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上映的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作品《我的父親母親》一直以來在華語電影的影壇都有著相當崇高的地位和話語權。
至今為止,許多電影學院依然習慣使用這部電影為教材使用,而這部電影在色彩與鏡頭上的藝術語言,也使得這部作品在過了20年後依然在華語電影影壇佔據著一席之地,作為代表作,這部電影屬於張藝謀的早期作品,也是演員章子怡最著名的作品。
影片以兒子的第一人稱為視角,介紹了他父親的死,回憶了他的父母認識並相愛的過程。整部電影以村子前面的一路為線索,將整個故事的情節和藝術深刻的串聯在一起。
影片的敘事並不複雜,但卻深刻感人,尤其是在聲音和繪畫的運用、節奏的控制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其中表達出來的導演張藝謀本身對於藝術語言的深刻理解,是至今為止華語影壇無法超越的。整個影片的故事和基調都比較平淡,但是值得觀察的卻並不僅僅是這部影片所表達出來的「平淡」感,甚至於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正是在平淡中尋找真實的理念,因此作為華語電影的常青樹,這部電影至今還被認為是張藝謀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首先,在欣賞整部影片時,觀眾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創作者在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美術的合理運用,因為色彩的運用使得作品從頭到尾貫穿於藝術之中,極具魅力。不難看出,色彩的運用巧妙地將情節劃分為記憶和現實兩部分。採用彩色和黑白圖像的組合分別呈現給觀眾。
一方面,導演張藝謀將黑白兩種角色進行對比,讓觀眾了解劇情,區分過去和現在。另一方面,通過顏色的對比圖片,強烈的突出了這部電影作品本身帶有的色彩美感,反映出導演的專業知識,以及在這種紮實的專業知識的支持下所創造的詩意的浪漫故事,這樣觀眾可以從視覺上感覺的影響,實現思維同時共振。
眾所周知,評斷作品本身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就是這部作品能否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共情能力,在這一點上,由於《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回憶性的電影作品,在故事情節的表達上略微處於劣勢狀態,另外一方面,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所反映的時代略微不同於現在的時代,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我的父親母親》是在表達共情能力上有著巨大的風險的。
但是不得不說導演張藝謀的老謀深算也正是在此,為了將現實與回憶糅合,張藝謀精準的運用了電影色彩美學的手法去試圖完成這次跨越電影領域的創作。
在影片的記憶部分,採用了彩色的畫面來突出父母這一代的幸福和美好的感情。與此同時,鄉村風景舒適的自然、自由、質樸不斷被展現,讓記憶內容更加溫暖、寧靜。
與此同時,溫馨的畫面也給觀眾帶來了一定的視覺享受,也給之前寫實場景中的悲傷氛圍帶來了一定的舒適感。在後面的幾集裡,有很多暖色,比如紅色和黃色。
而紅色黃色在電影美學乃至美術基礎上被籠統地分為暖色調的行列,比之令人感到冷靜的冷色調,暖色調帶給觀眾予以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就是溫暖和幸福觀感。
而張藝謀也非常精準的將這些暖色調的元素出色的運用到了整個電影的體系中,以達到一種回憶與現實到達平衡點的狀態。
在整部電影中,暖色調的佔比率是非常大的,隨著鏡頭的移動,畫面中出現了很多紅色的物體,比如紅色的圍巾,紅色的髮夾,紅色的棉襖等等。
這樣暖色物品的出現,襯託了節日和歡樂,象徵著愛情和幸福。外部色彩也是如此。少女招娣在田野裡歡快地奔跑著,也展現出許多暖色的風景。
觀眾可以看到黃色的小草、金色的陽光等顏色的出現,這不僅表現了母親的滿足和幸福,也給予觀眾在觀影上強烈的幸福觀感,這也就是張藝謀自己作為導演本身對於色彩的精準運用和他多年以來豐富的導演經驗賦予這部電影作品的額外加成。
也正是這種由暖色調帶來的喜悅與滿足,使得相機語言下的田野和路邊的花草顯得更加熾熱和生動,象徵著穩定的幸福和生命的美好開端。
張藝謀對於電影顏色的精準運用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這部電影作品上,黑白圖像的飽和度較低的電影描述的故事主要是影片中本身具有悲劇性質的橋段。
在這個橋段上,張藝謀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冷色調的,而在相應的具有溫情的電影時刻,他運用的顏色就比較傾向於暖色調,並且藉此來完成整個電影情緒的過過渡。
五顏六色的彩色照片,反映出一種浪漫的感覺和幸福,並通過高對比度的顏色,以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區分的電影,並給感情色彩,其實不難看出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和對紅色的熱愛非常出色。
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到《我的父親母親》,只要認真地觀察過這些出自於張藝謀之手的比較優秀的電影作品,不難看出張藝謀本身具有的一種對於紅色特殊的迷戀。
母親招娣身上的紅色棉襖、紅領巾在畫面中極為奪目。而這些紅色元素的出現無疑也給整個影片提供了相對的幸福觀感,使得電影本身與那些大喜大悲的市面上的電影完整地區別開來,色彩對於觀眾的直接作用是拉升了這部電影本身所具有的一種直接觀感,整部電影的質感在色彩的運用上得到了完美的提升。
影片中經常結合父親和母親的面部特徵,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和他們的非語言交流,描述了父親和母親相遇、認識對方、相愛的整個過程。場景中兩人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很多的結局攝影圖片和長焦鏡頭是用來延長時間,為了創造一種超然的氛圍。也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共情能力。
