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董家鴻,是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這次校慶演講的主題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我和團隊一起經歷了武漢一線的抗疫生活後,我切身感受到這一點: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被一些橋梁和紐帶緊緊相連。今天我有四個小故事和大家的分享,就從我們準備奔赴武漢說起。
去,不去?從一個人到六個人
2月中旬,全國新冠肺炎患者的發病人數仍在快速增長,這種未知的疾病傳染性高、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死亡率高……一時間,全球的注意力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奪去。就在這個時候,我受到新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委派,帶領國家遠程醫療隊工作小組,奔赴疫情重災區——武漢。
3月24日抵達武漢
作為一名從業37年的醫生,救死扶傷的信念已經深入骨髓,當國家有難,患者有需時,更多湧上心頭的是終於能夠親自上陣的熱血沸騰。但援鄂遠程醫療隊中除了經常與生死打交道的醫生,還有學者和工程師,這種時刻、這項任務、這個決定,對於他們和他們的家庭而言真的是太艱難。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楊斌工程師告訴妻子決定赴武漢後,妻子默默不語很久,才站起身抱了抱楊斌,轉而就開始為他收拾行囊,一邊收拾一邊掉眼淚。我們都是平凡人,背後都有家人,我的母親從新聞中得知我瞞著她去武漢的事情後,也打來電話念了我好久,你們看,雖然我都這把年紀了,在父母眼中仍舊是個孩子。正是這份明知風險仍然選擇逆行的初心,讓我們的六人行,不孤獨,很溫暖。
2月23號晚上9點,我和團隊一起從北京西站出發,坐上了久違的綠皮火車,大家既忐忑,又期待,討論了很久智能防疫設備部署和疫區實地考察計劃。(當然,我們全程都嚴實的帶著口罩,做了充分的防護)。第二天凌晨抵達目的地—武昌站,這是號稱九省通衢大武漢往常最中心、最熱鬧的車站。下車後的站臺,空蕩蕩,冷清清,到處瀰漫著消毒水的味道,外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刮著冷冷颼颼的北風,偌大的車站裡,一列火車、一位列車長、一行六人和十二個箱子。行駛在封城中的武昌大街上,一邊是摩登都市,一邊又闃無一人,一切都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和大家說實話,那個瞬間,那種莫名的悽涼,真的會恐慌,會傷痛。為武漢,為生命,團隊被激發出更強烈的使命感,就想立刻投入與疫情的搏鬥,於是我們未作停歇就直奔武昌區政府,打響了國家遠程醫療隊在抗疫援漢的第一槍。
六個人背後的科技報國清華人
雖然一線是六個人的身影,但撐起戰鬥的,還有我們背後多支清華醫工結合攻關團隊。瘟疫爆發,牽動著每個「清華人」的心。臘月二十七,還有幾天過年,由臨床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精密儀器系、電子工程系、航天航空學院等院系專家組成清華大學醫工結合「戰役突擊隊」,聚到清華長庚醫院開了個緊急會議,會議結束後大家紛紛退掉了歸家團圓的車票,迅即投入到各項科技攻關中。我們的第一個應急研發的成果——COVID-19自測評估系統,自大年初一啟動研發到年初八通過專家審核上線,僅僅7個日夜。我們的團隊廢寢忘食,用清華速度為恐慌的人們及時送上居家自測神器。如果你心存疑慮,只需要打開手機,做一次自查篩選。小程序會根據體溫、呼吸道症狀、流行病學史等因素進行自動分析,給出一個可靠的新冠感染風險評估,感染風險高的病人會被建議去醫院就診,反之則先在家中觀察。
通宵鏖戰的研發團隊
上線當天,便有來自內地及港、澳、臺34個省市的75萬餘人次點擊進行了自測。自測評估系統不僅可以強化大眾對新冠肺炎的科學認識,減免社會恐慌,同時幫助百姓做好就醫前的居家分診,減輕醫院的醫療負荷,讓醫療機構有限醫療資源更加高效地投入到確診患者,避免醫院內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擴散。
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清華校友告訴我,有個非洲剛果布的小夥兒,他所在的公司建議員工使用我們的小程序進行每日自測。一天早晨起來,他突然開始發燒,雖然沒有其他症狀,但這可嚇壞了一家老小,疫情期間發燒,尤其是在當地醫療資源不甚充足的情況下,這可攸關生死。家裡人都慌了,坐立難安,症狀稍有風吹草動就往新冠上靠。有說去醫院的,有說在家觀察的,爭執不休。小夥自測後得「居家醫學防護,觀察症狀變化」的建議,雖然大家還有些許不安,但心裡都踏實了下來。小夥在家做了防護,當晚燒就退了,也沒有出現別的症狀。
武漢,我們在洪流中繼續戰鬥
