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靈魂料理」:美國黑人美食的歷史

2021-01-12 界面新聞

20世紀20年代的某段時期,阿圖羅·尚博格(Arturo Schomburg)——一位住在哈萊姆區的歷史學家和藏書家——曾構想過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他要寫一部從沒人寫過的美國黑人烹飪書(註:哈萊姆是美國紐約市的一個區,以爵士樂俱樂部、美國黑人料理餐廳和非裔美國人傳統而聞名)。在大綱中,尚博格制訂了詳細的計劃,要記錄約400種菜譜,分門別類,從「美國菜裡仍具有的非洲風味」(比如秋葵濃湯)到新「『發明的』菜餚——(刻意)去除了救濟委員會分發的食物中帶著的慈善的壞意味」,幾乎無所不包,想必也會包括基於內臟、便宜的豆子和稻米製作的菜品。最重要的是,尚博格熱衷於探索「黑人天才是如何將主人教給他的食譜進行改造——正如他們改造嚴酷的循道宗聖歌和冷峻的新教教義——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改進食譜來表達自己獨特的藝術才能」。

出於未知的原因,尚博格的計劃並未實現,但是其精神卻深深地融入了美食歷史學家、作家託尼·蒂普頓-馬丁的作品中,尤其是她的新書《極樂:兩個世紀裡的美國黑人食譜》(標題中的「極樂」——Jubilee——是美國黑人的一首宗教歌曲,歌頌擺脫壓迫獲得解放後的幸福生活,jubilee一詞的本義為巨大的快樂——譯註)在導言中,蒂普頓-馬丁廣泛地吸收了尚博格的觀點,稱其為「黑人烹飪史的藍圖」,《極樂》一書以此為基礎建成了一座有關食物史、大雜燴(所有這些再加上大約100份菜譜)的龐大工程。

蒂普頓-馬丁生於洛杉磯,現居巴爾的摩,以《洛杉磯時報》美食板塊作者開始記者生涯,1991年她進入《老實人報》擔任美食欄目編輯,成為大型日報中第一個編輯美食欄目的非裔美國人。1995年,她離開《老實人報》,此後聯合創辦並領導了「南方美食聯盟」和「德州美食組織」,並持續寫作和教授烹飪史。她也收集烹飪書——數不勝數的烹飪書。

《極樂:兩個世紀裡的美國黑人食譜》

《極樂》以及它獲獎無數的前作《傑米瑪密碼:兩個世紀中的美國黑人烹飪書》(The Jemima Code: Two Centuries of African American Cookbooks),都廣泛地運用了蒂普頓-馬丁收藏的近400本黑人烹飪書,這可能是該類型最大的個人收藏。(傑米瑪指的是傑米瑪姑媽,一個美國黑人女性的典型形象,曾用在美國鬆餅品牌的廣告中,由於對白人過分順從的形象,帶有貶義——譯註)儘管烹飪書在傳統文化圈地位不高——總因太實用,或更可能因太過女性化而被迴避——但是,它們是關於族群編年史和個人故事的豐富寶庫。烹飪書不僅是準備食物的方法指南,還記錄了創意表達的日常行為。所有好廚師都知道,改變某一成分就會極大影響食物的成色和口味,因此,每種食譜都具有一種潛力,要把一些新東西引入我們的味覺世界。

《極樂》和《傑米瑪密碼》是同一工作的兩個部分。《傑米瑪密碼》是一本令人眼花繚亂的關於黑人烹飪書的註解,在書中,蒂普頓-馬丁分享了她藏書中的部分摘錄,並討論這些摘錄對於我們如何理解美國黑人飲食——不論是放眼過去還是基於當下——具有的重要性。在《極樂》中,蒂普頓-馬丁運用同樣的文獻庫來探索和歸類無數的菜餚,用食譜填滿整本書。

