式作為巴洛克鋼琴音樂的另一特色。
  •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漸入高潮 追訪眾評委
    雷佳:第一個感受是在技術上大家比起以前都提高了,而且現在的作品也更豐富了,選手的可選擇性也變多了。只是進到複賽的選手本身的水平都不錯,差距很小,這就要看你在短短幾分鐘之間的發揮了。  王麗達:因為這一次來自全國各大音樂院校的學生比較多,這一次的水平都有所長進。
  • 來音樂會感受一下獨特的音樂氣氛吧
    聽音樂會是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在看現場鋼琴演奏當中,我們便可以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鋼琴家是用什麼樣的技術動作、和呼吸節奏還有表情發出的美妙的聲音,一個出色的演奏家他的動作、表情也都是賦予音樂性的,現場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和技術技巧上的啟發,而在音樂會上最重要的是它唯有的「音樂氣氛」,這是有舞臺、樂器、演奏家們和聽眾一起組成的,在演奏當中,幾千人屏息聆聽,演奏後熱烈、激動地鼓掌
  • 演奏就是將音樂符號的「情韻」變成「音韻」的過程
    所以,培養對對音樂符號功能的理解、自我認知符號能力,是鋼琴演奏者能否成功演奏鋼琴音樂作品、塑造音樂形像的關鍵。 符號是可以表達情感的,猶如文學作品中文字符號,表達著人類十分細膩的情感世界。鋼琴樂譜上也有各種各樣的音樂符號,演奏者只有正確理解作曲家在樂譜面上標記的各種符號的含意,準確把握作曲家賦予這些符號的「情韻」,才能恰到好處地將這些「情韻」化為手中的「音韻」。
  • 【音樂百科】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當時的法國提琴音樂,由於其音樂風氣過於沉溺舞曲音樂之演奏,更在該期地位崇高的盧利之影響下,其所領導之法式樂團喜奏舞曲型式之音樂,音樂特色為富於節奏性,短促的弓法與特殊之重音,致使法國提琴音樂技術之停滯不前,落後了義大利與德國音樂之演奏約100多年,直至維奧蒂,才重新奠定法國提琴演奏之基石。
  • 論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音樂能夠有效地提升兒童的想像力、感受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還能為兒童營造優良的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從探索、實驗及模仿著手,來增強兒童對音樂的體驗,培養和增強兒童的創新能力、認知能力及表達能力等。 音樂樂曲欣賞       樂曲欣賞的教學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通過讓孩子聽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能力及音響辨別能力。音樂辨別能力是音樂能力中的一種,也即識別音樂構成要素的能力,不僅是音響感知能力的必備條件,更是欣賞音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 浪漫時期鋼琴演奏技法研究
    在熟練掌握鋼琴演奏技巧的同時,才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演奏技法,將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情感表達地淋漓盡致。再加上,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音樂作品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技法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進一步要求演奏者必須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包涵的內在情感,這樣才能演奏出更加美妙的鋼琴樂曲。鋼琴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四種,即顫音、八度、刮奏、連奏。在浪漫主義時期,使用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是八度顫音。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在音樂傳達到聽眾耳朵裡時保留巴洛克時期的特性。觸鍵 由於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與現代鋼琴所發出的音色差距和觸鍵效果不同。為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品原本風格,因此要求演奏者在現代鋼琴上的各種觸鍵方法與平時觸鍵的要求不同。其中巴赫音樂作品演奏中,主要觸鍵方式及其特點如下: A、輕巧(Leggiero):演奏者演奏時手指輕擊琴鍵至較淺的程度即可。
  • 【音樂百科】江南絲竹樂器的演奏風格
    樂隊組成比較協調,吹、拉、彈、打交織成具有江南韻味的豐富音響,每件樂器都有較多的演奏技藝,各自運用不同的手法即興發揮其特色。樂曲結構布局的處理十分機動,曲式的發展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藝術性。  江南絲竹起初是用於茶樓休閒或家庭娛樂,特定環境的演奏,使江南絲竹缺乏生氣,其音樂一般為慢速,力度輕柔,結構篇幅冗長,技巧簡單,樂曲的情緒和色彩比較單調。
  • 交響樂隊中單簧管的意義分析丨單簧管演奏得好可以迅速的將聽眾引入其交響樂的情境中,感受到美的體驗.
    單簧管在音樂的表現力上具有豐富的情感和情境表達能力,可以獨奏,也可以與其他樂器配合進行,可以對樂曲進行點綴,有助於情節的推進,也可以成為表現的主角來烘託整體的音樂氛圍,其音樂地位是不可否認的。 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交響樂中的每個樂器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風格,有力的讓真箇交響樂變得豐富、圓滿。
  • 不只是巴赫:更好演奏巴洛克音樂的12點提示丨《提琴時代》周報20200904
    對巴洛克時期音樂作品的全面了解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幫助現代的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古典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而巴洛克音樂不僅僅是巴赫—Adrain Butterfield。幾乎所有的弦樂演奏者都能夠體會到巴赫作品的天才之處,並且對於演奏它的無伴奏作品津津樂道。
  • 世界音樂︱歡快的班卓琴演奏
    它起源於非洲,在17世紀黑奴買賣交易中帶到了歐洲和美國,一開始它在歐洲並不流行,美國的樂師把它改良了一下,用在鄉村樂隊演奏中,與小提琴、吉他、曼陀鈴、貝斯、鼓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鄉村音樂,new blue grass。 一般聽到班卓琴演奏,都是在民歌樂隊演出中,作為伴奏樂器而出現的,有個性鮮明的色彩。
  • 石叔誠亦指揮亦獨奏 愛樂樂團又有好戲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消息:本報訊剛剛送走新世紀第一個新春佳節,2001年2月9日,中國愛樂樂團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的交響音樂會,將由樂團助理藝術總監、著名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石叔誠執棒指揮。  在這臺音樂會上,石叔誠將指揮中國愛樂樂團演奏貝多芬的《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及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前兩首作品中,他本人同時擔任鋼琴獨奏。  北京日報的報導說,從這臺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上看,中國愛樂樂團在排練多樣化風格音樂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市場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