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一個曹操,各自表述

2021-02-18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姜鵬

本文選自《東方歷史評論》第3輯

歷史敘述無法避免歷史學家的主觀幹預,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常識。但由於傳統中國歷史撰述的豐富,相關具體話題的永遠挖掘不盡。曹操形象的塑造,是這一領域的熱門話題,也是仍有討論餘地的話題。

裴松之引用大量史料以補《三國志》之簡約,其中必然有不少陳壽當年棄而不用的素材。仔細閱讀《三國志•武帝紀》的裴松之注部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裴松之所引正麵塑造曹操的材料,大多出自北方史學家之手;而詆毀曹操的材料,基本都出自南方文人,尤其是東吳文人之手。

試各舉典型的例證。《曹瞞傳》作者為誰久無定讞,然出自東吳士人之手則無疑問。《曹瞞傳》中的曹操,縱非一無是處,但作者對於曹操的基本態度,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後世所傳曹操為夏侯氏之子、年少之時遊蕩無度、懷奸挾詐、輕佻無威等多個故事,即出自這部書。其中最令讀者觸目驚心者,莫過於迫害伏皇后一節:

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建安十九年裴注所引)

這段記載令人難以採信。且不說華歆其人何至狂悖如此,提及早已去世的伏完是明顯的硬傷。但從後人喜歡藉此以為談資來看,《曹瞞傳》這一矛盾衝突劇烈的情節塑造,顯然是成功的,曹操大逆不臣的形象躍然紙上。和《曹瞞傳》同類性質的著述還有《吳書》、《吳錄》、《江表傳》等。其中有些著作遲至兩晉之際才問世,但檢核其背景,無一不與江南傳統有關。

另有一類性質截然相反的史書,同為裴注稱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署名作者為王沈的《魏書》。為方便與《曹瞞傳》中的曹操形象形成對比,我們可以從王沈《魏書》中挑出這樣一個例子:

辛未,有司以太牢告至,策勳於廟,甲午,始春祠。令曰:「議者以為祠廟上殿當解履。吾受錫命,帶劍不解履上殿。今有事於廟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簡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建安二十一年裴注引)

這段文字敘述的背景,是建安二十一年春,身為魏公的曹操祭祀家廟。所謂「令曰」,指的是曹操的教令。按禮,祭祀祖廟當解履登殿。但曹操指出,自己蒙受漢獻帝的恩寵,被允許上殿面君時佩劍不解履。如果參君不解履,祭祖反而解履,那是讓自己的祖先尊貴於君王了,所以曹操最終決定祭祖時也不解履。

我們不討論這件事可不可信,關鍵是這裡所塑造的曹操形象,對漢室恭敬尊崇,不惜貶損祭祖禮節,與《曹瞞傳》中大逆弒後的曹操形象恰成鮮明對比。《魏書》的署名作者王沈,雖然在魏晉之際扮演了投靠司馬氏的急先鋒,但就《魏書》本身而言,卻是曹魏時期僅有的官修「國史」。除王沈之外,當時中原名士大夫荀顗、阮籍、應璩等都曾參與其事。對這部書的評價,唐代史學家說:「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晉書•王沈傳》)與《魏書》傾向相近的,還有魚豢的《魏略》,也是典型的北方史學家作品。所不同者,《魏書》乃官修,《魏略》為私作。

王沈《魏書》中的曹操形象不是實錄,《曹瞞傳》中的曹操就一定是實錄嗎?很難講。這兩個曹操,哪個是比較真實的曹操?持不同意見者,恐怕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而這種分歧,自從將曹操作為歷史敘述對象以來,就一直存在。再舉一個不同立場的史家對同一事件進行不同詮釋的例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因躲避董卓而東歸,路經呂伯奢家而釀成血案,此事雖不為《三國志》所取,卻廣為流傳。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郭頒《世語》、孫盛《雜記》都記載了這一事件,但諸家對該事件的解釋又都不同。先看《魏書》怎麼說:「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再看《世語》的記載,完全不同:「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兩種記載唯一的共同點是呂伯奢不在家,負責招待曹操的是呂伯奢的兒子。在《魏書》描繪的情景中,呂家子弟搶劫財物,曹操自衛反擊。而郭頒《世語》藉此事描繪的曹操,卻是多疑而不惜人命的奸雄形象。

