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2020-12-22 騰訊網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也考驗著整個國家對疫情的應變能力。而在疫情爆發後,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在中國,也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民間救助團隊。

提起民間形式的救助,我們首先會想到「水滴籌」、「輕鬆籌」、紅十字會等,前兩種救助靠著「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思路盈利,而後一種救助依靠國家財政乃至社會各界的扶持。但在面臨一場殃及全民族的災難時,上述的模式似乎都不怎麼奏效。

在疫情爆發期間,湖北紅十字會曾一度掉入「塔西佗陷阱」,一邊是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匯入的救援物資,一邊是醫院護士醫療資源的告急與求助。作為指定的物資接受機構,湖北紅十字會被批「既沒有大批量、大規模處理各地支援物資的經驗,也沒有對於物資統一調度、儲藏、分發的能力」。而面對網友的批評與質疑,湖北紅十字會只能承認自身的不足。

◎ 湖北紅十字會回應捐贈物資分配問題:痛心自責內疚。/ 湖北省紅十字會官網

但我們也發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湖北地區上演了一場場他救與自救的範本。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給了我們一份異常亮眼的成績單。據不完全統計,在總人口約1000萬的武漢已有5萬名志願者,在疫情發生後至今仍然活躍在武漢抗疫第一線。

他們用一個個故事書寫了人間的溫暖。

PART.1

志願者的工作,從沒日沒夜找貨源開始

對抗疫一線的志願者來說,最開始每天的工作就是與物資短缺作鬥爭。

「物資短缺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缺,從日用到防護,但是沒有柴米油鹽,是真的熬不住。」

90後志願者小趙告訴39深呼吸:「最開始防護服短缺,我們都是自己墊錢給一線買防護服,但總歸不是長久之計。後來就以微信群的形式,發動朋友、社會上的公益組織、社會人士捐款,前期的工作很複雜,從宣傳、找物資、統計捐款數目、做好表格公布出來,做到每一筆錢公開透明,捐來的錢,不能留在手裡,因為武漢不缺錢,就缺物資。」

和小趙一起的志願者小利,在收到各界捐來的善款之後,就開始整天沒日沒夜地聯繫有物資的商家,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消毒液都成了緊俏品,他們急需找到……但在找尋物資的過程中,他們也面臨一個現實存在的難題——畢竟志願者不是醫護人員,他們不知道這些物資是否符合醫用標準。於是,這帶來了另一個工作量,在每找到貨源後,必須查看是物資的規格與標準,防護物資會不會存在造假、是否達標。而這都是每個志願者每天需要擔心的事情。

◎ 常見口罩的標準和對比。/ 發現湖北

好在,隨著志願者不斷壯大,一些專業人士的加入,讓這些問題慢慢得到了解決。

「想要把社會捐來的錢變成一線需要的物資,越來越難,索性我們就拒絕接收了社會資金的捐贈,目前只接受從社會各界捐贈的物資。」志願者小利說,在這之後,各界捐贈的物資紛紛湧向武漢,也就有了一批專門對接物資的志願者。

志願者燕妮就是其中一位。為了方便統計、查驗物資,對接到一批醫用護目鏡的燕妮,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有需要的醫院可以通過掃碼進群,在群內提供醫院的名稱、聯繫人、電話、收貨地址、醫護數量、需求量等,統計物資分配名單之後,對接車隊的師傅免費郵寄到各醫院。」她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一邊,所有志願者的支援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另一邊,紅十字會大宗物資也在陸續發放,各大小企業捐贈的資源不斷湧入,醫護人員的防護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這時吃飯也成了問題,「雖說一天也不一定吃上幾口飯,但武漢商戶沒幾家開門的,特別是餐飲行業,這確實給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好在我為醫護人員對接了一家餐飲店。」

凌晨一點多,志願者陳梅又找某一餐飲商戶的老闆要了40份盒飯,主要是給滯留在武漢的流浪者,沒想到老闆沒猶豫就爽快答應了。「迄今為止,這家餐飲店的老闆已對醫護人員免費發放餐盒超過百萬份。」陳梅十分感激大家的熱心支持。

◎ 給流浪者發放餐盒。/ 志願者陳梅供圖

但是,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下一階段的任務又來了。面對外界運送到武漢的物資——四川170噸蔬菜、山東173噸消毒液母液、100噸蘿蔔、江西寧都100噸蔬菜、北京20噸土豆、甘肅10噸土豆、湖南3萬件自熱米飯、貴州30噸白菜,另外還有10噸米油,棉被,幾百份素食錦盒,酒精等,都在等待著調度。

