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點評歷代帝王之曹操】
1959年下半年,中國戲劇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往曹操都是白臉奸臣的舞臺形象,突然有了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是在曹操的眉心上,添加了一抹紅色。
這個紅色可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寓意曹操的舞臺形象開始有了轉變,從過去的白臉大奸臣,開始變成了「紅人」。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呢?還要從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開始說起。
在歷代帝王將相中,毛主席對曹操十分推崇,曾多次公開評價曹操,不乏溢美之詞。
毛主席讀《魏書·武帝紀》時,圈畫批註得非常多,只要是描寫曹操的地方,他都多次批註、多次畫線,主張對曹操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實際上,毛主席是一直反對貶低曹操的,也是極其反感這種說法的。
在1954年夏天時,毛主席到北戴河休假,有一次跟保健醫生徐濤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在跟《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說:「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到了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在跟郭沫若、胡喬木一起吃飯時,再次提到了曹操的「冤案」,說:「唱戲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
一年後,即1958年11月20日,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明確地表示:「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事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兩千年也要翻。」
在毛主席的號召下,郭沫若打響了「為曹操翻案」的第一槍,在1959年1月25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其中寫道:「曹操對於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他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了之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歪曲。」
1959年2月19日,歷史學家翦伯贊也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其中寫道:「在我看來,曹操不僅是三國豪族中第一流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並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像這樣一個中國史上有數的傑出人物,卻長期被當作奸臣,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復名譽。」
因郭沫若和翦伯贊在學術界的巨大影響力,全國的很多歷史學家也都開始參與進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形成了「人人爭相說曹操」的百家爭鳴的空前局面。
到了1959年8月11日,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欣慰地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也恢復名譽了。」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戲劇舞臺上的曹操也開始有了變化,在他的眉心上多了一抹紅色。
其實,曹操的形象在歷史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大概在唐朝以前,曹操一直是以正面示人,甚至有史書稱他為「超世之傑」。
那麼,曹操的奸臣形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大概就是從南宋以後。
南宋時期,金人、蒙古人相繼崛起,宋朝被擠在南方一塊區域內,這個時候,南宋開始推崇劉備,希望能像他那樣繼承正統,從一隅起家,平定中原,驅除奸兇。
劉備帶著隊伍徵戰,打出的口號一直是「剿滅曹賊,匡扶漢室」,奉漢獻帝為正統,而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天子就是漢獻帝,所以,南宋為了迎合當時的形勢,就開始對曹操各種貶低,成了奸臣的形象。
到了明朝以後,尤其是《三國演義》的風行天下,曹操越來越被定性為「奸雄」,斥之為「曹賊」,成了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毛主席就曾說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是繼承司馬遷的傳統,而是繼承朱熹的傳統。」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對曹操如此推崇,力主給他翻案呢?因為曹操有幾項措施,確實很值得稱道。
1952年,毛主席來到了河南安陽,當他看到漳河的時候,不無感慨地對隨行人員說:「安陽的漳河,曹操曾經在這裡操練水兵。他就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屯田,老百姓漸漸豐衣足食,為後來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毛主席推崇曹操的屯田政策還有佐證,他曾反覆閱讀過《三國志》,凡是書中提到曹操屯田的事情,他都是著重畫線,有的甚至做批語,可見他對這一政策的肯定。
另外,毛主席對曹操「不殺降」的政策也評價非常高,《三國志·魏書·劉表傳》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劉表初到荊州時,江南有些劉姓宗室據兵謀反,劉表「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
毛主席在「皆斬之」旁畫著曲線,天頭上批註道:「殺降不祥,孟德所不為也。」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對劉表的這個做法很看不上,說曹操肯定不會這麼幹。
對曹操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評價很高。1958年,毛主席在與南陽市委書記談話的時候,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1961年,毛主席在與工作人員談話時,又多次提到過曹操的用人問題,說:「曹操那個時候搞得好,因為他手底下攏絡了許多人才。」
縱觀曹操的用人之術,可以用許多詞來形容:惟才是舉、恩威並施、用人不疑等等,看看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就足以說明,陳琳曾是袁紹最信任的人,張郃也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遼是呂布的人,龐德是馬超的人,這些人到了曹操這邊後,都得到了重用,為他徵戰四方。
這也跟毛主席的用人之道非常相似,帳下的將領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既有紅一方面軍的,也有紅二、紅四方面軍的,還有陝北紅軍的、東北抗聯的,甚至還有國民黨軍起義過來的,只要你有能力,基本上都會得到重用,人盡其才。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也很推崇曹操的詩。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時說過:「我最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就是在北戴河期間,毛主席聯想起曹操的功績,揮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首詞既有對曹操徵戰的讚美,也有對曹操詩詞的欣賞,表達了毛主席對曹操的崇敬之情。
毛主席不光自己喜歡曹操的詩,還經常推薦給別人學習,比如他曾教導毛岸青說:「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在給李敏、李訥的信中,這樣寫道:「曹操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媽媽那裡有古詩選本,可請媽媽教你們讀。」
毛主席對曹操的《龜雖壽》也非常推崇,曾經在1953年、1964年兩次手書《龜雖壽》贈給林彪,勸慰他好好養病,「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當然,毛主席評價曹操也不只是光說好話,對他的一些不足之處也看得很清楚,比如在1966年3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就曾講到:「曹操這個人,也有缺點,一個是他有些優柔寡斷,二個是他不能嚴於律己。」
在毛主席的心中,曹操雖然有一些缺點,但也不失為一位有作為、有功績的帝王,在歷史上的歷代帝王中屬於「上上人物」,實在不應該被當成「奸臣」來看待。
【毛主席點評歷代帝王系列】已發表文章——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毛主席評價劉邦:他能取得天下,主要因為做好了這兩點
毛主席評價項羽:為什麼輸給劉邦?因為犯了這三個錯誤
毛主席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個缺點
在歷代皇帝中,毛主席最推崇劉秀,用三個「最」評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