王沈《魏書》的立場已如前述。郭頒生平事跡隱晦,據現代學者考證,應該是兩晉之際人。從擔任過襄陽令這點來看,郭頒採擇南方人的歷史敘述以成《世語》的可能性很大。襄陽是劉備勢力集團的大本營,東晉時期的襄陽籍史學家習鑿齒正是尊蜀黜魏的第一人。地域差別,體現在王、郭二人對呂家血案的不同解釋上。

平心而論,這兩種解釋,都很難讓人接受。《魏書》中的呂家子弟不知禮數到無可理喻,以至於劫奪父客。《世語》中的曹操自相矛盾,既如此多疑,又何必投宿呂家。正因為這兩種說法的漏洞都太明顯,所以有了第三種版本,即孫盛《雜記》所載的版本:「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魏書》、《世語》、《雜記》對該事件的記載,皆見於《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平六年裴松之注。)孫盛通過製造曹操和呂氏家人之間的誤會,來彌縫前兩個版本的破綻,使得故事看起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現代學術眼光來看,孫盛的記述與其說是歷史書寫,不如說是文學創作。其實對於孫盛的修史態度,裴松之也早有批評:「史之記言,既多潤色,故前載所述有非實者矣,後之作者又生意改之,於失實也,不亦彌遠乎!」(《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建安五年裴注)

很顯然,孫盛所述,是後來《三國演義》相關回目的藍本。只不過小說家筆下的曹操形象,比孫盛描繪得更腹黑。由於我們無法斷定孫盛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歷史原貌,所以也就很難批評小說家們是否在更大程度上違背了史實。孫盛生活於東晉,對三足鼎立時期各政權的態度,也沒有太明顯的傾向性,故雖是折中潤色,卻未刻意褒貶。而在孫盛之前的很多史家則不同,因離那個時代更近,南北史學各自受區域敘述傳統的影響更大,所以呈現出極端相反的曹操形象。可以想見,在第一批整理曹操以及相關史跡的歷史學家中,政治立場強烈幹預了他們對史料的採擇與處理。隨著時間的推延,史實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立場傾向在決定人們如何確定曹操形象時,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具有不同立場的人群間,明顯存在「一個曹操,各自表述」的現象。

接著我們可以來談一談普通群眾熟悉的曹操形象。應該認識到,戲臺上的白臉曹操,並不是與歷史認識毫無關係的單純藝術形象。否則,在上世紀50年代,也就不會發生由郭沫若、翦伯贊等一線史學家親自領隊、一哄而上為曹操翻案的現象。以《三國演義》和大量戲曲劇目為代表的三國故事,其實是某種精英史觀的延伸,並以故事的形式深刻地影響著普通人群的歷史認識。

為戲曲舞臺上白臉曹操開路的,是萌芽於東晉,成熟於北宋中期的黜魏尊蜀的「正統」史觀。歷來對曹魏政權的性質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為曹魏政權來自於漢的禪讓,有合法來源,故在分裂鼎立之際代表正統。在史學著作中體現這一觀點的代表性作品是陳壽的《三國志》,而且這一觀點在西晉時並沒有遇到太有力的挑戰。第二種觀點,認為漢的禪讓源於曹氏篡逆性的挾持,曹魏政權因此具有先天的不道德性,故應將正統歸之於意在紹續漢統的劉備政權。這一觀點的始作俑者是東晉的習鑿齒。後世學者認為,習鑿齒欲為偏安南方的東晉王朝尋找合法性理由,故提出尊蜀的觀點。這樣的聯想,恐怕要謹慎。因為習鑿吃貶魏還有另外一層重要的內容,就是由晉直接繼承漢朝,在這個譜系裡沒有蜀漢的位置。當然,為了達到貶魏的目的,塑造對抗時期蜀漢君臣的正面形象,的確是習鑿齒下工夫的重點。到宋代,道德哲學日趨成熟,將蜀漢定位為更加合乎道德秩序的政權,因而應當擁有正統性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南宋以後尤甚。