例如,她將她的秋葵濃湯菜譜描述為「流散的」,因為它既源自艾比·費希爾的烹飪書《費希爾夫人了解的南方傳統美食》和伊達·蓋爾利女王1990年的《與伊達女王一起烹飪:聽柴迪科音樂女王講「好時光餐廳」克裡奧爾人食譜(及故事)》,也吸收了「西非、島嶼、低地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濃湯的特點」。同樣的,她的「克裡奧爾風味豆角」的菜譜,要歸功於伯莎·特納1910年的大作《聯邦烹飪書:加州有色人種女性貢獻的美味食譜大全》。

遵循烹飪書的慣例,蒂普頓-馬丁按進餐順序來分章節——「麵包」「主食」「甜品」,等等。但是,在這些章節裡的每一章中,她也會跑跑題,夾雜些個人回憶以及關於各種烹飪風格歷史演變的闡釋文章。在關於飲品的章節《液化的靈魂》的導言中,她深入研究了黑人酒保和酒吧老闆被低估的遺產,正是他們為美式「娛樂場」、酒吧和俱樂部的繁榮鋪平了道路。在《開胃菜》一章,有一個介紹「海鮮開胃菜」的側邊欄,追溯了不同的黑人飲食中發現的各種油炸肉食——油炸鱈魚球、三文魚炸丸子,還有馬裡蘭風味蟹餅。

馬裡蘭風味蟹餅

《極樂》的總體目標是重塑我們自以為了解的黑人飲食文化。蒂普頓-馬丁用其藏書中的案例顛覆了關於美國黑人飲食簡單化的主流觀念。「二百多年來,黑人烹飪書作者一直試圖講述關於美國黑人食物的多面故事」,但是這不是一個被普遍理解,更遑論再度複述的故事。

問題出在我們對「靈魂料理」的固化印象。隨便問問除黑人外的其他普通美國人,讓他們例舉幾個美國黑人菜品,他們多半會舉出幾個靈魂料理中的經典菜——綠葉甘藍菜、燒烤排骨,或是酪炸雞。蒂普頓-馬丁沒在靈魂料理中吃到過牛肉——《極樂》一書中包括了關於它的所有三種做法的菜譜——不過她的用意在於,靈魂料理經常被用來代表所有美國黑人美食,這樣就把黑人的經驗限定在「貧困和求生」上,從而掩蓋了「自由的有色人種、技術社畜、企業家和黑人特權階層」創造和享用的菜品的多樣性。

相反地,大多數人不會以為漢堡包和熱狗代表了全部的美國白人美食,而將例如T骨牛排和黃油龍蝦等排除出去。即使是個新手美食家,也會知道照燒牛肉和懷石料理大廚的試吃菜單應該處於日式烹飪譜系中的不同位置。但是,在我們關於美國黑人美食的想像中,靈魂料理顯得如此龐大,以至於在裝潢最豪華的餐廳裡,如果店主是黑人,那麼顧客也會以為只能吃到玉米粉或是豬排。

100年前,尚博格通過不同的材料來源來研究黑人飲食,分辨出兩種最主要的類型,即「小家庭菜品和大家族菜品」。蒂普頓-馬丁詳細闡釋了這些傳統,將小家庭菜品描述成「知曉美式做法後,靈巧而勤勞的農人之手利用微薄的配料製作而成」,而大家族菜品則是「奢侈的菜品,出現在種植園廚房裡,或是由正式或非正式學習過廚藝的人掌管或擁有的廚房裡」。兩種空間裡的巨大差異產生了大量不同的菜品,儘管必定會有部分重疊,但一種傳統不能合併到另一種裡。《肉與蔬菜》一章開頭引述了德州歷史學家珍妮弗·詹森·瓦拉赫的一句話:「南方美食具有美國黑人美食的元素,但是所有美國黑人美食並不都是南方的。同樣地,靈魂料理是美國黑人美食,但是不是所有的美國黑人美食都是靈魂料理。」通過這句話,蒂普頓-馬丁清晰地指明了這一點。

