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2020-12-22 澎湃新聞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燕方 朱滸

2020-11-19 12:10 來源:澎湃新聞

漢畫像石被歷史學家翦伯贊稱為「繡像的漢代史」,魯迅對此則有「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讚譽。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漢畫像:鳳鳥·異獸圖

漢畫像拓片局部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畫面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雕刻形式常見減地平雕加陰線刻、淺浮雕、陰線刻,偶見凹面刻、高浮雕和透雕。漢畫像石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不僅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和物質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突出反映了陰陽五行思想、神仙信仰以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說:「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地搜集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漢代畫像石風格質樸渾厚、簡率大氣,也正如魯迅所言:「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除圖像、紋樣外,部分畫像石上還刻有文字榜題,內容涉及圖像的名稱;墓主、祠主的生平事跡;祠、闕、墓的建造年代、建造緣由、出資人及價值;出資人對祠主、墓主表示敬意或哀悼之辭和吉祥語;建造祠、闕、墓及雕刻畫像石之工匠的籍貫、姓名。榜題文字長短不一,短者數字,長者幾十甚至幾百字。

展出現場

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四大區域,即山東、蘇北、皖北區,豫南、鄂北區,陝北、晉西北區,四川、滇東北區。此外,浙江、重慶、天津等地亦見零散遺存。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地處江蘇北部與山東交界處的徐州出土有大量漢畫像石,漢代是徐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階段。漢高祖劉邦是沛楚人,劉邦眷戀故土,將這塊重要的土地分封給異母弟劉交,並沿襲了項羽時「西楚」的稱呼。漢代的楚國與王室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兩漢四百年間,徐州是皇親國戚的聚居之地,豪強之家生時姿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後則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好名之風甚盛,多愛把自己所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漢代徐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一切為畫像石藝術的產生提供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礎。

徐州漢畫像石  (註:非此次展品)

徐州漢畫像石的發現有一百多年時間。清代同治年間吳世雄在沛縣發現畫像石可以看做是徐州漢畫像石發現、收藏的端倪。近一個世紀以來,徐州地區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漢畫像石藝術的流傳與鑑賞,大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在,張道一先生稱之為「拓印畫」,並且認為這種拓印畫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此次展覽的漢畫像拓片都選自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所副所長朱滸的《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朱滸主要從事美術考古、藝術市場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認為,近年拓片造假的很多,有仿刻原石以假亂真的,有用水泥或者石膏翻模拓印的,此次展出的拓片是他在見過原石且確定石頭的真實性後才原拓裝裱後照相製圖,保證了拓片的歷史真實性。

漢畫像:西王母·祥瑞·人物圖

 

漢畫像:仙境狩獵·異獸圖

以下為《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的前言: 

漢代不僅有一部文字記載的歷史,還有一個圖像表現的世界。

《說文解字》就產生於東漢。這部書對漢字的產生、來源、功能都做 了詳細的論述,並對每個漢字造字的文化意義進行了解釋。 文字可以描述一個真實的世界,如《史記》《漢書》《後漢書》《淮南 子》等,就記載了漢代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畫卷與漢代人的思想觀念。但文字的記載總是有一種間接性,它的描述要靠人們的想像才能產生真實具 體的形象。 漢畫像是一種雕刻在石頭上的具體生動的圖畫,它真實而形象地表現 了漢代人的生活、思想、觀念與理想。

文字是一種象徵性的符號系統,需 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掌握;圖像則是人類通用的語言。漢畫像表現的世界,可以被最普通的老百姓所認識與欣賞。 對漢畫像石的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後的歷史記載綿綿不斷。如宋 代的金石學就有一些漢畫像石的記錄,但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這些記載 只是一種側重文字的說明。當時沒有照像術與攝影術,也沒有現代印刷技 術,他們更加重視的是文字資料,圖像自然被邊緣化了。

