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藝作品,無外乎從藝術性和思想性兩個方面來評價,形式為內容服務,藝術性為思想性服務。《八佰》這部電影我不懷疑它的藝術性,越是高超的藝術表達,越能突出其思想內涵。本文僅就其思想性談一點淺見。
一、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一部分,國民黨的正面抗戰不是不可以宣傳,像四行倉庫保衛戰那樣體現國民黨士兵英勇奮戰的精神也不是不可以讚揚。然而我們在宣傳、讚揚、肯定的同時,也不能不指出其局限性。正像諸多評論者指出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完全是國民黨為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持,犧牲數百個國民黨官兵演出的一場死亡大戲。如果沒有這個背景交代,就不能揭露國民黨整體上片面抗戰、消極抗戰的事實。正因為在這個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影響下,才發生了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樣慘烈的犧牲。同時也不能不交代四行倉庫保衛戰最後的結局,那就是被英軍繳械後當作普通老百姓收容到租界,後來又被日軍帶走變成勞工,大部分人十分悲慘窩囊地死在各個工地上。既然是一部以真實歷史為依據創作的藝術作品,作適當的藝術加工是可以的,但不能毫無根據地加以美化和篡改。否則,就不能解釋這些四行倉庫保衛戰官兵最後落得悲慘命運的必然。
正是因為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在攘外與安內之間搖擺不定,才決定了國民黨抗戰必然是軟弱無力的沒有前途的。而領導全民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的重任,就只能落到中國共產黨身上。也正是因為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一再敗落,事實上把領導抗戰的重任交到中國共產黨手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闢,成為了抗戰最重要的戰場,中國共產黨當之無愧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因此,儘管國民黨正面戰場也取得了局部勝利,部分國民黨官兵也體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但這些都不足以否定國民黨整體的消極、軟弱。以支流、局部代表主流、整體,客觀上否定了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戰中流砥柱的歷史真相。如果對中國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有懷疑的話,那麼就無法解釋續後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國民黨何以失敗、共產黨何以成功。知道它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反之,知道它的現在,也就可推知它的過去。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精英史觀還是人民史觀?
《八佰》的出世,以至票房爆滿,當然不是現在突然間偶然發生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長期過程。自從改革以來,主流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開始重評歷史,一切似乎翻了個個兒。於是以前表現人民戰爭為特徵的《地道戰》《地雷戰》《鐵道遊擊隊》等都過時了,一大批表現國民黨正面抗戰的題材劇,如《血戰臺兒莊》《鐵血崑崙關》《無問西東》《金陵十三釵》爭先恐後登上了銀幕,威武雄壯、穿戴整齊的國民黨官兵形象代替了鄉裡土氣的土八路形象。與國民黨抗戰題材影片越挖愈深、樂此不疲相反的是,表現人民抗戰的題材無人問津,銀屏上充斥的是土匪抗戰、地主抗戰、老闆抗戰、少爺小姐抗戰,被人冠之「抗日神劇」,以適應商業運作,實質上消解了抗戰的嚴肅主題,對人民抗戰進行了異化。而《八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持續發展的結果,或者說是在這樣的土壤裡生長出來的,一點也不奇怪。
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作為與政治緊密相連的藝術品,無不是一定意識形態的反映,而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又只能由能由現實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不論是現實主義的創作還是歷史題材作品都必然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映射。《八佰》所反映的精英歷史觀,深契於我們現在社會的經濟基礎。我們社會的現實是,普通勞動者早已被社會邊緣化,淪落為弱勢群體,一大批新興的富豪資本家以及官僚、學閥牢牢佔據著社會頂層,他們結成牢固的利益集團,與底層民眾形成兩個分化懸殊的階級社會。
四、沒有階級事業的民族主義
抗戰無疑是一場中日之間的民族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各個階級各階層的人民在抗戰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自然也包括像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那些國民黨官兵。然而我們在肯定抗日戰爭作為一場偉大的民族戰爭的同時,也不能無視抹殺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源。固然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外因,中國當時的積貧積弱是客觀因素,但內因是什麼呢?內因不就是國民黨反動派殘酷的剝削壓迫,使中國人民處於分崩離析、一盤散沙的地步。外因和客觀因素固然重要,但內因是主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這樣分析,才能解釋何以國民黨堅持片面抗戰、消極抗戰的主張,才能懂得國民黨為什麼要一方面對日妥協投降,一方面對英美援助寄予莫大的希望。因為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不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身上,而希望神寄托在一些帝國主義國家身上。而共產黨正是反其道而行之,才成為抗戰真正的中流砥柱,才能不僅獲得抗戰勝利,而且獲得解放戰爭勝利、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因此,抗戰是一場民族戰爭,但絕不僅僅是一場民族戰爭,它涵括了深刻的階級戰爭內含。而這一點恰恰是現在主流要刻意抹殺或者遮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