到達武漢的三天後,我們便在雷神山、武漢大學中南、天佑、協和等多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完成了原定技術設備部署:智能輔助分診系統在提升分診精準度和效率的同時,降低了院內感染風險;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可以在10秒內進行快速診斷、精準分型和分類救治,並賦能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斷水平;移動生理參數監測系統減輕了醫護的監測工作負荷,降低了職業暴露風險;遠程集成協同診療系統為多學科遠程醫療搭建了高效能的5G網際網路平臺,藉此我們組織開展了多次國內及國際多學科遠程會診,形成前方臨床救治後方遠程醫療支援的集成救治模式…從個人防護、社區管控、院內救治、遠程醫療和康復照護5個環節為新冠肺炎的智能化防控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測試系統
當然,技術研發不是閉門造車,一定要來自於一線臨床實踐的真實需求。完成遠程醫療工作部署後,我們每個白天奔波調研各家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康復隔離區及社區衛生中心,了解當地疫情防控中的迫切需求,晚上便投入新一輪的研發中,真的是沒日沒夜地趕工,一天只睡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大家好像早就忘了一開始的恐慌緊張。就這樣,在短短3天裡,我們以武昌區水果湖街社區為試點,部署了針對隔離區康復人群管理的COVID-19康復護航系統。醫護工作者只需要通過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就可以對龐大的患者群的入艙、出艙過程,及在艙期間和出艙後的居家隔離期間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該系統已在湖北省全省廣泛應用,目前在475個集中醫學隔離區累計管理康復患者15922人,累計管理出艙患者8527人,管理總床位數8491張,大大減輕了隔離區的工作壓力,也顯著提升了康復患者的滿意度。
調研方艙醫院
科技的力量硬核強大,但在武漢,讓我更加感動的是,如同洪流一般守衛著這座城的平凡英雄們。七十六回日夜交替,十四億人心頭縈繞。這裡有堅守至今的武漢本地醫務工作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支援鄂醫療隊、有在疫區裡奔波送飯的外賣小哥…有最可愛的武漢人。疫情面前,武漢人民積極配合,自覺「宅」在家裡,一眼望去,街道上只留下白色隔離服和警察來來回回忙碌的身影。還有不少志願者帶上「紅袖章「、穿上「黃馬甲」,在防控點職守,在小區裡巡邏…這每一個真實的連接點,連接起了一個真實的大武漢。每一個留守武漢的人都兢兢業業地呵護著這座睡夢中的城市,不遺餘力地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也為能夠代表「清華人」加入四萬援鄂醫療大軍,盡到自己的綿薄之力,感到無比的榮幸與自豪。
願成為全球健康守護者
中國有句老話,患難見真情。在之前中國全力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多個國家伸出了援手,如今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多點爆發並迅速蔓延,中國也決不會袖手旁觀,必將力所能及地提供協助。中國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迅速分享了部分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向韓國、美國、伊朗等國家提供大量抗疫物資;抗疫醫療專家組攜31噸醫療物資馳援義大利;中國外交部、國家衛健委與10個太平洋島國通過視頻會議分享抗疫信息、交流防控經驗。
我們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也決定將「清華COVID-19智能防控系統」中部分產品開發出多國版本並捐贈分享給有需要的國家。目前自測評估系統已製成英語、日語、韓語、波斯語和義大利語等8個外語版本,已為74個國家、2000萬用戶提供了自測服務,分流減少醫院發熱門診患者量達到90%;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也已推出英語及韓語等版本,向美國、韓國及德國進行了捐贈。我們也積極與美國、澳洲、非洲等地的專家、政府官員們連線進行了遠程醫療會診與經驗交流,分享了清華疫情防控技術和經驗…這些行動,傳遞著「清華人」 與各國人民守望相助、攜手抗疫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常說到一個詞「家國情懷」,在環球同此冷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千千萬萬個真實的人連接組合起來的,幫助武漢,就是幫助中國;而如今,中國將在抗疫中積累下的寶貴經驗與世界分享,不斷地推動國際疫情防控合作,我們和世界人民又緊緊相連。
圓滿完成任務 載譽凱旋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唯有戮力同心,才能阻止這場疫情的蔓延,維護人類的共同家園,構建全球健康共同體。願每一個我們,都能成為全球健康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