這些物資,有的在開往武漢的路上,有的或許還在貴州的田地裡,但提前做好接洽的準備,總不會錯,畢竟這些貨物確實不是小數目。

◎ 志願者正在採摘貴州捐往武漢的30噸蔬菜。/ 志願者白三金供圖

「所以,在一線總是不缺問題,而我們志願者都必須具備三頭六臂,具備隨時可以滅火的能力。我們都是孫悟空,會72變。」在接踵而來的問題面前,志願者們都已經習慣了,他們在短暫的休息時間,總愛如此調侃自己。

PART.2

難題接踵而來,不顧一切盡力而為

在疫情面前,有時候,除了要掌握調派物資的能力,還需要應對隨時會出現的求助信息。

2月28日凌晨1:28分,下著雨,武漢的城內顯得有些寂靜,相比之下,志願者微信群中卻依舊熱鬧著。此刻,在一線志願者群裡,志願者們正在尋找有通行證的司機師傅,「現在有一批從四川過來武漢的84消毒液,車隊人手不夠,需要卸貨援助,地點在東西湖,就是現在,有誰在附近,亟需處理……」有位志願者在微信群裡發布了求助信息。

經過了多天的工作,陳梅有些疲累。看到這樣的求助信息,她隨手在朋友圈寫了一句牢騷話:為什麼又下雨?接下來,武漢連續幾天都有雨,好煩!

自從來到武漢後,陳梅討厭下雨天,她覺得,下雨天總不會有好事。她永遠不會忘記,同樣是這樣的下雨天,在一個多月前的大年三十晚上,本該和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她不得不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接送一個父母都感染新冠肺炎的小孩去金銀潭醫院,因為院方表示,只有拿到身份證,孩子父親的屍體才能火化。那天的雨,下得特別大,雨滴打擊著他們每個人的每一寸肌膚,冰涼的雨滴中透著一些疼痛與絕望。

但也正是此刻的武漢,任何事情都風雨無阻。雨中扎帳篷、雨中卸貨、冒雨接送醫護人員,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從2月4日開始,已經持續工作至今的「123車隊」張正師傅,從天沒亮跑到夜幕降臨,「因為防護服資源有限,所以每次出門既然穿上了防護服,就會多跑幾趟。」張正每天不僅需要接送三班倒的醫護人員,在醫護人員上班的時候就運送物資,還需要給一些醫院運送生活物資,包括2.4噸大白菜、南瓜、1000多箱自熱米飯、幾百箱女性衛生用品、上千套防護服、上萬隻口罩等。

「幾十箱貨物還好,用7座的麵包車大不了多跑幾趟,但是幾十噸上百噸的貨物,迅速讓這個城市消化掉,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小利如此介紹,他們面臨的就是一批10噸的救援物資,正從邯鄲發往武漢,十幾個小時,絲毫不容耽擱,必須及時送達。

◎ 10噸貨物裝卸。/ 志願者大齊供圖

這批物資是一位獨立導演的朋友聯繫「厚德慈愛」捐贈給武漢困難老人的。「面對這次疫情,確實每個人都很難,特別是獨居老人,他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會在社區微信群裡發自己的需求,他們是真的困難。」志願者大樹說。

「剛開始我和一批志願者一致認為10噸物資發放比較容易,但是我們後來才發現,這件事要比想像中困難。在短時間內,既要找到需要幫助的老人,又要確保信息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挑戰。」提供物資的獨立導演說,「65歲以上腿腳不方便且子女不在身邊無法支援,這類老年人我們把他們歸為需要被緊急協助的老人家庭;家庭成員患有其他疾病、移動電子設備使用不便、殘障、獨居、家庭貧困,生活不便無法順利採購生活物資的家庭,我們把他們歸為重點需要協助的家庭。這也是我們發放物資的目標對象。但這些數據總要去統計,這個任務重要且有意義。」

這位導演深夜在微信群裡發完這個相對棘手的問題之後,一直在等待回復。他告訴39深呼吸,「這件事哪怕做不到100分,但也是值得為之努力的事。總比那些物資被隨意浪費強很多,每一桶油,每一袋米,都來之不易,我不希望他們成為智商稅。」也是在他的堅持下,這件事最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3天後,志願者彩虹連夜聯繫了幾位在武漢做志願者的朋友,通過多方的溝通和接洽,最終把10噸物資發給了真正需要物資的747戶家庭。

