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饞餘飯後發出了它的第一篇原創美食文章,建立了第一個粉絲群,承蒙大家厚愛,饞餘飯後的開號之作,閱讀量達到了3.3萬,粉絲群也在15分鐘就暴增到了500人:
開號當天,我們在二條也發布了一篇相當於饞餘飯後的開號宣言吧,叫做《我們依然相信美食和文字的力量》,還邀請美食家小寬老師,為我們寫了開篇語。
當時挺多人覺得我們挺幼稚的,這年頭還做落伍的公眾號,別看一開始怪熱鬧,能做起來才怪。其實饞餘飯後確實也沒怎麼做起來,也就是個全國美食號50強,江蘇省美食號12名,當然比起大號們,我們要學習的還是太多了!
2020年3月3日,饞餘飯後一周年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寫了232篇美食文章,總計約58萬字,相當於寫了五分之四本《紅樓夢》。
我們組建了36個饞餘飯後微信群,除了7個500人粉絲美食大群之外,涉及內容涵蓋:特殊時期公益幫助所有商家銷售的賣菜群,做菜教學的下廚房群,還邀請過知名美食家「老妖帶你吃西安」來做客!
知名佔星師主理的佔星群,組織免費觀影的電影群,化妝紋繡師主理的化妝群,私人教練主理的健身群,自助遊達人的旅遊群,各大護膚品牌組建的護膚群等等,甚至最近在粉絲們的需求之下還開了相親群。。。。當然,社群的內容很多和饞餘飯後的美食不是交叉的,單純為了大家更好的玩!
我們組織了四川大涼山愛心花椒的義賣活動;還義務幫助聘用智力障礙孩子們的呆萌小廚做免費宣傳。
我們為了2019年徐州馬拉松,繪製了徐馬美食路線圖,並得到了官方認可,在賽事包裡亮相,在這裡,饞餘飯後也希望2020延期的徐馬可以早日有好消息。
我們為了新開通的地鐵一號線,繪製了地鐵一號線美食地圖,還和熱心的沙畫師一起,製作出了地鐵沙畫。
我們帶領粉絲們去了蚌埠,做過純吃團,讓徐州吃貨的名號在蚌埠打響;
我們做了很多場線下美食活動,做牛排、做拔絲、做潮菜。。。當然,特殊時期我們也沒忘了在線上教學,教大家在家做米線做涼皮做元宵。。。
粉絲們跟著饞餘飯後,霸王餐沒少吃,各種獎品也沒少拿,當然也要感謝支持饞餘飯後的各位金主爸爸了。
饞餘飯後五位主創的心態有沒有新的變化呢,來看看他們想繼續對大家說的: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堅持十幾年如一日的寫美食?
我想就是因為興趣和愛好吧,有些事情你不去做,可能就沒有人去做了。而饞餘飯後,恰恰凝聚的是這樣一類,用徐州話說「太肯吃」的群體。
舉兩個最近發生的小小例子:得知剪子股菜市拆遷的當天,就有粉絲願意自發的前去拍攝,幫我們記錄下剪子股最後的影像記錄;得知徐州傳統糕點傳承人李師傅,因為疫情賣不出去點心有退休的打算,我們主動去記錄他的糕點人生,目前天天忙活到十二點,把老人家累壞了。
想寫好一個城市的美食,沒有犧牲的覺悟,沒有對美食的敬畏,僅僅是為了賺錢和謀生而「裝」出來的美食公眾號,又有什麼意義呢?多年之後,誰還能記得你呢?
我想我寫了十幾年美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至今都有人加上微信,很興奮的說:豆豆愛嗎?我終於又找到你了!又能看你的文章了!
謝謝大家能支持有些特立獨行的饞餘飯後,一周歲了,撒個花!