在這一正統觀念的關照下,曹、劉兩家便有了善惡邪正的對立,善與正被判給了具有正統性的劉姓,那麼留給曹姓的就只剩邪惡了。《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縱然有虛構、誇張,但尋其底色,無疑正是上述正統史觀在文藝領域的延續。在這一背景下,若單純地指出《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不符合史實,意義可能不大。正如前文所述,各家史書所載三國史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歷史原貌尚是疑問,持道德正統論的史家,更重視的是判定曹劉兩家邪正的「史意」。那麼小說戲曲故事,雖然不符史實,但它最終通過藝術升華所宣揚的價值觀,無疑是符合這種「史意」的。這是數百年間《三國演義》以及據其改編的戲曲故事,不僅沒有遭到文人士大夫的圍剿,反而成為普通群眾認知三國歷史重要路徑的原因。

但到上世紀50年代,情況似乎變了。很多主流歷史學家對道德正統論關照下的三國歷史認知不再滿意,由道德正統論催生的藝術形象自然也難免受到衝擊。1959年初,郭沫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這篇文章的本意是討論《胡笳十八拍》是否為蔡文姬所作,以及它的文學價值。只是在文末最後一段,藉由蔡文姬的生平經歷談到了曹操,把贖回蔡文姬作為一個縮影,稱讚曹操為那段歷史作出了貢獻。一個月不到,翦伯贊緊接著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一文,正式提出要為曹操證明,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曹操問題的大討論。集中式的討論持續了半年左右,到這一年七月,見諸報端的曹操論已有一百三十餘篇。成名學者如吳晗、鄭天挺、尚鉞、譚其驤、楊寬、周一良、繆鉞等紛紛上陣,其中也不乏當時雖屬晚輩,後來能執學界牛耳的學者,如田餘慶先生等。在大討論掀起之後,郭沫若特地另寫了一篇《替曹操翻案》,鮮明而堅定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同年,三聯出版社從這一百三十多篇文章中挑出了三十六篇,結集成《曹操論集》出版。

其實在郭沫若、翦伯贊發起大討論之前,王仲犖早在1956年就撰寫過一部六七萬字小冊子《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對曹操的生平事跡作了全面而細緻的梳理,對於曹操的歷史貢獻也給予高度肯定。曹操無疑成為50年代史學界最大的熱門話題。討論的結果,雖然在細節問題上學者們還有分歧,但整體上正面評價曹操的基調已經確定。

這次學界替曹操翻案運動,實質上是要跳出道德評判的窠臼,客觀看待歷史發展的趨勢。但我以為那一場運動找錯了辯論對象。因民間認同的白臉曹操形象,多由聽讀《三國演義》或觀看戲曲而來,所以學者在為曹操正名的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不符合歷史。其中有一篇王崑崙撰寫的文章,題為《歷史上的曹操和舞臺上的曹操》,意欲將曹操的歷史形象與藝術形象作兩分處理。正如我在前文中已指出的,歷史資料中的曹操受不同歷史學家的主觀立場幹預,未必盡符事實;而文藝作品中的曹操,正是正統觀立場幹預下曹操形象的延伸,未必全無歷史依據。所以,要決然分清哪個曹操屬於歷史,哪個曹操屬於舞臺,其實是很困難,幾乎也是不可能的。或者說,舞臺上的曹操,也是一種歷史上的曹操。故而筆者以為,在這裡需要辨明的,並不是歷史上曹操與舞臺上的曹操的區別,而是傳統史學評定曹操之取徑與現代史學評定曹操之取徑的不同。現代史學所要申明的是,我們的研究不應該在傳統史學正統觀籠罩下,繼續對人物作道德評判。可惜,當時的大討論並未涉及這個話題。

如果單論對歷史人物的認識的話,學者和民眾似乎生活在兩個平行空間裡。曹操這個人應該怎麼看待,50年代的學術界已經有了共識。但這個共識,恐怕直到今天都難以為大多數群眾接受。很多知識精英對我的這個判斷大概難以接受,但以我這兩年從事歷史普及工作的經驗來說,這是事實。比如我在《三國前史》中談到如何從歷史發展趨勢的看待曹操和劉備的問題,就遭到了很多業餘文史愛好者的激烈抵制。