◎ 10噸貨物分發給了老人。/ 志願者大樹供圖

志願者大樹介紹,他和彩虹在各位志願者、王導、青姐、各小區物業和居委會的合力幫助下,給10幾個小區的獨居老人送去了導演提供的物資。他一邊介紹自己如何每家每戶上門溝通,一邊把照片發給39深呼吸,「這批物資在小區業委的幫助下,免費發放給每家每戶了。」他很是欣慰。

「小區共1400戶,在住900多戶,在上門送物資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住戶看到外人來敲門不敢開門的。」大樹補充說道, 「但也有的住戶很是熱心,南湖名都A區的周大哥給我們送來了良心雞蛋,別人賣35元30個,他賣35元60個。一場疫情把人分得很透徹!」

◎ 物資送給需要的老人。/ 志願者大齊供圖

在疫情面前,有人發著「國難財」,有人借權牟利,有人卻不顧一切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樹是一個熱心、直接的小夥子,每天他都想著如何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自己的服務。在疫情面前,他也不例外。他的口罩早已不夠了,「口罩不多,裡面戴著一次性口罩,外面加一層棉口罩,塑膠袋製作的防護帽,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消毒。」整天在外面跑的大樹憨憨地說道。

在和大樹對話的時候,39深呼吸多少感覺到有些心酸,大樹一直在強調,自己所做的工作有限,在他的認知裡,幫助新冠肺炎患者實現治癒、在定點救治點奮戰的醫生才是最辛苦的人,他們才算一線,「最好的物資應該優先留給醫生,他們才是最辛苦、最需要給予支持和幫助的人。」

PART.3

疫情背後的眾志成城 民間救助強有力的補充

抗疫期間,哪裡需要志願者,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據39深呼吸了解,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武漢城內一群需要幫助的人的生活狀態正日益得到改善。以微博上發起的武漢求助者微話為例,一線記者援助小組和清華大學雷火團隊合作聯合建立了「武漢求助者地圖」,只需要進入連結就可以登記求助者的信息,表明自己需要尋求的具體幫助,在接收到這些求助信息後,志願者會統一開著車,根據地圖上的求助信息配送;

◎ 日常工作之餘,雷火志願者團隊協助完善武漢救助者地圖。/ 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網絡中心

在微博上,有位名為梁鈺的網友提出:武漢女性醫護人員也需要備受關注。隨後,一線的志願者通過各個渠道尋找女性用品;目前,武漢城內的老年人正有專門的志願者排查信息,以便在第一時間給真正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提供物資供給;被滯留在武漢流浪者,經一線記者曝光後,志願者已經連夜給他們送去棉被和餐盒,並會同民政、公安部門等政府部門,連夜積極參與武漢市流浪者人員的大排查,將流浪者送往民政部門救助站或臨時救助點。

據一線志願者的最新消息,目前找到的流浪者已經被安排到賓館住宿,並爭取在兩天內將沒有定所的武漢流浪者數量歸零。

◎ 此前媒體報導,有部分流浪者棲居在武漢協和醫院急診大廳,靠愛心盒飯度日。/ 澎湃新聞

「此次疫情下,民間救助的力量有目共睹。如果這次的民間救助算是一個成功範本的話,那麼之後的水滴籌等官方組織或是盈利性的機構,民間信譽或盈利能力都可能面臨挑戰。」面對此次民間志願者提供的幫助,某業內人士對39深呼吸直言。

如果沒有這次深入了解,許多人根本體會不到志願者真正的含義。有人說,志願者除了無私奉獻之外,似乎又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志願者是螺絲釘,但少了他們,機器的運轉或許會遭遇卡殼。

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力量,看到了什麼叫眾志成城。

上述業內人士對39深呼吸表示,民間志願者確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作用好比人們對於行軍蟻的描述:對於人類來說,在非洲的某些原始部落裡,行軍蟻被看作十分有效的治癒手段。為了促進身上傷口的癒合,人們會捏住螞蟻的身子,讓行軍蟻強壯的顎穿過傷口邊緣的皮膚,再將其的身子拔掉。這就像用針線將傷口進行縫合,傷口的兩邊因為顎而連接在一起,傷口便能夠更好地癒合。

大自然是如此奇妙,只有尊重自然,人類才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不要忽視自然之中的任何物種,即便是螞蟻這樣細小的身軀,聚合起來都能帶來無盡的力量。