漢畫像:車馬出行圖

清朝乾隆時期,黃易等人重新發現了山東嘉祥武氏祠堂的畫像以後, 對漢畫像石的研究逐漸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出版了一大批涉及漢 畫像研究的著作,如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畢沅、阮元的《山左金石志》,黃易的《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王昶的《金石萃編》,馮雲鵬、馮雲鵷的《金石索》,瞿中溶的《漢武梁祠畫像考》等。這些著作對漢畫像石 圖像的著錄,或是刻畫外輪廓線,或是用木板、石版仿刻漢畫像,既不能 表現漢畫像石原石「渾沉宏大」的氣勢,又往往在細節上失真,雖對漢畫 像石藝術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但畢竟離原作相去甚遠,只是一種「戲 仿」,帶有一種戲謔的稚拙色彩。20世紀考古學發達以後,對漢畫像石的 著錄、出版、研究才漸漸走上正軌。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不僅出版了 《中國漢畫像石全集》《中國漢畫像磚全集》,一些省、市、縣還編輯出版 了一大批圖錄。 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各地大興土木,開山劈嶺、鋪路架橋,蓋 大樓、建新城,不斷從地下挖出許多新的漢畫像石。由於不是科學的正式 發掘,故往往散在各地。甚至一些不法分子盜掘漢墓,有的漢畫像石被棄之不顧,也有一些漢畫像石被民間收藏者收藏。 由於我從小就對美術作品有好奇心,又長年生活在漢文化的發源地之 一——徐州,便對漢畫像石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漢畫像

漢畫像石所表現的漢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神奇瑰麗的神話想像、拙雅渾樸的雕刻技法等等, 都令我感到藝術性十足。其中的一些奇禽異獸、各類怪物靈異,也令我迷 惑不解。 現在看來,漢畫像石以其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畫面,在沒有攝影的時 代,承擔了攝影的功能。漢畫像石以其瑰麗的想像與虛構,生動、具體、 誇張、變形地描述了漢代人的理想世界,此中充滿來自於遠古的神話傳 說與英雄故事,天地間的生物被靈性化了,各種奇禽異獸充斥其中,與人 的行為建立起一種「天人合一」式的互動關係,雖然是一個想像的神奇世 界,卻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漢畫像石被歷史學家翦伯贊稱為「繡像的漢代史」,被美學家王朝聞視為一種「難以匆匆理解的藝術」,被思想家魯迅讚譽為「深沉宏大」。今天在視覺文化」「圖像理論」「圖文互釋」的理念指導下,漢畫像石又以 嶄新的面貌進入人們的視野。

漢畫像

本書是一本極有價值的漢代圖像史,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 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 來的經典拓片,選材嚴格,可以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這個圖集與以往出版的漢畫像石著錄相比有以下幾個特色。 首先,選取的圖像大部分比較罕見。其中近一半是沒有發表過的,從 而具有文獻與史料價值。 其次,選取的圖像都是在真實的漢畫像石上拓印的。作者在見過原石 確定其石頭的真實性以後才去拓印,雖代價高昂,但保證了拓片的歷史真 實性。

近年拓片造假的很多,有仿刻原石以假亂真的,有用水泥或者石膏翻模拓印的,這其中的奧妙,初涉此道的人或許並不知曉。 再次,所選漢畫像石拓片,都是原拓裝裱後照相製圖,不是從其他 資料或圖庫上複製的。拓片是一種再創造,每個拓工甚至每張拓片的拓印 方式不一樣,其藝術效果是不同的。漢畫像石藝術的流傳與鑑賞,自古以 來,大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在,張道一先生稱之為「拓印畫」,並且認為這種拓印畫實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從整體上看,漢畫像全面表現了漢代人的生活,是一部漢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詩:從日常生活到神聖的信仰,從安居樂業到殘酷的戰爭,從吃喝 玩樂到衣食住行。為了讀者理解方便,也為了研究者需要,本書把所選圖 像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神祇 · 仙人;人物 · 故事;靈異 · 祥瑞;生產 · 生 活;車馬 · 出行;建築 · 裝飾。分類的過程其實就是研究、確定、理解的 過程,希望這個分類能對讀者理解漢畫像石、走進漢代人的生活起到導引 的作用。 漢畫藝術,格高韻古;中華瑰寶,民族之魂。 讓我們走進漢畫像的世界,去觸摸漢代人的神奇世界。 

