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方 朱滸
2020-11-19 12:10 來源:澎湃新聞
漢畫像:鳳鳥·異獸圖
漢畫像拓片局部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畫面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雕刻形式常見減地平雕加陰線刻、淺浮雕、陰線刻,偶見凹面刻、高浮雕和透雕。漢畫像石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不僅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和物質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突出反映了陰陽五行思想、神仙信仰以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說:「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地搜集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漢代畫像石風格質樸渾厚、簡率大氣,也正如魯迅所言:「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除圖像、紋樣外,部分畫像石上還刻有文字榜題,內容涉及圖像的名稱;墓主、祠主的生平事跡;祠、闕、墓的建造年代、建造緣由、出資人及價值;出資人對祠主、墓主表示敬意或哀悼之辭和吉祥語;建造祠、闕、墓及雕刻畫像石之工匠的籍貫、姓名。榜題文字長短不一,短者數字,長者幾十甚至幾百字。
展出現場
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四大區域,即山東、蘇北、皖北區,豫南、鄂北區,陝北、晉西北區,四川、滇東北區。此外,浙江、重慶、天津等地亦見零散遺存。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地處江蘇北部與山東交界處的徐州出土有大量漢畫像石,漢代是徐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階段。漢高祖劉邦是沛楚人,劉邦眷戀故土,將這塊重要的土地分封給異母弟劉交,並沿襲了項羽時「西楚」的稱呼。漢代的楚國與王室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兩漢四百年間,徐州是皇親國戚的聚居之地,豪強之家生時姿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後則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好名之風甚盛,多愛把自己所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漢代徐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一切為畫像石藝術的產生提供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礎。
徐州漢畫像石 (註:非此次展品)
徐州漢畫像石的發現有一百多年時間。清代同治年間吳世雄在沛縣發現畫像石可以看做是徐州漢畫像石發現、收藏的端倪。近一個世紀以來,徐州地區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漢畫像石藝術的流傳與鑑賞,大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在,張道一先生稱之為「拓印畫」,並且認為這種拓印畫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此次展覽的漢畫像拓片都選自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所副所長朱滸的《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朱滸主要從事美術考古、藝術市場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認為,近年拓片造假的很多,有仿刻原石以假亂真的,有用水泥或者石膏翻模拓印的,此次展出的拓片是他在見過原石且確定石頭的真實性後才原拓裝裱後照相製圖,保證了拓片的歷史真實性。
漢畫像:西王母·祥瑞·人物圖
漢畫像:仙境狩獵·異獸圖
以下為《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的前言: 漢代不僅有一部文字記載的歷史,還有一個圖像表現的世界。漢畫像:車馬出行圖
清朝乾隆時期,黃易等人重新發現了山東嘉祥武氏祠堂的畫像以後, 對漢畫像石的研究逐漸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出版了一大批涉及漢 畫像研究的著作,如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畢沅、阮元的《山左金石志》,黃易的《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王昶的《金石萃編》,馮雲鵬、馮雲鵷的《金石索》,瞿中溶的《漢武梁祠畫像考》等。這些著作對漢畫像石 圖像的著錄,或是刻畫外輪廓線,或是用木板、石版仿刻漢畫像,既不能 表現漢畫像石原石「渾沉宏大」的氣勢,又往往在細節上失真,雖對漢畫 像石藝術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但畢竟離原作相去甚遠,只是一種「戲 仿」,帶有一種戲謔的稚拙色彩。20世紀考古學發達以後,對漢畫像石的 著錄、出版、研究才漸漸走上正軌。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不僅出版了 《中國漢畫像石全集》《中國漢畫像磚全集》,一些省、市、縣還編輯出版 了一大批圖錄。 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各地大興土木,開山劈嶺、鋪路架橋,蓋 大樓、建新城,不斷從地下挖出許多新的漢畫像石。由於不是科學的正式 發掘,故往往散在各地。甚至一些不法分子盜掘漢墓,有的漢畫像石被棄之不顧,也有一些漢畫像石被民間收藏者收藏。 由於我從小就對美術作品有好奇心,又長年生活在漢文化的發源地之 一——徐州,便對漢畫像石產生了研究的興趣。漢畫像
漢畫像石所表現的漢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神奇瑰麗的神話想像、拙雅渾樸的雕刻技法等等, 都令我感到藝術性十足。其中的一些奇禽異獸、各類怪物靈異,也令我迷 惑不解。 現在看來,漢畫像石以其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畫面,在沒有攝影的時 代,承擔了攝影的功能。漢畫像石以其瑰麗的想像與虛構,生動、具體、 誇張、變形地描述了漢代人的理想世界,此中充滿來自於遠古的神話傳 說與英雄故事,天地間的生物被靈性化了,各種奇禽異獸充斥其中,與人 的行為建立起一種「天人合一」式的互動關係,雖然是一個想像的神奇世 界,卻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漢畫像石被歷史學家翦伯贊稱為「繡像的漢代史」,被美學家王朝聞視為一種「難以匆匆理解的藝術」,被思想家魯迅讚譽為「深沉宏大」。今天在視覺文化」「圖像理論」「圖文互釋」的理念指導下,漢畫像石又以 嶄新的面貌進入人們的視野。漢畫像
本書是一本極有價值的漢代圖像史,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 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 來的經典拓片,選材嚴格,可以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這個圖集與以往出版的漢畫像石著錄相比有以下幾個特色。 首先,選取的圖像大部分比較罕見。其中近一半是沒有發表過的,從 而具有文獻與史料價值。 其次,選取的圖像都是在真實的漢畫像石上拓印的。作者在見過原石 確定其石頭的真實性以後才去拓印,雖代價高昂,但保證了拓片的歷史真 實性。近年拓片造假的很多,有仿刻原石以假亂真的,有用水泥或者石膏翻模拓印的,這其中的奧妙,初涉此道的人或許並不知曉。 再次,所選漢畫像石拓片,都是原拓裝裱後照相製圖,不是從其他 資料或圖庫上複製的。拓片是一種再創造,每個拓工甚至每張拓片的拓印 方式不一樣,其藝術效果是不同的。漢畫像石藝術的流傳與鑑賞,自古以 來,大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在,張道一先生稱之為「拓印畫」,並且認為這種拓印畫實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從整體上看,漢畫像全面表現了漢代人的生活,是一部漢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詩:從日常生活到神聖的信仰,從安居樂業到殘酷的戰爭,從吃喝 玩樂到衣食住行。為了讀者理解方便,也為了研究者需要,本書把所選圖 像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神祇 · 仙人;人物 · 故事;靈異 · 祥瑞;生產 · 生 活;車馬 · 出行;建築 · 裝飾。分類的過程其實就是研究、確定、理解的 過程,希望這個分類能對讀者理解漢畫像石、走進漢代人的生活起到導引 的作用。 漢畫藝術,格高韻古;中華瑰寶,民族之魂。 讓我們走進漢畫像的世界,去觸摸漢代人的神奇世界。《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漢畫像石,拓片,石上風華,徐州,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