◎ 身軀細小的螞蟻靠集體的力量生存,繁衍。/ quanjing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武漢的志願者約五萬人,不管是90後,還是幾十歲退休的老大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盡一份力。這些人像是螞蟻,看起來都相似,也似曾相識,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或許不被他人知曉,但卻在各司其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保護「蟻王」——武漢。

而在39深呼吸看來,志願者團隊這樣的民間自發組織正在我國各地的基層和公共衛生、健康防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我國相關的領域建設和完善很可能會產生足夠大的助力和影響,對疫情後的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乃至健康社區、城市體系建設或都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最後,我們需要向這群了不起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中美民間合作抗疫過程
    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在美國工作、學習、生活,許多人親身經歷了美國抗疫一線,用文字或視頻記錄下了他們見證的美國抗疫真實場景,並發表在媒體及社交平臺,為兩國民眾加強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作出努力。他們用真誠和友善搭建溝通的橋梁,化解文化差異、信息隔閡造成的誤解,在點滴言行中增進著兩國人民間的理解與互信。陳營冰是一名在美國加州抗疫一線工作護士。
  • 成都大運會啟動賽會志願者招募 計劃招募2.5萬名志願者
    中新網成都電 (起鈺婷 賀劭清)5日,正值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成都大運會執委會正式啟動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賽會志願者招募儀式,發布成都大運會賽會志願者招募計劃,共計劃招募2.5萬名賽會志願者參與籌備和各項服務保障。
  • 此次疫情,已有37萬志願者投入一線!
    據統計,2020年,全市共有67萬名志願者投身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活動,奉獻志願服務時長1.66億小時。12月15日疫情發生以來,全市共有37萬志願者再次投入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一線,截至目前,已累計奉獻志願服務時長2300萬小時。 這一組組數據,不僅反映出大連志願者在疫情面前的無償志願付出,更直觀體現了他們對城市的深沉熱愛,以及大連作為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的深厚底蘊。
  • 萬名志願者堅守一線 志願精神在「疫」線閃光
    疫情發生後,金普新區第一時間印發《通知》,號召全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在疫情防控中進一步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並向全區廣大志願組織、志願者、返鄉大學生等發出倡議,全面組織發動全區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和社會各界黨員、團員、志願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區一萬餘名社會志願者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成為金普新區全民抗疫最亮麗的風景線。
  • 人間大愛——武漢抗疫一線群英譜
    自抵達武漢以來,她就集中力量展開疫苗研製方面的應急科研攻關。3月16日20時18分,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展開臨床試驗。3月22日,首批108名志願者已注射國產新冠疫苗。 「肝膽相照,這回我把膽留在這兒了。」這是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張伯禮院士接受膽囊摘除手術後對大家說的話。 1月27日,農曆正月初三,正在天津指導防疫的張伯禮院士領命飛赴武漢。
  • 勇敢逆行"疫"無反顧 武漢凡人英雄用行動踐行志願者精神
    徵集「在線問診」醫生,他們遠在千裡之外應聲而起;緊急接收轉運捐贈物資,他們手磨起泡崩開血口不言苦累;方艙醫院需要掏糞,他們不怕髒臭;救治危重感染患者,他們病情剛好轉就去獻血;醫護人員頭髮長了,他們就去義務理髮……廣大志願者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武漢抗疫之所以稱為「人民戰爭」!
  • 武漢一志願者感染後去世,願天堂沒有肺炎,您一路走好
    2月3日起,武漢一志願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搶救無效死亡的消息在網上流傳。澎湃新聞4日核實到,該志願者叫何輝,今年54歲,是武漢志願者車隊的一員。武漢某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的人士稱,何輝曾是一家醫護人員志願者車隊成員。公開資料顯示,醫護人員志願者車隊職責是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下班。
  • 你我共同連接起的真實武漢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次校慶演講的主題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我和團隊一起經歷了武漢一線的抗疫生活後,我切身感受到這一點: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被一些橋梁和紐帶緊緊相連。今天我有四個小故事和大家的分享,就從我們準備奔赴武漢說起。去,不去?