《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漢畫像石,拓片,石上風華,徐州,漢代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漢畫像裡的「石上千秋」:儒風往事,禾粟盈倉,三晉遺珍
    漢畫像石興起於西漢早期,延續至東漢末期,石面上雕刻各種圖像,既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又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喪葬觀念和精神信仰。「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山東、豫南、陝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 文藝人生|韓蘭成:詮釋漢畫 靜聽石「語」
    相聲之宗漢代俳優 一「笑」成名後的韓蘭成歸隱故鄉,重拾骨子裡的最愛——詮釋漢畫靜聽石「語」。漢畫像代表的是徐州的文化底色,代表的是徐州的文化特質,是徐州有歷史深度、有文化寬度的標識。 如何正確深度解讀這千年遺世絕響,成為韓老師走下聚光螢屏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是一位走出桑梓回歸故裡文化名人的時代擔當,希望更多的人通過解讀漢畫像石了解漢文化,熟悉彭城。 成大事者必有非凡之磨礪,韓蘭成老師也不例外。
  • 漢畫像石《駝像圖》見證絲綢之路,感受漢畫之美
    由濟寧市漢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漢畫像石《駝像圖》,距今已有兩千餘年,從其畫面主體的內容來看,可謂古老絲綢之路的又一有力見證。漢畫像石《駝象圖》,曾參加2018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漢畫大展。這次大展,是中國漢畫像石拓片精品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一次集大成的展覽,近六百件展品匯聚一堂,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洋洋大觀,充分展示了兩千年前漢代人創造的文化遺存,通過這些圖景,我們也得以領略漢人的生活場景,感受漢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 聽說過漢畫像石、畫像磚、陶狗嗎?這是南陽漢文化三絕,不容錯過
    這些畫像磚形象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歷史,以及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風貌。新野出土的《斜索戲車圖》、《平素戲車圖》、《雙索戲車圖》等,表現了漢代雜技藝術的輝煌成就。史料記載的履索都為地上固定設索。這些畫像磚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變為飛動的形態。南陽漢畫像磚不事細節的著意修飾,追求大的氣勢。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竹簡是有待解讀的漢代文化寶庫,對研究漢代文化意義重大。木牘是迄今所僅見的等級最高的漢代公文原本。神獸玉佩飾這是一件罕見的精美漢代玉雕。孔子像衣鏡架孔子衣鏡上的孔子畫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遺址博物館設有「金色海昏」「書香海昏」「丹漆海昏」「遇見海昏」四個展區,在遊客服務中心,遊客可實地體驗鐘鳴海昏編鐘表演、漢畫像石拓片展、海昏影院、龍文化展示館等遊覽項目;在海昏侯劉賀墓園,遊客可現場體驗考古發掘。
  • 漢代神獸︱群雄為何要「逐鹿」?
    因此先秦文獻中多有關於獵鹿的記載,漢代延續了這一習俗,在文獻和圖像中都有所反映。狩獵圖是漢代非常普遍的題材,畫像石、畫像磚、博山爐、銅車飾、搖錢樹座等器物上往往以此為飾。在漢代人所捕獵的動物中,多可見到鹿的身影。
  • 【預售】《脩石齋藏漢畫像磚石圖冊》+拓片 (組合套裝)
    打馬球圖 拓片 43.5 釐米 × 21 釐米 × 10 釐米內容寶貴:漢畫像磚、石,是蘊含了兩千年前古代歷史文化信息與藝術內涵的璀璨明珠,本書所選拓片均為首次公開面世,涵蓋題材極廣,翻閱此書可對漢代畫像磚
  • 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一)仙界中的翼羊圖像安徽宿縣褚蘭漢畫像石墓M2石祠堂中,其東、西壁牆基石各自的南側面上,皆刻有一隻翼羊伏臥於樹下(圖1)。畫面上的樹木線條分明,主枝分作上、下兩層,每層主幹上綻開一排扇形枝葉,形似合歡樹。
  • 風物誌丨漢畫天趣 渾然如拙——漢畫藝術博物館
    這些或恢弘、或奔放、或浪漫的元素堆疊在一起,濃縮於一方漢畫裡,磚石之上漢風乍起,氣魄深沉又渾然如拙。 走進博物館,粗糲之感呼嘯而至,冼練的線條用亦刻亦繪的技法在巨石方磚上勾勒出漢代風貌。
  • 楊孝軍|漢畫像石上最牛的牛不是牛,是神獸