此外,還運用了短鏡頭蒙太奇來體現緊張的節奏。例如,在鏡頭(45 ')中,張藝謀連續使用了21個短鏡頭,沒有音樂和對話,這些都是固定的。
招娣進入畫面,從右側向左走。最後,鏡頭落在了《老遠先生》的全景上,畫面外傳來了招娣的叫聲。這組鏡頭巧妙地解釋了空間,
影片中有許多經常使用的固定場景,如村口道路的全景,母親在門框中編織的背影,學校大樓的遠景等等,這些場景背後都有深刻的寓意。
如村路,不僅是線索,這也集中反映了爸爸媽媽的愛,這條路作為線索貫穿了整部電影,這部電影從路上,路邊也,結束的時候招娣跑在路上,穿著紅棉襖,鏡頭以及整個作品的色調,都是非常值得揣摩的地方。
當然,整部電影值得揣摩的地方並不僅僅只有此處,就像舞臺劇和話劇的呈現方式經常要藉助演員靈活生動、層次豐富的肢體語言一樣,電影對於作品呈現的方式,多展現在電影的鏡頭中。
電影鏡頭可謂是會說話的,它以專業的方式給予觀眾們以或多或少的體驗感,這種體驗感則是整個電影最後呈現結局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點上,《我的父親母親》可謂是給後輩電影呈現了一種教科書的教學,整部影片之中,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這樣嫻熟的畫面處理技巧毫無疑問給予了觀眾最好的觀影體驗。
因此,很多人認為,《我的父親母親》已經是張藝謀導演在華語電影美學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次創作,的確,單單從這部電影本身來講,在同時代同類型大多數以劇情和電影戲劇化處理取勝的時代,這部電影在華語電影市場上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而且此時的張藝謀還只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小子,《我的父親母親》這樣出色的電影就已經足夠成為他進軍更深處的華語電影市場的資本和資源,他的導演手法和風格也逐漸在這部極其優秀的電影作品中展現出來,在平淡的劇情下,反而隱藏著張藝謀導演深厚的導演功力,這本身就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對於《我的父親母親》想要表達出來的一種理想狀態,是愛情理想主義的最大體現。
在影片中,張藝謀通過平淡的真實打破了大部分人對愛情的刻板印象——愛情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它是否需要通過金錢來堆砌,時間來判斷?誰都無法確定,但是始終可以確定的是真正的愛情是不需要通過物質的豐裕去達到精神上豐裕的一種理想狀態的,因為從始至終,精神愛情和物質愛情都屬於一種因果關係。
純粹的感情是可以拋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終到達一個比較中和的狀態,這種狀態即是張藝謀在自己電影中想要表達的真我。
年輕的章子怡是乾淨的,在招娣的選角上,沒有人能夠在比她更加合適不過了,招娣這個角色本身的個性是很具有男人的性格的,她堅定勇敢、再加上樸實乾淨,是父母愛情中最美好的象徵。
這樣的感情不被快節奏的時代所影響,或者換句話來說,這樣的感情本身就是慢節奏的一種象徵,在最淳樸的農村,擁有最實質純粹的愛情,這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回憶,更是一代人的警醒。
沒有人說過愛情非要轟轟烈烈才是真愛,有時候,愛情並不需要通過情節誇張的小說電影作品中描述的那些生死離別的場景來表現愛情的堅定,有時候,回歸真愛本身,愛情不過是彼此的相守相知。
在整部電影溫暖的基調中,母親織布的場景前後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年輕,一次是年老。年輕的時候,母親為村小學織布,一針一線中儘是溫暖和溫情,在這裡,張藝謀給予了母親一個特寫:太陽光從背後打來,照耀在母親的身上,年輕的女人身上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光一般顯得動人又美麗。
年老時的招娣有著花白的頭髮和已經彎曲的脊背,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招娣這個角色本身就具有悲涼的意義。
毫無疑問,張藝謀一定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導演,在他的創作下,整部電影變得溫情平淡中卻又不失溫馨的,而在大部分人眼中的愛情理念並沒有這麼的治癒。
但是張藝謀的愛情理念依然符合著整個時代的主題,這也是他能夠給予這部電影靈魂的原因。相比起來其他的愛情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並不是在情節和人物塑造上最出色的,但是美學能力和感染力卻是相當超群的。
在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裡,張藝謀沒有使用什麼特殊的、複雜的手法,而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以平鋪直敘的方法直接而熱烈的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不論是鏡頭的運用還是故事的基調,都是簡單到極致的樸實無華。
也正是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擁有這樣獨特基調,才使得它超脫於市面上的大部分電影,從而深刻的存在於每個人的腦海之中。
觀眾對於愛情的感動,電影色彩和鏡頭的享受,都為這部電影的高度評價奠定了基礎,愛情本來就是搭夥過日子,轟轟烈烈反而不一定是真,細水長流的愛情雖然少了一些驚奇與刺激,但是卻是人們心中最理想的愛情,而真正理想的愛情也不過如此。張藝謀在電影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理念是具有宏觀意境和多重意義上的愛情,也是最純粹最樸實的愛情,在平凡中找到真我,反而才是還原了愛情的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