迷迭香烤羊腿

《極樂》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菜品,從南方風味的迷迭香烤羊腿到受塞內加爾人影響的花生醬燉羊腿,再到從南亞傳到南非、再傳到加勒比的咖喱羊肉。《極樂》可以從一種流行的菜品,比如孟菲斯風味豬肩肉的菜譜,轉到另一個非常具體的菜品,比如蒂普頓-馬丁分享了黑豹黨聯合創始人巴比·希爾偏愛的一種用可口可樂醃製、烤箱烤制的排骨的做法。這本烹飪書既要在收集範圍上全面,又要在選擇上與眾不同。你永遠不會意識到作者的存在,她正帶領著你穿過她的圖書收藏。

巧合的是,當我開始深入研究《極樂》這本書時,我有機會參觀位於華府的史密森尼學會美國黑人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雖然關於黑人飲食的正式展品並不多,但是其巨大的「甜蜜家庭咖啡餐廳」卻是向不同地域的美國黑人烹飪風格致敬——用美食站點代表不同的地理區域,比如「克裡奧爾海岸」和「北部州」等等。該餐廳推出的《甜蜜家庭咖啡餐廳烹飪書:美國黑人烹飪慶典》,由阿爾伯特·盧卡斯、傑西卡·哈裡斯以及傑羅姆·格蘭特撰寫,專注於美食地理,每種食譜都指出這道菜品產生的區域,在附帶的迷你地圖中標註成陰影區域。比如,「雞腎玉米粉」關聯著「南方農業區」,而「天人菊黑莓餡餅」關聯著「西部地區」。至於「烤通心粉奶酪」,則屬於整個「美國大陸」。

《甜蜜家庭咖啡餐廳烹飪書》和《極樂》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囊括很多相同的菜品之外)。二者都試圖講述黑人飲食背後的故事,兩者都根植於對歷史的深深敬意。由於其博物館式的行文手段——範圍廣闊、信息豐富、易於親近,《甜蜜家庭咖啡餐廳烹飪書》更易讀。對於尋找簡易而大範圍了解美國黑人美食的廚藝初學者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指南。

在一個方面,《甜蜜家庭咖啡餐廳烹飪書》提出的探索與尚博格在19世紀20年代構想的內容大致相似,但是《極樂》更接近尚博格如今會寫的書。他和蒂普頓-馬丁都是狂熱的藏書家,並且很明顯,蒂普頓-馬丁不只是沉浸在黑人美食的歷史裡,她也著迷於所有先前的烹飪書作者,他們的作品啟發了她對這些歷史的理解。《極樂》充滿了參考書目和歷史,讓你意識到美國黑人烹飪書作者所承載的歷史有多麼深厚。《極樂》既是一封寫給以往這些作品和作者的情書,也是美國黑人美食的豐碑,其複雜程度令人咂舌。

