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中國最大的直轄市,是西部的金融文化中心,也是如今全國最好的網紅城市。相信大家對重慶獨特的印象有很多:美女、火鍋、棒棒、碼頭、夜景、跨江大橋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交流一下重慶的碼頭火鍋與碼頭文化。兩者有什麼樣的淵源關係?到底是誰孕育了誰呢?
重慶碼頭文化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什麼是碼頭文化?有哪些老碼頭?了解這些你才能算得上是重慶人》中,我對重慶的碼頭文化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對重慶來說,碼頭文化是重慶特殊的文化符號,是重慶特有的歷史特質。碼頭文化的起因或許是為了抱團發展,更好地在嚴苛的環境下生存下去。
推杯換盞割頭換頸的江湖義氣是最初的文化血脈,發展至今的碼頭文化在歷經了工業時期、重慶開埠時期與陪都時期後也有了重新的定義,這個時代的碼頭已不單單只是交通的一個環節,而成了一個越來越開放的平臺。
從歷史來看,重慶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的偉大實踐,孕育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重慶人文精神,成為推動重慶發展進步的動力。我們如今的碼頭文化早已不是舊中國時的江湖義氣和幫會規矩。
今天的重慶碼頭文化,它的精華是開放、包容和與時俱進。非常典型的是重慶人的性格,把碼頭文化的精髓刻畫得深刻而精闢,一座城市賦予了城市生活群體的態度,一種獨有的碼頭文化成為重慶的明信片走進國際名冊。
重慶碼頭火鍋
火鍋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很多年前就很流行了,讓我們共同學習一下吧。火鍋的起源。火鍋,有人說最早在漢代就有了。說是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煮著吃了,就是把好多食材放在金屬容器裡面一鍋燉,主要用銅質小鍋。
到北宋時期,冬季首都的飯店基本都有這種火鍋,特別的普遍了。到元代時期,蒙古人來後發現火鍋刷羊肉牛肉簡直是絕配,這時候火鍋又上了個臺階。清代時候就更興盛了,乾隆皇帝愛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
碼頭火鍋起源於重慶。至於碼頭火鍋的發源地,也是多種多樣的說法,有人說是成都,有人說重慶,真是眾說紛紜,從查找的資料來看,發源地就是在今天的重慶江北。
碼頭文化孕育了碼頭火鍋。
火鍋是典型的碼頭文化產物,屬於江湖菜。其實火鍋最早的起源在朝天門一代,是當時的碼頭工人發明的。
最早的碼頭火鍋是為了餬口。在哪個衣不附體的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是很正常的,碼頭工人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為了吃飽,就用那些牛羊肉豬肉的下水各種雜碎清洗乾淨,加各種香料,花椒,麻椒、幹紅辣椒、八角,桂皮等等香料,再用牛油爆出香味,煮的紅油滾滾,又下去他們撿來的沒人要的動物內臟,放入辣椒,老薑和各種青菜,這就是重慶火鍋的雛形。
碼頭火鍋迅速進入普通家庭。碼頭火鍋因做法簡單,加上味道十分好,迅速就從碼頭上工人家庭生活擴大到了普通人甚至達官顯貴的餐桌上。據《重慶地方志》記載,道光年間,毛肚火鍋就已經走出朝天門進入普通家庭了。
一些挑擔子的小販看到了商機,便將內臟買來洗乾淨後切成小塊,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滷汁,挑到碼頭去,被稱為「水八塊」。力夫們身體勞累,體內溼氣大,便喜歡圍著擔子吃,每人一格,邊燙邊吃,吃了多少塊,便算多少錢,經濟實惠。
現在火鍋的形成。後來經時間的推移和先輩們的共同摸索,開始做出了很多更精緻的做法。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重慶火鍋更為普遍了。那時候的火鍋又叫「三拖一、四拖二」,這裡面的數字,是指菜的價格,葷菜三元素菜一元,就叫「三拖一」,葷菜四元素菜兩元,就叫做「四拖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重慶火鍋在制滷、食材、吃法和油碟方面都有了創新,於是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火鍋。再後來火鍋又在整個四川傳開,又傳遍中國各地。因此,直到現在,只要提到火鍋,大家就會很自然想到重慶,這就是重慶火鍋的魅力所在。
碼頭火鍋也是一種碼頭文化。
2014年3月15日,央視大型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誘惑之重慶火鍋》在朝天門舉行開機儀式。具有標籤意義的火鍋文化和碼頭文化深深植根於巴渝土壤,又對當地社會生產和人們的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重慶火鍋文化其實很難被代表,火鍋店是一種呈現方式,以前重慶火鍋店基本不怎麼重視文化,好吃的和有傳承的店基本都沒有一個很良好的環境,關於文化傳承反倒沒有成都做得好,但那恰恰就是重慶火鍋經典的碼頭氣息,是獨有的碼頭文化。
碼頭火鍋與碼頭文化相互輝映。
誕生於碼頭的重慶火鍋,與獨特的碼頭文化互相輝映,誰能說得清楚哪個文化更具有魅力呢?其實,所謂取道自然,道法自然。碼頭火鍋也在無聲無息中綻放出光芒與溫暖。
重慶人從濃鬱醇厚的原味老火鍋到香辣可口的美蛙魚頭,加上健胃養顏、醇厚賢能的秘制板慄雞,再到食材豐富多樣、風味獨特的肥牛乾鍋和川菜,一系列的鍋底及菜品,滿足不同人群對於火鍋口味的需求。每一種食材,都能讓你感受到獨特的溫暖。
來重慶吧,你除了看一看絕美的夜景,更要賞一下碼頭文化,吃一吃碼頭火鍋,逛一逛老的碼頭,來用心感受重慶的人文歷史文化。你可以選一家用碼頭文化與平民化結合現代情調打造的碼頭火鍋店,在這裡,美食早已超越了品嘗的含義,而更臻於一種文化的情調,一種對生活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