今天,饞餘飯後一歲了,很慶幸,他還在茁壯而健康的成長,但是,他仍然還是那個弱小無助而且能吃的小盆友,就是胖了點,爹媽說,胖點喜慶,其實吧,這就是過勞肥。
在這一年的春秋冬夏,他把我們遇到的好吃的和好玩的都分享給了大家,自己卻沒有留下什麼糖果,爹媽說,這孩子傻的有點實誠,其實吧,這個叫赤子之心。
在這一年的歡快的日子裡,他交到了無數貼心朋友,尤其是特別多的可愛小姐姐願意帶他玩,爹媽說,這孩子長大能省不少彩禮錢,其實吧,這個叫撩小姐姐要從娃娃抓起。
在這一年的春秋冬夏,他結識了無數志同道合的摯友,尤其是很多兩肋插刀的兄弟,兜裡只有一塊糖都會讓你拿去撩可愛的小姐姐那種,爹媽說,這孩子以後有福氣,以後能遇貴人。其實吧,這個叫僚機。
在這一年的歡快日子裡,他去過很多地方,用澄澈的眼神,拓印下這大千世界,尤其是天南海北國內國外的亂跑,爹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孩子以後能成材。其實吧,就是家裡的口味吃膩了,想出去浪一下。
在這一年的孟春之時,他拿出了自己的喜面錢,包車去了一趟龍蝦之都蚌埠,勾搭了無數小哥哥小姐姐的青眼,踏花歸來馬蹄香。爹媽說,這孩子真能嘬嘶(浪費)。其實吧,就是為了那篇「螞蝦街風雲二十年」。
在這一年的仲夏之夢,他在河邊摸到了一條餓了麼的錦鯉,給小朋友們一起燒了吃了,還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清空了魚塘。爹媽說,這孩子能惹事,以後少不了得買個意外保險。其實吧,熊孩子的樂趣不就是給大人們添亂的麼?
在這一年的金秋時節,他剛從湖南和廣州吃飽喝足回來,正被爹媽催著減肥,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全國最被關注的三十個優秀的小朋友之一,還排名二十七?瞬間懵了。爹媽說,傻人有傻福,這孩子不就是會吃麼?其實吧,會吃也是一種技能好麼?你行你也一天吃幾十頓吖!差點被爹媽打死。
在這一年的隆冬歲末之際,他用著兜兜裡所有的糖果,分享給了他認識的所有小朋友們,讓所有共渡難關的小哥哥和小姐姐都能吃到新鮮的果蔬和平價的食物,爹媽說,這孩子義氣,以後能幹大事兒。其實吧,就是在家閒著想小朋友們了,反正全國坐月子,索性讓我們更能歡樂的在家裡,一起學蛆蟲爬,不對,是一起給武漢加油。
好了,就寫到這了,饞餘飯後小朋友,今天一歲了,生日快樂!爹媽說了,你要是再調皮,就沒有糖吃了,其實吧,早就看見千禧坊的蛋糕票了,還想蒙我?本寶寶是這麼能被糊弄的麼?叔叔阿姨給我的壓歲錢的事,等我長大了,跟你們沒完,哼!
家裡的孩子在疫情期間剛過完四歲生日,突然發現饞餘飯後這個「小兒子」也已周歲了。如果抓周的話,它肯定會去抓食物的吧。
文字本無所謂厚薄,朋友也沒有標價。一幫子非專業非全職的「雙非人員」,經歷了不少的折騰和磨礪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而不是在掛羊頭賣狗肉,甚至以後可能連這都沒法大快朵頤了。
由口腹之慾起,至所喜所見終,是一幫忠實於文字的力量的饕餮信徒們的發軔,也是書寫文字的應有之意,更是我們幾個達瓦裡希湊在一起,只為了找到嘴邊到心頭那一口的初心本意。
寒暑一重,四季不覺。開篇時候的興奮,能書自己所想的快意,從無到有的辛苦,逐漸超越的喜悅,到現在能夠成為很多人眼中徐州最專業最權威的美食類公眾號,自己有那麼一點的貢獻,既是快樂,也是責任。
網際網路上太容易造假,無論是流量,點擊,還是讚許,甚至回復。只有逐漸增多的,同樣喜歡饞餘飯後的朋友們是造不得假的,每天各個群裡興致盎然的討論是真實的,這也是和其他自媒體最大的不同。不再是僵硬的廣告和手把著填鴨,而是能夠輕鬆開心的平等交流分享,互取所長,共補其短,涼皮與壽司齊飛,板面共牛排一色,這才是我們想要看到和堅持的。
一直以來,文人相輕的多,有自己想法的少。自己一直秉承著恬淡自然的寫作風格,雖然格局還未寬,內涵也欠積累,但方向肯定是沒有什麼錯的。希望在漸行漸遠漸無書的過程裡,能有每個人的鼓勵和陪伴。
最後摘放翁的詞作詩共勉:
看盡巴山看蜀山,子規江上過春殘。
秘傳一字神仙訣,說與君知只是頑。
還沒反應過來,饞餘飯後一周年就這樣悄然而至了。