本文作者Oliver Wang是加州大學長灘分校社會學教授,著有《DJ軍團》。

(翻譯:鮮林)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由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白人警察暴力致死,美國部分地區發生的騷亂,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聚焦與爭鳴的問題。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勢襲來,是美國史上罕見遭遇的「黑天鵝事件」,那麼弗洛伊德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分裂,則在美國有著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原因。
  • 看電影學AP美國歷史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第一個給大家的錦囊就是挑選一些不錯的歷史紀錄片或者電影,既能享受到看電影的放鬆,同時還能學到美國歷史知識和學會反思歷史問題,當我跟大家講述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大家也能迅速進行聯想,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理解。給大家帶來的第一期主題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新政對民權運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 黑人在美國備受歧視,為何黑人不獨立?美國黑人:死也不獨立建國
    目前美國黑人之死而引發的抗疫示威行動在全世界蔓延,但是人們對此很不解,為何黑人在美國備受歧視,為何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獨立了事了呢?實際上,美國黑人在歷史上還真的獨立過,不過最終的結果卻絕非黑人所願。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美國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以擴大美國影響力。
  • 張宏毅:美國歷史敘事隱瞞了黑人的巨大貢獻
    實際上,美國的歷史敘事有意忽略了一個事實:沒有美國黑人的生命,沒有他們的巨大貢獻,就沒有今天的美國。奴役與自由的悖論黑人在北美的歷史幾乎與白人移民一樣久遠。確切地說,自1619年8月20名非洲黑人被販運到北美維吉尼亞的詹姆斯敦,這段歷史就開始了。據1790年統計,美國有69.7萬餘名黑人奴隸和5.9萬名自由黑人。
  • 美國老照片反映二戰後黑人真實歷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2日報導,近日,美國波士頓一家藝術博物館展出一組名為「戈登•帕克斯:重回斯科特堡」的照片,反映「二戰」後美國種族隔離和極度貧窮的社會現象。這組照片由美國黑人攝影記者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拍攝,記錄了美國1940至1970年間加利福尼亞、華盛頓、阿拉巴馬和哈萊姆(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島東北部的黑人居住區)的真實歷史場景。帕克斯於1912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是一名作家、詩人、作曲家、攝影師和電影製片人。
  • 《綠皮書》與美國黑人文化進階之路
    而這部影片背後,體現的是美國黑人近百年的文化進階之路。1第一個把美國黑人文化研究引入思想、學術領域的是偉大的先驅者威·艾·伯·杜波依斯。他於189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黑人。他的代表作《黑人的靈魂》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本不到20萬字的書講述了美國黑人「生活、鬥爭的精神世界」,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
  • 【翻譯團】比爾·拉塞爾親筆:種族歧視不只是歷史的註腳
    他是一個來自美國南部的種族隔離主義者。那時,曾經營過雞肉料理店的他成功進軍政壇,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顯然,我和馬多克斯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和立場。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之後,他就停止了餐館的經營,這樣一來他就再也不為黑人提供服務了。而當時我剛剛拒絕出戰一場表演賽,原因就是有一家餐館在賽前拒絕為我和我的黑人隊友提供服務。馬多克斯不肯整頓自己的餐館,還為此做出了一系列舉動。
  • 美國歷史是鬧著玩的!拜登重新定義電燈:黑人發明的,不是愛迪生
    美國大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美國總統川普頻頻語出驚人之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也不甘寂寞,拜登在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演講時,表示電燈其實是黑人發明的,而不是那個叫愛迪生的白人。同時他還抱怨,"為什麼我們的歷史課上不教歷史"?
  • 日本料理的 靈魂起源
