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知頓
「我接下來會消失20個小時,有困難找CFO、GS、MS、UBS、CICC。」7月29日晚,朋友圈發文聲稱自己會消失20個小時的李想,7月30日晚,現身北京交付中心,理想汽車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成為國內繼蔚來汽車後第二家在美上市的造車新勢力,而此時距他上次赴美敲鐘已經過去了6年7個月零19天。
上市當天,理想汽車發行價11.5美元,超過8-10美元的指導價格,最終募集資金10.925億美元,盤中一度超過蔚來。
此刻,距離李想「再操盤一家千億美元級公司」的目標又邁出了第一步。
01
20年3次創業,造車新勢力中「摳門」的創始人
在納斯達的敲鐘臺後,李想和7年前汽車之家上市儀式一樣,笑得格外燦爛。理想汽車是李想創立的第三家公司,也是第二家上市公司。理想汽車的上市,為李想帶來了超過210億人民幣財富。按照2019年胡潤富豪榜中石家莊排序,80後李想已是首富,也是當地唯一一個網際網路億萬富豪。
從18歲到39歲,李想這樣評價自己的三次創業歷程:一個「老師、親戚都覺得沒什麼出息」的、隨波逐流的高中生,一個「普通的」CEO,再到「帶著一群人作戰,目標清晰」的管理者。他平常喜歡在微博上扮演初級業餘段子手和小憤青,生活中喜歡和幾個固定的朋友聊聊車,吹吹牛,從來不談任何工作和業務,這甚至讓很多人以為李想是個不學無術、走了狗屎運的傢伙。
1997年,剛上高一的李想花了比父母月收入之和還要多5倍價錢——8000元,自己手動組裝了第一臺電腦,並嘗試著給各種電子類的雜誌寫文章,每個月他可以收到1000多元的稿費。高三,李想建立個人網站賣廣告展示位,到1999 年,他賺了十萬元。2000年網際網路大火,李想的個人網站轉型為商業網站,但橫在他面前的是學業和事業的平衡,在父母的支持下,李想放棄高考,用此前賺的錢成立了泡泡網。2004年,泡泡網一年就有2000多萬元的收入。但因為沒有團隊管理能力,泡泡網走向終結。
2004年年底,李想開始創建汽車之家。那時是汽車增長的高峰期,汽車網站方興未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李想為主的汽車之家管理團隊為了融資,被迫讓出了55%的股份,失去了公司的控股權。2013年12月11日,汽車之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5年,李想離開汽車之家。
對於前兩次創業,李想曾這樣評價:「那時候我做泡泡網,在PC網際網路時代做的三流生意,當時不甘心,做了第二次創業,做了汽車之家,汽車之家雖然是網站裡收入和排名遙遙領先第一名,這是移動網際網路裡做得比較好的二流生意,過去兩次創業經曆本質上都和一流的商業和生意沒有關聯。」
2015年,辭去在汽車之家職務的李想,開啟了人生的第三次創業。這一次,他選擇了創業中的「地獄模式」——造車,成立了車和家(後來改為理想汽車),其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千億美金以上的公司」。
然而這對於燒錢的造車行業來說並非易事。理想汽車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盈利,累計虧損40多億元,同時,也磨練出李想「精打細算」摳門的一面——不同於蔚來汽車大面積的營銷,李想計劃將理想汽車50%的資金投入在研發上,30%左右的資金投入在工廠上,只有不到20%的資金投入在人員和營銷上。不久前,李想在評論拜騰失敗原因時透露,「理想汽車超過3200人的團隊,只有兩個VP,連高級總監都寥寥無幾。行政要求出差經濟艙都必須買折扣最低的,經濟酒店都要兩個同性在一起住……」更具戲劇性的是,理想汽車原名為「理想製造」,採購部認為車尾部放兩個字更節省成本,最終改成了「理想」。
正如李想所言,造車行業是「從十八層地獄往上爬」,省錢才能熬出地面。
02
堅韌務實,投資人信賴不已
成立於2015年的理想汽車,是當前為數不多被看好的「造車新勢力」。很多投資人因為信任李想而投資理想汽車。
理想汽車赴美上市前夕,其天使投資人、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發布公開信稱,過去5年中,明勢資本始終都是最堅定支持李想的投資機構,原因只有一個:「相信李想!」
「簡單、純粹、平常心、堅韌敢為、堅持創業。」參與投資理想汽車多輪融資的源碼資本如此評價李想。他說,在李想身上看到了新一代領袖創業者的共性。
全程參與對理想投資的華興新經濟基金董事總經理牛曉毅曾說,「李想在見過的創始人裡面絕對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李想能持續成功,得益於數據化管理,在這方面李想是追求極致的。據牛曉毅描述,與李想講任何觀點,都不能定性的講,要把數據擺出來,例如一輛車如何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品牌,以特斯拉為例,先要調查出一個城市有多少輛特斯拉,消費者才會覺得經常能看到特斯拉。
針對這一命題,李想團隊先去採訪消費者,問他們經常看到什麼車,接下來去研究這類車在城市裡的飽和度,最後確定此類車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出來什麼樣的形象。根據理想公司調查,每一輛車開出去每天會被留意150次。以此測算理想有多少車在跑,能覆蓋多少潛在消費者。「李想要求公司裡的人把很多感性的東西量化,量化之後,大家再談怎麼能做到這個目標。」
在產品上,李想是個特別務實的產品經理。一款產品能不能成功,最終的衡量標準是消費者是否買單。要解決消費者最大的困擾,所以理想做了增程式,續航能力更強。所以在業內看來,理想的第一款車,做了一個非常務實、非常能解決消費者痛點的產品。
而對於理想汽車的未來,美團創始人王興是十分看好的,多次為其站臺發聲,理想上市後更是表示:「那些認為李想的理想是操盤一個千億美元的理想汽車的朋友們,你們還是低估了一個數量級。」
03
理想上市,或許只是新的開始
2015年的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首次提出了汽車行業的新「四化」趨勢——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至今,這仍被認為是汽車產業變革的方向。
隨著特斯拉在中國的熱銷,美國資本市場也更加看好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前景。而在理想汽車的招股書中明示,根據CIC報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30萬輛增加到2019年的110萬輛,複合年增長率為54.6%。從2020年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預計將繼續以34.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尋求上市和資金,是新勢力要活下來的必然選擇。奔跑五年,李想這場孤注一擲的創業,終於在上市當天看到了階段性的成果。從長遠的企業目標來看,理想要打造一家自動駕駛出行的公司,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品牌、團隊、產品的冷啟動。在這一階段,理想定義的目標是健康地生存下來,有正向的經營現金流,同時積累對市場的認知和對用戶的數據積累。
然而,在接下來的晉級賽中,理想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油、電兩套動力系統使得整車結構更加複雜,影響整車性能、散熱系統、電控效率;與純電動車相比,插電混動車享受的補貼力度小,這或將導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質量方面,自量產車開啟交付,兩周時間,理想汽車就遇到了3起車輛問題,雖然出現問題的還有因為自燃等事故屢上頭條的蔚來汽車,這些都暴露了電動汽車在研發、製造、檢測等方面有待提高;另外,產品線相對單薄的理想,後續能否實現銷量上的可持續增長,都有待時間考證。
李想坦言,汽車市場足夠大,難度也特別高,「中國上百個新造車企業,如果最後只能活下來三家,我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其中一家。」登陸納斯達克並不是結束,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正如李想自己所說,「上市也沒有度過最難的時候,更難的在後面」。