    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牛耕畫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漢代,徐州牛耕很普及,並成為「耕農之本」,尤其對農耕文化的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漢畫像石中牛耕在漢代農業生產活動畫面中佔有較大的比例。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23日開園
    開園儀式全程進行電視及線上直播,下午兩點後即可通過網絡預約門票入園參觀 遊客中心 「一闕海昏侯,千年大漢風。」作為2020年南昌市十大文化重點工程的核心項目,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將於23日上午舉行開園儀式,開園儀式將全程進行電視及線上直播。
  • 一場頂級漢式婚禮,紅黑色的莊嚴大氣漢代禮儀
    靈感來源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漢式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一場漢婚足以見證新人間堅貞、深沉的情感。通過傳統建築特色,色彩等元素的再構造創新,讓漢式婚禮有更多的可能性。配色方案本場婚禮是周制漢式婚禮,我們運用了周制漢式婚禮傳統的紅黑色作為主色調,並穿插閃耀的金色為輔助增加了整體設計的華麗感。光影映射下交相輝映,將屬於漢式的典雅、尊貴、莊敬的氣韻體現得淋漓盡致。
  • 介紹陝北漢畫像和唐朝提梁銀罐
    引言50年代以來,陝北無定河、禿尾河流域的綏德、米脂、神木、榆林、吳堡、清澗、子洲等縣出土漢畫像石600餘塊,根據出土的文字刻石,可以確定陝北漢畫像石的雕刻時代大多在東漢永元、永初時期(公元100年前後)。
  • 中華民族文化,漢代服飾文化,漢冠威儀
    漢朝平民服飾山東省沂南漢畫像石上舞劍的雜技藝人和汶上漢畫像石上殺豬的屠夫,都是只穿一條輝。「犢鼻諢」更是貧賤勞動階層經常穿的短褲。此外,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在腰間佩戴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是被嚴格執行者的。除去在大型典禮中王公們戴的冕之外,漢代官員們主要戴以下幾種冠服。漢代也保留有皮弁和爵弁,但這兩種弁的地位比起周代來下降了很多。它不再是縫綴上寶石為帝王專用,而變成了祭祀時執事人員和樂師舞人頭上的冠飾。皮弁頂部較高,可向前後傾斜。爵弁從側面看起來很像一個尖頂的小帽子。
  • 古玉之緣——漢代綠松石戴帽舞人
    (元封)六年(前105年)夏,京師民觀角牴於上林平樂館。」「角牴」也即「百戲」,漢代樂舞雜技之泛稱。這種由皇宮組織的歌舞雜技演出,不僅規模空前,而且吸引了京城內外,甚至數百裡遠的民眾前來觀賞,足見漢舞的泱泱壯美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不僅對內以樂舞活動顯示君民同樂、天下昇平之氣象,漢代帝王也多以場景壯美的大型樂舞饗宴四海賓客。
  • 一周觀展指南|羅浮宮重見「肉體與靈魂」,國博將展明清肖像
    石影墨痕——南北名家文房石畫展地點:上海芊荷藝術空間(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展期:2020年6月27日—7月26日中國繪畫作品中以石入畫的歷史悠久,此次展覽展出丘挺、湯哲明、劉欣、許俊華、沈偉、邵仄炯、施江城、徐鋼、錢軼士、謝興濤、廉亮近30件畫石作品
  • 劉建丨中國古典舞的一片羽毛 ——漢畫仙界羽人舞
    >圖4、5:鄒城臥虎山石槨畫像摹本「羽人、仙草、鳳鳥圖」、「射鳥取仙草圖」在南陽茹樓段莊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左面是西王母端坐,身前是羽人獻仙草,羽人身後是玉兔搗藥(見圖6A)。如果我們把鳳鳥納入其中,仙藥到達西王母手中的流程就成為:玉兔→(鳳鳥)→羽人→西王母。由此,羽人與鳳鳥的關係就一目了然了。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考古發掘資料僅見一條,其他多為徵集品,現將收集到漢代畫像磚上的菱形乳丁紋資料略作梳理。1.1984年1月,在周口扶溝縣城西北15公裡的吳橋村清理一座新莽時期畫像磚墓。出土殘陶罐4件,大泉五十銅錢9枚。在一塊帶有「亭長」榜題的畫像磚右側邊緣,模印一列菱形乳丁紋〔圖十〕。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要了解漢代玉器,必須熟悉漢代文獻記述和考古發現的玉器。目前我們使用的一些玉器名稱,也是源於這些文獻古籍。了解這些漢代玉器的品種·造型·紋飾·顏色以及加工特點,是識別漢代玉器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漢代用各種玉料製作的禮器、裝飾品和美術品。中國的工藝源遠流長,漢代繼續有所發展。
  • 漢代「青銅鏡」目前的市場行情怎麼樣?
    1, 西漢早期西漢早期 四乳 四弧紋鏡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四乳丁為基點的四分布局法成為西漢前期銅鏡紋飾布局的一大特點四乳草葉紋鏡草葉紋鏡是西漢早期出現的一個新的類型四乳草葉紋鏡在草葉紋鏡中佔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