群眾願意接受的,還是善惡分明、忠奸昭然的歷史圖像。當然他們不會意識到,這其實是傳統史學的一種敘述模式,也不會認識到現代史學揚棄這種模式有何意義。他們對於這種歷史圖像的嚮往,大概主要是因為,在奸臣對面的英雄身上,隱藏了他們的諸多理想。所以,用現代史學理念向群眾重新解釋歷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迥然不同的人物評價,會被認為冒犯了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或抬高了歷史罪人。於是現代史學視野中的曹操,和民眾心目中的曹操,繼續著「一個曹操,各自表述」的狀態。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歷史普及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工作,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裡是《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眾帳號,歡迎關注

方法1:點擊右上角的按鈕,選擇「查看公眾帳號」,點擊關注

方法2:在添加朋友中搜索ohistory

東方歷史公益淘寶店:http://shop.gohistory.net/

相關焦點

  • 一個自然,各自表述,各個精彩
    這篇不談看了多少自然生物,來談談我看到的『作品』。
  • 一個川普,各自表述
    標題:一個川普,各自表述作者:穎怡(私微:ying200203)
  • 「山東號」和「馬斯廷號」相繼穿越臺灣海峽,臺退將:各自表述
    臺灣退將於北辰@銳看臺灣報導 美軍柏克級驅逐艦「馬斯廷號」19日通過臺灣海峽,緊接著中國航母「山東號」戰鬥群隔天也穿越臺海,對於中美兩軍在臺海的活動,臺灣陸軍退休少將於北辰分析,中美兩國是在為「臺灣海峽」進行各自表述
  • 曹操曹操你別跑
    最嚴重的一次,在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如果不是關羽為了報恩而放他一馬,恐怕曹操早就被活捉到諸葛亮帳下了。 雖然和劉備相比,人們喜歡把曹操稱作奸雄,而把劉備稱作梟雄,一個貶義十足,一個褒揚有餘。但實際上,在當時複雜局勢中崛起的各路諸侯,包括兵糧備足、實力強大的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家庭背景顯赫的袁紹,甚至是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居於領袖地位的孫策等等,單單是論實力,哪一個都要比劉備強大得不能再強大,但是在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最終卻沒有一個能進入曹操的法眼。 曹操胸懷天下,在他眼中,真正能算得上對手的,只有劉備。
  • 誰是曹操眼中的蕭何?竟是一個太守!
    曹操不僅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他還是一個十分有成就的文學家。
  • 他44歲演曹操,一開始被質疑,現今成經典!對新版曹操他這麼說
    當時來看鮑老師資歷也是很牛的,他中戲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而被留校教學,可見其專業能力很強;在作品方面,他之前參演過山東版《水滸》裡的宋江,《大唐名相》裡的魏徵,並憑藉這個角色奪得了飛天獎。剛進劇組,鮑老師也是壓力巨大,畢竟面對的是一個形象極其複雜的角色,這讓他不得不下大力氣去研究琢磨。
  • 「說曹操曹操到」用英語怎麼說?
    不對~正確答案是「曹操」,因為「說曹操曹操到」。那麼問題來了,「說曹操曹操到」用英語該怎麼說呢?如果翻譯成say Caocao, Caocao come,那可真的是鬧大笑話了!翻譯成中文就是:說曹操曹操到。-Hey everyone, sorry I'm late! -Well, speak of the devil! I was just telling them about something funny you said the other day.-大家好,抱歉我遲到了!
  • 影視作品中的曹操,鮑國安成就經典,看到郭德綱版我瞬間凌亂了
    在長達百年的東漢末年到三國歷史長河中,曹操是無論如何也迴避不掉的一個名字。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不僅統一了中國北方,並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同時也為日後建立的魏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伴隨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問世,曹操更是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一個歷史人物,有關他的影視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 NEXON正統作品《三國志曹操傳Online》亮相G-STAR
    巨頭Nexon攜8款手遊亮相在釜山BEXCO會展中心舉行的 G-STAR 遊戲大會,本次G-STAR相較上一年,在移動遊戲方面不管是參展數量還是觀眾都有明顯增加,各大遊戲廠商們也將更多的重心偏向於手遊業務,而其中就有NEXON的子公司Thingsoft Inc開發的正統作品《三國志曹操傳Online(Sangokushi Sousouden Online