    豆醬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只能算作一種輔料,可在日式料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人無論窮富,一輩子吃醬。每天一碗有「母親味道」的味噌湯,是日本人胃裡的天堂。而日式醬油,是刺身、壽司和烏龍麵等得以入口的味之靈魂。所以,味噌湯的日語,寫成漢字為「御御御汁」,一共用了三個「御」字,相當高級。而這些,據說都起源於一位日本和尚當年的一次南宋臨安徑山寺之旅。
  • 什麼料理才是好的料理?盤點美食動漫中對於美食的定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每一季的新番都會有一兩部的美食番,四月新番中的美食番是頂著牛郎店的鹿楓堂了,而上一季的新番中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得到了不少好評。現在的美食番更多是單純享受美食的動漫,而在之前的美食番更多是具有競技性質熱血性質的動漫。
  • 讓美國又愛又氣的黑人電影
    《亂世佳人》緊急下架 HBO Max緊急下架《亂世佳人》後,其發言人對《綜藝》表示,《亂世佳人》的下架只是暫時的,「當這部影片重回平臺時,將附上對其歷史背景的討論和譴責,但仍保留其最初的創作主旨,不會更改,否則就相當於聲稱這些偏見從未在歷史中存在過」。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從聖歌開始,強烈的鼓動性就逐漸成為美國黑人音樂的標籤。我們可以經常見到黑人音樂家扭動身軀,俯首仰頜,呼喊傾訴,聲嘶力竭。著名的黑人女音樂家,有「靈魂樂女皇」之稱的阿瑞沙·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的現場演唱風格就是如此。
  • 美國黑人音樂②丨盛世的幽靈:民權、泛非與湧動的激進政治
    這一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義的,但卻完全忽略了美國黑人音樂同激進政治的歷史關聯。這一忽略非常致命,它很容易導致我們對美國黑人音樂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即無論美國黑人音樂的反抗政治形成於怎樣的歷史條件中,有怎樣的具體表現,它的目標都是一種普世主義的未來想像。對於這一普世政治圖景,它只是不斷追尋,至多是修補而已。
  • 我的美國黑人老師
    但我從來沒聽人把「歷史短」當作過這個城市的特徵。看起來,學編程是一個了解本地的好機會:這裡28個學生,大都是本地人;1個講師、4個助教、其中八成是非裔——我步入了一個與象牙塔裡的美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以前還一直以為,美國人都已經習慣了對更有權勢的那頭猛烈抨擊。政治自然是糟糕透頂;超市裡花花綠綠的商品便宜得不像話,也是消費主義的陷阱;連鎖快餐店裡窗明几淨色調溫暖,是虛假、沒有靈魂的千篇一律;家裡的長輩要是出面幹涉人生選擇,比如讓親戚勸他選一門更能賺錢的專業,更是豈有此理、冷酷無情。
  • 收視之戰——美國舞臺vs靈魂列車 I Locking Culture
    1967年,31歲的唐成為了當地電臺的一名記者,專門報導黑人人權鬥爭內容。在他任職記者期間,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和傑西·傑克遜先後到訪芝加哥,在採訪他們的過程中,唐逐漸意識到出現在電視上的黑人不應只是在新聞報導中打架鬥毆、身陷囹圄的形象,應該有更多的節目去展現黑人青少年積極向上的一面。
  • 你常用的黑人牙膏要被迫改名了,原因竟是美國的黑人事件
    前兩天,黑人牙膏所屬公司高露潔公司在接受採訪時稱,受美國黑人事件引起的反種族歧視抗議影響,公司正在全面評估審查旗下的中國市場牙膏品牌黑人牙膏,考慮將中國市場的「黑人牙膏」改名,該品牌的英文名起初為「黑人」,後面改為「達利」,但中文名稱一直沒改,依然是「黑人」。
  • 美國總統候選人:不,那是黑人發明的
    文|書生 眾所周知,電燈是近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它的發明者一般被公認為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不過近日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卻顛覆了這一說法。
  • 美國歷史頭一遭:紐約兩名黑人同性戀當選國會議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紐約兩名已公開同性戀身份的黑人民主黨人在11月3日當選為國會議員,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頭一遭。 裡奇·託雷斯贏得了代表紐約第15選區的眾議院席位,他在橫跨南布朗克斯的藍色選區以壓倒性優勢獲勝。
  • 美國黑人問題有解嗎?
    自此,美國土地上開始出現黑人的身影,在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蓄奴歷史中,美國黑人基本被剝奪了受到平等對待和受教育的權利,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廢除種族隔離和各種歧視措施為止。今天,在美國超過3億的總人口中,白人最多,佔66%,黑人12%。在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中,黑人人口佔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7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首都華盛頓,45%都是黑人,市區內更是近70%都是黑人。
  • 美國的黑人音樂為何能夠徵服西方世界?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不過這只是歷史的細部而已。問題只有一個:你會玩靈魂樂(Soul Music)嗎?先舉一個事例。1964年,搖滾樂正大行其道之時,美國Billboard排行榜竟然全年——確切地說,14個月——被靈魂樂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