這一年,我依然盡力想推薦給大家比較多好喝的咖啡奶茶,好吃的甜品,但是好像跑的地方還不夠,沒有發掘到更多更好的店推薦給大家。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希望自己的足跡可以更廣,再去挖掘更多深巷裡、寫字樓裡的好店和牛逼的老闆。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弊端,就是對咖啡奶茶甜品的製作過程了解的不夠詳細,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會抽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他們的製作,真真正正的走進他們。這一年,我發現僅僅是文字的力量可能會有些單調,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會嘗試著加入視頻去記錄他們。這一年,我發覺自己花了太多時間去看浮躁瑣碎的文字而讓自己遠離了書本,越發覺得筆不從心。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還是多看書,隨身帶kindle。
咳咳,明明是要寫一周年感悟的,卻被我寫成了檢討書。說了那麼多期待做出的改變,也來說說我不會做出的改變吧。我依然不會有太多華麗的文筆,不會有諂媚的捧吹,不會用激進的文字博取關注,依然會用我最舒服的方式表達我眼中看到的不一樣的店和老闆。我依然不會用奪人眼球的爆點方式快速捕獲你的心,但希望可以像潺潺的細流慢慢流進你的心裡,讓你愛上這種看似少些煙火氣卻依然狂熱的生活。在我的文字裡,依然忠於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安靜,輕盈的訴說。
最後,感謝你們喜歡饞餘飯後,喜歡咖啡奶茶甜品,感謝你們的到來、閱讀和喜歡,謝謝你們!合十!感恩!
歲月是一指流沙,流逝的飛快,快到來不及回味,又要開始一段新的旅程。不知不覺,饞餘飯後已經開號一周年了。眼下疫情的陰霾雖然還未散去,但陽光總會照進來。
回首這一年,江湖夜雨沾衣欲溼,桃李春風吹面不寒,從一無所有到粉絲十數萬,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每一點變化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份辛勞都讓生活更有溫度。多年以後,我仍會懷念那一個個夜晚:肩頭有月光相伴,文字在指尖盤旋,夏蟬秋蟲鬧聲喧,飯後的我還很饞。
作為一個剛滿周歲的新號,我們清醒的意識到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會取長補短,繼續樂此不疲的用文字表達對美食的熱愛。也希望有更多和我們一樣熱愛的美食的小夥伴們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前行。
前方的路,也許很難走,但我依然堅信:這段充滿煙火氣的旅程,註定會是十分有趣的。
當然饞餘飯後這一年,也離不開這些熱心又肯吃的美食創作者們:
程小逗、塵塵、叮噹、陌生,還有耐心教大家做菜的各位下廚房偉大的老師們:風之子,能能姐,網食記,橙汁搖搖、牛哥、口水魚。
還有我們偉大的幕後工作者:遠菲和北惠!
吃貨的世界沒有什麼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兩頓,高興吃一頓慶祝慶祝,不高興了也要吃一頓開心開心。吃,真的能給人帶來大大的滿足感。總結這一年來,幾個吃貨們時而坐一起,沒有酒桌上的拘謹,就是單純給味蕾放鬆,品嘗每一種味道,然後說我們想說有些人不能說的感受。我們想把對美食的理解訴說給更多的吃貨,讓更多的同道中的吃貨加入到饞餘社區來,只是這一點點心願。有時我也覺得自己像一個廚師,每周三篇,一年232篇,我第一個把完整的圖文呈獻給大家,每天點擊發送的那一刻我是緊張的。在我心中,饞餘點評是麻辣小龍蝦又愛又怕,塵封檔案是那一口記憶中的紅燒肉,人物專訪故事是醇厚的老酒,新店推薦像對炸雞啤酒的渴望與好奇,遊記美食像是奶茶甜點給生活增添了味道,學校食堂系列像是走到哪都忘不掉的那碗家鄉米線。。。。當然我們的系列不止這些,一年下來也算個滿漢全席了!
來年,讓我們繼續一起吃吧!
回顧下我們原創的美食文章吧,哪一篇是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