  • 三國志曹操傳最新單機版下載_三國志曹操傳手遊單機版下載_18183...
    、郭嘉、夏侯兄弟、許褚、典韋等總的說來《曹操傳》的確是一個值得一玩的戰棋類遊戲如果你是三國迷的話這個遊戲不可不玩。登場武將161人,伴隨著各自詳細的能力值,設定有步兵、騎兵、軍師等13種以上的屬性;還有訊息等也設定可表現出武將的個性,計畫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化;玩家如何使富個性戰術性高的武將們,有效率的求得勝利效果,這點變的極重要。3、反覆歷經數場戰鬥成為真英雄!
  • 說不盡的曹操 《三國演義》之亂世奸雄
    曹操幾乎集奸詐與謀略、真誠與虛偽、偏狹與雅量於一身,不能用單一的視角去剖析解讀。知曹莫如許劭,許評曹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乃知人之論,比毛之「奸絕」中肯得多,他不僅看到了曹「奸」的一面,還看到了曹「能」的一面。這種評價,曹操也甚為贊同,在文本中,就有「操聞言大喜」這樣的表述。也許將曹操還原到三國亂世這樣的背景中進行討論分析,更能真切地抓住他的脈搏,才不會停留在假象和表層。
  • 唯一一個把曹操演成雍正,雍正演成曹操的演員,陳建斌:我研究過
    有這樣一個演員,他也姓陳,同時飾演過「曹操」和「雍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人物,在他的演繹之下,讓人看不出不同,他就是陳建斌。因此陳建斌也被網友吐槽過,「他是唯一一個把曹操演成雍正,雍正演成曹操的演員」。
  •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 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上)
    杜甫像一個杜甫,各自表述: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
  • 三國志曹操傳破解版下載
    在遊戲中曹操的活動涵蓋了漢末和三國初建時期所有著名的人物此次都將隆重登場:袁術、袁紹、呂布、劉備三兄弟、諸葛亮、趙雲、孫策、孫堅、孫權等在曹操稱霸全國的道路上與之一決雌雄的人物而曹操手下也是人才濟濟:荀氏叔侄、曹氏兄弟、郭嘉、夏侯兄弟、許褚、典韋等總的說來《曹操傳》的確是一個值得一玩的戰棋類遊戲如果你是三國迷的話這個遊戲不可不玩。
  • 三國人物之荀彧:成也曹操,敗也曹操
    談及曹操,不少人聞之色變。要知道他可不是一般的人,善猜忌,工於心計,城府極深,對身邊重臣諸多忌憚,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可見其絕情,讓部下無數能人志士寒心。作為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荀彧,在曹操欲稱王之際背離曹操,也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遭曹操滅口。那荀彧為何反對曹操稱王,當初卻又不遺餘力輔佐他呢?
  • 「說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這句話源自於小說《三國演義》,但並沒有題目中誇張到無人敢提,只是大部分人用不到後面的典故,所以一般也沒有人提到過。
  • 關羽和曹操為什麼決裂:關羽喜歡一個女子,卻被曹操強納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關羽在華容道堵住了赤壁戰敗後逃跑的曹操一行人,又念及曹操往日待己不薄,放了他一馬。這個情節當然是演義杜撰的,子虛烏有。歷史上,關羽和曹操的關係比微妙。
  •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而告終,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孫權穩定了江東的政權,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三分天下的雛形也由此戰而形成的。當然,這場戰爭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裡,變得更加激烈,雙方每時每刻都在以三十六計來角力。
  • 曹操創造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盜墓的手段為什麼成為謎團
    曹操在軍中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用來保證盜墓的組織性、效率性,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軍方盜墓機構。說起來,曹操盜墓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為了裡面的黃金、白銀,為部隊提供財源。甚至有些時候,曹操還親臨現場指揮軍隊盜墓,這個行為要不是建安七子中的陳琳,披露了事情的真相,恐怕後世幾千年,也沒有人會知道。
  • 鮑國安演的曹操具體好在哪裡
    曹操這個角色,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的立體性。演員要詮釋出曹操的魅力,突出他奸詐的一面或者英雄的一面皆不可取,乃至於兩面皆突出,其他地方弱了也不行:要麼就是偷懶,要麼是演技不夠,要麼對曹操這個角色理解不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