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暴》:作家感動間諜後,才發現妻子已經監視自己十年

2020-08-29 青衣丶

這本是一部平靜、讓人從中逐漸看到希望最後感動的電影,有著大多數劇情片的特點,冗長的人物對話,「枯燥」的敘事風格,也沒有商業的快節奏,也不去刻意製造感情衝突。

在如今這個「娛樂快餐」的年代已經實不多見。「竊聽風暴」一詞實在是不適合當片名。甚至過於出戲,給人一種諜戰片的感覺。

【竊聽風暴劇照】

一、隨處可見的「旁觀者」,沒有隱私的私人生活

男主以及和他一樣的職業的人也許被制度給腐化了,他們為少數人服務。

韋斯曼熱愛著這個國家,覺得自己監視作家也好,還是監視本身這項工作也好,他都覺得非常有意義,他忠誠,敬業,衣著一直整齊嚴謹,從電影開頭出現的那一刻開始,不管是審問也好,還是在給學生們上課也好,直到自己所做的事被上司揭穿也好,面部表情始終都沒有發生改變。

就這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和自己的下屬輪流倒班監聽著作者一家,可以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這「見不得人的工作」。在能力方面,能站著在樓下監視一整天為之後的竊聽安裝做準備,後續也能看出他極強的監聽能力,再後來審訊女演員時,連自己的領導都對他的審問能力稱讚有加。

在給學生們上完一堂專業的審訊課後,韋斯曼受邀請觀看戲劇,見到了本片的男主:詩人德瑞曼。他的上司覺得他是個根正苗紅的人,甚至覺得這樣的人多起來自己就要失業了

而韋斯曼回答:這是個驕橫的人,也已經多次讓學生們注意他了。在看完一段頗具有諷刺和深意的舞臺劇後,下定決心由自己去親自監視他

【竊聽風暴劇照】

不愧是很敏銳的人呢。而上司卻不以為然,值得一提的是,上司在領導面前表示:我們是黨的盾與劍!並在和部長的談話中,對作家韋斯曼表示了自己的懷疑。察言觀色的本事真是厲害,所謂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致就是如此吧。

以現在的三觀來看,很多事情早已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了。同樣的,「非黑即白」的這種電影角色在當今的影視風格中已不多見,只不過給「反派」加上了一些「迫不得已做某事」的人設,讓「反派」做壞事顯得「情有可原」。更有甚者讓反派在最後做點好事,幫助正派發揚自己的主角光環,讓反派得以洗白。

二、制度下的犧牲者,人人都是可憐人

韋斯曼本人是反派嗎?他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嗎?以現在的社會主流觀點已經無法去評價,韋斯曼這些監聽者,是黨的忠誠衛士,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對於監聽的嘲諷。殊不知天下烏鴉一般黑?可曾記得「稜鏡門」?

在涉及到這些討論的時候,總有不同的聲音,其中當然不乏對於真實歷史的不屑,看了點地毯文學就大搞陰謀論,以為掌握了少數人才知道的真相的人,實屬可笑。

【竊聽風暴劇照】

他的家沒有溫馨的氣氛,晚上回到家,吃著番茄醬拌稀飯這樣簡單的食物,邊吃邊看著老舊的電視。召的妓女很胖很難看,而當他希望妓女能夠留下來多陪她一會兒的時候,卻換來妓女的嘲諷:你應該多買點時間。妓女說這棟公寓住著很多你這樣的人。這裡我還有點詫異,男主好歹也是上校,生活如此不堪嗎?和之前的文化部部長的奔馳,專人司機比起來是否顯得太過寒酸?

而他本人的內心有著極強的國家意識,即使在上課時遭受到自己學生的詰問,即使自己的業餘生活枯燥無味,即使自己被革職去拆信件,他也無怨無悔。

因為,在我看來,他認為自己是在為這個國家做事,為國家奉獻,國家要這麼做總有它的道理,不問對錯,他始終熱愛這個國家。而說他腐化的原因是什麼呢?脫離了群眾,就是當國家這麼做是錯誤的話,他的這種信念就已經將自己腐化了。

【竊聽風暴劇照】

三、現實比電影更戲劇

本片的導演兼編劇多納士馬克,在33歲那年推出了自己第一部劇情長片《竊聽風暴》,一舉成名。並斬獲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然而該片正式開拍時,雖然得到了許多前東德人的幫助進行多處實地拍攝,但是在將要進行東德檔案館的實地拍攝時,遭到了館長的反對,甚至直言:這樣的好人,東德一個都沒有。