  • 外語學院翻譯志願者支援武漢抗疫一線獲央視點讚
    為了快速甄別產品,判斷能否用於醫療機構,需要搜集國外標準並進行翻譯,與國家標準進行比對,從而實現對物資的精準有效利用,武漢新冠肺炎防空指揮部應急保障組的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渠道發布了翻譯志願者的需求。外語學院2018級英語口譯碩士生陳鏡宇、英語筆譯碩士生謝波和2019級日語筆譯碩士生穆晨曦、日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孫甜甜及申璐璐獲悉此事後,在第一時間申請加入由各高校師生、資深的翻譯人士和專業的醫療工作者組成名為「武漢志願者翻譯總群」的近300人的志願服務團隊,並較好的完成了團隊分配的翻譯任務。
  • 四個武漢家庭的抗疫故事:武漢人民永不投降
    武漢帶著熟悉的煙火氣復甦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計程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跡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標配……2020年即將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歷那場抗疫戰爭的醫生、康復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歷。
  • 武大40萬校友為抗疫捐12億元 受表彰後兩校友再「捐樓」
    楚天都市報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劉丹 吳江龍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40萬人次捐贈總額超12億元,5000多人參與全球物資採購,更有多人在抗疫一線犧牲……英雄的武漢,英雄的武漢大學,不會忘記這些英雄的抗疫校友。
  • 疫情防控期間捐贈總額超12億,武漢大學表彰「抗疫傑出貢獻」校友
    長江網11月28日訊11月28日,在127周年校慶的前夕,武漢大學用一場熱烈的儀式,對在抗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戰疫中功勳卓著的校友集體、校友個人進行表彰。200多位校友代表和3000多名學生參加表彰會。
  • 抗疫志願者之子漏鬥胸急需治療,家屬發起網上籌款
    李司軍說,手術費用約7萬元,術後取出鋼板還需5萬元左右,他們沒有積蓄,和親友借了錢作為手術押金,7月22日,在朋友的勸說下進行網絡籌款。「很抱歉以這種方式出現在朋友圈裡。」李司軍在轉發時配文說,7月初,他還是以一名抗疫志願者出現在公眾視野。疫情以來,他跟隨志願者團隊先後趕往武漢、吉林、北京等地,行駛了7000多公裡,「就去支援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 武漢抗疫日記裡的私人史:志願者、隔離者………33個普通人的記錄片段
    他們是堅守在崗位的快遞小哥、志願者;是逆行的醫務人員和記者;是躺在醫院病床接受治療的確診病患;也有操心隔離期間家長裡短的家長和孩子...他們在這場「戰疫」中曾寫下的隻言片語,追溯和見證這900萬份的堅持和努力。
  • 武漢日記:上得了一線,當得好「二傳」
    來源標題:武漢日記:上得了一線,當得好「二傳」 2月5日,火神山醫院迎來第二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10天,火神山醫院火速交付,這是7500多名一線建設者沒日沒夜拼出來的。志願者徐敬陽,是那七千五百分之一。
  • 曾參加武漢抗疫的大學生志願者穆不凡,深情講述參軍入伍心路歷程
    曾參加武漢抗疫的大學生志願者穆不凡,深情講述參軍入伍心路歷程——  「今天,我終於成了你」  ■劉會賓 解放軍報記者 賴瑜鴻  5張抗疫勇士的名籤,每一張都認真列印、裁剪……前不久,聽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團要來作報告,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新兵團新兵穆不凡主動申請擔負會場保障工作。
  • 斯凱奇500萬元物資抵達武漢
    「前線醫護人員長時間奮戰在一線,工作時長和強度都非常大,醫院不能開空調,武漢又將面臨降溫寒潮,對身體和心理都是極大挑戰。我們希望一雙輕便舒服的鞋子和保暖羽絨服能為他們提供舒適和溫暖,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今年4月,微博宣布將#武漢日記#裡醫護患者志願者的抗疫日記集結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以親歷者的第一視角,真實記錄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從「封城」到「解封」的76天實況。《武漢抗疫日記》出版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致敬為抗疫辛勤付出的英雄們。
  • 【一線抗疫群英譜】忠誠為民勇擔當 警徽閃耀抗疫一線
    【一線抗疫群英譜】忠誠為民勇擔當 警徽閃耀抗疫一線 2020年04月08日 12:44:00來源:央視網   今天(4月7日),武漢市公安局張家灣公安檢查站的民警正在為明天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通道管控做最後的準備,再過幾個小時,這裡就將恢復正常通行。
  • 武漢一線抗疫護士:鴨兒坪村捐柚子的果農,我想當面感謝你
    前幾天,武漢同濟醫院護士「牛牛媽媽」在她的小紅書筆記中曬出了一個特殊的柚子:柚子上寫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是「牛牛媽媽」的丈夫所在醫院下發給一線醫護人員的物資。牛牛媽媽感動的同時,發現了這個柚子上還寫著一個陌生的地名「鴨兒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