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一部平靜、讓人從中逐漸看到希望最後感動的電影,有著大多數劇情片的特點,冗長的人物對話,「枯燥」的敘事風格,也沒有商業的快節奏,也不去刻意製造感情衝突。
在如今這個「娛樂快餐」的年代已經實不多見。「竊聽風暴」一詞實在是不適合當片名。甚至過於出戲,給人一種諜戰片的感覺。
【竊聽風暴劇照】
男主以及和他一樣的職業的人也許被制度給腐化了,他們為少數人服務。
韋斯曼熱愛著這個國家,覺得自己監視作家也好,還是監視本身這項工作也好,他都覺得非常有意義,他忠誠,敬業,衣著一直整齊嚴謹,從電影開頭出現的那一刻開始,不管是審問也好,還是在給學生們上課也好,直到自己所做的事被上司揭穿也好,面部表情始終都沒有發生改變。
就這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和自己的下屬輪流倒班監聽著作者一家,可以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這「見不得人的工作」。在能力方面,能站著在樓下監視一整天為之後的竊聽安裝做準備,後續也能看出他極強的監聽能力,再後來審訊女演員時,連自己的領導都對他的審問能力稱讚有加。
在給學生們上完一堂專業的審訊課後,韋斯曼受邀請觀看戲劇,見到了本片的男主:詩人德瑞曼。他的上司覺得他是個根正苗紅的人,甚至覺得這樣的人多起來自己就要失業了。
而韋斯曼回答:這是個驕橫的人,也已經多次讓學生們注意他了。在看完一段頗具有諷刺和深意的舞臺劇後,下定決心由自己去親自監視他。
【竊聽風暴劇照】
不愧是很敏銳的人呢。而上司卻不以為然,值得一提的是,上司在領導面前表示:我們是黨的盾與劍!並在和部長的談話中,對作家韋斯曼表示了自己的懷疑。察言觀色的本事真是厲害,所謂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致就是如此吧。
以現在的三觀來看,很多事情早已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了。同樣的,「非黑即白」的這種電影角色在當今的影視風格中已不多見,只不過給「反派」加上了一些「迫不得已做某事」的人設,讓「反派」做壞事顯得「情有可原」。更有甚者讓反派在最後做點好事,幫助正派發揚自己的主角光環,讓反派得以洗白。
韋斯曼本人是反派嗎?他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嗎?以現在的社會主流觀點已經無法去評價,韋斯曼這些監聽者,是黨的忠誠衛士,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對於監聽的嘲諷。殊不知天下烏鴉一般黑?可曾記得「稜鏡門」?
在涉及到這些討論的時候,總有不同的聲音,其中當然不乏對於真實歷史的不屑,看了點地毯文學就大搞陰謀論,以為掌握了少數人才知道的真相的人,實屬可笑。
【竊聽風暴劇照】
他的家沒有溫馨的氣氛,晚上回到家,吃著番茄醬拌稀飯這樣簡單的食物,邊吃邊看著老舊的電視。召的妓女很胖很難看,而當他希望妓女能夠留下來多陪她一會兒的時候,卻換來妓女的嘲諷:你應該多買點時間。妓女說這棟公寓住著很多你這樣的人。這裡我還有點詫異,男主好歹也是上校,生活如此不堪嗎?和之前的文化部部長的奔馳,專人司機比起來是否顯得太過寒酸?
而他本人的內心有著極強的國家意識,即使在上課時遭受到自己學生的詰問,即使自己的業餘生活枯燥無味,即使自己被革職去拆信件,他也無怨無悔。
因為,在我看來,他認為自己是在為這個國家做事,為國家奉獻,國家要這麼做總有它的道理,不問對錯,他始終熱愛這個國家。而說他腐化的原因是什麼呢?脫離了群眾,就是當國家這麼做是錯誤的話,他的這種信念就已經將自己腐化了。
【竊聽風暴劇照】
本片的導演兼編劇多納士馬克,在33歲那年推出了自己第一部劇情長片《竊聽風暴》,一舉成名。並斬獲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然而該片正式開拍時,雖然得到了許多前東德人的幫助進行多處實地拍攝,但是在將要進行東德檔案館的實地拍攝時,遭到了館長的反對,甚至直言:這樣的好人,東德一個都沒有。
本片的男主穆埃,在東西兩德統一後,去翻閱資料發現:自己的妻子曾經秘密監視過他,多年的生活所作所為被係數上報給了東德國安局,整整長達十年之久。
穆埃在回答媒體關於自己為何能將將角色演得如此細緻入微時,他回答道:「因為我的妻子曾經就是一名告密者,這不是別人的生活,這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