本片的男主穆埃,在東西兩德統一後,去翻閱資料發現:自己的妻子曾經秘密監視過他,多年的生活所作所為被係數上報給了東德國安局,整整長達十年之久。

穆埃在回答媒體關於自己為何能將將角色演得如此細緻入微時,他回答道:「因為我的妻子曾經就是一名告密者,這不是別人的生活,這就是我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竊聽風暴
    影片的主人公維思勒(代號HGW XX/7)就是為其服務的一名經驗豐富的竊聽人員。他現在離開了一線,在授課培訓新的情報人員,但在已經當領導的前同事的邀請下,又重新出山,去監聽一對作家演員夫婦。  影片一開始,就從維思勒的授課以及大段當年審訊時的穿插畫面,表現了他的冷靜和專業。而到作家安裝竊聽設備的過程,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但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在竊聽的過程裡,也漸漸的起了變化。
  • 必看的竊聽監視題材電影
    必看的竊聽監視題材電影在竊聽電影中,竊聽監視總是時刻存在著,即使身在天邊,每一句話都會傳到竊聽者的耳朵!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必看的竊聽監視題材電影。《竊聽風暴》豆瓣評分:9.0 分《竊聽風暴》是32歲的年輕導演唐納斯馬克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該片講述了一名東德國安局情報員由忠於職守轉而對自己的工作失去熱情,繼而改變立場,開始保護上級要求他偵察的東德作家吉歐德瑞曼 。該片獲2007年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可能是影史上唯一將「斯塔西」情報工作曝光的電影。
  • 德語電影推薦—《竊聽風暴》
    本片的導演就借《竊聽風暴》這樣一部影片來表現了人性的反思與良知的叩問。《竊聽風暴》是由德國著名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FlorianHenckel-Donnersmarck執導,烏爾裡希·穆埃(Ulrich Mühe)主演的劇情片。
  • 《竊聽風暴》:歷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竊聽風暴》,似乎也是部當前正火爆的德國電影,情節大致是借前東德的一個國家安全局的竊聽人員幫助了一名右派詩人的故事,反映了東德SHZY制度下對人性的摧殘和壓制,電影拍的很好,相信有關它的各種影評已經無數了,所以我這裡只想紀錄幾個讓我回味的情節。
  • 影片《竊聽風暴》——從別人的井裡窺探自己的倒影
    基本信息:中文名:竊聽風暴外文名:Das Leben der
  • 《竊聽風暴》這部關於「聽房」的電影,在豆瓣TOP排名第39名
    電影名字叫做《他人的生活》,又叫《竊聽風暴》。二1953年,一個叫做烏爾裡希的小夥出生於東德。他年輕時在工地做零工,後來學習表演,成為東德知名的舞臺劇表演藝術家。30歲那一年,他進入影壇出演個人第一部電影。39歲那一年,柏林圍牆倒塌,他和妻子珍妮慶祝德國統一。
  • 一個關於背叛了背叛的故事—《竊聽風暴》
    看到這個名字,想到的是《竊聽風雲》,但他的格局比《竊聽風暴》小多了!《竊聽風暴》在德國放映後,就橫掃了德國電影頭部全部獎項,還獲得了當年歐洲電影獎的三大項獎,歐洲電影獎我們比較少聽說,因為他是一種歐洲文化獎,只頒給能強烈代表歐洲文化,歐洲的精神,和直接體現歐洲出現過的問題的影片。
  • 與《芭芭拉》相比,《竊聽風暴》很差勁
    很難說這種對監視對象的莫大羞辱給檢查人員帶來了何等快感,也許他們只是不願、也沒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不難想像,在這種恐怖、高壓的環境中,來自集中營的少女一句「我要離開這個該死的國家」對芭芭拉心靈的震撼,兩顆孤獨、悲憤、嚮往自由的心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 和《竊聽風雲》一字之差,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大獎
    相對來說,《竊聽風雲》在商業化上要遠超《竊聽風暴》,前者更時髦更現代節奏更快,而後者則舒緩內斂和陳舊。但在口碑上,《竊聽風暴》要遠勝於《竊聽風雲》,這是由它在幾個領域的非凡特質決定的。或者說《竊聽風暴》其實是一部被很多人忽視和低估的優質電影。故事梗概:1984年東德秘密警察史塔西上尉衛斯勒主動承擔了監視劇作家德瑞曼和他同居女友西蘭的工作。
  • 《竊聽風暴》:事實是,沒有人選擇良心
    本文轉自作者豆瓣就算全世界都對《竊聽風暴》交口稱讚,假如一定有人跳出來唱反調,說那其實是一部失敗的電影,那麼,這個人多半就是前東德監獄博物館的館長。然而,假如沒有這個館長,《竊聽風暴》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意義便不會彰顯。
  • 一部永不過時的好人讚歌 ——致敬《竊聽風暴》
    全東德的百姓被一百萬國家秘密警察控制著,國家安全局的竊聽手段像《1984》中的電幕系統一樣掌握和控制著人民的思想,人權得不到尊重,民眾的居所只是國家的替補監舍,平靜的生活隨時會因為他者的闖入所打破,這也是影片另外一個譯名是《別人的生活》的題中之義。
  • 《竊聽風暴》觀後感
    ——為了內心的信仰《竊聽風暴》是一部德國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故事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的東德,主要內容就是一名情報人員W監聽一名作家D的故事。作為著名作家的D自然容易受到情報部門的監視,W既是自願也是受命才開始監視D的,在D的家中安裝竊聽器,全天候掌握D在家的言語。影片剛開始顯現了W作為情報人員的能力高超,並且讓人有一種D這個人肯定有問題的感覺。
  • 《竊聽風暴》,諜戰裡的掃地僧
    電影《竊聽風暴》,原名《他人的生活》。相較於《他人的生活》這個略顯文藝的名字,《竊聽風暴》所表達的驚險刺激,自帶爽感,顯然賣相更好。國內能在引進這部片子的時候翻譯成《竊聽風暴》,明顯是了解電影市場的行家裡手在操刀。
  • 《竊聽風暴》:是一場竊聽心靈的心路歷程,一部關於拯救的電影
    初見此電影名,感覺這一定又是諜戰片、動作片,但看完這部電影後,感竊聽者——維斯勒那份安靜與淡然,真的好有穿透力。這不是一場竊聽風暴,而是一場竊聽心靈的心路歷程!很多細節都能在其他電影中看到,對東德政府的描寫,對腐敗官員的諷刺,都讓我想到另一部電影「烈日灼人」。同樣都是內斂壓抑的情感,「烈日灼人」給我的震撼要大得多,而「竊聽風暴」卻少了一個爆發點,總讓人覺得不是味道。
  • 影君子|顧錚:《竊聽風暴》背後的故事
    儘管監獄中心控制塔(室)裡可能空無一人,但囚室裡的囚犯仍然相信那裡有人正在監看著自己,因此其可能的欲望與行動(如越獄等)也許會就此自我抑制下來。另外一類監視是監視者在實施監視時力圖讓實施者自己隱身,在整個監視過程中,監視者不希望被監視者發現自己被監視。前者是因為被監視者的行動自由往往已經受到約束,因此對其的監視往往只是一種威懾性恐嚇,以防止其進一步的行動。
  • 電影《竊聽風暴》的本體心理分析
    原標題:電影《竊聽風暴》的本體心理分析1984年,為紀念這位偉大作家,德國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根據發生在東柏林的故事拍攝了他的處女作《竊聽風暴》。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對所有的人進行竊聽,錄音、登記、建檔,積累了大量信息,建立起針對任何一個可疑的人的鎮壓體系。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影片,它揭示了,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式的夢魘一直是一個現實問題。現在,美國對所有國家、包括「友好」國家的國家領導人進行竊聽,人們都在譴責這一醜聞。
  • 《竊聽風暴》:諜報特工天羅地網的監聽高壓下,人性的選擇與救贖
    《竊聽風暴》主要講述了前東德「斯塔西」情報工作人員維斯勒對著名右派劇作家和詩人德雷曼及其夫人克麗絲塔的生活實施監聽,卻在監聽的過程中逐漸被作家的真性情、真愛、才華所感染和打動,從而轉為保護作家的度過那個「危險時期」的故事。
  • 《竊聽風暴》:竊聽別人的生活,但救贖了自己
    《竊聽風暴》的影片背景就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的5年前,也就是1984年,東德被斯塔西(東德國家安全局)嚴密監控了起來,十萬在職人員,二十萬人的情報網絡,組成保衛無產階級專政的力量,影片的主角維斯勒就是斯塔西的一名特工。
  • 竊聽風暴——動亂的年代一個好人有好報的電影
    竊聽風暴—— 動亂的年代一個好人有好報的電影不知道有沒有喜歡國外歷史的朋友,還記當年德國的柏林圍牆事件嗎?那個時候的國家一直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因為當年整個國家都被籠罩在政府的高壓監管之下,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你床邊躺著的這個人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政府線人呢?
  • 一場失敗的竊聽行動
    在摸清情況後,竊聽設備安放就位,他將總竊聽室選在了作家樓上的空閣樓裡。塔西蘭認為如果不討好上級,定會失敗,卻又出於對作家的愛,不知所措,在酒吧裡猶豫不決。當維斯勒特意去誇讚她時,她才發現演員的自豪來源於觀眾讚賞,於是決定回到作家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